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柯》象征手法探析
英雄与蓝色的火星——精读《丹柯》

然后 “ 骄 傲 的 勇 士 丹 柯 望 着 横 在 自 己 面 前 的 广 大 的 草 原 — — 他 快 乐 地 望 着
这 自由的土 地 , 骄 傲 地笑起 来 。随 后他 倒下 来—— 死 了” 。 丹 柯 完 成 了 英 雄的殉道祭 祀礼 , 祭 品就是他燃 烧的心 。 屈原说 : “ 纷 吾既有 此内美 兮 , 又重之 以修能 。 ” 一路上 , 丹柯 步步修 炼 。 逐渐走完了殉道之路 , 修 完 了 英 雄 所 具 有 的 能 力 和 品质 。 他 一 开 始 就 展 现 了 自身 的 素 质 : 勇敢 无 畏 。 “ 丹 柯 是 那 些 人 中 间 一 个 年 轻 的美 男子 。 美 的 人 总 是 勇敢的 。 ” 他 敢于站 出来 , 带 领大家 , 以 一 己之 力 拯 救 族 人 。 他 还 具 备 英 雄 的
面对族 人的 不理解 、 怨 愤和 围攻 , 丹柯试 图解释 、 劝说 、 沟通, 却 加 剧 了 族人的怒 火 ; 丹柯 也愤怒 了 , 但 终 于“ 因为怜悯 人们 的缘故 ” , 而 熄 灭 了愤 怒 之火 , “ 他 爱那 些人 , 而且 他以为 , 他们 没有 他也 许就 会灭 亡” , 转 而 燃 烧 起
丹柯 不但 要带 领他 们走 出黑 暗 的森林 , 更 耍驱 除他 们思 想 上的 顽疾 ,
在 精 神 上 引 领 他 们 。这 正 是 丹 柯 面 对 的 最 大 难 题 。 走 出 黑 暗 森 林 , 是 难 不 倒丹柯 的 , 因为丹柯 相信 “ 林 子是有尽 头的 ” , 而 且他足 够强壮和 勇敢 , 他 在 前面走着 , “ 快乐 而安详 ” , 对未 来充满信 心 。
另一个基 本素质 : 清醒 的头脑 、 长 远的眼 光 、 务 实 的 作 风 和 坚 定 的 信 念 。 丹
《丹柯》课堂实录及反思

《丹柯》课堂实录及反思一、设计思想本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侧重点落实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上,通过小说主题的挖掘来训练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讨论对小说结尾的改写来引导学生探究写作中特别是小说写作中如何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题的问题。
设计一个写“颁奖词”的环节来激发同学们的对英雄的热爱和赞美的激情,在训练动笔能力的同时渗透情感目标。
二、教材分析《外国小说欣赏》是以“广泛欣赏外国小说,初知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而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了解小说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考察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丹柯》这篇小说高尔基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敢于实践、勇于献身的悲剧英雄形象。
三、学情分析布置了课前预习,所以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和思考,以及初步的相互探究。
学生曾经学习过必修3的小说单元,对小说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
但是、梳理情节、认识人物、挖掘主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1.分析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关系以及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的呈现作用,了解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学习主人公歌颂的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结合文本认识人物,了解丹柯悲剧的根源和意义。
2.认识小说主题的选择与开掘。
一、导入同学们,是谁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对,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
这只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鼓舞了无数的人。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他笔下的另一位英雄——丹柯。
二、梳理情节。
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我们同桌之间先互相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然后请代表发言。
生1:写的是一位叫丹柯的青年带领族人走出密林,让大家获得了光明和自由的故事。
生2:林子里住着一群人,后来强敌入侵把他们赶到林子深处去了。
《丹柯》教案

