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遗传和变异
高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遗传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生物基因与性状传递规律以及遗传变异的发生和演化机制。
在高考生物中,遗传和变异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考点,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高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遗传与变异基础概念1. 基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本单位,能够编码生物性状。
2. 染色体:基因的载体,存在于细胞核中,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
3. 基因型:一个个体在某一基因位点上的基因的组合。
4. 表现型:一个个体在性状上的表现。
5. 等位基因:存在于同一位点上,控制着相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6. 显性和隐性:显性基因决定个体的显性性状,隐性基因只在显性基因缺失或没有的情况下表现。
7. 一对杂合:一个个体所含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状态。
8. 纯合:一个个体所含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状态。
9. 遗传性状:与遗传有关的外显的性状。
二、遗传和变异的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一对配对基因对独立地分离和随机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组合。
2. 分离定律:个体的两对基因分离开来,并独立地进入不同的配子。
3. 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的基因对独立地分离和自由组合。
4. 互补定律:两对显性纯合子的复合子,其表型与一个配子的表型相同。
5. 独立分配定律:亲代的两对基因以各自的方式分配给子代。
三、单因素遗传1. 显性和隐性遗传:显性遗传是指显性基因决定的性状能够表现在杂合和纯合个体上,隐性遗传是指隐性基因决定的性状只能在纯合个体上表现。
2. 过显性:过显性是指杂合个体的表型超过两种等位基因的效应之和。
3. 倒位:两对等位基因互换位置,导致显性和隐性状相反。
4. 可变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座上可以有多个等位基因,这些等位基因在自然界中随时变化。
5. 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性状改变。
四、多因素遗传1. 重叠性状:多对基因的叠加作用,由于每对基因只对性状的一部分贡献,导致连续性状的存在。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知识点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1课生物的遗传现象1、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遗传。
2、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两种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3、动物有遗传现象,植物也有遗传现象,所以说生物都有遗传现象。
4、动物亲代的相似点包括外形、毛色、花纹、神态及食物、生活习性等。
5、有关遗传现象的谚语和俗语有:(1)桂实生桂,桐实生桐。
(2)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3)物生自类本种。
(4)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1、变异: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不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变异。
2、同变异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
3、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三叶草长出四片叶子都是变异现象。
4、变异现象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
如:高茎碗豆和矮茎碗豆。
5、不可遗传的变异: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车祸导致的残疾。
6、有关变异的谚语或俗语如: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黄鼠狼生鼠辈,一代不如一代;龙生九子,个个不同;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7、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第3课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1、孟德尔是著名的遗传学家,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2、孟德尔发现豌豆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他还发现这些豌豆的后代形态特征大都和它们的上代相似。
3、孟德尔的研究结论不能圆满的解释诸如有些动物其父母的皮毛都是褐色的,但它们的孩子却是白色皮毛这样的现象。
4、生物除父母的结合会出现变异外,生物自身也会产生变异,有的变异对生物有害,有的变异对生物有益,有的变异对生物即无害也无益。
5、袁隆平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经过多年选育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2001年2月,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生物遗传和变异

生物遗传和变异生物遗传是指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将基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遗传是生物进化和种群变化的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同时,生物也会经历变异,即出现个体间在遗传信息中发生的突变或重新组合的现象。
生物遗传和变异在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物遗传的基本概念生物遗传是指在生物体繁殖过程中,由父母代向子代传递基因信息的过程。
基因是生物体中负责遗传特征的单位,它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功能和行为特征。
生物遗传包括两个基本过程:遗传物质的复制和遗传物质的分离。
遗传物质的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在DNA分子复制时保持了不变的序列。
遗传物质的分离是指在有性繁殖过程中,由父母代传递给子代的染色体以及其中的基因分离成为新的组合。
二、遗传的方式生物遗传有两种基本方式:有性遗传和无性遗传。
有性遗传是指通过生物体之间的性繁殖,通过配子的结合将父母的遗传信息组合在一起,形成后代。
这种方式能够产生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繁殖效率相对较低。
无性遗传是指通过单个生物体的自我繁殖或营养繁殖,直接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这种方式繁殖效率较高,但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容易导致后代间的遗传缺陷。
三、突变和重组与生物遗传密切相关的是突变和重组两个现象。
突变是指在遗传物质中发生基因的突发性改变,导致后代在基因型和表现型上与父母代存在差异。
突变可能是由于因外界因素造成的DNA分子的改变,也可能是遗传物质复制过程中的错误所致。
重组是指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两个亲本的染色体分别来自祖先的多个染色体,通过配子的结合形成新的组合。
重组使得后代的基因组变得不同,增加了遗传多样性。
四、遗传和变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的多样性使得一种物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提高了其生存的机会。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一些个体可能会具备更优良的基因组合,并能够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遗传是指性状或特征在后代中传递的过程,而变异则是指个体间或种群中出现新的性状或特征的过程。
本文将从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变异的类型以及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遗传的基本原理1.核酸是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核酸物质。
2.基因是遗传单位: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携带着确定个体性状的信息。
3.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离:DNA通过复制过程产生新的DNA分子,并通过细胞分裂过程传递给下一代。
4.遗传物质的表达:遗传物质中的信息通过基因表达得以转化成蛋白质,进而影响个体性状。
