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明儒学案

合集下载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明儒学案凡例的原文概述二、明儒学案凡例的翻译解读三、明儒学案凡例的现代意义与启示正文一、明儒学案凡例的原文概述《明儒学案》是我国明代一部重要的儒学研究著作,全名为《明儒学案丛编》,作者是明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王守仁(字伯安)。

全书共收录了明代著名儒者的学案、论述、书信等,旨在总结明代儒学的学术成果和发展趋势。

其中,《明儒学案凡例》是该书的一篇序言性质的篇章,对全书的内容和编纂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明儒学案凡例的翻译解读《明儒学案凡例》原文较长,这里选取其中一段进行翻译解读:“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

道无古今,学无中外,皆天下之公器。

儒者,道之干也;儒学,天下之达道也。

干者,所以载之也;达道者,所以行之也。

行道者,自以为道,而天下归焉。

自以为道,非道也;而天下归焉,道亦在其中。

”翻译:道是天下共有的公道,学是天下共有的公学。

道不分古今,学不分中外,都是天下共有的工具。

儒者是道的主干,儒学是天下可达之道。

主干是用来承载的,可达之道是用来实践的。

实践道的人,自认为掌握了道,而天下人都归附于他。

自认为掌握了道,其实并非道;而天下人归附于他,道也在其中。

这段话阐述了道的普遍性和儒学的地位,表达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和追求。

三、明儒学案凡例的现代意义与启示《明儒学案凡例》虽然写于明代,但对于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强调道的普遍性。

道是天下共有的公道,不分古今、中外。

这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我们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共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强调儒学的地位。

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道德、仁爱、忠诚、孝顺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3.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实践道的人是自认为掌握了道,而天下人都归附于他。

《甘泉学案-侍郎许敬菴先生孚远》(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甘泉学案-侍郎许敬菴先生孚远》(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侍郎许敬菴先生孚远关于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62卷。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侍郎许敬菴先生孚远原文许孚远字孟仲,号敬菴,浙之德清人。

嘉靖壬戌进士。

授南工部主事,转吏部。

寻调北大计,与冢宰杨襄毅[溥]不合,移病归。

起考工主事,高文襄不说,出为广东佥事,降海盗李茂、许俊美,移闽臬。

考功王篆修怨,复中计典,谪盐运司判官。

万历二年擢南太仆寺丞,迁南文选郎中,请告,补车驾郎中。

谒江陵,问及马政,先生仓卒置对,甚详明,江陵深契之,欲加大用,而王篆自以为功,使亲己,先生不应,出知建昌府。

给事中邹南臬荐之,迁陕西提学副使,擢应天府丞。

以申救李见罗镌级归。

起广东佥事,转广西副使,入为右通政。

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日本对贡事起,先生疏言发兵击之为上策,禦之为中策,对贡非策也。

其后朝廷卒用其中策。

召为南大理寺卿,晋南兵部右侍郎而罢。

三十二年七月卒,赠南工部尚书。

先生自少为诸生时,窃慕古圣贤之为人,羞与乡党之士相争逐。

年二十四,荐於乡,退而学於唐一菴之门。

年二十八,释褐为进士,与四方知学者游,始以反身寻究为功。

居家三载,困穷艰厄,恍惚略有所悟。

南粤用兵,拚舍身命,毕尽心力,怠堕躁妄之气,煎销庶几。

及过兰溪,徐鲁源谓其言动尚有繁处,这里少凝重,便与道不相应。

先生顶门受针,指水自誓。

故先生之学,以克己为要。

其订正格物,谓:“人有血气心知,便有声色,种种交害,虽未至目前,而病根尚在。

是物也,故必常在根上看到方寸地,洒洒不挂一尘,方是格物。

夫子江、汉以濯,秋阳以暴,此乃格物榜样。

”先生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尝规近溪公为后生标准。

令二三轻浮之徒恣为荒唐无忌惮之说,以惑乱人听闻,使守正好修之士摇首闭目,拒此学而不知信,可不思其故耶?南都讲学,先生与杨复所、周海门为主盟。

《泰州学案-明经方本菴先生学渐》(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泰州学案-明经方本菴先生学渐》(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明儒学案》泰州学案·明经方本菴先生学渐关于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62卷。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明经方本菴先生学渐原文方学渐字达卿,号本菴,桐城人也。

