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_再谈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误译问题
浅析英汉互译实践中误译问题及改进建议

文化探索52摘要: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中为提高翻译能力学生需在翻译实践中反复推敲、改进译文,以增进翻译能力,避免出现误译。
本文以《英汉对比研究》第二章《刚性与柔性》为例,探讨误译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希望对英汉互译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英汉互译;误译;建议引言翻译实践不仅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功底,掌握双语风俗习惯和文化知识,而且需要译者反复推敲改进译文,因此英汉互译过程中指导学生勤思考,多提问,常反思,对提高翻译能力大有裨益。
《英汉对比研究》一书详细分析了英汉语言文化和中西思维方式,以此书第二章《刚性与柔性》为研究文本,指导学生指出存在误译的语句,并提出更符合现代英汉语言表达习惯的改进建议,希望对翻译实践有所助益。
一、翻译中误译现象双语转换即把一种语言的文本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文本,原文信息或多或少会损失或丧失,需要一种适当的形式进行补偿,若把补偿本身也认为是误译,是对翻译的偏见。
本文排除这种偏见,将以下几点归纳为误译问题:词语或词组选择、语法使用、语义分析、双语表达习惯等出现偏差。
二、误译及改进建议例1:All of the arrows didn’t hit the target.1.原译:所有的箭都没有射中靶子。
(全部否定)2.改译:不是所有的箭都射中靶子。
(部分否定)3.原因:all…not, not all, not...all从语法角度分析属部分否定,原句翻译出现语法失误。
例2:Tradition has it that island-city was founded in A.D. 451 when a coast-dwelling people called the Venetti fled across the lagoon before advancing Hun barbarians.原译:传说这座岛城是公元451年建立的。
那时候,野蛮的匈奴人步步逼近,居住在沿岸的那些被称为威尼替的民族,在匈奴人来到之前就逃过了环礁湖。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在过去的大量翻译类书籍及翻译类论文中,大多数以“如何翻译”、“翻译的基本方法”等为主线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分析与研究。
从事翻译学习的大多数同学在读了很多这样的书籍或论文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却不能顺理成章、随心所欲地进行正确的翻译。
当利用这些翻译方法却不能进行正确的翻译时,尤其是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自己的翻译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其实对读过大量翻译类书籍的同学来说翻译方法应该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比如说遇到长句子要拆译或分译;几个短句子要尽量合译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倒译、意译、加译等,几乎任何一个学过翻译的同学都能对这些简单实用的翻译方法了如指掌。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会产生误译呢?关于误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分析探讨。
举高打。
总之了,良好的战术意识要求场上队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变换战术,充分发挥教练和队员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节奏策略的功效,是排球比赛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主导趋向。
二、排球运动中的技术与比赛节奏1.排球运动的现状。
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每个队员的相互协作和熟练配合,而技战术则是构成整个比赛的关键因素,随着各个国家队员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大化已经成为现代排球运动发展的趋势,各个队伍之间的水平差异逐渐趋近,在这种形势下要继续保持以往的好成绩,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战术的创新。
纵观历来的排球比赛,在“体能制胜”的世界强队面前,亚洲球队始终处于下风。
仅有的两次辉煌,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让日本女排在世界崛起;一次是80年代袁伟民率领的中国女排史无前例地荣获世界排坛五连冠;都是有所创新的结果。
但近年中国及亚洲排球仍然走的还是以高传强攻为主的“体能制胜”之路,缺乏自己的创新和特点,更难说拥有根本性的长期的优势和实力。
2.技术改进对比赛节奏作用。
要想有所超越必须求改变,如果由原先的“3击2慢”竞赛主导节奏改为“3击2快”的竞赛主导节奏,技术便在原来一传到位快变结合,不到位高打强攻下,逐渐变为在一传到位时快变结合,不到位时实施远网快攻(即“3击2快”的节奏),这样就会更好地掌握场上的各种变化,灵活地运用技术战术,通过节奏来更好地把握整场比赛。
外宣翻译误译现象剖析

外宣翻译误译现象剖析
外宣翻译是在国际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项工作。
但在实践中,由
于语言、文化差异等原因,误译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分步骤剖析外宣翻译误译现象。
第一步,明确误译概念。
误译是指在翻译中出现的翻译错误行为。
这
种错误可以来源于多个环节,比如翻译人员的口译或者书面翻译工作
中存在的词汇、语法、语言习惯等各种因素。
第二步,分析误译原因。
误译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专业领域不精通;翻译人员个人的疏忽和错误等。
第三步,举例分析误译现象。
在具体的外宣翻译实践中,有许多经典
的误译案例。
比如,“飞碟”被误译为“饼干”、“龟头”被误译为“奶嘴”等等。
这些案例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展示了误译的严重程
度和对翻译工作的影响。
第四步,防止误译现象。
为了避免误译现象的发生,翻译工作在日常
