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二)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生物必修一《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说课稿

高一生物必修一《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说课稿

高一生物必修一《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说课稿"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必修一《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说课稿,欢迎参考!高一生物必修一《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细胞内的四大类有机物,以及对油脂、糖、和蛋白质的鉴定。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生物体内的无机物之后并对以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物质的代谢、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做了铺垫。

本节课是整个高中生物的基础,其中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对四大类有机物的鉴定是整个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2)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细胞中的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并对组成生物体的无机物有了清楚的认识。

对了解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有一定的求知欲。

但缺乏有机物的相关知识,以此对各种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尤其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过程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高中生在实验推理方面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很好掌握对各有机物的鉴别实验。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知识目标:1.四大有机物的相应特点,及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脱水缩合生成肽链的过程,以及此过程中有关氨基酸、肽键等数目的计算。

3.了解油脂、糖类和蛋白质鉴定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能说出对四大有机物的检验现象。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观察和模仿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逐步形成唯物主义论的观点。

2.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4)重点和难点通过教材分析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难点是重点:糖的分类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的过程。

浙科版高一必修1 1.3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导学案1(课时2)

浙科版高一必修1 1.3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导学案1(课时2)

浙科版高一必修1 1.3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导学案1(课时2)一、目标导航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1、核酸(1)元素组成:核酸由C、H、O、N、P等元素组成。

(2)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还有少量分部在叶绿体、线粒体。

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3)分类: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知识点一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与功能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提示:实验探究1.注意事项(1)甲基绿和吡罗红同时染色进行观察。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为什么要用0.9%的NaCl?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

(4)载玻片烘干的目的?杀死并固定细胞,否则口腔上皮细胞在死亡时,溶酶体中的水解酶会破坏细胞内的结构,包括DNA和RNA。

(5)蒸馏水冲洗什么?为什么要用缓水流?冲走多余的盐酸;防止把细胞冲走。

2.实验结论①真核细胞:DNA主要在细胞核,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DNA。

RNA主要在细胞质中。

②原核细胞:DNA集中在拟核。

【例1】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加入盐酸的目的不包括()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C.杀死细胞,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D.水解DNA【解析】盐酸的作用:能够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色剂结合。

而水解DNA需要DNA水解酶。

答案:D知识点二核酸的结构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DNA和RNA的异同如何?提示:DNA和RNA的区别可以概括为:2.讨论总结出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提示:DNA结构的多样性:————一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DNA结构的特异性:每个DNA分子都有独特的一排列顺序。

第二章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二)20130906

第二章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二)20130906

二、实验材料用具(了解)含脂肪量高、易做徒手彻片的材料(如花生种子),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50%的酒精溶液三、实验步骤(了解))用镊子取少许泥状花生种子组织于载玻片上,滴2-3滴苏丹III染液,2)用吸水纸吸去组织周围的染液,再滴上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用吸水纸吸去组织周围的酒精,再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压片制成临时装片。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固醇类物质,如维生素谢中具有重要功能。

(1)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化合物,可由食物中来,也可由人体内合成。

生物体内胆固醇有的以游离形式存在,也有的与脂肪酸结合形式存在。

胆固醇具有不导电的性质,因此是传导、产生冲动的神经结构的良好绝缘物。

它还参与血浆脂蛋白合成;参与脂肪代谢等。

但若含量过多,则易在血管中沉积,引起高血压、心脏病。

(2)性激素包括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固醇类分子示意图磷脂分子示意教师活动:投影显示脂肪、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的分子式。

师:脂肪与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的元素组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相同点是组成元素都是C、H、O,不同点是脂肪分子中含少,含C、H比例很高,而葡萄糖、淀粉、纤维素分子中含O含C、H比例相对较低。

师:由于脂肪分子中含O原子比例很少,含C、H比例很高,而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糖类物质中含O原子比例相对较高,含C、H比例相对较低。

