食品中苯并芘的研究进展_史巧巧
苯并芘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苯并芘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措施摘要:对苯并芘的理化性质、食品中苯并芘的污染来源、危害性及预防措施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从食品的角度来看,苯并芘对人体具有非常明显和潜在的巨大危害.先时苯并芘的性质、污染来源及危害性有详细了解,后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引言:苯并芘又称苯并(а)芘,英文缩写BaP,是一种常见的高活性间接致癌物。
3,4-苯并芘释放到大气中以后,总是和大气中各种类型微粒所形成的气溶胶结合在一起,在8微米以下的可吸入尘粒中,吸入肺部的比率较高,经呼吸道吸入肺部,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导致肺癌和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食品苯并芘污染来源危害性预防措施理化性质巨大危害防治措施叙述人体一、理化常数CAS号:50-32-8 中文名称:苯并(a)芘结构式英文名称:Benzo(a)pyrene;3,4-Benzy pyrene 别名:3,4-苯并芘缩写:BaP、B(a)P 化合物类别:芳烃类分子式:C20H12 外观与性状:无色至淡黄色、针状、晶体(纯品) 分子量:252.32 蒸汽压:0.665×10-19kPa/25℃熔点:179℃沸点:475℃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溶于苯、甲苯、二甲苯、氯仿、乙醚、丙酮等密度:相对密度(水=1)1.35 稳定性:稳定主要用途:本品在工业上无生产和使用价值,一般只作为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副产物随废气排放二、基本简介苯并芘(bǐ)是一类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有机化合物。
它是由一个苯环和一个芘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目前已经检查出的400多种主要致癌物中,一半以上是属于多环芳烃一类的化合物。
其中,苯并芘则是一种强致癌物。
吸烟烟雾和经过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煮焦的食物、油炸过火的食品都会产生苯并芘。
对于苯并芘,日本人曾将其在兔子身上做过实验。
实验表明,将苯并芘涂在兔子的耳朵上,涂到第40天,兔子耳朵上便长出了肿瘤。
研究证明,生活环境中的苯并芘含量每增加1%时,肺癌的死亡率即上升5%。
食品中苯并芘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探究

食品中苯并芘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探究作者:宋炳莹,胡晓楠来源:《现代食品》 2019年第3期1 食品中苯并芘的主要特点苯并芘是一种致癌物,危害较大,食品中容易存在。
苯并芘种类很多,结构组成复杂,各种苯并芘的致癌性都比较强,食用的后果和危害非常严重。
在食品检测中,苯并芘的检测是重点。
苯并芘的危害性、结构组成等较为复杂,增加了检测难度,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使食品苯并芘的检测成为了众多研究人员关注的对象,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食品中苯并芘的检测效果和效率都比较好,能针对苯并芘的属性及特点,准确测定出食品中苯并芘的含量、种类等信息,提高食品中苯并芘的检测质量,为食品安全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1]。
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特点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较先进的检测方法,可实现对物质的分离、检测和分析。
实际应用中,可利用高压输液泵增强测量压力,并能采取相应的方法掌控与检测高效微粒的固定相。
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对苯并芘准确定、定量。
与传统液相色谱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准确度更高,精密度更强,测量范围更广泛,测量物质更多样,因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在物质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2]。
3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苯并芘3.1 实验材料与仪器本文选取食用油作为实验材料, 仪器设备有UItimate 300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器为荧光检测仪,C18 型(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氮吹仪、固相萃取仪、涡旋振荡器、超声波清洗器及多用循环水真空泵。
实验所需试剂有正己烷、二氯甲烷、甲苯、乙酸乙酯、甲醇和乙腈,其中甲醇、乙腈为色谱纯;固相萃取柱为苯并芘分子印迹柱[3]。
3.2 实验方法3.2.1 实验标准溶液溶剂与样品溶剂的选择实验标准溶液的溶质是苯并芘,正己烷、甲苯、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能有效溶解苯并芘,可做为样品溶剂的选择对象。
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对比3 种溶剂的测量曲线与标准溶液的检测曲线。
3.2.2 流动相的确定以甲醇- 水体系作流动相,比较苯并芘的反相色谱行为,以确定流动相。
食品中苯并芘的研究进展

苯并芘在食品中的来源
