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南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南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一、学科概况南京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作为一级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史学理论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该专业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学习相关历史文献、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2. 具备独立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能力;3. 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4.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主修课程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等。
四、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方向,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
五、师资力量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和学者。
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拥有卓越的学术成果,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指导。
六、学术成果本专业的研究成果丰硕,教师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本专业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七、实践教学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实地考察、田野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本专业还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关于中 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报告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报告关键信息项:1、实践报告的主题:中国近现代史2、实践的目的3、实践的方法4、实践的时间范围5、资料收集的来源6、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7、分析和研究的重点方向8、引用文献的规范9、审核和评估的标准10、提交报告的截止日期11 实践报告主题本次实践报告的主题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史,涵盖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111 实践目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旨在:1111 加深对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革、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文化思潮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1112 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1113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爱国情怀。
112 实践方法1121 文献研究:广泛收集和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档案资料等。
1122 实地考察:如有条件,可前往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
1123 访谈:与历史学者、专家或经历过这一时期的长辈进行交流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和独特见解。
12 实践的时间范围本次实践研究的时间跨度为 1840 年至 1949 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重要阶段:121 鸦片战争时期(1840 1842 年)122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 1864 年)123 洋务运动时期(19 世纪 60 90 年代)124 戊戌变法时期(1898 年)125 辛亥革命时期(1911 年)126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 1923 年)127 五四运动时期(1919 年)128 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早期发展(1921 1927 年)12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1937 年)1210 抗日战争时期(1931 1945 年)1211 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 年)13 资料收集的来源131 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书籍、期刊、报纸等。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分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科的不断完善,对于这一学科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科建设进行再思考,探讨该学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学科现状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随着对历史学科的深入研究,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也逐渐成为了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学科建设方面,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也得到了学术机构和政府的支持。
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设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政府也对该学科的研究和成果进行了资助和支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在学科建设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问题,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导致了学科研究的不够全面和深入。
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还需要改进。
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依赖于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虽然这是研究的基础,但在方法和手段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应该运用更多的交叉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未来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学科研究应该加强对历史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和深入研究。
广泛搜集历史文献,加强历史事件和问题的研究,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科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学科研究应该运用更多的交叉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
《近代史研究》格式

《近代史研究》格式摘要:一、引言1.近代史研究的意义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二、近代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趋势1.重要事件2.发展趋势四、我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与问题1.主要成果2.存在问题五、未来展望1.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2.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六、结论1.近代史研究的价值2.提高研究水平的建议正文:一、引言1.近代史研究的意义近代史研究是对近现代社会历史现象的系统探讨,它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民族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
在当今世界,了解和研究近代史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梳理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与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文章结构如下:二、近代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事件和现象。
这些事件和现象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还对我国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研究方法近代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分析、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研究者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全面、深入地探讨近代史事件和现象。
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趋势1.重要事件我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这些事件塑造了我国近代史的基本格局,对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发展趋势我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
政治上,由封建专制向民主政治转型;经济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迈进;文化上,逐步摆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与创新。
四、我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与问题1.主要成果我国近代史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对重要事件的深入研究、对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概括等。
2.存在问题尽管我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方法单一、实证研究不足、跨学科研究不够等。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一、专业介绍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下设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是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
二、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胜任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
(2)至少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写作能力;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4)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理论宣传、和党政工作等方面的工作。
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2、研究方向01中国近现代史民主问题研究02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03中国现代化史研究04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研究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51政治学原理④83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三、全国研招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延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四、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高校和科研机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和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等。
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
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
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渐占了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
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
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科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科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科介绍》篇一嘿,想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科吗?那你可算是找对地儿了。
