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篇一: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中国近代学习心得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

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

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中国史学史读书报告

中国史学史读书报告

中国史学史读书报告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

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

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

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

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

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

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

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

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

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

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

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而历史事件出现的顺序,就像是中间的那个棍。

单独噢缠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成出来,喝着就更便利了。

看过这本书,把糖葫芦串成出来后,介绍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更深刻地体会至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要抒发的思想。

有些诗歌,写下的就是在那个时代能够体会至,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至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憎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出外者相互的思念。

不晓得为什么写诗,诗认知出来就可以困难许多。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演变过程.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尚无五千年.我们存有过绝望,也存有过光辉;当然,也存有过上百年的耻辱,绝望并使我们锐意进取,光辉并使我们自信心,耻辱并使我们冷静。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是一本非常特别的历史书。

能把历史写的生动形象的书会被批为小说故事,而严肃性太强的历史读物适读人群又太少,然而《“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却能够兼顾这两者并融合得天衣无缝,其作者史景迁作为一个美籍中国史学研究者,在看待“太平天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角度或多或少会和中国学者有一些差异,而且在史景迁不俗的历史功底和语言技巧之下,整本书在保证态度严谨同时,行文间颇为流畅,甚至还有点诙谐,在如此专业的学术著作中堪称是难得的一本好书。

本书一共二十二章,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史景迁选取的角度和一般论著是不一样的,这在本书的前言里所说的那样,史景迁“无意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本书的用意在于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基本上这二十二章都是围绕着洪秀全这一个体来写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的原因背景错综复杂,过程波澜壮阔,如果真的想要对此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以其史料之丰厚,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都无法穷尽。

个人以为,从剖析洪秀全这个方面来看,此书大概是文笔最好、分析得最为透彻的一部著作了。

本书开章,史景迁既没有介绍当时的暗流汹涌的社会状况,或者开始介绍洪秀全的出生与成长,而是将广州城的面貌用细腻的笔调徐徐展开:当时外国人在城内外的生活境遇、广州城内外割裂的情况、水手们的糜烂生活等等如画一般展现于读者眼前。

虽然看起来犹如作家建立在虚构和想象之上的,但是,其实这些生动的画面都是作者于各处古籍中采撷而来的生活实况描写,这种写法的优点在于,没有其他书籍那样罗列史实,看起来枯燥,阅读起来难免有繁琐感。

对于其中的洋人生活窘境尤其描述得十分详尽,这与清政府的封闭愚民政策关系很大,清政府极力限制传教士在街头派发传单和传教,但总归不敢伤害殖民者的国民以至于引起更大的冲突,也只能以苛刻条件为难和限制洋人的活动范围。

洪秀全创立的这个不土不洋的“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存在的思想根基。

近代史读书报告_《敬告青年》

近代史读书报告_《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有感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

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所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即人的“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宇宙大法,“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我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同白种人相比,其“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

“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

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近代史读书报告(自动保存的)

近代史读书报告(自动保存的)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浅谈李文海先生的《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一、读此书缘由关于晚清的时间段概念,我想大多都还是会认同晚清时代是一个跨世纪的时代,如果从清后期的鸦片战争(1840年)算起,到1912年清帝溥仪宣布退位,刚好从十九世纪中后叶开始,走完了二十世纪的前十年。

处于世纪之交,也正好是世界局势剧烈变化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多事之秋,清王朝带领着泱泱帝国步步沉沦,显赫的辉煌被屈辱替代。

这样的历史转折,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从晚清到近代的半个多世纪里,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和中华所遇“千年未有之变局”留给了我们太多思考的东西。

李文海教授的这本书所讲的晚清最后的岁月,除开头两篇之外,其范围大概就是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和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多年1。

本书重点描述了这二十多年,在中国大地上的社会状况。

正如李教授所说,本书没有提出什么对于近代社会的惊人的理论观点,也几乎未曾参加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但自认为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注意的问题往往是过去研究较少甚至是被人们多忽略的;在写作时努力少讲空话,尽量不去作抽象的概念争论,对于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叙述和分析,力求具体、细致,言必有据。

2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李教授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并且做得很好,其中一些观点在其后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也渐渐成为了较为大众的观点。

比如他在书中写到的关于维新派对洋务派的肯定和批判,剖析出了维新派在处理与洋务派的关系时,其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思想倾向,就是中国近代在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途中的渐进性。

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来读这么一本书,对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社会的了解,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都极具非凡深义。

1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二、本书内容阐述李文海教授这本书分为社会风习、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生活和社会灾荒五个方面来全面分析和解读晚清二十多年里中国社会的状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孙中山先生所处的时代是民族危机加深,清朝几乎“破产”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涌动的年代。

首先,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他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次之,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各种赋税不断追加,新税层出不穷,官吏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第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外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他们甘当“洋人的朝廷”。

虽然清政府后来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所以反而激化了矛盾。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经无法统治了。

最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最早是发表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中,之后的《中国国民党党纲》和《建国大纲》中也有阐述三民主义以及五权宪法的相关内容。

主要内容如下:一、三民主义:(甲)民族主义: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

(乙)民权主义:谋直接民权之实现与完成男女平等之全民政治,人民有一下各权: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以及罢免权。

