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呐喊自序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7【教学设计】《呐喊》自序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7【教学设计】《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呐喊自序》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单元的第七课。

本文是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2、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将采取研读教学法。

“研读”指研究性阅读。

具体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反复阅读和理解课文,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2、提问、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1、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2、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鲁迅的资料。

一、导入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板书课题二、介绍“序”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投影显示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呐喊自序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学习目标: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学习重点: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一、导入新课: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投影题目、作者)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参看注释1)二、新授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先生写《呐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助威)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找出并读)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投影这段文字)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点拨]《纪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关于猛士和中国的脊梁的文字(为祖国献身,为未来奋斗的人)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讨论)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寂寞里)“寂寞”的意思是孤独冷清。

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找出并依次投影)(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高一语文课件-《呐喊》自序5 精品

高一语文课件-《呐喊》自序5 精品

课堂小结
五易其地: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 洋务 三改其志: 学医 文艺 救国梦
悲哀寂寞 奋起呐喊
一 九 零 三 年 二 月 十 六 日 于 东 京 。
寄 意 寒 星 荃 不 察 , 我 以 我 血 荐 轩 辕 。
灵 台 无 计 逃 神 矢 , 风 雨 如 磐 暗 故 园 。
《 自 题 小 像 》 鲁 迅
绍 兴 鲁 迅 故 居 及 其 他
上海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广州鲁迅纪念馆
阅读课文18段,完成下表:
小说要素 鲁迅谈话 环 境
铁屋子
人 物
熟睡者 精神麻木 的国民
情 节
昏睡入死亡 没有觉醒的情 况下走向死亡 悲剧
鲁迅小说 冷漠黑暗的
社会

①唤醒民众,毁坏铁屋; ②慰藉(jiè )猛士,不惮前驱。
抄古碑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应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 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 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 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 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 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 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 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 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 乞食者。 ——《自传》
《 自 嘲 》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932年12月12日写于上海
《呐喊》篇目表
(1)《呐喊》自序
(2)狂人日记
(1922.12)
(1918.4)
(9)故乡
(10)阿Q正传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1第三单元7 《呐喊》自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1第三单元7 《呐喊》自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1第三单元7 《呐喊》自序优质课公开课教
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2重点难点
读懂这篇文章,重点应弄清“鲁迅为什么要创作《呐喊》”以及“为什么而‘呐喊’”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而其中关键则是把握住生活经历、思想变化、《呐喊》成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的难点有三:1.怎样看待鲁迅在“好梦”破灭后思想情感上发生的变化和与此相关的一些言行。

2.如何理解“金心异”与鲁迅的一番谈话。

3.鲁迅写文“呐喊”,为什么要听“将令”。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呐喊》自序
一、导入
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哪些小说? (《故乡》、《故乡》、《孔乙己》等)大家知道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吗?(《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板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鲁迅生平(照片)。

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往事悠悠 阅读与鉴赏 7 《呐喊》自序》_5

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往事悠悠 阅读与鉴赏 7 《呐喊》自序》_5

《呐喊》自序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把握“序言”这种文体,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2.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3.提升学生阅读的水平,特别是提炼筛选有效信息和归纳总结的水平二.教学重点提升学生阅读的水平,特别是提炼筛选有效信息和归纳总结的水平三.教学难点鲁迅先生写作《呐喊》的缘由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五、预习作业1、了解单元提示的内容,初步了解“序”这种文体。

2、梳理作者的生活经历。

(找出五个地点、各个地点经历的事件、以及相对应的思想变化)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期盼,就没有希望,就没有生活的激情。

那么人的一生能够有多少梦想呢?其实就有两个,一个是实现了,一个是破灭了,实现的梦想自然让人欣喜,破灭的梦想,难道能够否认它的意义吗?不能,他最起码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追求救国救民的梦想,纵然道路千回百转,他也不曾放弃过追寻的脚步,今天就让我走近鲁迅,感受一代文学大师的心历路程,今天我们来学习〈呐喊〉自序。

2、简单了解《呐喊》3、了解“自序”的写作内容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4、明确学习的目标5、.研读课文(1)分析第一段(齐读)明确:不能忘却的一部分,成了写作《呐喊》的缘由(2)分析这期间鲁迅先生做过什么梦。

(借地点、事件、思想变化的分析作者年青时的梦)——学医救民梦——学文救国梦(3)梦破灭以后,作者的心情怎样?(提炼信息)(4)破灭的梦使作者加深对社会的理解,深刻的体味到国民的麻木和愚昧,并对自己实行了反省。

(5)金心异的来访,使鲁迅重新燃起了希望。

明确:①“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②“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愚昧、麻木的国民。

引出鲁迅创作《呐喊》的原因之一——唤醒麻木的民众(6)分析倒数第三段明确《呐喊》的另一原因——慰藉前驱的猛士6、总结全文。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呐喊自序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呐喊自序教学实录

《呐喊》自序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分析鉴赏现代中国的民族魂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呐喊〉自序》。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7页(板书课题)。

