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阅读答案(附翻译)
《隋书·高颎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隋书·高颎传》阅读答案(附翻译)《隋书·高颎传》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每小题3分)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
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于是为相府司录。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
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
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唏嘘就路。
至军,为桥于沁水。
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
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
遂至邺下,与迥交战。
仍共宇文忻、李询等设策,因平尉迥。
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注]而不名也。
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
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又拜左领大将军,余官如故。
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会议伐辽东,颎固谏不可。
上不从,以颎为元帅长史,从汉王征辽东。
遇霖潦疾疫,不利而还。
后言于上曰:“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
”又上以汉王谅年少,专委军于颎。
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
谅所言多不从,甚衔之,及还,谅泣言于母后曰:“儿幸免高颎所杀。
”上闻之,弥不平。
俄而上柱国王世积以罪诛,当推核之际,乃有宫禁中事,云于颎处得知。
上欲成颎之罪,闻此大惊。
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明颎无罪,上逾怒,皆以之属吏。
自是朝臣莫敢言者。
“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阅读答案

“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阅读答案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
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于是为相府司录。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
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
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唏嘘就路。
至军,为桥于沁水。
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
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
遂至邺下,与迥交战。
仍共宇文忻、李询等设策,因平尉迥。
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注]而不名也。
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
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又拜左领大将军,余官如故。
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会议伐辽东,颎固谏不可。
上不从,以颎为元帅长史,从汉王征辽东。
遇霖潦疾疫,不利而还。
后言于上曰:“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
”又上以汉王谅年少,专委军于颎。
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
谅所言多不从,甚衔之,及还,谅泣言于母后曰:“儿幸免高颎所杀。
”上闻之,弥不平。
俄而上柱国王世积以罪诛,当推核之际,乃有宫禁中事,云于颎处得知。
上欲成颎之罪,闻此大惊。
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明颎无罪,上逾怒,皆以之属吏。
自是朝臣莫敢言者。
颎竟坐免,以公就第。
--(节选自《隋书·高颎传》)[注] 颎父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
《新唐书》课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课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新唐书》课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英语,有对话和短文。
最早在南朝梁国刘勰的《文心雕龙·指瑕》出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唐书》课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崔群,字敦诗,贝州武城人。
未冠,举进士,陆贽主贡举,粱肃荐其有公辅才,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中书舍人。
书陈谠言,宪宗嘉纳。
惠昭太子薨,是时,遂王嫡,而澧王长。
帝将建东宫,诏群为澧王作让。
群奏:“大凡己当得则让,不当得之,乌用让?今遂王嫡,宜为太子。
”帝从其议。
元和十二年,李师道既诛,师古等妻子没入掖廷,帝疑,以问群,群请释之,并还其奴婢赀产。
盐铁院官权长孺坐罪抵死,其母耄,丐子以养。
帝欲赦之,以问宰相,群对:“陛下幸怜其老,宜即遗使谕旨,若须出敕,无及矣。
”于是免死。
群凡启奏,平恕如此。
帝堂语宰相:“听受之际,不亦难乎!”群对:“无情,曲直辨之至易;有情,则其为难审也。
若陛下择贤而任,待之以诚,纠之以法,则人自归正,而不敢以欺。
”帝韪其言。
处州刺史苗积进羡钱①七百万,群以受之失信天下,请还赐其州,以纾下户之赋。
是时,皇甫镈幸于帝,阴藉左右求宰相,群数言其佞邪不可用。
既入对,及开元、天宝事,曰:“昔玄宗少历屯险,更民间疾苦,故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辅以道德,苏颋、李元纮孜孜守正,则开元为治。
其后安于逸乐,远正士,昵小人,故宇文融以言利进,李林甫、杨国忠怙宠朋邪,则天宝为乱。
愿陛下以开元为法,以天宝为戒,社稷之福也。
”又言:“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明。
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矣。
”左右为感动。
群以是讽帝,故镈衔之。
帝卒自相镈。
会群臣上帝号,镈欲兼用“孝德”为号,群独以为有“睿圣”,则“孝德”并见。
帝闻不乐。
会度支廪赐边士不时,物多敝恶,李光颜忧甚,至欲引佩刀自决,中外皆恐。
镈奏:“边鄙无事,乃群鼓动,欲以买直,归怨天子。
《旧唐书高祖本纪》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旧唐书高祖本纪》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
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隋受禅,补千牛备身。
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
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
”高祖颇以自负。
大业初,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征为殿内少监。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迢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
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
时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
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
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
师次龙门,贼帅母端儿率众数千薄于城下。
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
十二年,迁右骁卫将军。
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
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俄而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太宗与王威、高君雅将集兵讨之。
