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黄河
黄河教学设计

《黄河》【教材分析】本节课标要求“在地图上说出黄河的概况。
”本课是继《长江》之后第二篇介绍河流的课文,在教材内容方面从介绍黄河的概况入手,接着分析河流的突出特征,然后从利用与治理两个方面展开。
本课的重点不在利用而在治理,特别是黄河的泥沙问题是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学习了《长江》,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对黄河的知识了解一些,语文历史中都有涉及黄河的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理解黄河泥沙含量大的原因,掌握黄河开发与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重难点进行理解和掌握。
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代表展示的方法进行。
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事物,读图表,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产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重、难点】重点:黄河的危害和治理。
难点:黄河泥沙含量大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引导自学”型教学【课型】新课【课时】二课时【设计思路】重新安排本课内容,将从四个方面即知黄河、颂黄河、忧黄河和治黄河对本课开展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做好指导。
另外注意加强图表的学习与应用。
通过绘制板图,歌谣总结,内容更直观概括。
【教学过程】第一篇:知黄河(黄河的概况)(讲述):有一条河,她哺育了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有一条河,她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有一条河,她在中国北方画了一个巨大的”几”字,有一条河,她穿越了黄土高原,流经了中原大地,最后奔腾入海。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关于这条河流,你了解多少?(提问)从哪几方面学习河流的基本概况?要用哪些类型的地图?(设计说明)此部分内容学生看图讨论自学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安排学习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学习重点↓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参与其中)↓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绘在板图上)↓师生解释疑难并总结第二篇:颂黄河(黄河的贡献)(讲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了两岸光辉灿烂的文化。
《黄河教案》教学设计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使学生掌握黄河的起源、演变和治理等方面的知识。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的特点和问题。
(2)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黄河的魅力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母亲河的情感。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河的基本情况及其流经省份。
(2)黄河的起源、演变和治理知识。
(3)保护黄河、珍惜水资源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黄河流域的水文地质特点及其对黄河的影响。
(2)黄河治理的技术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黄河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安排交通工具和导游。
(3)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准备相关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河相关知识,了解基本概念。
(2)分组合作,准备探究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
(2)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起源、演变和治理知识。
(2)分组讨论,探究黄河的特点和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等。
(2)阐述黄河的起源、演变和治理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黄河的魅力和问题。
(2)让学生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保护黄河、珍惜水资源的建议。
5. 总结反思:(1)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小结。
(2)引导学生关注黄河保护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 编写黄河治理的调研报告。
《黄河》活动教案设计及反思

《黄河》活动教案设计及反思
《《黄河》活动教案设计及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热爱祖国河山,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
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的贡献。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活动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活动难点】
根据主题搜集、整理和筛选资料。
【活动内容】
黄河之史——黄河之歌——黄河之忧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老师课前进行活动指导、学生课外时间搜集资料。
活动一课时:“黄河之史、黄河之歌、黄河之忧”(课外搜集资料、课内陈词交流并展示成果,以每人办一份手抄报的形式交流资料,进行展示)
写作、评讲:两课时
【活动准备】
1、师生:
(2)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黄河污染的资料分组交流。
八、课堂练习:
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心系黄河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收获颇多。
愿综合性学习开展得越来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黄河》活动教案设计及反思这篇文章共1617字。
黄河教学设计-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滔滔黄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主要支流、流经省区、地形区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理解黄河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措施。
理解黄河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阅读黄河水系图,理解黄河中游多泥沙,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成因。
(2)、阅读“地上河”示意图,了解黄河多灾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河段的自然特征。
(2)理解黄河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措施。
2、难点:利用“地上河”示意图,理解黄河多灾的原因。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黄河)四、教学方法小组探究活动为主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中国的第一长河——长江,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我国的另一条河流,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几幅景观图,说说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哪一条河流(教师讲述)提到黄河,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滔滔黄河。
[新课讲授]第一篇识黄河(活动一)自学课本第49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什么海洋2、黄河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单位,主干很明显的呈什么图形3、黄河依次流经哪些地形区4、黄河的上、中、下游是怎样划分的界点分别在哪各河段自然特征是什么5、在水系图中找出主要支流:汾河、渭河(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上台通过幻灯片进行展示讨论的结果)(活动二)小组讨论:读下表,讨论“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第二篇颂黄河(教师引导)观察以下图片,你来说一下黄河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奉献(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总结出黄河的功劳。
)(教师总结)展示幻灯片内容:母亲河的奉献(功开发利用:--兵马俑水能丰富--龙羊峡水电站、小浪底水利工程等塑造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沿途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观光旅游--壶口瀑布、小浪底水利工程等--沿途城市的居民饮用水、工业用水等第三篇忧黄河(活动)1、让学生观察图片,谈谈黄河的忧患有哪些填表:【探究一】草地退化、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探究二】黄河凌汛的形成凌汛就是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
《黄河教案》教学设计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包括黄河文明、治黄历史等。
3.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黄河的基本情况。
2. 黄河的历史和文化。
3. 黄河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难点:1.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2.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教学,分析黄河流域的治黄历史和生态环境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黄河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黄河的案例资料。
教案内容:一、导入:1. 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对黄河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你们对黄河有什么了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二、黄河基本情况的学习:1. 通过多媒体教学,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基本信息。
2.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3. 老师讲解,学生记录,巩固所学知识。
三、黄河历史和文化的学习:1. 通过多媒体教学,介绍黄河文明、治黄历史等。