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高语言文化素养;专业领域知识的丰富性;提高翻译专业技能;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综上所述,在面对外宣翻译误译现象时,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
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这不仅有机会提高外宣翻译工作的准确性,还
有助于国际传播的顺利进行。
浅析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

浅析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
引言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比较文学翻译的研究出现了由原来单纯的语言层面的翻译向了解文化的转变。
而伴着全世界经济的迅猛增长,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也随之增加。
两种不同的文化间的沟通也就是用一种语言去认识和解释另外一种语言。
但是由于生活在一种文化里的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时候,常常会依照者自己原有文化的思维形式去对其他文化进行理解,这种情况或多或少就会产生一些文化误读。
而在文化理解的过程中翻译是一种最直接、最普遍的文化交流形式,尤其是在研究两种文化的文学作品的时候,翻译也会存在一些误读现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误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读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对翻译起着怎么样的作用呢? 笔者将在本文中逐一探讨。
一、误读定义及内涵。
误读是产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现象。
它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原有内容本身的含义和内容曲解,进行了错误性的阅读。
读者对于阅读内容通常可以分为“正读”和“误读”。
“正读”是读者能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艺术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而“误读”则是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乐黛云教授曾经给对误读进行过这样的解释,那就是误读是读者按照自己原有文化的思维形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去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理解方式。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美国当代着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就曾经提出一个非常着名的文学理论--即“影响即误读”理论,并且用此理论给“误读”定下一个新的含义。
布鲁姆提出在弗洛伊德尼和采之后,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不可能完全按照原文的含义进行理解,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修改和创造。
实际上很多人认为跨文化之间的文学阅读是一种“重新创造”,是另外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误读”现象。
二、翻译活动中的误读。
翻译是我们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文化沟通中所使用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
但在某种方面来说,它所进行的过程里会不断出现由原来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或多种文化的误读。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探究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探究误译是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涉及语言和文化差异较大的时候。
在语用学视角下,误译问题更为复杂,因为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交际效果。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误译问题,并讨论几种常见的误译现象及其原因。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主要源于对语言使用和交际目的的不理解。
翻译者往往只关注源语言的表面意义,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含义和语境。
英文表达中经常使用的婉转委婉的方式在中文里往往不同,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交际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调整,否则容易造成误译。
文化差异也是误译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评价往往会有所不同。
翻译者在进行文化转换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境和含义,以及语义转移和语用失配等现象,以避免误译的发生。
有些国家对形式礼貌重视程度较高,而另一些国家注重实际行动,翻译者在翻译礼貌用语时就需要进行合理转换。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还可能涉及到言外之意的理解。
言外之意是指在交际过程中,除了字面上的表达之外,还有一些间接或含蓄的意思。
这些意思可能通过语言的语境、语气、语调等方式进行传达。
翻译者需要通过有效的语境分析和语义判断,准确理解和翻译这些言外之意,否则就会导致误译。
一个简单的肯定回答“是”的语境和语气的不同可能变成回答“否”的含义,如果翻译者没有准确理解源语言中的言外之意,就会误译。
误译问题还可能涉及到言文之间的翻译难题。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其语法、词汇、句法等方面的特点各不相同。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和翻译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在语用学视角下,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的差异,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主要源于对语言使用和交际目的的不理解、文化差异、言外之意的理解不准确以及言文之间的差异等因素。