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徳、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
威、君雅见兵大集,恐高祖为变,相与疑惧,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
晋阳乡长刘世龙知之,以告高祖,高祖阴为之备。
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
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等谍反,即斩之以徇,遂起义兵。
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
(节选自《旧唐书·高祖本纪》)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B.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C.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D.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业,年号。
《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答案及翻译

《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答案及翻译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高祖竟酒,后。
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卒与刘季。
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
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
”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
”相鲁元,亦皆贵。
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高祖问,曰:“未远。
”乃追及,问老父。
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纵:听任B.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易:交换C.吕后因哺之哺:给人吃D.诚如父言,不敢忘德诚:果真解析易:轻视。
答案 B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季雄心勃勃的一组是(3分)( )①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②大丈夫当如此也③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④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⑤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⑥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篇1李愬以父荫起家,授卫尉少卿。
愬有筹略,善骑射。
元和十一年,用兵讨蔡州吴元济[注]。
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
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
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
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
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
”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
战者,非吾事也。
”军众信而乐之。
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
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
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
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
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
士良能降秀琳。
”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
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
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
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
”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
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
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
”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
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
愬乘间常召桔,屏人而语,或至夜分。
愬益知贼中虚实。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冠诸军,贼悉以精卒抗光颜。
《隋史·高颊传》阅读答案翻译

《隋史·高颊传》阅读答案翻译《隋史·高颊传》阅读答案翻译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蓓人也。
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
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
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
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
”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
以平齐功,拜开府。
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
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于是为相府司录。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颊,委以心膂。
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
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
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至军,为桥子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
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
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
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数日,上曰:“苏威高蹈[注]前朝,颎能推举。
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
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
其见重如此。
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
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
及陈平,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
颎又逊位,诏曰:“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此则天降良辅,翊赞朕躬,幸无词费也。
”其优奖如此。
是后右卫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等,前后短颎于上。
上怒之,皆被疏黜。
因谓颎曰:“独孤公犹镜也,每被磨莹,皎然益明。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民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
”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
我来相省,非儿女子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
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