2.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
3. 老师讲解,学生记录,巩固所学知识。
四、黄河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的学习:1.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2.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3. 老师讲解,学生记录,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选择一个黄河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1.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3.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

《黄河》教学教案及反思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面向初中生。
学生已经学过具有代表性的五大河流和中国地理文化知识,具有认知基础,本节课旨在使学生从对黄河的印象中,领略中国黄河流域的壮美山河和众多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注入海洋。
2.学习黄河的水文和环境问题。
3.了解黄河流域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
4.发现和感受中国五大河流中黄河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引入环节1.展示几张图片:黄河岸边的农家、青藏高原雪山的图片、黄河的流域地图等。
2.提问学生:你们对黄河有哪些印象?(可能得到的回答包括黄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黄河曾经发生过洪水、黄河风沙很大等。
)3.引出话题: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一个充满着神话传说和文化历史的地方。
我们将一同学习黄河的故事和文化。
正文教学1.黄河的流域地图–展示黄河流域地图,指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区。
并与学生合作发现和描述黄河流域地形、气候、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特点。
–展示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走向和重要行程节点,并与学生一起探查这些地方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黄河流域内的文化遗产,例如遗址、古塔、古城、名胜等等。
2.黄河的历史–对黄河的历史进行简要介绍,例如中华文明发展和黄河地区的奴隶社会、农耕文明。
–展示兰考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古文明的图片,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探索古文明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PPT、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黄河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并与学生合作感悟黄河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
3.黄河的环境保护–利用图片、PPT等多种形式呈现黄河水文、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原因。
–探究黄河的治理与保护措施,例如黄河三角洲示范区建设、水库、堤防建设、水土保持、工农业的环保、黄河流域劳动者生态经济实验区等。
–请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自发参与黄河的保护与治理。
总结环节1.请同学自发发表对黄河的认识和感受。
2.总结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评估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3)了解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合作能力。
(2)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3)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 教学难点:(1)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2)如何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图、图片、视频、课件等。
2.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3. 学生准备:预习黄河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2)分析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4. 案例分析:(1)展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沙漠化的图片和视频。
(2)引导学生分析成因,讨论解决方法。
5. 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看法。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黄河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关爱母亲河。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身边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现象,提出解决建议。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黄河

一、教学内容:黄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知黄河的位置、流经的省份和长度,及其历史文化的价值;
2.黄河的水位的变化,以及每年洪水到来的时间;
3.黄河是中国文明发源地,了解黄河在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表达黄河的位置、流经的省份和长度,熟练使用以黄河为代表的词句;
2.能描述黄河的水位变化情况,以及每年洪水来的时间;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河在文明发源地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
1.树立对伟大的黄河的热爱,培养敬畏自然观念;
2.尊敬文明古老的黄河文化,赞美黄河滋养发展了中国文明;
3.自豪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明的伟大历史。
三、教学重点:
(1)知识目标:黄河的位置、流经的省份和长度,及其历史文化的价值;
(2)能力目标:能正确表达黄河的位置、流经的省份和长度,熟练使用以黄河为代表的词句;
(3)情感目标:树立对黄河的热爱,尊敬文明古老的黄河文化,自豪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
四、教学方法:
(1)教师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黄河
河道特性
黄河在内蒙古××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长3472公里,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等三部分。
贵德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
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最长源地。
从卡日曲开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龙羊峡,大部流行于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草滩,河水较清,水流稳定。
龙羊峡到青铜峡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形成峡谷和川地相间的形势。
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较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形成宽谷,其间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本段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增加。
出青铜峡后,黄河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流动,沿河所经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区域,几无支流加入,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河套平原。
从河口镇到孟津为中游,流程1122公里。
黄河从河口镇南转,穿行于晋陕峡谷之中,至龙门仅长718公里,但水位落差达611米,比降很大,如著名的壶口大瀑布,平水时瀑布跌落17 米。
龙门河槽宽仅100米。
龙门以下到潼关,在长130公里的河段内,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等不少重要支流,水量大增,这里河道流行在汾渭平原上,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
黄河过潼关后折向东流,进入黄河最后一个峡谷段,著名的三门峡就在这里。
黄
河中游两岸大部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全河的89%,同时汇集了许多重要支流,又是黄河洪水主要来源之一,此段水量约占全河的40 %,因此黄河中游成为根治黄河的关键地段。
孟津以下为黄河下游,长870公里。
此段河道在华北平原之上游荡,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除在孟津至郑州桃花峪间纳入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外,再无其它支流汇入,相反干流束约在大堤间,成为海河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
径流变化黄河流经的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虽为第二大河,但水量并不大,年径流量仅480亿立方米,还不及闽江的水量。
干流沿程水量时增时减,颇为独特。
按利津站计算,兰州以上流域面积占利津以上的集水总面积的29.6%,而水量却占72%,是全流域最主要的增水区。
兰州以下流过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既少支流汇入,又由于引洪灌溉,耗水甚大,是减水区。
至河口镇附近的头道沟,径流量比兰州站减少了 2 3%。
从河口镇到花园口段,有汾、渭、径等支流汇入,水量又大增。
花园口到利津这一段因是地上河,少支流汇入,渗漏严重。
引黄灌溉耗水量大,故水量又逐渐减少。
所以黄河泾流量基本来源于上、中游。
黄河水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一般来说,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约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0-80%。
除河套地区至河口镇段秋水大于夏水外,大部分河段夏水都大于秋水。
冬季是整个干流水量最枯季节,仅占全年10%左右。
春季水量约占15-18%。
最大水月,一般在河口镇以上为9月,以下均出现在8月。
黄河径流量的年内变化比其它河流剧烈,极端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之比相当惊人。
据××县记录,最大流量为220xx立方米/秒
(1933年8月10日),而最小流量却不及200立方米/秒,二者相差100多倍。
这种状况对径流资源的利用非常不利,在农业生产中矛盾尤为突出。
春季农业需水迫切,黄河却处在低水期,到夏季则洪峰过高,易于泛滥成灾。
黄河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其变差系数一般在0.2-0.3之间,并有自上游向下游增加的趋势,从径流多年变化过程线看,黄河也有丰枯水交替现象.