(丙)民生主义:防止劳资阶层之不平,求社会经济之调节,以全民之资历,开发全民之富源,其大要实施如下:1、国营实业:凡国中大规模之实业属于全民,有政府经营管理之;2、平均地权:有国家规定土地法、使用土地法及地价税法,以谋地权之平均;3、改革货币:革新货币制度,以谋国内经济之进步。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有感11121607 机自学院摘要: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主要写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本书在一开始就从中西的对比入手,指出“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

”对于中国怎样才能脱离当时的困境,蒋廷黻继而对:“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这些问题作了自己的论证,他从中国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文化等一系列过程中认识到必须用“近代化”来改变“中古”的面貌。

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虽然蒋廷黻不可能找出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但是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

为什么中国在鸦片战争的震撼当初迅速走上维新之路呢?他回答到:第一,中国的守旧性太重。

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的生命线。

第三,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关键词:中古、近代化、民族惰性一民族的致命伤在书中第一章第四节有这样一句话:“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一句话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近代中华民族所受的压迫与屈辱,都与民族的惰性有着极大的关系。

鸦片战争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那时的中国就如蒋廷黻所说的,是一个仍滞留于中古的国家,“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在内,是中古的人民。

”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已经具备了近代文明,所以鸦片战争在一开始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倒向了英国。

但是,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如果国人能够早点觉悟,那么远东的近代史恐怕要完全改写了,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在战争前后依然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对于这个问题,蒋廷黻的想法是:第一,中国的守旧性太重,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要人们做出变革极不容易;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的生命线,实行改革必然会影响科举出身的士大夫的利益,反对也随之而来;第三,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总有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责,默而不言。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时常需要通过阅读书籍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而中国的近代史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读了很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书籍,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我所读书籍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清史稿》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它记录了清朝自开国至灭亡的历史和发展进程。

它讲述了清朝皇帝、政府、军队、科举考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清朝的崩溃不仅仅是因为外侵,更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资本论》是一本经济学经典书籍,但它同样也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中国在近代史上遇到的问题也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比如商品经济、阶级分化等问题都源于资本主义。

因此,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近现代史学家吕思勉的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以及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

作者不仅强调了专制制度的危害,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这对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和制度体系的演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近代史中,晚清时期的变革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代表了晚清时期的新思潮。

《新学伪经考》这本书就反映了康有为的思想。

他认为,封建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有改革来推翻它。

同时,他还提出分权制衡的思想,认为只有实行分权和检察制度,才能实现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而这些思想对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发起都有重要的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比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辛亥革命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良派自由主义的变法维新思想 1、前驱先路——龚自珍、魏源等 2、真正的资产阶级思想抛头露面:反对帝国主义 的侵略,要求中国独立富强,在近代最先明确提出 了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君主专制制度、走 西方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的主张,与当时社会的 封建落后思想相比较,起到了启蒙作用。 3、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 Nhomakorabea目录
内容提要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康有为思想研究 谭嗣同研究 论严复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论孙中山的思想 章太炎剖析 梁启超王国维简论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后记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概况
本书分为十个部分,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开始, 以《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结尾,而在对于十九世纪改良派 变法维新思想的论述中,曾追述到的“前驱先路”龚自珍、 魏源的思想,这样,本书所论实际上就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 运动前夜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中国思想史。 三大思潮——即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改良派自由主义的 变法维新思想和革命派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思想”
对本书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出版,是中国近代 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
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重在对各种思潮的研究, 而不在于搜奇找异
三、缺乏对中国近代正统派思想的深入研究
引申性思考
一、在一个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行思想启蒙和思 想解放,是一个漫长又曲折的过程 二、反帝救亡的爱国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始 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推动历史的前进起着重 要的作用 三、任何时候都要依靠群众的力量,不能脱离群 众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 1、摧毁旧有地主土地所有制、对旧制度进行批判 2、平均主义、宗法迷信主义、禁欲主义等小生产意识形态 3、以宗教信仰、道德说教作为革命的精神动力是不可能持久的 4、砸烂的只是孔子的牌位,是农民与地主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 域的体现 5、《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从消费、分配入手搞平均主义、禁 欲主义的“共产主义” 6、《资政新篇》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06). [2]李良玉.关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近 代思想史论之一[J].文史天地,1998年(02).
革命派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思想” 1、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 警 世钟》 等等,都以浅近直截的语言和炽烈的革命情感, 痛斥封建专制主义,呼唤自由、平等、民主、共和;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通过“平均地 权”“土地国有”的社会革命来最大限度地发展资本主 义;革命派反对改良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建 立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上:平均地权,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 资本主义发展方向——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但 是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地权”、“土地国 有“来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上:彻底打垮清朝异族专制统治——立宪君主 制——暴力手段推翻,建立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民主主义作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时期整个 思想的末端,本应是上两阶段的综合和总结,是否 定之否定,但实际上却没有如此。革命派既没有发 动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暴力革命,也没能在经济、 政治上实现资本主义进步改革。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中国近代思想史 论》概况 对本书的评价 引申性思考
书名: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作者简介: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8年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 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 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 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其著作主要有:《康有为谭嗣同思想 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 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 社1979年出版);《中国近代思想史 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1985年出版);《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东方出版社1987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