等量的脂肪与糖类都氧化分解时,脂肪需消耗的氧气较多,释放的能量也多,而糖类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较少,释放的能量也较少。

存所占的体积是1 g糖元体积的五分之一。

所以,脂肪是生物体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生物大分子(教学使用)

生物大分子(教学使用)

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脂肪是细 胞代谢所需 能量的储存 形式和运输 形式。
脂肪分子示意图
细胞膜结构模式图
类脂中的 磷脂是构成 生物膜的重 要物质,所 有细胞都含 有磷脂。
磷脂分子示意图
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固醇类物质, 如维生素D、 性激素和胆固 醇等,在细胞 的营养、调节 和代谢中具有 重要功能。
固醇类分子示意图
蛋白质必需经过消化成氨 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 基本单位。
蛋白质可以 被人体直接吸 收利用吗?
3.基本单位:氨基酸
•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 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这些氨基酸 叫做必需氨基酸。
苯丙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 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4、蛋白质的颜色特性
蛋白质
双缩脲 双缩脲
紫色
A液:0.1g/ml NaOH溶液 B液:0.01g/ml CuSO4溶液
用法:
先用双缩脲A液,2ml. 摇匀。 再加入双缩脲B液,3~4滴,摇匀。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你知道为什么吗?
(1)沾有血渍、牛奶的衣服不易用热水洗净。 血渍、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一般温度下,蛋白 质能以胶体的形态溶解于水中,一旦受热,它就会凝固起 来,不易溶解于水。 (2)加酶的洗衣粉不宜用开水溶解。 绝大多数酶为蛋白质成分,蛋白质在高温时会变性,失 去蛋白酶的功能。 (3)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最好煮熟后再食用。 加热以后,具备一定空间结构的螺旋形蛋白质分子链会 松开,这是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在变性后更加容易消化 和吸收。
核 酸
核糖核酸(RNA):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浙科版高一必修1 1.3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导学案1(课时1)

浙科版高一必修1 1.3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导学案1(课时1)

浙科版高一必修1 1.3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导学案1(课时1)一、目标导航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1、蛋白质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1)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2)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S等元素(3)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4)氨基酸分子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2)、氨基酸缩合形成蛋白质:(1)形成方式:脱水缩合,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 ,表示为—CO—NH—。

3)、关于氨基酸缩合反应的计算: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分子水,形成n-1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2各1个(2)若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则脱掉n-m分子水,形成n-m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2各m (3)若每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2)中形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为100n-18(n-m)。

4)、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氨基酸多肽链蛋白质5)、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不同(2)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 (3)、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4)肽链空间结构千差万别6)、蛋白质及相应作用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如: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如:绝大多数的酶具有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具有调节功能;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7).实验: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1)鉴定所用的试剂及相应的颜色反应可溶性的还原性糖+本尼迪特试剂→生成红黄色沉淀脂肪+苏丹III→染成橘黄色脂肪+苏丹IV→染成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2)实验选材:还原性糖鉴定:含量高、色浅。

如:白梨汁和白萝卜等脂肪鉴定:含量高。

如:花生种子、蚕豆种子等蛋白质鉴定:含量高。

如:蛋清液等知识点一氨基酸及其种类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讨论、总结氨基酸的结构通式:1.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提示:自然界的氨基酸有很多种,但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只有20种左右。

教学设计2: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设计2: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三、教学策略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碳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有较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为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础。

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

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

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

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就能够理解C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如果由教师直白地讲解细胞的化合物组成,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生物化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掌握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 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化学反应的科学。

研究范围: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

2. 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光谱分析法:利用光谱仪器分析生物分子的结构和成分。

色谱法: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进行分离和检测。

质谱法:利用高能电子撞击生物分子,测定其质量和结构。

3. 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等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的功能和疾病机制至关重要。