熏烤食品 熏烤食品时使用的木炭、煤炭、 液化石油气等不完全燃烧产物中含有 苯并芘。在熏鸡、熏肉等多种烧烤食 物中,苯并芘的产生量较大。这是因 为在熏烤食品中,所用来熏烤肉质的 熏灯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肉类所含 有的脂肪在烧制过程上所包裹 的淀粉一旦被火烤制成焦糊状态,那 么淀粉中也会产生大量的苯并芘,被 人们食用会形成强烈的致癌风险。 粮食作物 在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中,大量
的时期。有研究表明,多环芳烃能通 过胎盘使发育中的胎儿被 BaP 诱导致 DNA 损伤,并且其损伤程度是其母亲的 10 倍。除此之外,苯并芘还能够导致 DNA 产生损伤,导致发育中血清水平受 到抑制,精子生成能力减弱,进一步 增加了致畸性和致突变的风险。
己烷为提取剂,净化、蒸发浓缩后用 流动相溶解,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 283 nm,发射波长 404 nm,此方法简便快 速、安全性好、灵敏度高、线性范围 宽以及精确度高。 气相色谱 - 质谱(GC-MS)联用 除了上述检测方法,在苯并芘的 发展中,通过气质联用技术鉴定,能 够用于快速、清晰的鉴定 BaP。所采用 的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能够进 一步加深检查方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这一方法的运用较为适合苯并芘的特 性,分离效果明显,且色谱的再现性 比较好。 GC-MS 法分析 PAHs 的报道有关于 环 境 中 PAHs 的( 水 质, 大 气 等), 有 关 于 分 析 食 品 中 PAHs 的, 有 关 于 分 析 卷 烟 烟 气 中 的 PAHs 的。 例 如: S.Yurchenko 等 学 者 所 探 究 的 气 相 色 谱 - 质谱联用法,进一步测量了在熏 鱼中苯并芘的含量。检测结果发展, 在熏鱼身上所提取的样品中,经过一 系列的提纯、皂化、分离等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发现熏鱼身上所 含有的苯并芘数值,并在最新研究中 采用了聚苯乙烯 - 二乙烯苯共聚的微 型 GPC 柱与 GC-MS 联机在线净化分离 技术,通过该项技术的发展形势,更 加快捷、准确地表现出了样品含有的 苯并芘数值。在对单个样品的处理时 间上,大大低于 10 min。除了在处理 时间上的便捷,在所消耗的有机溶液 中,其消耗了也保持在 10 mL 以下。
食品中苯并芘的提取及测定方法改进

食品中苯并芘的提取及测定方法改进在食品中,苯并芘是一种常见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苯并芘是一种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准确测定食品中苯并芘的含量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苯并芘的提取及测定方法,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分析准确性和效率。
食品中苯并芘的提取方法通常使用有机溶剂提取法。
常用的提取溶剂包括乙腈、甲醇等。
此类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
然而,目前的提取方法对样品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丧失和污染现象较为敏感。
为提高效果,可以考虑引入固相萃取技术来提取苯并芘。
固相萃取是一种常用的样品准备方法,具有高效、高灵敏度和经济性的优势。
利用固相萃取柱将目标化合物从样品基质中去除,可以有效地减少杂质干扰,并提高分析准确性。
为了提高苯并芘的提取效果,可以采用固相萃取技术结合有机溶剂提取法。
首先,将样品与适量的有机溶剂混合,进行振荡提取。
然后,收集有机相,并使用固相萃取柱进行进一步净化。
这样的处理过程可以消除样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提高分析准确性。
在苯并芘的测定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苯并芘的测定,具有分离效果好、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的特点。
然而,由于苯并芘为一种多环化合物,其稳定性较差,易发生氧化和降解反应。
这可能导致测定结果的不准确性。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HPLC分析过程中利用增强剂来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增强剂是指在分析样品中添加的一种辅助物质,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在苯并芘的测定中,可以考虑使用增强剂来提高样品的色谱峰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增强剂包括硫酸、硝酸等。
在HPLC分析中,可以适量添加增强剂到样品溶液中,以增加苯并芘的吸光度和峰高度,从而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了提取方法和测定方法的改进外,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的其他因素也需要注意。
例如,样品的保存和保存条件可能会影响到苯并芘的含量和稳定性。
在样品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光照、氧化和污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食用油中苯并(a)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a n a l y t i c me t h o d s o f b e n z o( a )p y r e n e i n e d i b l e o i l s
