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学案》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理论与方法
浅谈《明儒学案》在编辑学上的特色

史 料
叙述 和表彰 有 明一代 “ 自得 ” 学 。黄 念还是 为 了修 德 , 之 黄宗 羲认 为 “ 德 而 地 考 察一 定 时代 的学 术 流派 ,揭示 各 修 通过 对 相反 之论 , 一偏 之 见 宗 羲把 有 明学术 史视 为 “ 习熟先 儒 之 后 可 讲 学 ” 6 是对 当时学 者 的要 家 之宗 旨 , ,l 既 也是 对后 学 的警示 。 检讨 明代 灭 亡 的 比较 分 析 ,并 联 系起来 以把握 一定 成 说 ” 即 没有宗 旨可言 , 以 , 才刻 求 , , 所 他
第一, 编辑 体例 创新
想和宗 旨是“ 宗旨明确” 。同时,明儒 《
学案 》 的编纂 主要 贯穿 了三个 原则 , 分
《 明儒学 案》 辑体 例 的创新 主要 别是 : 编 第一 , 学术 流派 的著述 , 各 主要
表 现在 其学 案体 上 的价值 。 自问世 以 是学 术 旨归相 近 , 且学术 思 想清 晰 ; 第
黄 ( 门) 《 学 宗传》 孙 奇逢 ( 海 的 圣 、 钟元 ) 辑方 法 呢?对 此 , 宗羲言 :
的《 理学 宗传 》 。但它们 都非 真 正的 等
从 来理 学之 书 , 有周 海 门《 前 圣学
, 理 , 学 案 体 ,“ 学案 体 有 不 同于 以往 纪 传 宗传 》 近 有孙 钟元 《 学 宗传》 诸 儒
括 宇宙 ” n。可 以说 , 宗羲 所 编著 的 旨 , 黄 且不 事华 丽 。可 以说 , 编纂体 例 其
《 明儒 学案 》 立 了一种 史体 —— 学案 既 是 黄宗 羲 著 述 思 想 和宗 旨的 体 现 , 创 体。 《 在 明儒学 案》 前 , 之 有没 有学 案体 也是 其编 辑思 想和 方法 的最好 呈现 。 呢? 与学案 体类 似 的著作 有谢铎 的《 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判断题)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判断题1、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2、商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重要文献。
3、原始宗教的主要崇拜形式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
4、传统哲学历经汉代天人之学、魏晋玄学、隋唐中国化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主要阶段,其中朱熹的天人感应之学和董仲舒的理气性命之学是两个高峰。
5、黄宗羲在教育目的上,提倡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6、西周时期,诗歌与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
7、诗经和楚辞中的一些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
8、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创始人张陵被尊称为张天师,故该教也被称为“天师道”。
9、宋人杜佑所著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
10、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陆游的名句。
12、评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
13、大约公元14世纪的元末明初,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珠算方法。
14、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俾算经,最早记录了勾股定理和分数的运算方法。
15、伏尔泰曾将中国剧本赵氏孤儿改写成法文搬上法国舞台。
16、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曹氏父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17、五代宋元时期民族史得到了大发展,这一时期写成的民族史著作有辽史、金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蒙古秘史等。
18、汉代文化教育的特征是学在官府。
19、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0、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基本特征是以“礼”为核心,以“仁”为行为规范,以“天命”为哲学根据的理论体系。
21、儒学始于孔子,因此儒学的思想也完全由孔子一人创造。
22、道教的主要信仰是“道”,根本信仰是“德”。
23、佛教在汉、晋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支娄迦谶和安世高。
中国文化要略考试之真题解析

5文化最早出现在《周易·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核心、精华)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突出人文主义精神;注重和谐与中庸;富有安土乐天的情趣。
中国的疆域:最东端位于和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口;西端深入亚洲大陆的腹地;最南端位于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
1986年测得1045平方公里。
汉武帝时在行政区划上设“州”(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在云南发现,距今170万年(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北京周口店发现,距今60万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早发现的是(龙山文化),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二里头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文化(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教人结网捕鱼、打猎,庖牺(淮阳太昊陵的祭祀活动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民间庙会)(神农)又称“炎帝”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教人制作农具,传播五谷,聚货交易,亲尝百草,发明医药。
(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发明衣帽,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黄山因黄帝得名。