为了避免误译问题的发生,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并合理运用语境分析和语义判断等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摘要】我国翻译界在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着三个误区,一是把对"怎么译"的探讨理解为翻译研究的全部;二是对翻译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只看到理论的指导作用,却看不到理论的认识作用;三是片面强调翻译理论或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自成体系",忽视了中外翻译理论的共通性。
我们应该尽快走出这几个误区,促进翻译研究的健康发展,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翻译和翻译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研究;误区最近一、二十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我国的翻译研究中翻译研究的理论意识已经觉醒,这不仅反映在近年来发表在《中国翻译》和《外国语》等杂志和有关学报上的一些文章上,更集中地反映在湖北教育出版社近年来接连推出的两套颇具规模的翻译研究丛书--"中华翻译研究丛书"和"外国翻译理论研究丛书"1上。
这两套丛书不仅对近几十年来英美法苏的翻译理论进展作了相当详尽的评介,而且还进一步推出了国内学者自身对翻译理论的思考。
此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近年来也不断有新的译学理论着述推出。
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译学研究队伍,译学研究也已初步形成气候。
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尽管上述译学进展在学术界引起学者们的欣喜,但这种进展长期以来还只是局限在一个并不很大的学者圈子内,并没有在我国的翻译界引起较为普遍和热烈的反应。
比较多的翻译界人士对近年来我国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进展取一种比较冷漠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译学研究,或者说得更具体些,翻译的理论研究,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翻译界有一种风气,认为翻译研究都是空谈,能够拿出好的译品才算是真本事。
英汉翻译中的“误读”现象

英汉翻译中的“误读”现象作者:于盛鹃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02期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所译内容的文化内涵茫然无觉会导致翻译的无意误读。
有意误读则是译者对拟译内容的源语文化所做的有意选择。
本文认为译者在提高双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提高双语文化能力,从而尽量对所译内容的文化内涵做出正确的解读。
对于译者的创造性误读,则应肯定它的价值。
只有两种文化实现创造性融合才能使翻译的文化价值得以体现。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误读;无意误读;有意误读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2—0038—03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两种文化,因此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翻译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
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而他们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EugeneA.Nida在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一书中指出:“The role 0f language within a culture and the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n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idioms are SO pervasive that scarcely any text can beadequately understood without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its cultural back-ground.奈达认为:笔译与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词语表述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
笔者将之视为英汉翻译中的“误读”现象。
一、无意误读中西方在社会发展历程、地理气候、历史经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探究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探究在翻译过程中,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是经常出现的。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强调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的含义和解释与语境相关。
翻译中不能只关注字面意义,还需要考虑到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上下文等因素。
下面将针对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进行探究。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之一是言外之意的遗漏。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常常使用含蓄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
翻译过程中,如果只关注字面意义,可能会忽略了原文中的言外之意,导致误译。