PENG Z hi—b i n g, M O Ni ,YANG Xu e —we n
质量安全
粮油食品 科技 第2 l 卷2 0 1 3 年 第1 期
食 用油 中苯 并 ( a ) 芘 分析 方法研究进展
彭志兵 , 莫逆 , 杨 学文
( 江 西省粮 油质 量监督 检验 中心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4 6 )
摘
要: 苯并( a ) 芘由于其 强致癌性 , 引起各 国科 学家对其进行 深入 广泛 的研 究。介绍 了食 用油 中苯
n i c i t y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a n a l y s i s a n d p r e— t r e a t me n t me t h o d s o f B e n z o( a )p y r e n e i n e d i b l e o i l s
利用 提取法对 样 品进 行前处 理 的优 点主要 是能 有效 消 除去除甘 油三 酯 、 生 育酚 及 色 素等 杂质 的干
扰, 使 食用 油 中 B (a ) P达到 很好 的分离 和 富集 , 提 高分 析方 法的灵 敏度和 选择性 。 目前 常用 的提取法 主要 有 : 液一 液 萃取 、 咖 啡 因络合 物提取 及皂化 法 。
用油 安 全 的警 钟 , 因此 开 展植 物 油 中 B(a ) P残
酰胺或二甲基亚砜提取液中萃取出 B (a ) P , 从而除 去甘 油 三 酯 、 生 育 酚 及 色 素 等 大 部 分 杂 质 的 干 扰 J 。传统 液一液 萃取 预处理方 法复 杂 、 耗时, 并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701cb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4.png)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苯并[a]芘通过代谢活化引起DNA损伤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苯并[a]芘在体内经过代谢酶的作用后,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如苯并[a]芘-7, 8-二酚-9, 10-环氧化物(B[a]PDE)和苯并[a]芘二醌等。
这些代谢产物能够与DNA发生共价结合,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的损伤和突变,并最终导致肺癌的发生。
阻断苯并[a]芘代谢产物的生成,或者加速其代谢产物的清除,可能成为预防肺癌的有效途径。
苯并[a]芘通过激活雌激素受体(ER)促进肺癌的发生。
研究表明,苯并[a]芘可以通过促进雌激素受体的激活,增加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活化,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针对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干预可能成为治疗肺癌的新策略。
苯并[a]芘还可以通过激活炎症反应促进肺癌的发生和发展。
实验证实,苯并[a]芘可以诱导肺部炎症的发生,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并激活炎症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肺癌的发生和发展。
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减少苯并[a]芘诱导的肺癌发生。
苯并[a]芘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基因表达来促进肺癌的发生。
研究发现,苯并[a]芘可以激活多个细胞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Notch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生存和转移。
苯并[a]芘还可以改变一系列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抑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以及促癌基因的活化,从而导致肺癌的发生。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细胞信号通路和基因的调控。
深入研究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预防和治疗肺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今后的研究还需重点探讨苯并[a]芘代谢产物的清除、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抑制、炎症反应的抑制以及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基因表达的调控,从而为肺癌的有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食品安全隐患——苯并(a)芘的研究进展

[ ]王叶富 , 4 邱林 刚 , 陈金瑞 . 圣地红景天不 同部位化学成份 初试[] J. 西藏科技 ,9 3. 2— 1
[1 张群 , 2] 傅乐康 , 齐发顺. 重氮化 比色法测定红景天苷含量 [] J_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9 81()6 — 6 . 19 . 4: 7 18 8 1
技 ,942 0 4 . 19 .: — 1 4
[ 9 丁寿根 . 2] 红景天专利技术研 究现状 [] J. 食品研 究与开发 ,
19 . ( :1 1 . 9 9 05 1- 4 2 )
[3 刘志伟 , 1] 文南 , 李慧 良. 黄金植物红景天的研究与开发 [J J_
概况[] J. 特产研究 ,9 31 5 2 . 19 .: — 7 2
[] 9 倪志诚 , 陈金瑞 , 蒋思萍. 西藏对 红景 天的研究与应用[ ] J.