学生翻开课文。

教师: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如《藤野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那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都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吗?学生:《故乡》、《孔乙己》、《社戏》(板书)教师: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哪一部小说集呢?学生:《呐喊》教师:我们看一下注释(1)对《呐喊》这部小说的简单介绍。

同学们注意创作呐喊的时间1918年——1922年,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呢?(提示:1919年爆发了什么运动?)学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

教师:好,那在这之前又发生了什么呢?1840年爆发了什么战争?学生:鸦片战争教师:从那时开始中国就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方面屡受到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改革或革新运动,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等,但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贫弱局面一直没有改变。

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一些有识之士反对旧文化,反对旧道德,想从改变国民的精神上去拯救整个中华民族。

《呐喊》这部小说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序言,而且是自序,那么什么叫自序呢?学生: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教师:那么鲁迅创作《呐喊》里的这一系列小说是本着什么样的宗旨呢?这些小说又是经历怎样一番曲折而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课文,先翻到课本第69页看鲁迅先生与他的老朋友金心异的一次对话,这是一次非常精彩的对话,可以说是两位文化巨人的思想碰撞所激发出来的火花。

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先分角色把12段到21段朗读一遍。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学案呐喊自序学案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学案呐喊自序学案

《呐喊》自序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投影“两本小说,一座丰碑”并提问这幅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联对中的两本小说和一座丰碑分别指什么?(明确:两部小说即《呐喊》、《彷徨》;丰碑即这部小说的意义:其中《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现代文学和现代现实主义的坚实的奠基石,在文学史与现实中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家想知道《呐喊》这部小说集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历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的《呐喊》自序。

2)投影鲁迅先生简介与《呐喊》中包含的一些经典篇目如:《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社戏》等。

3)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读课文a:圈画出生字生词;b:找出鲁迅创作《呐喊》自序的契机是什么?明确:金心异(钱玄同)的来访。

①提问:金心异来访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约稿。

这两位文化巨人的一次对话所撞击出的火花足以载入史册,同时一位不世出的文学家也于此诞生。

②找3位学生分角色朗读11~21自然段提问:金心异来访时鲁迅正在干什么?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明确:抄古碑(消极、沉默、寂寞)提问:鲁迅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明确:联系当时中国的现状(军阀割据、生灵涂炭,侵略者虎视眈眈,时刻伺机瓜分中国,而鲁迅作为一个激进的青年,一个文弱书生在强权面前是那样的无能为力。

所有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顿时灰飞烟灭。

提问:金心异约稿成功了吗?明确:成功了,金心异说服了鲁迅。

提问:在鲁迅与金心异那段堪称经典对话里面提到了几个颇为隐讳的字眼,如:“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和“大嚷起来”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各自象征了什么?明确:(投影)铁屋子——黑暗的、禁锢极为严密的就中国熟睡的人们——愚昧、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唤醒民众而发的呐喊4)提问: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明确:不是,金心异的来访只是鲁迅创作《呐喊》自序的主要契机与动机,鲁迅创作《呐喊》自序主要原因还和那破灭的三个“梦”有关。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呐喊》自序教案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呐喊》自序教案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呐喊》的创作动机和意义。

3、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变化轨迹及其与创作《呐喊》的关系。

(2)掌握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难点(1)深入探究鲁迅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呐喊”的深层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呐喊》在当时社会的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以其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他就是鲁迅。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他的《呐喊》自序,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这部伟大作品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2、思考:作者在文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作者的人生经历是怎样影响他的思想和创作的?(1)早年的家庭变故,让鲁迅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2)在南京求学期间,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文化,开阔了视野。

(3)在日本留学时,看到国人的麻木和愚昧,决心通过文艺来改变国民精神。

2、《呐喊》的创作动机是什么?(1)“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唤起国民的觉醒。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和挣扎?(1)既对社会现状感到愤怒和悲哀,又对改变现状充满希望和信心。

(2)在寂寞和彷徨中,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

(五)探究语言,品味风格1、鲁迅的语言简洁而犀利,找出文中你认为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加以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自序》教案5
教学目标:弄清鲁迅为什么要创作《呐喊》和为什么而呐喊;把握鲁迅生活经历、思想变化和《呐喊》成因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金心异”与鲁迅的一番谈话?
教具:幻灯投影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现代文坛的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巨匠,《呐喊》是他1918到1922年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

《呐喊》中的小说以振聋发聩的气势,揭示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国民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喊出了“五四”时期先驱者的心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幻灯①展示《呐喊》篇目)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呐喊>自序》就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

二、抓住“梦”,梳理文章内容,解决教学目标。

本篇序言题为《<呐喊>自序》,很明显,是鲁迅先生自己为其第一部小说集写的序,自然我们就很希望从作者这里知道,他这第一部小说集是因何产生的?又为何取名为“呐喊”?以上两个问题也正是我们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

(幻灯②教学目标)
1、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创作《呐喊》的缘由是什么?关于这一点,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我们有所提示,请同学们找一找。

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的话:“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很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可见,正是未能忘却的年青时的梦成为鲁迅创作《呐喊》的原因。