五帝:少昊(姓己、名挚、号金天氏),颛顼(zhuān xū)(号高阳氏),帝喾(kù)(高辛氏)尧:又称陶唐氏,又称“唐尧”,设置百官,确定祭祀,配以乐舞舜:姓姚,号“有虞氏”,命禹治水,皋陶掌刑,后稷理农禹;与商城汤、周武王并称“三王”,称“夏伯”,禹的儿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因此进入奴隶制时代。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明儒学案概述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正文1.明儒学案概述《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 62 卷,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 210 位学者。
《明儒学案》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适应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思想繁荣的需要。
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心学发端,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分为十八章,包括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以述其大要。
二、学案:分别列出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
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则为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包括诸儒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参考。
”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明儒学案凡例》的译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的心学为起点,首篇《师说》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十八章,涵盖了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重要主题,以揭示其主要观点。
二、学案: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进行排列。
每个学案都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包括案序、传和语录;案序概述该学派的基本情况,如主要学术观点、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传则是学者的传记,语录包括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收录了各位儒家的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读者参考。
”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明儒学案》的价值在于它系统总结和记述了明代传统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流派,对于研究明代学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

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
祁英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明儒学案》由明末清初著名启蒙学者黄宗羲撰著,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成书。
该书资料丰富翔实,归纳概括简明扼要,行文简捷明快,各卷之间逻辑联系密切,是一部学术史专著。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祁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明儒学案》学术史观发微 [J], 王婧倩;唐玉洁
2.提倡自得把握宗旨--论《明儒学案》一以贯之的学术史方法原则 [J], 张圆圆
3.北大《儒藏》版《明儒学案》勘误一则 [J], 洪伟侠
4.《明儒学案》缘何不为李贽立学案?——兼谈黄宗义的学术史观 [J], 王记录
5.《明儒学案》,一部开风气的学术史著作 [J], 吴怀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

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革命盛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事件和人物。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
一、文化思想的变革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是一个大规模的文化思想变革,有很多方面的体现。
首先,是学术思想的变革。
在明代,考据学大行其道,注重古籍的整理和校勘,强调正统,反对异端邪说。
到了清代,新学兴起,强调实证和启蒙,注重个体的思考和创新,反对传统的儒家经典。
其次,是文艺思潮的变革。
在明代,文学的主要风格是浪漫主义,比如元曲等,这种文学风格强调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的深沉和表现形式的华丽,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
到了清代,小说成为了主流文学形式,以《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为代表,这种文学强调写实和情节的铺陈,反映了清代由封建向资本主义转型的社会变革。
最后,是哲学思想的变革。
明代,心学兴起,强调内心感受,注重个体体验和实践,是一种富有个性化和现代化特点的思想流派。
到了清代,儒学被重新塑造,形成了新学,注重实证和启蒙,反对理论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继承者。
二、一些重要的人物明清时期的文化革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贡献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几个人物。
1、王守仁王守仁是明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冠军文章”。
他的学说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追求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后世的哲学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2、李贽李贽是明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创立了“李氏往蹟”学派。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自我完善和人伦关系,提出了“以心为本,德行为先”的口号,对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日知录》。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
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