少而嗜学,长而弥敦,老而不懈。

一言一动,一切归而证诸心。

为诸生祭酒二十余年,领岁荐,弃去,从事於讲学。

见世之谈心,往往以无善无恶为宗,有忧焉。

进而证之於古,溯自唐、虞,及於近世,摘其言之有关于心者,各拈数语,以见不睹不闻之中,有莫见莫显者,以为万象之主,非空然无一物者也。

然先生之言,煞是有病。

夫心体本空,而其中有主宰乎是者,乃天之降衷,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也。

渣滓尽化,复其空体,其为主宰者,即此空体也。

若以为虚中有实,歧虚实而二之,岂心体之本然哉?故先生以不学不虑,理所固然,欲亦有之,但当求之於理,不当求之於不学不虑。

不知良能良知之不学不虑,此继善之根也。

人欲之卒然而发者,是习熟之心为之,岂不学不虑乎?先生欲辨无善无恶心之体,而自堕於有善有恶心之体矣,是皆求实於虚之过也。

先生受学於张甑山、耿楚倥,在泰州一派,别出一机轴矣。

心学宗人心道心,非谓心有二也。

危,高大也。

人心之量本自高大,其中道理则极精微。

心危而微,故谓之中。

何以执之?必也惟精乎?精於求微,乃充满其惟危之量,而道始归於一,一则中矣。

此允厥执中之旨也。

谈道之士,慕高大而忽精微,必至於荡而多歧矣。

此理在天为明命,在人为明德,显然共见,无所用隐也,人自弗之顾耳。

文王敬止者,非止以事,止以心也。

一心发之为仁敬孝慈信,是一止而众止,五者根於一止,则众止总一止矣。

理无上下,学乎下,所以达乎上。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谓其悟上於下之内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谓其慕上於下之外也。

阴阳以理言,故谓之道。

此道生生,毫无杀机,故曰善。

得此而成性,其善可知。

《三原学案-端毅王石渠先生恕》(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三原学案-端毅王石渠先生恕》(明儒学案)简介及原文全文

《明儒学案》三原学案·端毅王石渠先生恕关于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62卷。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端毅王石渠先生恕原文前言关学大概宗薛氏,三原又其别派也。

其门下多以气节著,风土之厚,而又加之学问者也。

端毅王石渠先生恕王恕字宗贯,号介菴,晚又号石渠,陕之三原人。

正统戊辰进士,选庶吉士,而先生志在经济。

出为左评事,迁左寺副,擢知扬州府。

岁饥请赈,不待报而发粟,民免沟壑。

超拜江西右布政使,转河南为左。

时以襄南地多山险,秦、楚之流民萃焉,日出剽略,於是特设治院,以先生为右副都御史领之。

累平寇乱,又平湖广刘千觔、石和尚,榜谕流民,各使复业。

母忧归。

起复巡抚河南,转南京刑部左侍郎。

父忧归。

服除,起刑部左侍郎,治漕河。

改南京户部,复改左副都御史,巡抚云南。

而中人钱能横甚,使其麾下指挥郭景,私通安南为奸利。

先生遣人道执景,景迫投井死。

尽发能贪暴诸状,上遂撤能。

还,安置南京。

进右都御史,召掌留台。

迁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守备。

寻以部衔兼左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兴利除害。

三吴自设巡抚以来,独周忱与先生耳。

中人王敬,挟其千户王臣,以妖术取中旨,收市图籍珍玩,张皇声势。

先生列其罪状,敬下锦衣狱,臣论死。

二年而复还参赞,钱能夤缘为守备,与先生共事,先生坦然,不念前事。

能语人曰:“王公,大人也,吾惟敬事而已。

”加太子少保。

林见素以劾妖僧继晓下狱,先生救之得出。

先生益发舒言天下事,天子不能无望意,因批落太子少保,以尚书致仕。

孝宗即位,召用为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上释奠文庙,先生请用太牢加币,从之。

先生崇礼风义之士,故一时后进在朝者,如庶吉士邹智、御史汤鼐、主事李文祥十余人,皆慷慨喜事,以先生为宗主。

先生侍经筵,见上困於酷暑,请暂辍讲。

鼐即言“天子方向学,奈何阻其进?恕请非是”。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明儒学案概述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正文1.明儒学案概述《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 62 卷,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 210 位学者。