英语中的“c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window?”(请你把窗户关上可以吗?)如果直译为“你能关上窗户吗?”就可能忽略了原文中“请”和“可以”,可能让人感觉请求没有那么客气。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还包括常见的语境失配。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意义。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英语中的“Have a seat.”(坐下吧)如果直译为“有个座位。
”,就可能在语境失配的情况下让人困惑。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差异。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言语习惯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翻译。
英语中的“I'llthink about it.”(我会考虑一下)在中文中,可能更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我会仔细考虑一下”,否则可能让人感到不够诚恳。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还包括语体失误。
不同的语体在表达方式和用词上存在差异,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区分不同的语体,就可能导致误译。
英语中的“I want a burger.”(我想要一个汉堡)如果翻译为“我要一个汉堡”,可能没有准确地传达出英语中的“want”的口语用法。
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译问题在翻译中是常见的。
为了避免这些误译问题的出现,翻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原文的语用特点,注重上下文的理解,注意言外之意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以便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意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7·
这段话是图里描述性翻译 理 论 的 精 髓 所 在 , 我们从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他为翻译下了什么新的定 义。上 述 中 国 学 者 把 “ i t i s r e a r d e d a s a t r a n s l a t i o n f r o m t h e i n t r i n s i c o i n t o f v i e w o f t h e t a r e t p g g , 翻译成 “ 只要译语多元系统认为是翻译的语篇就是翻译 ” 并认为这是图里为翻译下 的 新 的 定 义 , s s t e m” y 这实在是对图里描述翻译理论的误读误译 , 而这种误读误译在中国译坛由来已久 。 “ 十年前 , 一篇文章在 “ 这个小标题下如是说 : T m o c z k o 的翻译观 ” T m o c z k o 认为给翻译下一个严格 y y 的定义是不可能的 , 但是如果勉强给翻译一个定义的话 , 她认为以色列学者 G i d e o n T o u r y给 出 的 翻 译 定 , 。 ‘ , 义最为可取 因为该翻译概念比较宽泛 T 作为或者 o u r y 认为 翻译是在译语系统中 不论由于何种原因 , 。 ” ( ) 是被人视为是翻译的所有译语文本 ’ 马会娟 2 同年另一篇题为 《 翻译研究 : 从规范走向描写 》 的 0 0 1: 6 3 “ 文章也介绍说 : 相对于规范性的翻译理论 , 描写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宽容 。 正如描写 学 ) 指出的 : 什么是翻译? ‘ 翻译就是在目的系统当中 , 表现为翻译 或 者 被 认 派代表人物图里 ( G i d e o n T o u r y 。 ” ( : ) 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目的语文本 , 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 ’ 林克难 2 这两篇文章在其所认为 0 0 14 3 的“ 翻译定义 ” 后所附的英文原文都是 “ A t r a n s l a t i o n w i l l b e a n t a r e t l a n u a e t e x t w h i c h i s r e s e n t e d y g g g p , ” 。 沙特尔沃斯和考伊编著的那 r o u n d s r e a r d e d a s s u c h w i t h i n t h e t a r e t s s t e m i t s e l f o n w h a t e v e r o r g g y g 本D 也在卡特福德 、 雅各布森和奈达等人为 i c t i o n a r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在 T r a n s l a t i o n 这个词条中 , y f “ ” ” 下的定义之后列出了图里为 “ 下的定义 , 其措辞与上述二文 所 附 英 文 原 文 稍 有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t r a n s l a t i o n 不同 , 为“ a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s‘ t a k e n t o b e a n t a r e t l a n u a e u t t e r a n c e w h i c h i s r e s e n t e d o r r e a r d e d a s - y g g g p g , ’ ” ( : ) 。 s u c h w i t h i n t h e t a r e t c u l t u r eo n w h a t e v e r r o u n d s S h u t t l e w o r t h &C o w i e 2 0 0 41 8 2 该书中文译 g g 本《 翻译研究辞典 》 将其译成了 “ 翻译是指 ‘ 在目标语文化中被视为翻译的任何一种目标话语 , 不论其理由 ” ( ) 。 如何 ’ 谭载喜 2 0 0 5: 2 4 8 、 “ 、 “ 上列汉语译文 “ 认为是翻译的语篇就是翻译 ” 翻译是 …… 所有译语文本 ” 翻译就是 …… 任何 一 段 、 “ 目的语文本 ” 以及 “ 翻译是指 …… 任 何 一 种 目 标 话 语 ” 都 令 人 费 解, 而“ 不论由于何种原因” 不管所根据 的理由是什么 ” 以及 “ 不论其理由如何” 更 是 令 人 不 知 所 云 。 这 真 是 图 里 为 翻 译 下 的 定 义 吗? 提 莫 志 克 ( ) 真会用这样的定义来说明她的翻译观吗?