二、遗传变异的类型2.核型变异:核型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如染色体片段重排、缺失或增加、多倍体等。
3.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繁殖过程中,由于基因重组的发生,使得组合不同的基因片段产生新的组合,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后代。
4.随机分配:随机分配是指每个个体在有性繁殖过程中所传递的基因组的组合是随机的,进一步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
三、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1.稳定性保障:遗传和变异使得物种能够在环境变化中保持稳定。
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使得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从而确保了种群的存活和繁衍。
2.适应性进化:遗传和变异为物种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适应性进化是指在环境选择压力下,物种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
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选择,物种能够逐渐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特征和新优势。
3.物种形成:遗传和变异是个体间遗传差异产生的基础,当遗传差异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个体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进而形成了新的物种。
综上所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们为个体和种群的存在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探究生物多样性、适应性进化以及物种形成等方面,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中生物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_

高中生物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_名词: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
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语句: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
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
小鼠死了。
(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3、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4、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要点

1、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
传给后代。
2、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
3、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4、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5、基因突变
①类型:包括形态突变、生化突变和致死突变。
②特点:普遍性;多方向性;稀有性;可逆性;有害性。
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⑤实例: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
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
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
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
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
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
6、基因重组:指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亲本类型的
现象或过程。
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
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
②意义: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导致生物性状的多样性。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知识点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1、遗传的概念:生物学上把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遗传的本质:亲代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
2、遗传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3.伞藻是一类大型的单细胞水生绿藻,细胞核位于基部的假根内。
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伞帽的形状是由含细胞核内的假根部分控制的。
伞藻嫁接实验证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4、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
5.染色体特点: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数目相同、形态相似的染色体。
6.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和DNA。
7. 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8.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9. 细胞核中有多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基因。
10.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12.一般情况下,每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保证了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
第二节性状的遗传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如:双眼皮属于形态特征,血型属于生理特征。
2 . 基因控制性状。
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所以,性状并不是都能遗传的。
3.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4. 基因与性状:(区分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A、成对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相对性状一般也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B、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则表现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两个隐性基因。
C、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一样,都能独立遗传给后代。
5.人的受精卵中成对的基因(或成对的染色体),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6.在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随着染色体传递给后代,并控制着子代的性状表现。
(遗传的是基因,表现的是性状)7.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子代的遗传信息来自两个亲本;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其子代的遗传信息来自一个亲本。
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和研究方向,也是高考生物中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点的总结:
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是指生物体获得的特性和性状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2. 物质基础:DNA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它由四种核苷酸组成: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3. 遗传物质复制:DNA的复制是生物体繁殖和生长的基础。
DNA 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过程,即新合成的DNA分子保留了原DNA链的一个链。