《明儒学案》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适应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思想繁荣的需要。

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心学发端,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分为十八章,包括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以述其大要。

二、学案:分别列出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

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则为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包括诸儒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参考。

”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明儒学案凡例》的译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的心学为起点,首篇《师说》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十八章,涵盖了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重要主题,以揭示其主要观点。

二、学案: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进行排列。

每个学案都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包括案序、传和语录;案序概述该学派的基本情况,如主要学术观点、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传则是学者的传记,语录包括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收录了各位儒家的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读者参考。

”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明儒学案》的价值在于它系统总结和记述了明代传统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流派,对于研究明代学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明儒学案》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明儒学案》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明儒学案》教学设计《明儒学案》重点:学案体史作的兴起。

难点:黄宗羲的思想特点。

解题:《明儒学案》,明末清初黄宗羲撰,共六十二卷,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

黄宗羲搜集各家文集语录,分总别派,撰成本书。

卷首列《师说》,上起明初方孝孺,下止明末许孚远,评介了明朝二十五人的思想要点和行为得失,实为说明全书的断案标准。

接着区分门户,按出现早晚,列十九学案,以王学为中心,开始叙述王学的先驱和朱学的传人,立崇仁(吴与弼)、白沙(陈献章)、河东(薛瑄)、三原(王恕)等四学案,计九卷;继以姚江学案为首,以三十三卷篇幅述评王守仁的学术思想及王学的传播和分派;再立诸儒学案十五卷,分叙摇摆于程朱和陆王之间的学者,而以个人为主;最后立东林、蕺山两学案,计五卷,表彰与宦官斗争的东林“清议”,以及作者的本师、以身殉明的刘宗周。

每介绍一学派,先叙它的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该派代表人物,各立小传,略述一生经历,择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而加以评论。

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代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料进行分类排比。

由于系统比较清楚,结构比较严密,纲目和主次的关系处理得很有逻辑性,在材料的整理上高过了前人;同时,作者对各派原著都做过直接研究,因为叙述各派学术思想,简明扼要,选材比较精审而有代表性。

作者处理材料的态度也相当严肃。

他的见解倾向于王学,但书中对程朱的拥护者时有好评,对包括王守仁在内的王学各派也时有非难。

书中不仅介绍受到明朝统治者尊奉的正统派名儒,而且很注意下层社会的思想家,例如对灶丁出身的王艮、樵夫出身的朱恕、陶匠出身的韩乐吾、农民出身的夏叟等人,并未因为他们的学术思想被正统派目为邪说而忽视。

这就使读者在了解整个明代学术思想演变发展的时候,可以少点门户之见。

也正因为这样,本书才能成为后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籍。

《明儒学案》的写作,始于清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完成于康熙十五年,前后历时八年。

本书版本有:一、乾隆四年郑氏二老阁本;二、《四库全书》本;三、《四部备要》本;四、世界书局《四朝学案》本(附有人名索引)。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研究生张灵利一、选题目的:《明儒学案》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所著,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著作,它的编撰标志着中国学术史研究“学案体”的确立,在中国学术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写作意图在经世致用, 其主要内容是系统总结有明一代学术发展状况,此书思想价值很高, 对清代与近代学术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值得我们阅读。

二、史学家黄宗羲黄宗羲(1610 —1695),字太冲, 号南雷, 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是明末清初一位进步思想家与史学家。

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

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

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

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

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

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

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

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

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

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

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

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

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

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史案》(迄今未见)、《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三、著述背景黄宗羲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历史大变革时期,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烈, 特别是明朝灭亡后, 有识之士都在总结明亡的教训。

