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研究《明儒学案》

合集下载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明儒学案凡例的原文概述二、明儒学案凡例的翻译解读三、明儒学案凡例的现代意义与启示正文一、明儒学案凡例的原文概述《明儒学案》是我国明代一部重要的儒学研究著作,全名为《明儒学案丛编》,作者是明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王守仁(字伯安)。

全书共收录了明代著名儒者的学案、论述、书信等,旨在总结明代儒学的学术成果和发展趋势。

其中,《明儒学案凡例》是该书的一篇序言性质的篇章,对全书的内容和编纂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明儒学案凡例的翻译解读《明儒学案凡例》原文较长,这里选取其中一段进行翻译解读:“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

道无古今,学无中外,皆天下之公器。

儒者,道之干也;儒学,天下之达道也。

干者,所以载之也;达道者,所以行之也。

行道者,自以为道,而天下归焉。

自以为道,非道也;而天下归焉,道亦在其中。

”翻译:道是天下共有的公道,学是天下共有的公学。

道不分古今,学不分中外,都是天下共有的工具。

儒者是道的主干,儒学是天下可达之道。

主干是用来承载的,可达之道是用来实践的。

实践道的人,自认为掌握了道,而天下人都归附于他。

自认为掌握了道,其实并非道;而天下人归附于他,道也在其中。

这段话阐述了道的普遍性和儒学的地位,表达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和追求。

三、明儒学案凡例的现代意义与启示《明儒学案凡例》虽然写于明代,但对于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强调道的普遍性。

道是天下共有的公道,不分古今、中外。

这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我们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共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强调儒学的地位。

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道德、仁爱、忠诚、孝顺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3.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实践道的人是自认为掌握了道,而天下人都归附于他。

明儒学案序 翻译

明儒学案序 翻译

明儒学案序翻译摘要:一、引言二、明儒学案的背景与意义三、明儒学案的内容与影响四、明儒学案在现代社会的启示五、结论正文:明儒学案是中国明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记录了明代理学家们的学术观点、思想体系和教育实践。

这部学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为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引言《明儒学案》是研究明代儒学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清初儒者黄宗羲所编。

该书详细记录了明代著名儒学家的生平、学术观点、思想体系及教育实践,是了解明代儒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二、明儒学案的背景与意义明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思考的儒学大家,如王阳明的“心学”便是其中的代表。

这些儒学家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学的精华,还对儒学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

明儒学案正是记录了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儒学案的内容与影响明儒学案共收录了明代90 多位儒学家的传记、学术观点、著作目录等资料,展现了明代儒学的丰富多样性。

该书不仅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为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如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明儒学案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明儒学案中许多儒学家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意义。

例如,强调道德修养、关注社会现实、注重人的主体性等,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此外,明儒学案中关于文化传承、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论述,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结论《明儒学案》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的著作,记录了明代儒学的发展历程,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明儒学案概述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正文1.明儒学案概述《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 62 卷,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 210 位学者。

《明儒学案》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适应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思想繁荣的需要。

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心学发端,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分为十八章,包括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以述其大要。

二、学案:分别列出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

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则为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包括诸儒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参考。

”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明儒学案凡例》的译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的心学为起点,首篇《师说》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十八章,涵盖了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重要主题,以揭示其主要观点。

二、学案: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进行排列。

每个学案都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包括案序、传和语录;案序概述该学派的基本情况,如主要学术观点、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传则是学者的传记,语录包括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收录了各位儒家的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读者参考。

”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明儒学案》的价值在于它系统总结和记述了明代传统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流派,对于研究明代学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明儒学案》读后感

《明儒学案》读后感

《明儒学案》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明儒学案的简介三、明儒学案的核心思想四、明儒学案在当代的启示五、读后感的总结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学者,最近我阅读了《明儒学案》,这是一部关于明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我对明代儒家学说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明儒学案》。

该书是一部由明代著名哲学家黄宗羲编纂的儒家经典,收录了明代众多儒学家的学术观点和思想。

它不仅是一部儒家思想的集成,也是一部反映明代社会历史背景的重要文献。

在阅读《明儒学案》的过程中,我对其中核心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明代儒家学说强调“格物致知”,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达到理解天地万物本质的目的。

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通过不断地探究和实践,确实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此外,明代儒家还提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这一思想体系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进一步说,明儒学案在当代的启示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要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明代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世界观。

其次,我们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古老的智慧。

明代儒家的思想体系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我们要学会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总之,《明儒学案》这部经典之作,让我对明代儒家学说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古代哲学家的智慧所折服。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研究生张灵利一、选题目的:《明儒学案》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所著,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著作,它的编撰标志着中国学术史研究“学案体”的确立,在中国学术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写作意图在经世致用, 其主要内容是系统总结有明一代学术发展状况,此书思想价值很高, 对清代与近代学术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值得我们阅读。

二、史学家黄宗羲黄宗羲(1610 —1695),字太冲, 号南雷, 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是明末清初一位进步思想家与史学家。

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

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

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

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

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

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

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

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

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

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

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

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

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

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史案》(迄今未见)、《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三、著述背景黄宗羲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历史大变革时期,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烈, 特别是明朝灭亡后, 有识之士都在总结明亡的教训。

