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二则》
高中语文1~6册课文(现代文+文言文)梳理第四册

第1课《故都的秋》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
1.内容概要: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2.艺术手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
2.艺术手法: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第12课《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1.内容概要:介绍了荔枝的壳、色、形状、大小、膜、肉、生活习性等。
2.艺术手法: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
第13课《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王磊
1.内容概要:介绍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和机器人的过去与将来。
2.艺术手法: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景物描写,用笔精炼,生动形象逼真。
第22课《劝学》荀子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重他,故称),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2.艺术手法:先破再立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运用,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有效性。
第9课《胡同文化》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内容概要:描写了胡同的通俗与平民化,用胡同表达了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形态.
《新闻二则》教案

《新闻二则》教案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新闻二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得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2。
体会文中语言得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得字词与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得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得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得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得主题。
2、把握新闻得特点,重点把握新闻得结构,了解导语得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得关系。
议论得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1、了解单元提示内容。
2、导入新课:同学们,您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得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得洞察力与关心时事动态得热忱。
新闻就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得一个窗口,就是社会变化得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得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就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得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3、新闻知识:(1)新闻得定义:“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就是简明与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得事实得一种体裁。
(2)新闻得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3)新闻得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得原因、经过、结果.(4)新闻结构得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与背景五部分.前三者就是主要部分,后二者就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就是新闻得题目。
新闻得标题可以就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得本体就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就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得内容与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就是新闻开头得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就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得概述,也就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得事实告诉读者。
《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同步练习_附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同步练习一、文化常识。
1、《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字,本文是他(填年号)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
2、《新序》是作者(填人名)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
其所撰《别录》,为我国()学之祖。
二、常见文言实词积累。
1、安:(1)居安思危( ) (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3)死于安乐(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5)先安笔砚对溪山( ) (6)安其所习,毁所不见( )(7)沛公安在( ) (8)安求其能千里也( )2、诚:(1)必竭诚以待下( ) (2)子以吾言为不诚( )(3)诚能见可欲( )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过:(1)带宝剑以过徐君( ) (2)大母过予曰( )(3)其过人也远矣( )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6)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7)闻将军有意督过之( ) (8)每一书皆做数过尽之( )4、简:(1)简能而任之( ) (2)及得师鲁手简( )(3)盖叹郦元之简( ) (4)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5、进:(1)今死而不进( ) (2)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诸军并进( ) (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5)是进亦忧,退亦忧( ) (6)公卿大夫方进于朝( )(7)虽欲言,无可进者( ) (8)推贤进士( )6、克:(1)克终者盖寡( ) (2)攻无不克( )(3)日中而克葬( ) (4)克己复礼( )(5)帝克期至都( ) (6)然性俭克,少恩情( )7、弥:(1)其知弥精,其取弥精( ) (2)马畜弥山( )(3)舍中蓬蒿弥望( ) (4)旷日弥久( )8、善:(1)善始者实繁( ) (2)积善成德( )(3)素善留侯张良( ) (4)此人好生面善( )(5)善罢甘休( ) (6)不如因善遇之( )(7)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 (8)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 )9、殷:(1)盖在殷忧( ) (2)累累乎殷如贯珠( )(3)家殷人足( ) (4)熊咆龙吟殷岩泉( )(5)五年而再殷祭( ) (6)曾闪朱旗北斗殷( )10、诸:(1)献诸司城子罕( )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3)诸如此类( ) (4)告诸往而知来者( )三、常见文言虚词积累,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中语文第四册课后思考题

第四册课后思考题:第一课《故都的秋》1、本文描述了五幅画面,分别是:“秋晨小院”、“落槐扫痕”、“秋蝉残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五幅画面从色、形、声等不同角度创设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总体感觉。
2、作者通过对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描写故都的秋;写南国之秋是为了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说明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突出故都的秋的感人至深。
写国外诗人对秋的咏叹,表明人们对自然之秋的感悟的普遍性。
3、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不好。
因为“故都的秋”中的“古都”二字饱藏着一种文化底蕴,历史积淀,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北平的深切眷恋。
第二课《晨昏诺日朗》1、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诺日朗瀑布的。
在文中不同的观察点及瀑布呈现的不同特点如下:行驶在公路上听到瀑布声音的变化,悠长的叹息------嘈杂而清脆-----呼啸---轰鸣----冲天而起瀑布前形成水帘,飞扬水雾,显得有些单薄,震感天地的声响走进诺日朗轰鸣声越来越大,水雾也越来越浓,惊天动地的气势。
绕到诺日朗背后的山坡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绿得透明而深邃。
2、如“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飘忽的水雾。
”中的“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起源时水流较缓的特点,“跌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水流突遇峭壁时的由缓而急的状态,“垂挂”和“飞扬”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瀑布汹涌直下的雄浑景象。
3、略第三课《瓦尔登湖》第四课《守财奴》一、①小说线索---财产所有权②通过了“葛朗台抢夺梳妆匣、骗取财产继承权、弥留之际看守密室”三件事来表现葛朗台守财奴的本性。
③社会意义:作者通过葛朗台这一形象,深刻揭露了法国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向金融资本时代过渡时期资产阶级人与人(包括家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二、5处画眼睛,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本性。
《新序》二则