明儒学案-第1章

明儒学案-第1章

第1章明儒大家黄宗羲之生平黄宗羲,明末大思想家,在明清鼎革之际,念念不忘旧朝,集合志士,起兵抗清。

后组织“世忠营”结寨自固。

复追随南明鲁王,任左副都御史。

失败后,隐居著书,对清廷荐官力辞不就,坚决不出仕。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他的父亲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被押送京城,后来,受酷刑而死。

在他的父亲被送走之前,父亲命他拜著名学者刘宗周为师,并嘱咐他:“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

”就这样,父亲的教训对他后来的求学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而当时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

黄宗羲的祖父为使黄宗羲牢记国恨家仇,还在他进出的门口处写上“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八字来激励他。

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并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其事迹更是轰动海内外。

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

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

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

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

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

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

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四十二 甘泉学案六 唐伯元、杨时乔、王道 卷四十三 诸儒学案上一 方孝孺、赵谦 卷四十四 诸儒学案上二 曹端 卷四十五 诸儒学案上三 黄润玉、罗伦、章懋、庄昶、张元祯、陈选 卷四十六 诸儒学案上四 陈真晟、张吉、周瑛、蔡清、潘府、罗侨 卷四十七 诸儒学案中一 罗钦顺
附案 应典、周莹、卢可久、杜惟熙、颜鲸
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代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 料进行分类排比。 由于系统比较清楚,结构比较严密,纲目和主 次的关系处理得很有逻辑性,在材料的整理上 高过了前人;同时,作者对各派原著都做过直 接研究,因为叙述各派学术思想,简明扼要, 选材比较精审而有代表性。 作者处理材料的态度也相当严肃。他的见解倾
每介绍一学派,先叙其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 后列举该派代表人物,各立小传,略述一生经历, 择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而加以评论。
目录 师说 方正学孝孺、曹月川端、薛敬轩、吴康斋与弼、陈剩夫真晟、 周小泉蕙、陈白沙献章、罗一峰伦、蔡虚斋清、王阳明守仁、 邹东廓守益、王龙溪畿、罗整庵钦顺、吕泾野、孟云浦化鲤 孟我疆秋 张阳和元忭、罗念庵洪先 赵大洲贞吉 王塘南时槐 邓定宇以赞、罗近溪汝芳、李见罗材、许敬庵孚远 卷一 崇仁学案一 吴与弼 卷二 崇仁学案二 胡居仁、娄谅、谢复、郑伉、胡九韶 卷三 崇仁学案三 魏校、余祐 卷四 崇仁学案四 夏尚朴、潘润 卷五 白沙学案上 陈献章、李承箕

卷二十八 南中王门学案四 蒋信、冀元亨 卷二十九 北方王门学案 穆孔晖、张后觉、孟秋、尤时熙、孟化鲤、杨东明、南大吉 卷三十 粤闽王门学案 薛侃、周坦 卷三十一 止修学案 李材 卷三十二 泰州学案一 王艮、王襞(附朱恕、韩乐吾、夏叟)、徐樾、王栋、林春 卷三十三 泰州学案二 赵大吉 卷三十四 泰州学案三 罗汝芳、杨起元
2、是纪传体正史中的有关传论,如《史记》 中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汉书》中的《儒林传》 等。这些传记记载思想家、经学家的生平事 迹和学术贡献,可以视之为学术史的初级形 态。 3、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藏书目录、史志目录 和私人藏书目录。例如刘歆《七略》、《隋 书· 经籍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这 些目录专书不仅登载各个领域的古今图书, 而是运用总序、大序和小序来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可以视之为学术史的渐进现象。
其门徒 )、樵夫出身的朱恕(少孤家贫,以采樵养母,终身不仕,为 王艮嫡传弟子。“离山十里,柴在屋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 )、陶
匠出身的韩乐吾(王艮弟子,被誉为“东海贤人”)、农民出身的
夏叟等人,并未因为他们的学术思想被正统 派目为邪说而忽视。 这就使读者在了解整个明代学术思想演变发 展的时候,可以少点门户之见。也正因为这 样,本书才能成为后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的 一部最重要的史籍。
明儒学案·凡例
【重点】 学案体史作之兴起。 【难点】 黄宗羲的思想特点。
学案:记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并加论断 的著作。
《明儒学案》,明末清初黄宗羲撰,共 六十二卷,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
书。于康熙十五年(1676)成书。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
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全书一 共62卷。