明儒学案-第1章

明儒学案-第1章

第1章明儒大家黄宗羲之生平黄宗羲,明末大思想家,在明清鼎革之际,念念不忘旧朝,集合志士,起兵抗清。

后组织“世忠营”结寨自固。

复追随南明鲁王,任左副都御史。

失败后,隐居著书,对清廷荐官力辞不就,坚决不出仕。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他的父亲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被押送京城,后来,受酷刑而死。

在他的父亲被送走之前,父亲命他拜著名学者刘宗周为师,并嘱咐他:“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

”就这样,父亲的教训对他后来的求学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而当时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

黄宗羲的祖父为使黄宗羲牢记国恨家仇,还在他进出的门口处写上“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八字来激励他。

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并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其事迹更是轰动海内外。

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

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

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

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

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

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

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明儒学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明儒学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明儒学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明儒学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学术史著作。

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

郭齐的《说黄宗羲〈明儒学案〉晚年定本》 (《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对三种不同 版本系统考虑,通过郑、贾二本次序、案题、 内容等方面详细比较,证明贾本为晚年定本, 即善本。其中,郭齐先生对不同版本的内容 进行比较,用力颇多,论证也极为严格,从 目前的条件来看,其证明贾本为善本应该无 误。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莫本是郑本和贾本的折中本,而对郑本 和贾本哪一个是善本认识还不一致。日本学者山井湧认为 “郑本所依据的确是黄宗羲的原本,就此而言,最可信赖 的是郑本而不是其他。”但同时也承认,“贾本至少具有 ‘尊朱’的色彩”[2]482-488,并由此推测四库馆臣选用贾 本正是看重贾本的“尊朱”色彩。张如安对其底本加以补 考,澄清了一段疑案。张如安认为:“贾本最初来自黄氏 家缮本,郑本源于原稿本,其底本内容实质上是一致的, 并非如《汇考》所说仇氏所得乃另一经过改窜的钞本。但 梓行后贾郑本面貌之所以大有不同,实因贾本所据家缮本 经过了仇兆鳌的改窜。黄千人柬卢配京诗的发现,终于揭 出了黄宗羲甫上学生仇兆鳌改窜《明儒学案》的事实,使 得这部伟著在最初的刊刻流传过程中的一段疑案大白,令 人欣喜”
《明儒学案》编成于康熙十五年,最初以抄本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流传。 除各家刊刻之底本外,如汤潜庵、陈介眉(二人皆卒于康熙二十六年)、 仇沧柱、莫晋家等,都曾拥有或读到过该书抄本。最早将该书付梓的是安 阳许酉山,但只刻了数卷,即中止了此举。(许氏康熙十五年识宗羲,卒 于康熙三十年正月。) 继许氏之后的是甬上万贞一,但也只刻了全书的约三分之一,便于康熙三 十年半途而废。此刻剩余部分后来由慈溪郑性于乾隆四年续完,是为郑本 或二老阁本。
就在万刻终止的当年春天,故城贾润、贾朴父子也开始刊刻此书,并 于康熙三十二年完成,是为贾本或紫筠斋本。(雍正十三年,贾朴子 念祖曾据原版重印。)乾隆年间,贾本抄入《四库全书》。 郑、贾二本在次序、案题、内容上都有较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学案》 的两个不同版本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研究《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著,是一部论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著。

在此之前,明代周汝登和明清之际的孙奇逢分别著有《圣学宗传》和《理学宗传》两书,评述明代儒学。

而黄宗羲认为这两书都写得“疏略”,故另撰《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凡六十二卷,据明儒各家治学宗旨分类,共列祟仁、白沙、河东、三原、姚江、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止修、泰州、扩泉、诸儒、东林、蕺山十七个学案。

每案先列小序,介绍所述学案的源流、要旨及其特点;次为该案的主要学者小传,论其生平、思想、重要著作等;最后摘录他们的文集、语录,用以反映各案学者的基本学术状况,黄宗羲自加按语,就其长短得失进行评价,既表明了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也便于读者阅读了解。

此外,书中还前列“师说”,后设附案,分别介绍作者认为有别于各案人物的有关学者的情况。

全书总共评述了有明一代两百余名重要学者的学术活动及其学术思想。

黄宗羲治学反对“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而主张独立研究,各抒己见。

故书中对明儒的“一偏之见”、“相反之论”都很重视,并以此作为设立学案的根据(《凡例》)。

对各家思想、宗旨的独到之处和超人之见,作者多一一列出,予以评论,很有学术价值。

黄宗羲之学深受王阳明的影响,他对明代理学评价甚高,认为“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凡例》)。

书中推祟王学,而对持程朱之说的学者,则往往“阴致微词”,存在着明显的门户之见。

《四库全书总目》对其偏颇之处论列颇详。

另外,本书未为李贽立案,也反映了作者识见欠妥之处。

《明儒学案》前有乾隆四年(1739)的慈溪郑性刻本、《四库全书》本,以后的《四部备要》和《国学基本丛书》都收录此书。

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精装两册,后附人名索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