植物杂志 ,9 3 : 7 19 .6 . 6—
[5孙世国扃 山红景天的开发利用 [ . 2] J特产研究 , 9(:- . ] 1 3) - 9 1 42 25 [ 6何瑜礼 , 23 何志礼 . 红景天甜酒的研制[]四川食品与发酵 , J.
1 9 . :3 3 . 9 54 3 — 6
[0 张秀. 天属植物 的药用价 值[]中国野生植物 资源 , 1] 红景 J.
1 9 .: 3 3 . 9 32 3 — 7
[7 何 志礼. 2] 速溶经景 天豆奶粉的研究 [J J_ 成都大学 学报( 自
然科学版)19 . ( : 8 ,9 61 3 1 . 5 )—
[1杜玫 , 1] 谢家敏 , 云南大花红景天化学成分研究 [] J. 化学学
苯并芘的毒性作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解析

苯并芘的毒性作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摘要:综述了国内外苯并芘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苯并芘的来源、性质,阐述了苯并芘的检测方法及毒害作用,还有苯并芘毒性作用机理。
从苯并芘对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在人们接触最多的食物方面,提出了防止苯并芘的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苯并芘,致癌,多环芳烃,检测方法,作用机理癌症是当前最引人关注的疾病之一。
其诱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而外因(即环境因子)所占比例尤为重大,有人估计所有癌症中有75%〜90%系环境因子所致。
而在各种环境因子中化学致癌物又占了大多数,其中常见的有多环芳烃(PAHs)、亚硝胺、霉菌素等。
在总数达1 000多种的致癌物中,PAHs占了1 /3 以上,其中致癌性最强,分布最广,为人们研究最多的1种多环芳烃当属苯并〔a〕芘(BaP)[1,2]。
1苯并芘的主要来源1.1食物中的来源苯并芘离人类生活并不遥远,常在高温、长时间烹调的食物中产生。
新鲜油脂不含多环芳烃,但长时间油炸后含量会迅猛上升。
碳火烤肉、熏制鱼肉中苯并芘含量非常高,炒菜锅过火的高温也会促进其产生[3]。
目前,我国对常见食物中苯并芘的限量标准为:肉制品、粮食的食品卫生标准为5微克/千克以下,植物油为10微克/千克以下,熏烤动物性食品为5微克/千克以下。
但在实际生活中,烹烤肉制品时苯并芘的含量却经常超过这个标准。
早在1964年,《科学》杂志上就报道了炭火烤牛排中的多环芳烃,其中苯并芘的含量为8微克/千克。
不光是牛排,北京烤鸭也难以和苯并芘撇开关系⑷o 2011年4月,《食品化学》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北京烤鸭的论文,论文测定了挂炉烤鸭、电热制作的烤鸭以及闷炉烤鸭三种方法制作的烤鸭中苯并芘的含量。
结果发现,用挂炉方式烤出的烤鸭,其表皮中苯并芘的含量达8.7微克/千克,瘦肉中苯并芘的含量低于1微克/千克, 而用其他两种方式制作的烤鸭表皮和瘦肉中苯并芘含量均低于1微克/千克。
1.2空气中的来源苯并芘也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它就存在于我们呼吸的空气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search progress in benzopyrene in foods
SHI Qiao-qiao,XI Jun,LU Qi-yu* (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收稿日期: 2013-08-20 * 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 史巧巧( 1989- )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食品安全。 基金项目: 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 河南工业大学引进人才专
项( 成 证 明 了 其 化 学 结 构,并 进 行 动 物 实 验,诱 导 小 鼠 产 生 了 皮 肤 癌,由 此,苯 并 芘 被 确 认 为 是第一个化学环境致癌物[4]。
The properties,sources,hazards,detection methods and reduce measures of benzopyrene was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and the need for the fast detection techniques of benzopyrene in food was also stressed.