卷二十二 江右王门学案七 宪使胡庐山先生直(胡直) 卷二十三 江右王门学案八 忠介邹南皋先生元标(邹元标)、给谏罗匡湖先生大 纮(罗大纮) 卷二十四 江右王门学案九 中丞宋望之先生仪望(宋仪望)、征君邓潜谷先生元 锡(邓元锡)、征君章本清先生潢(章潢)、佥事冯 慕冈先生应京(冯应京) 卷二十五 南中王门学案一 黄省曾、周冲、朱得之、周怡、薛应旗、薛甲 卷二十六 南中王门学案二 唐顺之、唐鹤征 卷二十七 南中王门学案三 徐阶、杨豫孙
卷六 白沙学案下 张诩、贺钦、邹智、陈茂烈、林光、陈庸、李孔修、谢祐、 何廷矩、史桂芳 卷七 河东学案上 薛瑄、阎禹锡、张鼎、段坚、张杰、王鸿儒、周蕙、薛敬之、 李锦 卷八 河东学案下 吕柟、吕潜、张节、李挺、郭郛、杨应诏 卷九 三原学案 王恕、王承裕、 马理、韩邦奇、杨爵、王之士 卷十 姚江学案 王守仁、许璋、王文辕 卷十一 浙中王门学案一 徐爱、蔡宗兖、朱节、钱德洪 卷十二 浙中王门学案二 王畿

卷四十八 诸儒学案中二 汪俊、崔铣 卷四十九 诸儒学案中三 何瑭 卷五十 诸儒学案中四 王廷相 卷五十一 诸儒学案中五 黄佐 卷五十二 诸儒学案中六 张邦奇、张岳、徐问、李经纶 卷五十三 诸儒学案下一 李中、霍韬、薛蕙、舒芬、来知德 卷五十四 诸儒学案下二 卢宁忠、吕坤、鹿善继、曹于汴、吕维祺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 主线,全书共记载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师说》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 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每 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 传和语录。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
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传即是 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二、《明儒学案》的独到之处 《明儒学案》既是一部明代学术思想史,又是 学案体史书的开山之作。这部开山之作的独到 之处在于: 1、体例严密明晰、别开生面。从全书结构看, 按照学术宗旨和传授系统,对明朝二百多名学 者分宗别派,予以通体组织。首先以《师说》开篇,评
价明初至明末二十五名学派创始人或先驱者的思想要点和行为得失,构成 全书总论。总论之下,分立十九学案,按三个时期、四大部分来安排。初 期第一部分共立四学案,首列传授程朱之学的《崇仁》(吴与弼)、《河 东》(薛瑄)两学案,《河东学案》之后,附列别派的《三原学案》(王 恕),再以另成一支的方式重列传授陆九渊之学的《白沙学案》(陈献 章)。
向于王学,但书中对程朱的拥护者时有好评,对包括 王守仁在内的王学各派也时有非难。
书中不仅介绍受到明朝统治者尊奉的正统派名儒,而且很注意下 层社会的思想家,例如对灶丁出身的王艮(创立泰州学
派。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主张“百姓日用 即道” 。一生布衣,拒绝入仕,被斥为“异端”。罗汝芳、何心隐等即
钱穆《读刘蕺山集》: “余少年读黄梨洲《明儒学案》,爱其网罗 详备,条理明晰,认为有明一代之学术史,无 过此矣。中年以后,颇亦涉猎各家原集,乃时 撼黄氏取舍之未当,并于每一家之学术渊源, 及其独特精神之所在,指点未臻确切。乃复时 参以门户之见,意气之争。……故其晚年所为 学案,已仅可为治明代儒学者之一必要参考书 而止。”