这学科啊,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不过这个箱子里的宝藏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无数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和社会变革的秘密。
咱先说说这学科研究啥吧。
简单来讲,那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中国历史。
这期间发生的事儿啊,那叫一个多,多到你脑袋都能大好几圈。
就好比晚清时期,那简直就是一部“弱国无外交”的悲催大片。
列强像一群饿狼似的扑向中国,各种不平等条约签得那叫一个手软。
这时候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就像是一个侦探,要去探究为啥中国会陷入这种境地。
是因为封建制度太腐朽了?还是因为当时的科技、军事太落后了呢?也许两者都有吧。
我就给你讲个我自己曾经的事儿。
我以前读历史书的时候,看到鸦片战争那段,心里就特别难受。
感觉中国就像一个无辜的小孩,被一群恶霸欺负。
我就想啊,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候,我能做点什么呢?当然啦,这可能有点天真,毕竟历史不是靠想象就能改变的。
但是这种感觉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更感兴趣了。
在研究生阶段,学习这个学科可不像本科那样只是了解个大概。
那是要深入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里去的。
就拿辛亥革命来说吧,你得知道为啥孙中山先生要发起这场革命,他背后有哪些势力支持,革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还有这场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这就好比你要把一个拼图一块一块地拼好,缺了哪一块都不行。
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你可以去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那些古老的档案就像是历史的“时光胶囊”,打开它们就能看到过去的模样。
有时候还得实地考察呢,比如说去一些革命遗址。
我有一次去参观南京的中山陵,站在那里,那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扑面而来。
我仿佛能看到当年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奔波的身影,那一瞬间,历史不再是书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变得鲜活起来。
而且啊,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还能让你更好地理解现在的中国。
你想啊,今天的中国能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那都是从过去一步步走过来的。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模板及范文3000字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模板及范文3000字一、前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同时也可以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借鉴。
本报告将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为主题,介绍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并回顾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二、实践目的和意义1. 目的:(1)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2)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3)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和规律,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2. 意义:(1)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2)从历史中获取智慧和经验,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3)提高团队成员的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实践过程1. 资料收集:团队成员根据分工,分别收集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资料,包括图书、论文、档案和新闻报道等。
通过广泛搜集资料,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
2. 分析讨论:团队成员每周定期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各自资料的收获和发现,并就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讨论和决策。
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课题。
3. 调查实践:团队成员在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课题进行调查实践。
调查实践的方式包括对现场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通过实地实践来了解实际情况和真实问题。
4. 数据整理和分析:团队成员将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包括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等,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的结论和发现。
5. 报告撰写:团队成员根据研究成果,撰写实践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引言、实践目的和意义、实践过程、研究结论和发现、实践心得和展望等内容。
报告应该清晰地陈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四、实践成果1. 实践过程: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进行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广泛调查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课
时间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1
2
3
必
修
课
公共课
00020051
0002006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40
20
3
2
1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基础理论课
12023082
12023092
12023102
12023112
12023122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中国近代史料学
中国现代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研究
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赵英兰
刘会军
赵英兰
李书源
刘会军
54
54
54
54
54
3
3
3
3
3
√
√
√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补
修
课
12023015
12023025
12023035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吴彤、管书合、郑率、李秀原、刘丽娟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补
修
课
12021325
12021335
12021345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吴彤、管书合、郑率、李秀原、刘丽娟
16
16
16
1.5
1.5
1.5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附表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民国史方向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1
2
3
必
修
课
公共课
00020051
0002006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40
20
3
2
1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基础理论课
12021182
12021192
12021202
12021212
12021222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中国近代史料学
中国现代史专题
中国现代史料学
吴彤、管书合、郑率、李秀原、刘丽娟
16
16
16
1.5
1.5
1.5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附表二
晚清史方向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1
2
3
必
修
课
公共课
00020051
0002006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来自1004020
3
2
1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基础理论课
12021182
12021192
12021202
12021212
12021222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中国近代史料学
中国现代史专题
中国现代史料学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问题研究
李书源
李书源
赵英兰
赵英兰
刘会军
72
72
72
72
72
4
4
4
4
4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问题研究
李书源
李书源
赵英兰
赵英兰
刘会军
72
72
72
72
72
4
4
4
4
4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专业课
12021243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
赵英兰
72
4
讲授
考试
选
修
课
12021264
12021274
12021284
12021294
12021304
120213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
00020051
0002006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40
20
3
2
1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基础理论课
12021182
12021192
12021202
12021212
12021222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中国近代史料学
中国现代史专题
中国现代史料学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问题研究
中国现代史料学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问题研究
李书源
李书源
赵英兰
赵英兰
刘会军
72
72
72
72
72
4
4
4
4
4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专业课
12021253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刘会军
72
4
讲授
考试
选
修
课
12023204
12023224
12023234
12023244
12023254
中华民国史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一级学科名称
历史学
代码
0601
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
代码
06017
序号
研究方向
主要内容简介
带头人
01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民国史
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人口与民族,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等;以及人物与思想研究
赵英兰
02
晚清史
16
16
16
1.5
1.5
1.5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中国近代政治史
中国近代政治沿革、发展、对外关系、政治思想与文化
李书源
03
中国现代政治史
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现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政策战略的演变
刘会军
04
05
06
附表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1
2
3
必
修
课
公共课
专业课
12021233
中国近代政治史
李书源
72
4
讲授
考试
选
修
课
12021264
12021284
12021294
12021304
120213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研究
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
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赵英兰
刘会军
赵英兰
李书源
刘会军
54
54
54
54
54
3
3
3
3
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研究
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赵英兰
李书源
刘会军
赵英兰
李书源
刘会军
54
54
54
54
54
54
3
3
3
3
3
3
√
√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补
修
课
12021325
12021335
12021345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李书源
李书源
赵英兰
赵英兰
刘会军
72
72
72
72
72
4
4
4
4
4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专业课
12021233
12021243
12021253
中国近代政治史(晚清史方向)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民国史方向)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方向)
李书源
赵英兰
刘会军
72
72
72
4
4
4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选
修
课
1202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