洪水和泥沙
水量不稳定和含沙量特多是黄河为害的主要自然原因。
水量不稳定突出地表现为汛期洪水的暴涨。
黄河洪水主要由夏秋季的暴雨所形成。
黄河流域是我国暴雨较多的地区之一,主要暴雨中心在黄河中游的泾、洛、渭河流域,暴雨次数多,强度大(日雨量可超过100毫米以上),雨区大(一般达200平方公里以上),洪水相当剧烈。
从全流域看,上游地形平缓,暴雨量小,区内又有不少沼泽草地和森林调节洪流,洪水涨落速度较平缓。
兰州历史最大洪峰流量不过7500立方米/秒,包头最大流量不过4310立方米/秒,可见上游洪水对下游影响不大。
可是,河口镇以下的中游段是晋陕峡谷,两岸支流流程短,比降大,黄土广布,植被又少,更无湖泊洼地调蓄,一遇强烈暴雨,径流急速入河,洪水猛涨,汾、泾、渭、伊洛诸支流正值暴雨中心,带着巨暴洪水辐聚而入,使洪量骤增,对下游造成严重威胁。
黄河含沙量为世界各大河之冠。
据××县记录,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7公斤/立方米。
黄河的沙量主要来自黄河晋陕段和泾、洛、渭流域,这一区域提供的泥沙量相当于黄河输沙量的90%。
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分布着大面积深厚的黄土,又是主要的暴雨区,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县以下到泺口段,含沙量逐渐减少,泺口以下因河床冲刷又稍有增加。
黄河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县实测到的最大年输沙量竟达39.1亿吨(1933年),而最少的年仅达4.88亿吨( 1928 年)。
连续枯水年为两年,连续丰水年为2-4年。
根治水害,开发水利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但解放前,水利长期失修,造成中游水土流失。
每年由中游带来的16亿吨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游河道,使河床日益升高,一部分填海成陆,使河口不断延伸,河床比降减小,更加重了河床淤积,形成周期性的决口改道。
以邙山(郑州西北桃花峪附近)为起点,北至天津,南至淮阴的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都是黄河洪水泛滥和泥沙淤积的范围。
向北的决口阻塞了海河的洪水出路,破坏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统;向南决口改道则阻塞了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坏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统。
据历史记载,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
1484年以前,黄河涉流改道在今黄河道以北,最北曾沿太行山麓北流,再折向东流入海。
1484年筑太行堤阻水北流,迫使黄河南流入淮,夺淮河道入海,历经约400年,直到1855 年黄河又在铜瓦厢决口东流,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即今黄河下游河道。
自此以后,人们筑堤防洪,河流
泥沙被约束在堤内大量沉积,导致河床日益淤高。
每次决口泛滥都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尤其是1938年,国民党反动派扒开花园口大堤,河水淹没了豫、皖北、苏北等66个县,造成5.4万多平方公里的黄致使125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丧命。
解放后,对黄河开展了全面综合的治理。
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同时建造拦洪水库,拦蓄洪水泥沙;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同时建筑分洪工程以应急需。
在下游加固培修了临黄大堤和作为第二道屏障的北金堤和南金堤以及沁河大堤,共1800多公里,大堤高10米,宽12-15米。
在黄河两岸,建造了东平湖,北金堤,齐河和垦利等四个分洪工程,对确保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了很大作用。
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水土的流失。
现在不少地区流入黄河的泥沙有所减少,如汾河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以前为7000万吨,近年来已减少为3000万吨。
与此同时,还建造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如在干流上完成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和三门峡等七座大中型水利枢纽工作。
主要支流上建有150 多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和上千座小型水利工程,除了一些单纯水电站外,都发挥着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用,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200万亩发展到5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