《丹柯》教案《丹柯》教案《丹柯》教案1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学习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阅读认识如何通过更好地选材、塑造人物等途径来表现主题并学会运用。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主人公歌颂的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小说主题的认识以及实现的途径。
2、如何更好地通过选材、塑造人物等途径来表现主题。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学上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在两组对比(丹柯与恶劣的环境、丹柯与族人)中认识丹柯的英雄形象,再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认识英雄身上所具有的悲剧意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还记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吗?这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这只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鼓舞了无数的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笔下的另一位英雄——丹柯。
二、介绍作者高尔基。
高尔基:苏联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代表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
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
高尔基的文学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
此外高尔基还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他曾担任《红色处女地》杂志的编辑工作,组织“世界文学出版社”,领导1934年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工作,同时他还是国内战争史和工厂史写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在他的关怀下,培养出整整一代的优秀苏联作家。
小说是一个叫伊泽吉尔的老太婆向我讲述了她的故事。
她述说了年轻人怎样变成了老人,勇敢的人怎样怯弱了,自由的人怎样成了奴隶。
小说幻想了一个美好的世界,抨击了日益艰难,日益腐朽的十九世纪末的俄国。
表达了高尔基早年的创作倾向与创作方法。
《丹柯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故事是震撼的,人们总是渴望完美的结局,希望善良的人都有好的结局,正是这种心理促使我们更容易为被摧毁的事物震撼和哀伤。
高中语文_外国小说欣赏 丹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国小说欣赏《丹柯》教学设计师:24岁那年,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报社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吃惊,因为他没有想到,能写出如此出色作品的人,竟然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
报社编辑说,我们已经决定发表你这个小说了,请你为作品署个名字吧。
高尔基沉思了一会,说,那就署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吧。
大家知道,“高尔基”在俄语里是什么意思吗?(师停顿,学生摇头)是“痛苦”的意思;“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意思是“最大的痛苦”。
那高尔基为什么痛苦?他又在痛苦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今天所学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联作家高尔基笔下的一位英雄,他的名字是---------丹柯(学生齐答)。
这节课有两个学习目标:1)把握丹柯这个人物形象;2)探究小说的主题;3)学习丹柯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教师板书)这一单元的话题是主题。
师: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5分钟后,我请同学来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同位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学生小声阅读课文,部分同位互相复述故事情节给对方听)师:时间到。
谁给我们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啊?生1: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他们让悲哀压倒了。
在这个时候丹柯出现了,他一个人把大家全搭救了。
但他们遇到密林和大雷雨时,族人们开始抱怨丹柯年轻没经验,甚至他们围攻丹柯想杀死他。
丹柯在这种境况下,毅然撕开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
他那颗心也一直在燃烧,给人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丹柯带领族人走出了黑森林,丹柯的心却被一个族人践踏。
师:这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时非常规范,他巧妙地抓住了故事的开端(面临困境挺身而出)、发展(路遇艰险遭受质疑)、高潮(高举红心引领前行)和结局(走出困境被人践踏)。
(引导学生一起梳理情节)师:这篇小说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塑造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丹柯。
请问,你从丹柯身上看到了什么呢?生2:我从丹柯身上看到了乐观、自信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丹柯》高考诗歌精读

《丹柯》赏析教学参考0607 1951《丹柯》赏析王远泽如果说,在此以前高尔基的浪漫主义作品还只是将爱情与自由摆在中心位置的话,那么,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则转到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讨,并直接发出了为民族利益而英勇献身的号召。
在小说中,以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塑造了两个人生观完全对立的形象:腊拉和丹柯。
腊拉是一个惟我独尊、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和杀人不眨眼的暴徒。
只因为一个少女拒绝他的求爱,他便恼羞成怒,将少女推倒在地,用脚踏在她的胸口上,使少女口喷鲜血,立刻丧命。
从此他被人们所唾弃,过着一种生不如死,求死不得的孤独生活,年长日久,终于变成一团在草原上虚无飘渺的黑影子。
同腊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丹柯的英雄形象。
丹柯为了使人民摆脱异族的侵略和奴役,自告奋勇地带领大家冲破重重困难去寻找光明自由的幸福生活,在原始森林里同饥饿、疾病与死亡作斗争的过程中,当有些人开始灰心动摇的关键时刻,他一方面用“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有尽头”的话来鼓舞大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则毫不犹豫地撕开自己的胸膛,掏出一颗燃烧着的红心当做火炬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引导本族人民走上了光明自由的天地,他自己却含笑而死。
丹柯虽然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但他却以自己的英雄业绩在平静的草原上撒下了为人民造福而献身的火种。
他那光彩照人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腊拉和丹柯都是体魄健壮的青年,在外形上有许多近似之处,但他们的人生观却是截然相反的,因而这两个形象具有完全不同的美学意义:危害人民者,其自身也只能被人民所唾弃;为人民造福者,其身虽死而精神却永远光照人间。
这种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号召,是与当时俄国革命的潮流相吻合的。
但由于高尔基早年受到民粹主义英雄史观的影响,在处理丹柯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上,不少地方有贬低群众、突出丹柯的错误倾向。
因此,使丹柯这个为集体利益而慷慨牺牲的英雄形象,仍然不免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
故事讲述者伊则吉尔老婆子的形象则较为复杂,但她在小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外国小说欣赏《丹柯》课例赏鉴