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
”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
”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
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
文静欲因寂关说,乃引寂与世民交。
世民乃以其谋告之,寂许诺。
先是裴寂私以晋阳宫人侍渊,渊从寂饮,酒酣,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渊曰:“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
”及刘武周据汾阳宫,世民言于渊曰:“大人为留守..,而盗贼窃据离宫,不早建大计,祸今至矣。
”渊乃集将佐谓之曰:“武周据汾阳宫,吾军不能制,罪当族灭,若之何?”王威等皆惧,再拜请计。
渊曰:“朝廷用兵,动止皆禀节度。
今贼在数百里内,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险要,复有他贼据之;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必不全矣。
进退维谷,何为而可?”威等皆曰:“公地兼亲贤,同国休戚,若俟奏报,岂及事机?要在平贼,专之可也。
”渊阳若不得已而从之者,曰:“然则先当集兵。
”乃命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各募兵,远近赴集,旬日间近万人。
仍密遣使召建成、元吉于河东,柴绍于长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B.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C.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D.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东都,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隋朝时指长安,时京都在洛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
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于是为相府司录。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
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
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唏嘘就路。
至军,为桥于沁水。
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
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
遂至邺下,与迥交战。
仍共宇文忻、李询等设策,因平尉迥。
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注]而不名也。
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
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又拜左领大将军,余官如故。
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会议伐辽东,颎固谏不可。
上不从,以颎为元帅长史,从汉王征辽东。
遇霖潦疾疫,不利而还。
后言于上曰: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
又上以汉王谅年少,专委军于颎。
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
谅所言多不从,甚衔之,及还,谅泣言于母后曰:儿幸免高颎所杀。
上闻之,弥不平。
俄而上柱国王世积以罪诛,当推核之际,乃有宫禁中事,云于颎处得知。
上欲成颎之罪,闻此大惊。
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明颎无罪,上逾怒,皆以之属吏。
自是朝臣莫敢言者。
颎竟坐免,以公就第。
--(节选自《隋书·高颎传》)
[注] 颎父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方辞父在山东辞:告辞,道别
B. 朝臣莫与为比比:并列
C. 会议伐辽东会:恰逢
D. 甚衔之衔:怨恨,怀恨
9.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军至河阳,(故)莫敢先进
B. 上欲成其美,(则)听解仆射
C. 上特命勿去(之),以示后人
D. 颎初不欲行,(然)陛下强遣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叛军的战斗中,高颎事先准备了很多堵水的土袋,成功抵御了叛军的火筏,过河后焚毁桥梁背水一战,最终得胜回朝,高祖对他大加褒奖。
B. 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表示亲切;又成就其谦让的美名,然后继续重用;命令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以示纪念,这些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C. 高颎功高位显,但因忧虑母亲而去职,只过了二十天,朝廷就命令他返回原来的职位处理政事,尽管他再三流涕推辞,但高祖都不答应。
D. 高颎对高祖竭尽忠诚,为主甘愿杀身灭族,但后因谗言而被高祖疏远,又受王世积一案牵连,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6分)
译文:
(2)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
(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A(辞,推辞)
9.A(此句无因果关系)
10.C(因忧虑母亲而请求解职有误,母忧即母亲去世)
11、(10分)
(1)苏威在前朝隐居不出,高颎能够推举他做官,我听说举荐贤能应该受到上等奖赏,怎么可以让他离任呢?(6分)
(2)高颎因为(高祖)托付的责任重大,(所以)总是心怀国家大事,从没有考虑自己利益的想法。
(4分)(划线处每处1分,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杨坚把持北周朝政后,一向了解高颎精明能干,又熟悉军事,足智多谋,想把他请入相府做幕僚。
派邗国公杨惠去说明这一心意,高颎听后欣然应允,说:愿意效力。
即使你的大事不能成功,杀身灭族,我也在所不辞。
于是高颎就被任命为相府司录。
当时相府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皇上疏远,高祖杨坚更加信任高颎,把他视为心腹。
尉迥起兵叛乱,派他的儿子尉迟惇率领八万步兵、骑兵,驻军武陟。
高祖命令韦孝宽出兵讨击,军队行
进到河阳,不敢先出兵进击。
高祖因为各位将领不能统一,派崔仲方去监军,仲方借口父亲在山东不想前行。
当时高颎又见刘昉、郑译也没有前去的意思,就自己请求出征,(这)非常符合皇上的心意,于是(高祖)派遣高颎监军。
高颎接受命令后即刻出发,派人向母亲告辞,说忠孝不能两全,抽咽着上了路。
到达军中,在沁水上建造桥梁,叛军在河的上游放火筏,高颎预先准备了堵水的土袋来抵挡。
军队过河后,便焚毁桥梁与叛军交战,大败叛军。
于是进军邺下,与尉迟迥交战,又和宇文忻、李询等人共同筹划计谋,因此平定了尉迥的叛乱。
官军班师回朝,高祖在内宫设宴,撤下帷帐,犒赏高颎。
高祖接受禅让后,拜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任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廷中没有人能比,皇上常常都是称呼他的姓,而不叫他的名字。
高颎极力退避权位势力上表请求辞退官位,让给苏威。
皇上想成全他的美意,允许他解除仆射之职。
几天后,皇上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出,高颎能够推举他做官,我听说举荐贤能应该受到上等奖赏,怎么可以让他离任呢?因此,命令高颎官复原职。
不久,封任左卫大将军,原官职不变。
高颎经常坐在朝堂北面的槐树下处理政事,那些槐树不成行列,有关官署想砍伐。
皇上特意命令不要砍去,留下此树以昭示后人。
高颎就是这样被皇上重视的。
又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其他官职不变。
(高颎)遇到母亲去世而(要求)解职,才二十天就命令他返职处理政事,高颎流泪推辞,高祖优诏不允。
适逢商议讨伐辽东,高颎坚持规劝不能兴兵。
皇上不听,任命高颎为元帅长史,随汉王杨谅征伐辽东,遇上大雨成灾,疾病流行,未能获胜就返回。
皇后对皇上说:高颎起初就不愿出兵,你强行派遣了他,我就知道他一定不会成功。
此外,皇上因为汉王杨谅年轻,军务完全委托高颎,高颎因为(高祖)托付的责任重大,(所以)总是心怀国家大事,从没有考虑自己利益的想法。
杨谅所说的大都不被采用,他就非常忌恨高颎,等到回朝,杨谅哭着对皇后说:儿子侥幸没有被高颎杀死。
皇上听说后,更加愤怒不平。
不久上柱国王世积因罪被杀,在审问核实之时,有宫禁中的事,说是从高颎那里得到的。
皇上本想罗织高颎的罪过听说此事大为震惊。
当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证明颎无罪,皇上更加发怒,把他们都交给主管官吏处理。
从此,朝臣中没有人再敢进言,高颎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