(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
(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
(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
(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
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
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
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
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
(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
《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
(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
《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使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史中最成熟的作品,叙述明代儒学由理学向心学的发展演变,突出学派的传承,及思想家的学说宗旨。
进而对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探索,为思想学术史研究建立坚实的基础,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对后世的历史和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明儒学案》黄宗羲思想学术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所著《明儒学案》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内容、方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关于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在中国思想学术研究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黄宗羲的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思想学术史的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
明清之际以前,出现了《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论六家要旨》、《伊洛渊源录》等论著与资料汇编。
其中《庄子·天下篇》就从“道”的分裂来看待学术的发展。
它认为远古时期,并无百家之学,只是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贤圣不明,道德不一,才有“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现象出现。
西汉时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也明确指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诸种学术,都有共同的目标,只不过出发点不同,理论的深浅有别。
《天下篇》和《论六家要旨》评判当时的各种学术,都是以见道的高下远近为根据。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也认为学术史研究就是要全面反映各种学术体现“道”的曲折过程。
他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并举大海与江淮河汉以及泾渭诸水的关系加以说明:“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踯,莫不昼夜曲折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于海而为一水矣”[1](《明儒学案·序》,P7)。
江淮河汉各支水流虽然各有曲折,但都归趋于海,是海水的组成部分。
学术也是如此,虽然各家各派有所不同,但都是道的体现。
他认为理想的思想学术史研究应该使关于“道”的所有创见都能得到反映,在“竭其心之万殊”的基础上,使各家各派的学术观点“深浅各得,醇疵互见”[1](《明儒学案·郑性序》,P1)。
黄宗羲反对用一种观点来评判思想学术史。
明代周汝登编撰《圣学宗传》,上自伏羲、神农、黄帝、尧、禹、汤、文、武、周、孔、孟、荀,中经董仲舒、杨雄、王通、韩愈、穆修、胡瑗、周、程、张、邵、朱、陆,终至王学诸子,凡18卷。
黄宗羲批评它的主观性太强,“扰金银铜铁为一器”,是以其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
他也反对把思想学术史研究简单等同于史料汇编。
孙奇在逢康熙五年(1666年)写成《理学宗传》,凡26卷,正传包括周、二程、张、邵、朱、陆、薛(瑄)、王、罗洪先、顾宪成等十一子,其余诸子分别列入汉儒考,隋儒考、唐儒考、宋儒考、元儒考和明儒考,谓备考。
又有附录一卷,谓之补遗。
黄宗羲批评这一著作,“杂收不复甄别,其批注所及,未必得其要领,而闻见亦陋”[1](《明儒学案·发凡》,P17)。
他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思想学术史的价值在于充分显示学术的个性。
“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
以水济水,岂是学问”[1](《明儒学案·发凡》,P18)。
他善于从不同的学说理路中归纳整理出符合学术演变规律的合理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不同的学说中的内在价值。
[!--empirenews.page--]《明儒学案》就是根据“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对明代理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做了总结。
它以时代先后、学派传承为线索,将思想家的传记、学说述评、资料摘录融为一体,力求全面、系统的反映明代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全书首列《师说》,采选其师刘宗周对明代学术的评论,以示学术渊源,次以崇仁、白沙、河东、三原诸学案,叙述明代学术由理学向心学的过渡,再记以姚江及诸王门学案,着重叙述明代王学的发展与传播,接以止修、泰州、甘泉三学案,叙述王门别派对王学的修正与辩难,并在诸儒学案中兼及程朱学者对陆王心学的批评。
最后纪东林诸子和蕺山学案,以东林诸子为程朱学的殿军,以蕺山为王学的殿军,给后学指示儒学发展的路向。
按照黄宗羲的论述,明代理学的发展包括以下过程:1、明初的理学以朱学为其开端,而以崇仁吴与弼、河东薛瑄学派为明代朱学之大宗。
两家学术各有特色:崇仁治学主“涵养”,河东治学重“践履”,崇仁门人陈白沙,发挥师说,倡“静中养出端倪”之学,为明代心学之发端。
2、明代中期,王守仁继陈献章而起,王学大昌,成为尔后明代理学之大宗。
王学传人,按其所在地区分成六派,而以江右王门为王学之正传。
王门六派在传播师说过程中,渐起分化:或倾向于程、朱的“道问学”,或出入于佛、老之间,或主张和会程、朱与陆、王的学术异同。