卷三十五 泰州学案四 耿定向、耿定理、焦竑、潘士藻、方学渐、何祥、祝世禄 卷三十六 泰州学案五 周汝登、陶石篑、刘塙 卷三十七 甘泉学案一 湛若水 卷三十八 甘泉学案二 吕怀、何迁 卷三十九 甘泉学案三 洪垣 卷四十 甘泉学案四 唐枢、蔡汝楠 卷四十一 甘泉学案五 许孚远、冯从吾
4、是南宋以后陆续出现的理学史专著,例如 朱熹的《伊洛渊源录》、明末周汝登的《圣学 宗传》、孙奇逢的《理学宗传》等,这些理学 史专著记载本学派的传授系统和学说宗旨,可 以视之为学术史的独立形态。 步入独立形态的宋明理学史专著,分门立户, 各有遗漏,甚或驳杂不纯,还有待于彻底改进、 全面提高,而完成这一使命的,正是明末清初 三大思想家之一、浙东史学领袖黄宗羲。黄氏 以《明儒学案》凌空而起,标志着古代学术史 已由独立形态跨入了完备形态。
黄宗羲搜集各家文集语录,撰成本书。
卷首列《师说》,上起明初方孝孺,下止明末许孚远, 评介明朝25人思想要点和行为得失,实为说明全书的断 案标准。 接着区分门户,按出现早晚列十七学案,以王学为中心, 开始叙述王学的先驱和朱学的传人,立崇仁(吴与弼)、 白沙(陈献章)、河东(薛瑄)、三原(王恕)等四学 案计九卷;继以姚江学案为首,以三十三卷篇幅述评王 守仁学术思想及王学的传播和分派;再立诸儒学案十五 卷,分叙摇摆于程朱和陆王之间的学者;最后立东林、 蕺山两学案计五卷,表彰与宦官斗争的东林“清议”, 以及作者本师、以身殉明的刘宗周。
卷十九 江右王门学案四 处士刘两峰先生文敏(刘文敏)、同知刘狮泉先生 邦采(刘邦采)、御史刘三五先生阳(刘阳)、县 令刘梅源先生晓(刘晓)、员外刘晴川先生魁(刘 魁)、主事黄洛村先生弘纲(黄弘纲)、主事何善 山先生廷仁(何廷仁)、郎中陈明水先生九川(陈 九川)、太常魏水洲先生良弼(魏良弼)、解元魏 师伊先生良政(魏良政)、处士魏药湖先生良器 (魏良器) 卷二十 江右王门学案五 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王时槐) 卷二十一 江右王门学案六 文洁邓定宇先生以赞(邓以赞)、参政陈蒙山先生 嘉谟(陈嘉谟)、征君刘泸潇先生元卿(刘元卿)、 督学万思默先生廷言(万廷言)

卷五十五 诸儒学案下三 郝敬、吴执御 卷五十六 诸儒学案下四 黄道周 卷五十七 诸儒学案下五 金铉、金声、朱天麟、孙奇逢 卷五十八 东林学案一 顾宪成、高攀龙 卷五十九 东林学案二 钱一本、孙慎行 卷六十 东林学案三 顾允成、史孟麟、刘永澄、薛敷教、叶茂才、许世卿、耿橘、 刘元珍 卷六十一 东林学案四 黄尊素、吴桂森、吴钟峦、华允诚、陈龙正 卷六十二 蕺山学案 刘宗周
《明儒学案》的全书结构和每学案的编写方法是浑 然一体的,前者类聚群分,脉络清楚;后者点面兼 顾,层次井然,二者结合,使全书纲与目之间,主 与从之间颇具逻辑性。所谓学案体,就是这样别开 生面地被创造出来的。
2、内容完整系统、简明扼要 《明儒学案》经过精心组织,从客观上展现了 明朝二百七十多年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反映 了王守仁心学的正统地位和整个社会思潮的全 貌,揭示了各个学派之间的相互对立与影响。 与此同时,又从微观上点明了每一学派的思想 宗旨和学术特点,叙述了每一学派内部每一家 的生平经历、论学要旨以及师承关系,显示了 每一派各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一来,就 使全书的内容既完整系统,又简明扼要。
《明儒学案》的写作始于康熙八年(1669), 完成于康熙十五年,历时八年。版本有: ①乾隆四年郑氏二老阁本; ②《四库全书》本; ③《四部备要》本; ④世界书局《四朝学案》本(附有人名索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