《丹柯》课例赏鉴【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心中的愿景。
2.把握人物形象,揣摩作品主题。
【教学重难点】探究《丹柯》的多元化主题以及多元主题实现的途径。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话法、点拨法、探究法。
【课例实录】一、导入师:丹柯的故事已经流传了100 多年,这位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也拷问着一个又一个读者:这篇“英雄”母题的小说,究竟有着怎样耐人寻味的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接受这个拷问,对小说《丹柯》作一次深刻的主题探究。
二、研读文本,把握人物,揣摩作品主题师:在之前的小说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探究主题的方法,那就是“研读文本,把握人物,揣摩主题”。
这篇小说的开篇,作者已经毫无悬念地告诉我们,“他一个人把大家全搭救了”。
那么这部小说的看点就指向了搭救的过程。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是因为他面对困境时有异乎常人的表现。
咀嚼这些地方会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鲜活的英雄,小说的主题也会呼之欲出。
请大家说说你找到的英雄丹柯在面对困境时异乎常人的表现,并谈谈你从中看到了丹柯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1:首先我看到当族人们在树林阴森恐怖的压迫下,开始胆怯、恐惧、退缩甚至想放弃自由当奴隶的时候,丹柯站了出来,呼吁“林子是有尽头的”,并挺身而出,成了全族的领路人。
所以他是一个勇敢而自信的英雄。
师:在危急险峻的生存环境面前,在胆怯、恐惧、妥协、软弱的族人面前,丹柯显得那样的自信、勇敢、乐观。
生2:丹柯领着大家向前走当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时,族人们开始抱怨丹柯。
之所以抱怨,其实还是因为他们在内心中胆怯、犹豫。
但丹柯“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
从这里我看到了丹柯的乐观、自信。
师:这里族人们的胆怯、犹豫,很好地反衬出了丹柯的坚定、自信。
生3:当大雷雨降临,族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迁怒于丹柯,指责、怨恨,甚至要弄死他的时候,丹柯却还是“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所以丹柯是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有牺牲奉献精神的英雄。
外国小说鉴赏《丹柯》

文本解读
小说特点一:
在情节一波三折的展开过程 中,表现英雄人物的悲剧性, 凸显主题悲剧色彩,使主题更 具艺术感染力。
文本解读
小说的特点二:
在情节的展开过程中,逐步 完成人物英雄性格的塑造;而又 通过英雄人物的自我牺牲——美 的毁灭,来表现主题,使主题具 有了崇高美。
《丹柯》是一篇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 丹柯告诉人们:“你们不能够用思想 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 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他献出了自己 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人们的前 程,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丹柯那种 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 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 度,鼓舞和感染着读者。
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小说主 读者的人
题的基 本把握
+
生体验、 阅读视角
丰富与 补充
多元化、 个性化的 主题解读 和感悟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 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 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说《红楼梦》
丹柯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
——郁达夫论鲁迅
作品主题的拓展思考二
伊则吉尔老婆子——
“这是从丹柯炽燃的心里迸发出来的火星。在 世界上曾经有一颗心,某一次这颗心冒出火来…… 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啦……古老的,完全是古老 的!你瞧瞧,在古时候有着多少故事?……可是现 在,再没有这样的东西了,无论是事情,无论是人, 无论是故事,都没有跟古时候一样的……为什么 呢?……现在我看见各式各样的人,但却没有强有 力的人!他们到哪儿去了呢?……美丽的人是愈来 愈少啦。”
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 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丹柯》课教案

