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行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术(ICD-9:79.12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远端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手法复位外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2.501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臂丛神经阻滞或/和全麻。
2.手术方式: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术。
桡骨远端骨折(日间)临床路径及表单

桡骨远端骨折(日间)一、内固定取出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0x001)行桡骨骨折闭合复位钢针内固定术(ICD10-CM-79.1200x004)+石膏托固定术(ICD10-CM-93.5402)(二)诊断依据。
根据《骨与关节损伤》(第5版,王亦璁、姜保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致腕关节疼痛、肿胀、畸形伴活动受限至我院骨科就诊住院手术治疗。
2.体格检查:患侧腕关节肿胀畸形伴活动受限,可及反常活动和骨擦感,患肢末梢血循、感觉、活动可。
3.辅助检查:X线/CT检查提示桡骨远端骨折,骨折移位明显。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骨与关节损伤》(第5版,王亦璁、姜保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非手术治疗: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多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之后可以维持复位。
2.手术治疗:对于桡骨远端关节面对位良好,干骺端移位明显好且不稳定,单纯石膏外固定无法维持复位的病例,予以麻醉下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即适用于该日间手术的病例)3.手术治疗:对于桡骨远端关节面移位明显,闭合复位无法获得满意复位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切开复位的尺骨茎突骨折等特殊情况的患者,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
(四)标准住院日为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0x001)。
2.根据骨折特点需要且适合行桡骨骨折闭合复位钢针内固定+石膏固定术。
3、除外桡骨远端关节面移位明显,无法闭合复位的骨折类型。
4. 除外病理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骨折及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除外合并患肢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神经损伤等骨折相关并发症的患者。
6.全身状况允许手术,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7.经济水平可耐受手术。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骨折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S63.004)桡骨干骨折(ICD-10:S52.301)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78.530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2.501,S63.004桡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桡骨远端骨折 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二)诊断依据。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腕关节X线片显示桡骨远端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明确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2.适合保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症。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5)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CT);(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2)腕关节三维CT检查、踝关节MRI;(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患肢无明显肿胀,患肢末梢血运好。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复位后骨折再移位、脱位、神经血管损伤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2.内科合并症:老年患者常合并内科疾病,如脑血管或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栓等,骨折手术可能导致基础疾病加重而需要进一步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
二、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无移位型;(2)伸直型;(3)屈曲型;(4)半脱位型。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常见证候:瘀停筋膜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骨折,有闭合复位的适应症。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1)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或筋膜间室综合征等。
(2)开放性骨折。
(3)多发骨折。
(4)同时有严重的其他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假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要的检查项目(1)腕关节正侧位片;(2)血常规、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5)心电图;(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T、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手法复位治疗:适用于有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精品】

桡骨骨折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S63.004)桡骨干骨折(ICD-10:S52.301)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78.530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2.501,S63.004桡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2016年版)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S63.004)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78.530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远端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X线显示为不稳定骨折,复位后位置欠佳3.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2.501,S63.004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远端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BGG000骨折病,ICD10:S52.501桡骨下端骨折);2、行桡骨远端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ICD9:79.123前臂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见附件)。
1、疾病诊断(1)病史: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2)主要症状及体征:伤后腕部出现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部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者可见畸形,触之可有骨擦感。
(3)X线摄片检查可见: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或掌侧移位,骨折端成角,桡骨压缩嵌插短缩,或可见骨折块移位合并桡腕关节半脱位。
2、证候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插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为单纯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2、全身或局部状况允许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ICD10:S52.501的桡骨远端骨折;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3、除外无移位型的桡骨远端骨折;4、除外以下情况:(1)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2)局部肿胀严重者;(3)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4)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桡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
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S63.004)
桡骨干骨折(ICD-10:S52.301)
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78.530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5
2.501,S6
3.004桡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臂丛神经阻滞或/和全麻。
2.手术方式: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外固定架(开放骨折可考虑)。
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止血药物。
5.输血:视术中具体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9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X光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肝肾功能、CT。
3.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其他药物:消肿、促骨折愈合,必要时营养神经等。
4.保护下功能锻炼。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好(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伤口无感染征象。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并发症:本病可伴有其他损伤,应当严格掌握入选标准。
部分患者因骨折本身的合并症而延期治疗,如大量出血需术前输血,血栓形成、血肿引起体温增高,骨折本身对骨的血循环破坏较重,术后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
2.合并症:老年患者易有合并症,如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骨折后合并
症可能加重,需同时治疗,住院时间延长。
3.内固定物选择: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内固定物。
4.开放性骨折不进入本路径。
二、桡骨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桡骨骨折,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78.5300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