4. 基因型与表现型:个体的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基因型是指个体所携带的基因的类型和数量。
5. 遗传的模式:遗传的模式包括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和性连锁遗传。
显性遗传是指形状和性状通过显性基因表现出来,隐性遗传是指形状和性状只有在两个隐性基因都带有则能显示出来,性连锁遗传指某些特征与性别有关。
6.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基因型和表现型在整个种群中存在差异的现象。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7.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的突然而稀有的改变。
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8. 变异的影响:变异的影响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功能、生态适应和进化等方面。
9. 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基因的改造和调控,通过导入外源基因改变目标生物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这些是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提高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能力,为高考生物考试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是 ( B ) :
A. 它的含量很少 C. 它与新陈代谢无关 B. 它不能自我复制 D.它的种类很多
2.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
D 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 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 化的物质,DNA是转化因子。
以上转化实验表明:
D N A 是 遗 传 物 质 。
继续
练习:
D 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
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
1.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现无毒R型和 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 体内找到了下列类型的 细菌 (A )
A.无毒R型.有毒S型 C.有毒R型.有毒S型 B.有毒R型.无毒S型 D.无毒R型,无毒S型
(三)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2)实验过程:
①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外壳蛋白 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态过程:
吸附 侵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动画
侵入别的细菌
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
3、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DNA—主要的遗传 物质 目前,已有 充分的科学研究资料 证明,绝大多数生 物都是以DNA作为 遗传物质的。 RNA(核糖核酸) 有些病毒(如烟 草花 叶病毒),它们 不含有DNA, 只含有 RNA。 在这种情况下, RNA就起着遗传物质的 作用。
(N)
有丝子 受精 受精卵 分裂 作用 代
(2N)
(2N)
思考:你们认为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 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关键的 设计思路是什么?
必须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单独、直 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 谁是遗传物质。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请同学们想一想下面两幅图哪个是R型菌?哪 个是S型菌? 多 糖 类 荚 膜
课外思考: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总结出作 为遗传物质应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2.前段时间印度洋爆发的地震和海 啸中,对于难以辩认的遇难者的遗 体,医务人员采用了什么技术?这一 技术的根据是什么?
江西省赣县中学 汪细炎
二. 填空题:
1. 将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注入到小白鼠体内
患败血症 会导致小白鼠因_______ 而死亡,而无荚膜的 小鼠正常 R型细菌_________,但如果将R型细菌与加热 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再注入到小白鼠体内则 小鼠死亡 ________,此实验说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能使 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________,经实验证 转化因子 明这种物质是______。 DNA
细菌内无放射性 子代噬菌体
②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内部DNA
细菌内有放射性 子代噬菌体
实验过程及结果:
子代噬 实验结论 寄主细 菌体 胞内 有32P标 DNA有 DNA分 32P标 第一组 记DNA 32P标记 子具有连 记DNA 实验 续性,是 35S标记 第二组 无35S标 外壳蛋白 遗传物质 实验 蛋白质 记蛋白质 质无35S 亲代噬 菌体
一段时间后
小鼠死亡
细菌发生转化,性状的转化可以遗传。
思考:为什么第四组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 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 体内,导致小鼠死亡?
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 败血症而死亡.
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
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第六章
Chapter 6
遗传和变异
Heredity and variation
第一节
Section 1
遗传的物质基础
The chemical basis of heredity
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起着重要 作用
减数 精子 雄体 分裂
(2N) (2N) (N)
亲代
减数 雌体 分裂 卵细胞
——转化因子
继续
讨论: 假如你是当时科学家你应该怎样 来设计”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 的实验?
(2) 艾弗里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
实验过程: S型活细菌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
R
R
R
R
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
多 数
S
少 数
R
继续
R
S
实验结论:
R型菌(无毒,无荚膜) S型菌(有毒,有荚膜)
(一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目的:研究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2.实验材料:两种肺炎双球菌
S型细胞 菌落 菌体 毒性 光滑 有多糖类的荚膜 有毒性,可致死
R型细胞 粗糙 无多糖类的荚膜 无毒性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P3 ,并思考以下 问题:
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哪几个步骤? 各看到哪些现象? ②第四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实验过程 :
①将R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会怎样?
一段时间后
小鼠正常
②将S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又会怎样?
一段时间后
小鼠死亡
③将杀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会怎样?
一段时间后小鼠正常 Nhomakorabea④将R型活菌与杀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 小鼠会怎样?
例: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 人的遗传物质是( A ) A、DNA B、RNA C、DNA和 RNA D、DNA或RNA
课堂 小结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 物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 酸(DNA)和核糖核酸 (RNA),绝大多数生物都 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 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