代谢途径的研究:生物体内部的化学反应途径对于能量供应、物质转化和疾病发生等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生物化学实验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物化学定义、研究范围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生物化学实验案例的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应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生物化学》教案(二)五、教学目标1.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3. 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的组成、多肽链的折叠和三维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酶催化、结构支持、运输和免疫等功能。

2.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凝胶过滤法:利用分子大小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蛋白质的电荷性质进行分离。

2.2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二)

2.2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二)

2.2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二)【学习目标】蛋白质的结构组成及功能【自学质疑】(一)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1.元素组成:_____________,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_____________。

2.含量及地位: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_____________化合物,是细胞的_____________物质,如大多数酶、细胞中许多重要_____________和某些激素等都是蛋白质。

3.基本组成单位:(1)结构通式:_____________。

(2)结构特点:都有一个_____________和一个_____________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而且这个碳原子还分别与一个_____________、一个可变的_____________相连接。

(3)种类:组成生物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_____________种,不同氨基酸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的不同。

4.蛋白质的形成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__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_相连而成的。

(1)过程:在酶的作用下,一个氨基酸的羧基提供的_____________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提供的——生成1分子水被脱去,而羧基和氨基剩余的基团相连成为_____________,其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果: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后形成的有机化合物叫做_____________。

最简单的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组成,称为_____________;由n个氨基酸(n≥3)分子以肽键相连形成的肽链称为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3)特点:①一条多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_____________和一个游离的_____________。

②一条多肽链(n个氨基酸分子形成)中含有的肽键数= _____________。

5.种类和功能的多样性(1)种类多样性的原因①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的不同;②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上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第二课时
生物科学阮美霞一、前期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第三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中的分子和离子等无机化合物,在《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第一课时时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元素组成、分类和功能,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三大营养物质的鉴定提供了知识性和结构性的铺垫。

本节课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学生要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的鉴定方法,并能在实验室里完成三大营养物质的鉴定实验。

(二)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理科班学生,从知识起点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和功能特点。

从认知思维上来看,本节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因此教学中可以多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注重与前面知识和其他体系得到丰富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1、教学重点
(1)掌握还原糖、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的鉴定方法。

2、教学难点
(1)理解物质鉴定的实验原理。

(2)学会还原糖、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的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还原糖、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的鉴定方法。

2、理解物质鉴定的实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还原糖、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的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

2、学会使用光学显微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实验科学的兴趣,领悟实验原理和方法,树立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
复习糖类、蛋白质、脂质的元素组成及基本单位和分类情况。

(二)讲授新课
1、还原糖的鉴定
实验目的:学会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糖。

实验原理:还原糖 + 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80—100℃下加热2-3分钟会出现红黄色沉淀。

实验步骤:
2、淀粉的鉴定
实验目的:学会用KI-I溶液鉴定淀粉。

实验原理:KI-I溶液能使淀粉变蓝色。

实验步骤:淀粉溶液2ml+KI-I溶液1-2d,淀粉溶液变蓝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目的:学会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

实验原理:双缩脲试剂 + 蛋白质溶液生成紫色络合物。

实验步骤:鸡蛋清(牛奶)2ml +2ml双缩脲试剂A,振荡试管混匀后再加入5d双缩脲试剂B液,观察实验结果发现生成紫色络合物。

4、油脂的鉴定
实验目的:学会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油脂。

实验原理:油脂 +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出现橘黄色或橘红色脂肪颗粒。

实验步骤:
五、板书设计
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二)
物质鉴定:
1、还原糖的鉴定:还原糖 + 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80—100℃下加热2-3 分钟会出现红
黄色沉淀。

2、淀粉的鉴定:淀粉溶液+KI-I溶液,淀粉溶液变蓝色。

3、蛋白质的鉴定:蛋白质+2ml双缩脲试剂A振荡试管混匀后,再加入5d双缩脲试剂B
液,观察实验结果发现生成紫色络合物。

4、油脂的鉴定: 油脂 +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显微镜下观察到橘黄色或橘红色的脂肪
颗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