因此,“梦”成为本文的文眼,为我们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提供了一个特别的窗口。

那我们就来阅读全文,看看其他地方还有没有梦字,并试着思考以下问题:
(幻灯③)·鲁迅先生不能忘却的有几个梦?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结果如何?
·它们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即1-10自然段)。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看到了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从中我们也感觉到了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鲁迅形象。

请同学们一边阅读,一边把这个表格补充完整。

各个阶段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与形象
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作者形象
1、家道中落庸医误人困顿少年
2、南京求学选择学医热血青年
3、仙台学医弃医从文爱国志士
4、东京治文悲哀寂寞彷徨者
5、北京蛰居苦闷思索彷徨者
(幻灯④)
对表格的说明与总结:
从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鲁迅的生活经历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坎坷的经历中,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少年时,父亲病故,家境由小康坠入困顿,使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尤其是认识到了庸医误人的害处,此时的鲁迅是一位困顿少年。

于是他想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便开始了南京求学的生活。

在那里,他接触到很多新的知识,于是选择学医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这时的鲁迅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希望尽自己所能来挽救国民,使他们的身体不受疾病的折磨。

在日本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里,鲁迅继续着自己美好的梦,直到有一天在讲堂上,他从教师放映的画片上看到了中国人,关于这一节内容,《藤野先生》的一段文字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幻灯⑤)
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

\'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从《藤野先生》中的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件事对鲁迅的影响,在本文中鲁迅思想的变化则是通过以下文字流露出来: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身在东京的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用文艺来拯救国民精神,这里一个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爱国志士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

《新生》杂志的筹办是鲁迅第二个梦的开始,可是这场梦没能做多久,便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

这一次,鲁迅所受的打击很大,他由无聊、寂寞和悲哀而陷入沉思。

彷徨者的鲁迅真的就范于社会的黑暗与民众的麻木了吗?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不弄清这一点,我们便无从理解《呐喊》这部小说集的形成。

我们的回答是不,回顾鲁迅从少年到此时思想发展的历程,从治病救人的第一个梦到文艺救国的第二个梦,我们感受的鲁迅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执着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民主战士。

从第一个梦到第二个梦,鲁迅的认识在深化,思想在发展,而这第二个梦的破灭之后的沉寂与彷徨,对于一个民主战士的成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他不再像年青时那样“慷慨激昂”,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实际、更冷静、更清醒、更深刻的态度来观察社会人生、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总结:
由此看来,在本文开头所说的“不能全忘的一部分”梦,就是指鲁迅先生年轻时候强烈的、执着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而这正是《呐喊》小说集形成的本质原因。

因而,我们对第一部分的内容总结就是这样的:课文第一部分回顾了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揭示了《呐喊》形成的本质原因。

(幻灯⑦之
1)
2、从上文可知,早期的经历与执着的救国救民理想是鲁迅写作《呐喊》的根本原因,但为何恰恰在这一时期开始写作呢?《呐喊》的形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朋友的劝说。

尤其是“金心异”这位老朋友与鲁迅的一番对话,很耐人寻味,也就是课文的第19-21自然段关于铁屋子的文字。

在这几段文字中有几个生动贴切、寓意深远的比喻,成为我们理解的难点。

请同学们阅读之后说出以下几个喻体的本体是什么。

“铁屋子”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喻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毁坏这铁屋”喻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幻灯⑥)
阅读21段后,我们可以看出,朋友的索稿,催熟了鲁迅苦闷中的希望,他坚信,希望在于将来,希望不能抹杀,因而“改变国人精神”的初衷又在心中徜徉。

于是,鲁迅拿起了笔,从《狂人日记》开始,向黑暗的社会的宣战。

所以,金心异的索稿是《呐喊》形成的外因。

以上,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即“《呐喊》是因何产生的?”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鲁迅先生呐喊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答案也在课文中,就请同学们找一找吧。

找到之后,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形成结论,然后告诉大家。

提示:两个目的,一为唤醒沉睡者,也即唤醒精神麻木的国民,使其奋起抗争。

二则是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这里呐喊的目的也就是作者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

此外,在课文的倒数第二段,鲁迅对自己的文艺观点作了一点总结,他称自己写小说并非为了艺术,而是为了揭出国民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因而我们对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概括是:(幻灯⑦之2)
介绍了创作《呐喊》的直接原因和取名“呐喊”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文艺观点。

三、全文总结(幻灯⑧)
在《<呐喊>自序》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回顾了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表明了他思想发展的过程,交代了《呐喊》形成的缘由以及“呐喊”的目的,此外还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点与创作态度。

因此可以说,《<呐喊>自序》是全面了解《呐喊》的一把钥匙,也是鲁迅前期思想发展的小传。

四、板书
《呐喊》自序
鲁迅
贯穿的线索
梦之一选择学医,救国
救治国民的身体救民(本质原因)
梦之二文艺救国,的理想创作《呐喊》
改变国民精神
老朋友金心异谈及“铁屋子”(直接原因)
唤醒沉睡者取名“呐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