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 邓稼先 导学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原创导学案

邓稼先第一课时【学习导言】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感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吧!【通读课文】默读几遍课文,读通课文。
【积累基础】读一读,写三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宰.割()筹.划()彷.徨()仰慕.()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查找资料】通过看书、查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研读课文】一、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了解六个部分的内容1邓稼先是一位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
4作者为邓稼先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二、思考讨论: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分析形象】一、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的奉献精神。
二、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温馨提示: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1、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2、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用深情的语调3、完成词语抄写练习和作业本34页邓稼先第二课时【学习导言】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进一步感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吧!【课前思考】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的理解是:最后讨论的结果证明我的理解是(正确的错误的)【研读课文】1、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4、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揣摩语言】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2 课时课题《邓稼先》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件准备】白板【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自学质疑】(一)资料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元勋()无垠()选聘()至死不懈().....筹划()宰割()彷徨()仰慕()鲜为人知()开拓......()难堪()鞠躬尽瘁()风悲日曛()兽铤亡群()....二 :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 自主阅读 , 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 , 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 , 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 用“我们看到了一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通过这些事例 ,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 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 , 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句 , 圈出词语。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1.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一、前情回顾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 , 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 , 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 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这节课 , 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 , 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 , 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 ,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 , 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 ,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 , 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 , 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五、精段研读阅读第五部分 , 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 , 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教学案教与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与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提示: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能勾画出让人感动的句段,揣摩其含义。
2.能通过了解人物生平及时代背景,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3.能通过品味关键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元勋.( xūn )奠.基( diàn )选聘.( pìn )可歌可泣.( qì )yáo( 谣 )言背sònɡ( 诵) zhòu ( 昼 )夜鲜.为人知( xiǎn )昆仑.( lún ) 挚.友( zhì ) 鞠躬尽cuì( 瘁 ) 锋máng( 芒 )毕露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至死不懈__: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含褒义)__鞠躬尽瘁__: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__当之无愧__: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__家喻户晓__:每家每户都知道。
__锋芒毕露__: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__妇孺皆知__: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3.文学常识填空。
(1)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____物理____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____诺贝尔物理学____奖。
(2)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人物传记的首要特征是____真实____,另一个显著特征是____生动____。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二、我的疑问互动课堂【课文感知】1.文章分六个部分,请简要概括这六部分的内容。
答案:①在历史的背景中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作者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古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的献身精神。
《邓稼先》导学案(第二课时)

《邓稼先杨振宁》集体备课导学案
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杜娟辅备人: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二、自主学习
全文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自己思考,写下答案后小组合作交流)。
2.思考:这六部分能不能相互调换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四、达标测评:
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339fdcca0116c175e0e4821.png)
教案一一、教材分析《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时数两课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情引入法)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很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长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个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很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很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邓稼先导学案
【导学目标】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积累字词1.给加粗的字注音
可歌可泣___鲜为人知___鞠躬尽瘁___锋芒毕露___
热泪盈眶___马革裹尸___层出不穷___风悲日曛___
2.据拼音写汉字
至死不xiè___妇rú___皆知平沙无yín___
家喻户xiǎo___兽tǐng___亡群燕然lè___功
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
(1)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
(2)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
(3)每家每户都知道。
()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5)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
(二)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4.《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____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合作探究】
5.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6.请用“我发现……词语(句子、段落)写得好,它好在……”的句式赏析文中的美点。
【拓展提升】7.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仿照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写一段话礼赞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
【2002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
黄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两弹”元勋──邓稼先: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说说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1)(2)(3)
(4)(5)(6)
【合作探究】
2.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3.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
4.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5.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
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拓展提升】
6.课文第五部分中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用300字左右的文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邓稼先工作的环境。
7.读下列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杨振宁和周润发同机抵达上海机场。
周润发一下飞机,就被无数的歌迷影迷团团围住,拍照、送鲜花、请求签名……热闹非凡。
一位工作人员对身边的青年说:“杨振宁也在这架飞机上!”有青年问了一句:“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完成文后问题
(1)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2.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完成文后问题
我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望是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母亲坐了半个月的摊,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
去。
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眼泪。
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
母亲对儿女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以至耽误了女儿的青春。
当花桥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
大家都怕她晕过去。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下母亲自己。
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
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
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这篇文章写了哪三件事?各用一句话概括。
(2)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顺序记叙的。
(3)老舍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试根据示例,用一两句话简析下面的话。
示例:“她愣住了”,写出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爱子情深。
[甲]“母亲笑了”,写出母亲
[乙]“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母亲
[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写出母亲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邓稼先》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1、(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
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
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4、——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5、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