3.5 其它方法
2 苯并芘的来源及危害
苯并芘在 环 境 中 存 在 广 泛,来 源 主 要 有 两 个 方 面: 一是工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等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废气,包括汽车尾气、橡胶 生产以及吸烟产生的烟气等,通过对水源、大气和土 壤的污染,可以进入到蔬菜、水果、粮食、水产品和肉 类等人类赖 以 生 存 的 食 物 中[5-6]; 二 是 食 物 在 熏 制、 烘烤 和 煎 炸 过 程 中,脂 肪、胆 固 醇、蛋 白 质 和 碳 水 化 合物等在高 温 条 件 下 会 发 生 热 裂 解 反 应,再 经 过 环 化和聚合反应就能够形成包括苯并芘在内的多环芳 烃类物质,尤 其 是 当 食 品 在 烟 熏 和 烘 烤 过 程 中 发 生 焦糊现象时,苯 并 芘 的 生 成 量 将 会 比 普 通 食 物 增 加 10 ~ 20 倍[7] 。
食品中苯并芘的研究进展
史巧巧,席 俊,陆启玉* (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 要: 苯并芘是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中的一种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在高温烹调的食品中容易产生,其带 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苯并芘的性质、来源、危害、检测方法以及降低措施做了简单阐述, 同时强调了针对食品中苯并芘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 苯并芘,来源,毒性,检测方法,控制措施
Key words: benzopyrene; source; toxicity; detection method; reduce measure
中图分类号: TS2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2-0306( 2014) 05-0379-04
近年来,苯 并 芘 所 造 成 的 食 品 安 全 问 题 越 来 越 严重,根据国家《GB 2716 - 2005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 准》,食用油中苯并芘含量的最高上限为 10μg / kg,而 国家质检总局此前关于湖南省金浩茶油的抽检结果 显示,苯并芘含量已达到 60μg / kg,是规定上限的 6 倍,因 此,清 楚 的 认 识 和 了 解 苯 并 芘,建 立 快 速 简 便 的苯并芘检 测 方 法,并 采 取 有 效 防 治 措 施 来 减 少 其 危害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为了使人们充分了解苯 并芘,本文特对苯并芘的性质、来源、危害、残留检测 方法及降低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Abstract: Benzopyrene is a kind of polycyclic aromatic compounds which has strong carcinogenic. It is easy to
produce when cooking food in a high temperature,and its food safety problem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379
值得一提的 是,苯 并 芘 的 毒 性 具 有 长 期 和 隐 匿 的 特 性,当人体接 触 或 摄 入 苯 并 芘 后 即 便 当 时 没 有 不 适 反应,但也会在体内蓄积,在表现出症状前有较长的 潜伏期,一般为 20~25 年,同时也会使子孙后代受到 影响,有 些 科 学 家 甚 至 担 心 苯 并 芘 会 阻 断 人 类 的 进化[17]。
3.4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法是免疫学检测的重要方法,其原理 是将抗原或 抗 体 吸 附 在 固 相 载 体 的 表 面,再 将 其 与 酶标记的二 抗 结 合,根 据 加 入 底 物 的 颜 色 反 应 来 判 定实验结果[26]。邓安平[27]通过对苯并芘的 6、7 和 10 位进行五种 不 同 的 化 学 修 饰,使 其 末 端 带 有 活 性 基 团羧基,再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偶合物作为免 疫原对 BALB / c 小鼠进行免疫,将接受免疫的小鼠的 脾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在培养液中培养, 用间接 ELISA 对培养液中的抗体进行筛选和质量鉴 定,共筛选出 14 种与苯并芘有特异性反应的单克隆 抗体,再经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实验条件的优化,建 立了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好的测定苯并芘的 ELISA 分 析法,实现了对苯并芘的快速检测。
1 苯并芘的性质