3、及至明末,刘宗周奋起救王门溺禅之弊,以“慎独”之学继承、发扬陆、王“本心之学”,因而成为明代王学之殿军、陆王心学之总结者。
在王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有止修、泰州等王门别派对王学的修正,有湛学与王学的辩难,有程、朱学者对陆王心学的批评。
还出现了王廷相、吕坤等人的非理学倾向。
这些非王学派别对陆王心学的修正、辩难和批评,是明代中后期理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黄宗羲总结明代理学的发展历史,“道”是他最主要的标准,任何思想学术,只要对“道”的显现有一定创见,都能在他的学案中得到体现。
那么,他所谓“道”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 首先,“道”包括对宇宙本体的认识。
什么是宇宙的本体,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体,程、朱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体,而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体。
明代理学的主要创见是,王阳明充分论证了“心”是万物的本体。
黄宗羲的老师刘宗周一方面认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1](《明儒学案·蕺山学案语录》,P1520),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地万物本“无物”,“无物”者,“统于吾心者也”,归根到底,他以“吾心”为宇宙本原。
黄宗羲说:“盈天地皆心也”,肯定“心”是宇宙本体,但他的“心”本体说力图包括理学的探索成果。
他认为“心”“理”不二,说:“天地万物之理,不外于腔子里,故见心之广大”[1](《明儒学案·文简湛甘泉先生若水》,P877),天地万物之理俱在“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我心的认识范围之内。
不几于义外乎?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1](《明儒学案·序》,P7)。
如果认为“理”是先验的,超越于天地之外、万物之上,那样去格物穷理,就是本末倒置,事倍而功半。
“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1](《明儒学案·黄梨洲先生原序》,P9)。
他又特别重视气,认为理气合一:“宇宙间一气也。
即使天地混沌,人物消尽,只一空虚,亦属气耳”[1](《明儒学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P469)。
“天地之间只有气,更无理,所谓理者,以气自有条理故立此名耳”[1](《明儒学案·肃敏王竣川先生廷相》,P1175)。
气为天地万物之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规律。
“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则谓之气;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者言,则谓之理。
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1](《明儒学案·学正曹月川先生端》,P1064)。
黄宗羲甚至说,理学、气学之名只是人们通过不同方式、角度认知“道”的不同,它们都统一于“心”。
[!--empirenews.page--]其次,“道”包括对人类特性的认识。
黄宗羲坚持性善论,“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1][2][3]下一页恶处自羞恶,当恭敬处自恭敬,当是非处自是非,千头万绪,轇轕纷纭,历然不昧者,是所谓性也。
……性是天地万物之理,公也,心是一己所有,私也”[1](《明儒学案·文庄罗整菴先生钦顺》,P1109)。
他认为对人而言,变者为心,不变者为性,因为“气之流行,不能无过不及,故人之所禀,不能无偏。
气质虽偏,而中正者未尝不在也”[1](《明儒学案·太仆吕巾石先生怀》,P912)。
所以“儒者之道,从至变之中,以得其不变者,而后心与理一。
……性无不善,心则动静感应,不一其端而真妄杂焉”[1](《明儒学案·文敬胡敬斋先生居仁》,P30)。
再次,“道”包括人生体道方式的认识。
黄宗羲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实践的哲学。
他解释阳明的“致良知”说“致字即是行字”[1](《明儒学案·姚江学案》,P179)。
认为阳明“‘致良知’一语发自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后来门下多以意见搀和,……非复立言之本意”[1](《明儒学案·姚江学案》,P180)。
在《明儒学案》中,黄宗羲对王阳明的“四句教”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王阳明讲“无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非谓性无善恶也,……为好善恶恶者,天命自然,炯然不昧者,知也,性也。
阳明于此,加一良字,正言性善也……良知是本体,天之道也;格物是工夫,人之道也”[1](《明儒学案·东林学案》,P1379)。
关于“四无”与“四有”之辨的重新诠释,反映了他在这类虚实问题上避虚就实的基本看法。
黄宗羲评判思想学术史对“道”本依据的实践,反映出他“和而不同”的哲学史观与“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哲学体验。
二黄宗羲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方法黄宗羲《明儒学案》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主要方法表现为:第一,他对史料非常重视,《明儒学案》的资料都是直接由原著中提炼出来。
“每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
其人一生之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是编皆从全集纂要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1](《明儒学案·发凡》,P17)。
第二,他指出对思想家思想的研究应该抓住思想家的宗旨,把握思想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
“学者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由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1](《明儒学案·发凡》,P17)。
他认为“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1](《明儒学案·发凡》,P17)。
通过对明代理学中主要表现为心性、理气、性情之辨,气质与义理之性之辨,本体与工夫之辨等等问题的讨论,黄宗羲对明代思想家的学说宗旨进行了提炼,至今对于我们理解明儒的思想仍具参考价值。
如白沙主“静”,河东主“敬”,阳明宗旨“致良知”,甘泉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蕺山“慎独”等。
第三,他重视学派在思想学术史研究中的地位。
黄宗羲网罗明代众多理学家,为之分别学派,为每一学派立一学案,学案前几乎都有序言,以说明该学派的盛衰传递。
他论崇仁学派吴与弼“其相传一脉,虽一斋、庄渠稍为转手,终不敢离此矩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