(四) 一词多义 1、 致 (1) 致使于晋:大,达到 (2) 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 2、 为 (1) 吾为有上国之使:因为 (2)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作为 3、精 (1)其 知 弥 精:精深,精湛 (2)其 取 弥 精:精妙,精粹
虚词用法 1、 之 (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代词,这里代“剑” (2)此吴之宝也:助词,的 2、 以 (1)带宝剑以过徐君:表承接,相当于而 (2)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前,把,用;后,用
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 子 罕 之 所宝 者 至 矣 。 (二) 省略句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之)也。 以 (之)示 玉 人 , 玉 人 以(之) 为 宝 , 故 敢 献 之 。 (三) 倒装句 1、 定语后置 (1) 宋 人 有 得 玉 者 2、 介词结构后置 (1)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译文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 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
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 的意思。 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 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 务,返还,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 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 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 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 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 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 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 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 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 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 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 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 树上就走了。
高二语文:5.17《新序二则》素材沪教版

《新序》二则刘向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宋人有得玉者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白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季札挂剑①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徐君④。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⑨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注释]①本文选自《新序·杂事卷七》。
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
《新序》和《说苑》是刘向在任校中秘书时编撰的两部分类历史故事集。
②延陵季子:季札(zhá),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
高中文言文《新序二则》重点词句解释

《新序二则》文言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由北宋曾巩校订。
编者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所撰《别录》是我国目录学之祖。
另有《说苑》、《列女传》、辞赋《九叹》,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二)古今异义。
(1)虽然,吾心许之矣。
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廉,古,方正、刚正;今,不贪为廉(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古,挂(此处名作动);今,携带(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古,诸侯之间遣使通问;今,聘请(5)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古,婴儿;今,男孩子(对父母而言)(6)此吴之宝也,非所以赠也所以,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1)不言而色欲之言,说话(名作动)2)徐人嘉而歌之曰嘉,称许,赞许(形作动)歌,唱歌、歌颂(名作动)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挂(名作动)4)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伪,欺诈(形作动)5)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故人,老朋友(形作名)6)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向西(名作状)7)不言而其色欲之色,从神色看上去(名作状)8)然其心许之心,在心里(名作状)9)所宝者异也。
宝,以……为宝(意动)(四)一词多义1、致(1)致使于晋达,达到(2)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2、为(1)吾为有上国之使因为(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作为(五)文言虚词用法1、之(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代词,这里代“剑”(2)此吴之宝也助词,的2、以(1)带宝剑以过徐君表承接,相当于“而”(2)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前一个,把,用;后一个,用来(3)我以不贪为宝把,将3、然(1)虽然,吾心许之矣这样(2)然其心许之矣然而,但是三、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语后置宋人有得玉者(二)文言难句翻译(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高中语文新教材16册主要课文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新教材1—6册主要课文文学常识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
3.《边城》沈从文,现代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4.《合欢树》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5.《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等6.《邂逅霍金》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家。
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只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引力学的研究。
7.《一碗阳春面》栗良平,日本作家,原名伊藤贡,只要从事童话创作和演讲活动。
8.《再别康桥》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只要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猛虎集》等9.《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向太阳》、《旷野》、《北方》、《归来的歌》等10.《双桅船》舒婷,原名龚佩玉,当代诗人,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11.《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现代作家、历史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12.《蒹葭》《诗经》,选自《诗经·秦风》。
13.《种树郭橐驼传》选自《柳宗元集》,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有《柳河东集》。
14.《病梅馆记》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15.《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16.《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清代著名小说家。
17.《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著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人有得玉者》
体现了他豁达超脱的情操。接
着作者通过( )的手法,从人对
宝物的(
)展开议论,进一步
强调了子罕“ ”的高尚品德和境
界操守。全文( )结合,设喻巧
妙,语言精练,自然流畅,意义深刻。
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孙叔敖看见双头蛇然后又把 他杀死埋掉,认为自己将要死了,后来他的母亲 告诉他“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结果孙叔敖不但 没有死,还升为楚令尹,得到很好的声誉。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朗读一遍,并请一个同学把这个 故事用现代汉语复述一下。
有一句广告词中说“总有一种力 量让你感动”,究竟是什么力量 让孔子如此感动呢?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李白
大家从自己的学习中有没有无 欺、讲究诚信这样的例子 ?
(杨)震少好学……大将军邓骘闻其贤 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 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 “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 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论“四知”《后汉书·杨震 传》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
诚信无欺延陵季子
宋人有得玉者
朗读故事,说说这个故事 的大意是什么?
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最好能够和上一个故事形成 对联
廉洁不贪司城子罕
联系自己生活,谈谈怎样看 待子罕“以不贪为宝”?说 说你的“宝”是什么?
终身食鱼昔者,有馈鱼
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 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 受?”对曰:“故以嗜鱼, 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 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 鱼。”
“一个人只追求吃穿, 他的格不高。”
——季羡林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文章以“ ”为线索,以“ ”、 “ ”、“ ”为中心,记述了吴公 子季札信守自己内心的诺言,不欺骗 ( )、不欺骗( )的感人故事。 季札是( )的典范,真正做到了 “ , ”。文章善用( )和 ( )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简 洁流畅,亲切生动,读来使人颇受启 迪。
新序《二则》
郑春楠
叶公好龙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 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 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 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 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 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 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 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 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 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 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敢托而去。”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 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 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12岁时 即以父任为郎,年20任谏议 大夫,居官三十余年,终中
垒校尉,故亦称“刘中垒”。
曾校书于天禄阁(皇家馆),
主持经传、诗赋的校正整理 工作达20年之久,撰成
《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
祖、校雠学的创始人。平
生著述丰盛,以《新序》、 《说苑》最有文学价值。
《新序》为历史故事集,以春秋时事为多, 利用寓言、比喻等形式来达到讽谏的目的。
刘向受到儒家思想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善行可以改变天意, 转危为安。所以《新序》中记载了许多先 秦和西汉时期人物的善德懿行(有忠信礼 义的品格),希望善行能感动上天。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