上述谈 “ 那篇文章说明 M a r i a T m o c z k o T m o c z k o 的翻译观 ” y y — —爱 尔 兰 早 期 文 学 英 译》 其引文原文转引自提莫志克教授 的 《 后殖 民语 境 中的 翻 译— 一 书。 那 我 们 就 再 来看看提莫志克引用图里那句话的段落 : I n t h e s t u d i e s b e l o w I c o n s i d e r a n u m b e r o f t a r e t t e x t s t h a t m a n w o u l d c o n s i d e r m o r e r o e r l g y p p y “ ” “ ” , , , a d a t a t i o n so ri m i t a t i o n s s u c h a sf o r e x a m l eS t a n d i s h O G r a d s v e r s i o n s o f t h e U l s t e r C c l e t a l e s p p y y , , c o n t a i n e d i n h i s t w o v o l u m e w o r kH i s t o r o I r e l a n do r A u u s t a G r e o r s v e r s i o n s i n C u c h u l a i n o g g y y f f I n m s e l e c t i o n o f t r a n s l a t e d t e x t s I a m f o l l o w i n G i d e o n T o u r s v e r b r o a d d e f i n i t i o n o f a M u i r t h e m n e. y g y y :“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t r a n s l a t i o n w i l l b e a n t a r e t l a n u a e t e x t w h i c h i s r e s e n t e d o r r e a r d e d a s s u c h y g g g p g ” [ 最后一句引文中 a w i t h i n t h e t a r e t s s t e m i t s e l o n w h a t e v e r r o u n d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由本文作者加粗 ] g y f, g ( 在以下的研究中 , 我会考查一些也许会被许多人更恰当地认为是 “ 改写 ” 或“ 仿造 ” 的目标语文本 , 例如包 ③ ④ 括在奥格雷迪 两卷本 《 爱尔兰史 》 中的 《 乌尔斯特传奇组诗 》 的文本 , 或是 格 雷 戈 里 夫 人 《 缪尔敦的库丘 ……) ( 林》 中的文本 。 在挑选翻译文本 时 , 我总是遵照图里为译本下的那个相当宽泛的定义: T m o c z k o y : ) 1 9 9 93 5 ( ) , 从以上引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 图里这个 “ 定义 ” 中的被定义项是 “ 译本 ” 而不是 “ 翻 a t r a n s l a t i o n ( ) 。 上述四位中国学者都把 “ ” ” , 译” 误读成了 “ 结果歪曲了图里和提 莫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志克的翻译观 , 甚至歪曲了西方描述翻译学派的学术思想 。 ” ” ” , 至于这个 “ 定义 ” 中的定义联项为何不用 “ 而用 “ 或“ 也许威尔斯的一句话可 i s w i l l b e i s t a k e n t o b e — — 问题 与 方 法 》 “ 以做出解释 。 威尔斯在其 《 翻译学 — 中 说: 无论是奈达那个谨慎的书名《 翻译科学探索》 …… 还是 1 《 》 , 用 6 年后图里那个同样谨慎的书名 翻译理论探索 都应该被理解为是精心挑选的确切表述 , ” ( 既 然 是 探 索 试 验, 当然得 以体现按正在形成的一套方法所取 得 的 成 果 之 试 验 性 质 。 W i l s s 2 0 0 1: 5 1 5 2) - ” ” 字斟句酌 , 用“ 或“ 表明了作者的严谨 。 w i l l b e i s t a k e n t o b e ” 至于原文句末那个状语短语 “ 该 如 何 解 读, 根 茨 勒 也 做 出 了 解 释。他 在《 当代 o n w h a t e v e r r o u n d s g ( : 翻译理论 》 第五章中用了《 图 里: 翻译之目标语文本理论探索》 G i d e o n T o u r o w a r d a T a r e t t e x t - y T g ) “ 这样一个小标题 , 并在该 节 中 说 : 凭借不对译本的正确与否做出判 断, 只管译本 T h e o r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y ·6 8·
, o t e n t i a l t r a n s l a t a b i l i t t h e i n i t i a l u e s t i o n o f s u c h a t h e o r i s n o t w h e t h e r a c e r t a i n t e x t i s a p y q y ② ,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t o s o m e r e c o n c e i v e d c r i t e r i a w h i c h m a w e l l b e e x t r i n s i c t o t h e s s t e m s i n - g p y y , , w h i c h t h e t e x t i n u e s t i o n i so r i s t o b e i n t e r a t e db u t w h e t h e r i t i s r e a r d e d a s a t r a n s l a t i o nf r o m t h e g q g [ 此句原文中r 本文作者将后面三个词也设 i n t r i n s i c o i n t o f v i e w o f t h e t a r e t s s t e m. e a r d e d 为 斜 体, p g y g ( 我曾数次指出 , 描述性研究把译文文本和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视为其所处环境中 为斜体并全部加粗 ] 的经验现象 , 因此描述性研究最合适 的 出 发 点 是 以 目 标 语 文 本 为 导 向 , 而 且 在 本 质 上 是 非 规 定 性 的。 这 关注潜在可译性的 “ 传统 ” 理论相对 。 看某个文本是否是译 样一种理论与那些以源语或源语文本为导向 、 “ 本, 传统 ” 理论依据的是某些预设的 标 准 , 某些很可能并非该文本在其中被融合或将被融合的语言文化 系统所固有的标准 ; 但描述性翻译理论与之不同 , 它首先关注的问题是 : 从目标语文化系统固有的观点 来 ) ( : ) 看, 该文本是否被认为是一种译本 。 T o u r 1 9 8 07 3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