苯并芘又称 3,4- 苯并芘,简称 BaP,它是由一个 苯环和一个芘分子稠合而成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分子式为 C20 H12 ,相对分子质量为 252.32,常温下以 结晶 状 态 存 在,不 溶 于 水,能 溶 解 于 苯、丙 酮 等 有 机 溶剂,碱性环境下稳定,而遇酸则不稳定,易与硝酸、 过氯酸、氯 黄 酸 等 反 应[1]。苯 并 芘 的 种 类 约 有 十 余 种,我们较为熟悉的有 1,2 - 苯并芘、3,4 - 苯并芘及 4,5 - 苯并芘,当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深黄色的 1,2- 苯并芘,其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而 4,5 - 苯并 芘是 1,2- 苯并芘的同分异构体,却没有致癌作用[2]。 苯并芘在工 业 上 无 生 产 和 使 用 价 值,一 般 只 作 为 生 产过程中形成的副产物随废气排放[3]。最早于 1933 年,英国科学家 J.W.Cook 等人从沥青中分离得到苯
3.3 气质联用
气相色谱( Gas chromatography,GC) 具有极强的 分离能力,而质谱( Mass Spectrometry,MS) 具有极高 的灵敏性,对未知物有独特的定性能力,将 GC 和 MS
380
通过接口连接起来,彼此扬长避短,GC 将混合物分 离成单组分后再进入 MS 进行分析检测,从而能够快 速简便的实现对复杂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23]。赵乐 等[24] 用气质联 用 法 测 定 卷 烟 侧 流 烟 气 中 苯 并 芘,该 法使用配有 鱼 尾 罩 的 侧 流 吸 烟 机 抽 吸 卷 烟,以 甲 醇 洗脱附着 的 苯 并 芘,再 在 N2 保 护 下 加 热 洗 脱 液 至 80℃ 挥发净其中的甲醇,然后加入捕集了侧流烟气 总粒相物的 玻 璃 纤 维 滤 片,采 用 环 己 烷 超 声 萃 取 苯 并芘,萃取液苯并芘浓度采用气质联用仪测定,当回 收率为 96.58% ~103.32% 时,检测限为 1.64ng / cig,精 确度为 2.97% ,相比 GB / T 21130-2007[25]规定采用气 质联用仪定量测定卷烟烟气总粒相物中苯并芘的含 量,该 法 简 化 了 样 品 的 前 处 理,省 略 了 净 化、浓 缩 等 步骤,同时保证了较高的精确度和灵敏度,缩短了实 验时间。
苯并芘的 存 在 对 人 体 健 康 有 着 巨 大 的 威 胁,首 先它是强致癌类物质的代表,最早于 1775 年伦敦市 烟囱清扫工 人 阴 囊 癌 高 发 开 始,苯 并 芘 的 致 癌 性 逐 渐受到关注[8]。之后,研究人员对动物采用口服、静 脉注 射、吸 入、气 管 滴 注 等 方 式 给 药,证 明 苯 并 芘 还 可引 发 肺 癌、胃 癌、膀 胱 癌 及 消 化 道 癌 等 多 种 癌 症[9-12]。苯并芘还具有致畸性和致突变性,它能通过 母体经胎盘 影 响 子 代,从 而 引 起 胚 胎 畸 形 或 死 亡 以 及幼仔免疫 功 能 下 降 等[13-15] 。 致 突 变 性 和 致 癌 性 紧 密相 关,致 癌 性 强 的,大 多 都 有 较 强 的 致 突 变 性,在 Ames 实验及其它细菌突变、细菌 DNA 修复、姐妹染 色单体交换、染色体畸变、哺乳类细胞培养及哺乳类 动物精子畸变等实验中苯并芘均呈阳性反应[16]。最
3 苯并芘的检测方法
由于苯并 芘 来 源 广 泛,其 危 害 性 又 比 较 大,目 前,国内外关于苯并芘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但其主 要采用荧光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联用技术及免 疫学检测法等,以下是对常用检测方法的分析介绍。
3.1 荧光分析法
该方法具有检测限低、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 点,常用于痕量分析,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准确 的方法。GB / T5750.8-2006[18]规定用纸层析- 荧光分 光光度法测 定 生 活 饮 用 水 及 其 水 源 水 中 苯 并 芘,先 将样品用有机溶液或皂化提取,再液- 液分配或色谱 净化,然后在乙酰化滤纸上分离苯并芘,由于其在紫 外灯照射下 呈 现 紫 色 荧 光,将 分 离 后 有 苯 并 芘 的 滤 纸剪下,使用溶剂浸泡,最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荧 光强度与标 准 比 较 定 量。该 法 的 最 低 检 测 质 量 为 0.07ng,若取 500mL 水样测定,该法最低检测质量浓 度为 1.4ng / L。Garcia- Falcon 等[19]利用二阶导数- 同 步荧光法检 测 高 脂 肪 食 品 中 的 苯 并 芘,当 回 收 率 为 85% ~95% 时,该方法的检出限为 0.05μg / kg。相比 国标规定的方法,同步荧光技术能克服散射光干扰、 改善光谱重 叠,对 图 谱 进 行 导 数 处 理 也 能 很 好 地 消 除背景干扰 和 组 分 间 峰 的 重 叠,这 些 技 术 使 荧 光 分 析法得到了更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