《丹柯》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丹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关注人性、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坚持信念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小说《丹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知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丹柯》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或散文。
4. 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内容1. 教学第一课时:介绍小说《丹柯》的作者及作品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 教学第二课时: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 教学第三课时: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教学第四课时:学习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
5. 教学第五课时:布置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丹柯》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或散文。
六、教学进程1.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5课时。
2. 教学内容:第1课时:介绍小说《丹柯》的作者及作品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第2课时: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第3课时: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柯》象征手法探析
作者:姚红红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4年第01期
《丹柯》讲述了一位名叫丹柯的美少年带领一群被其他种族欺压、赶入森林绝境中的族人历经波折走出困境,而自己死去的故事。
该篇小说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富有寓意的环境、一波三折的情节以及对比、象征的表现手法无一不值得读者去深入分析、探究。
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的象征手法呢?接下来笔者就该篇课文的象征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象征手法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象征手法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丹柯》中的象征手法就是借丹柯这个人物形象来表现高尔基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看法,是有一定的悲悯意义的。
要理解丹柯这一人物以及文章的象征意义,需要从背景、人物、矛盾冲突方、主题四个方面去分析。
一、要关注背景的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中作者对事件发生的背景的描述是有一定寓意的,作者设置的事件背景是对现实中某些现象的折射,表达作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或意见。
在《丹柯》中,由于外族人的入侵,丹柯所在的族人被赶到森林深处。
森林深处环境恶劣,不适宜族人居住,他们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险。
这就需要读者注意,作者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来营造一种氛围,象征着人在陷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时,多么需要有人来引领自己走出困境,走出绝望。
所以,读者要善于从文本中的背景去寻找现实意义,联系现实,从而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二、要关注人物的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中作者对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类人的塑造都代表着现实中的一些人,寄予着作者的情感指向。
读者要善于找出某一类人的特点。
在《丹柯》中,人物有丹柯所在的族人、入侵的外族人、丹柯三类人。
入侵的外族人在文本中象征着侵略者,要野蛮地霸占别人的领土、资源。
如果联系现实的话,就是指那些侵犯别人或侵犯别国的入侵者,应该受到谴责和驱逐。
丹柯与其族人在文本中则象征着被赶出家园的被侵略者,在敌人实力强大的情况下,若不想为奴,只能背井离乡。
而丹柯在文中则象征着国家处于危亡时期的领导人物,但他是个悲剧人物。
虽然带领族人走出困境,却不被理解,甚至被遗忘和践踏。
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指向既有对
外族人的谴责,也有对本族人的同情和不满以及对丹柯的怜悯。
所以,读者要善于结合不同人物的特点去分析,找出其与现实的联系,理解其象征意义。
三、要关注矛盾冲突的象征意义
事件之所以能向前发展,是因为事物矛盾双方相互推动的结果,所以,读者要去分析文本中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与现实有哪些联系,从而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丹柯》中的矛盾有三大方面: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矛盾,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族人的自我矛盾。
这每一种矛盾都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第一大矛盾是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丹柯及其族人与别族人的矛盾。
作者的观点是同情丹柯及其族人。
第二大矛盾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丹柯与自己的族人的矛盾。
丹柯作为族人的领袖,要带领自己的族人走出困境,寻找光明,但丹柯与他们之间存在沟通障碍,由于族人对困难的胆怯,他们之间甚至出现你死我活的争斗。
此时,作者把自己情感倾向于丹柯,同情丹柯,表现出他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第三大矛盾是族人的自我矛盾,也就是族人向往自由与被恶劣环境威慑的矛盾,族人想要领导者和对领导者不信任的矛盾,作者的态度显然是对这些族人进行谴责。
作为读者要善于分析小说中的矛盾,从而去把握作者的情感指向,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要关注整篇文章的象征意义
优秀小说的主题往往是多义的,甚至是模糊的。
这需要读者对文本内容联系现实进行再加工。
《丹柯》中高尔基塑造丹柯这一人物形象,与他早年受民粹主义英雄史观的影响不无关系,他在处理丹柯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上,有贬低群众,突出丹柯的倾向,塑造丹柯这个为集体利益而慷慨牺牲的英雄形象,不免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
丹柯不被族人所理解,也说明了领导者与群众要善于沟通,让群众了解事情进展的具体情况,而不是让群众只是盲目的随从。
我们在阅读中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探析文章时,既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也要联系现实正确看待作者的观点。
作为读者,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即用历史的眼光结合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从而看到文学作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