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4课时)精编版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3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答案】因为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达不到 100%,所以 1 mol N2 和 3 mol H2 不能完全反应,故放出的热量小于 92.3 kJ。
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浓度相等吗? 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也不再变化吗?
【答案】 浓度不再变化,不代表度相等;达到化学平衡时,各组 分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
-1
4.在 200 ℃条件下,将 1 mol H2(g)和 2 mol I2(g)充入体积为 V L -1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I2(g)+H2(g) 2HI(g) ΔH=-c kJ·mol 。 (1)反应刚开始时,由于 c(H2)= ,c(I2)= ,c(HI)= ,所以 (填 “v(正)”或“v(逆)”,下同)最大,而 最小(为零)。 , (2)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趋势为 c(H2) (填 “增大” “减小” 或 “不变” ,下同),c(I2) ,c(HI) 从而 v(正) ,v(逆) 。 (3)当反应进行到 v(正)与 v(逆) 时,此可逆反应就达到了 平衡。若保持外界条件不变,则反应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为 mol。此时放出的热量 Q (填“>”“<”或“=”)c kJ。
平衡时:������(正)⑰
������(逆),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
(2)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 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 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 (3)化学平衡特征
微思考 当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这时反应停止了吗?
第3节 化 学 平 衡
第 1 课时 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状态
在 19 世纪后期,人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高炉气 中含有较多的 CO。有人认为是 CO 与铁矿石的接触时间 不长所造成的。 英国人耗巨资建成一个高大的炼铁高炉, 以增加 CO 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 结果发现 CO 的含量仍 然没有减少,这就成了炼铁技术中的科学悬念。你知道 这是为什么吗?
高中化学 第2章 第3节 化学平衡(第3课时)课件 新人教选修4

SO2 a% O2 b% SO3 c%
平衡状态
SO2 a% O2 b% SO3 c%
平衡状态
?SO2
O2 SO3
归纳总结
二、等效平衡的建成条件、判断方法及 产生结果: 1、恒温、恒容下对于气态物质反应前后 分子数变化的可逆反应等效平衡的 判断方法是:
使用极限转化的方法将各种情况变换成 同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然后观察有关物 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对应相等。
0
a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302022/1/302022/1/301/30/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302022/1/30January 30,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302022/1/302022/1/302022/1/30
a%
充 4mol 2mol 0
0
a%
入 2mol 2mol
0
0
b% (a≠b)
开始 2SO2
2mol SO2 1mol O2
4mol SO2 2mol O2
催化剂
+ O2 加热
平衡状态 SO2 a% O2 b% SO3 c%
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V(结晶)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V(结晶)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r2O72-+ H2O 2CrO42-+ 2H+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步骤滴加3~~10滴浓H2SO4滴加10~~20滴6 mol/LNaOHK2Cr2O7溶液实验结论:V 正V 逆 V 逆V 正V ′正V ′逆【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Fe 3++3SCN -Fe (SCN )3 (红色)实验步骤:向盛有5 ml 0.005mol/L FeCl 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mol/L K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1)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 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滴加4滴1 mol/L KSCN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0.01mol/LNaOH 溶液3~~5滴,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编号 12步骤(1) 滴加饱和FeCl 3溶液滴加1 mol/L KSCN 溶液现象步骤(2) 滴加NaOH 溶液滴加NaOH 溶液现象结论【思考与交流】1、 上述两个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2、从中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小结:(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 化学平衡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考纲解读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提纲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约定采用“”表示,把从左向右的反应称作正(向)反应,从右向左的反应称作逆(向)反应。
例如:SO 2和H2O可表示为SO2+H2O H2SO3(3)特征可逆反应发生的条件相同,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不能实现完全转化,且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
2.不可逆反应有些反应的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因而忽略,把几乎完全进行的反应叫不可逆反应,用“===”号表示。
例如:Ba2++SO42—==BaSO4↓二、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的建立如果把某一可逆反应的反应物装入密闭容器,其反应过程如下:(1)反应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最大,正反应速率最大.生成物的浓度为零,逆反应速率为零.(2)反应进行时: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3)最终在某一时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不再变化,生成物的浓度也不再变化。
上述过程用图示法表示如下2.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
3.特征(1)“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并没有停止。
(2)“等”——v(正) =v(逆)>0。
(3)“定”——条件一定时,反应速率一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定。
(4)“变”——当条件改变时,平衡一般要发生改变。
4.影响因素(1)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第3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平衡的移动,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温度、催化剂改变,平衡将会发生移动而建立新的平衡。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论证说明温度、催化剂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构建分析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思维模型(勒夏特列原理)。
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红棕色2NO 2(g )无色N 2O 4(g ) ΔH =-56.9 kJ·mol -1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实验现象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加深,说明NO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实验结论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变浅,说明NO2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由图像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已知反应:m A(g)+n B(g)p C(g)m+n<p,当反应达平衡后,若温度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1)图①表示的温度变化是升高,平衡移动方向是向逆反应方向。
(2)图②表示的温度变化是降低,平衡移动方向是向正反应方向。
(3)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3.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1)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受温度的影响。
(2)升高温度,v放、v吸均增大,但v吸增大程度大;降低温度,v放、v吸均减小,但v吸减小程度大。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例1反应:A(g)+3B(g)2C(g)ΔH<0,达平衡后,将反应体系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右移动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左移动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右移动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左移动答案 C解析降低温度,v正、v逆均减小,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即平衡正向移动。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2课时 化学平衡的移动 新人教版选修4

课堂检测
即学即测·查漏补缺
1.(2018·天津武清区等五区县期中)向少量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发生反应
:FeCl3+3KSCN
Fe(SCN)3+3KCl。欲使溶液红色变浅,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
①加Fe(SCN)3 ②加NaOH固体 ③加Zn粉 ④加KCl固体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3)影响规律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 ②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
正反应方向进行。 逆反应方向进行。
〚思考〛 (1)可逆反应C(s)+H2O(g) CO(g)+H2(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后, 增加或移去一部分C(s),化学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为什么? (2)加入适量的KCl固体,可逆反应FeCl3+3KSCN Fe(SCN)3+3KCl,化学平 衡向哪个方向移动?为什么?
解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 Fe(SCN)3。加入Fe(SCN)3,增大 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但溶液颜色变深,①不合理;Fe3+与OH-生成
Fe(OH)3沉淀,导致Fe3+浓度降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②合理 ;加入一定量的Zn粉,Zn粉与铁离子反应,溶液中Fe3+浓度降低,平衡向逆反应方
第2课时 化学平衡的移动
【新课导入】
在火灾现场,人的呼吸存在下述反应:CO+Hb·O2 O2+Hb·CO(血液中的血红蛋白 用Hb表示),实验表明,空气中的CO浓度较大时,人体就感到缺氧、胸闷。而当过多 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时,就会因窒息而引起死亡。为什么在逃生和自救时 应当迅速有序地离开火灾现场,到通风较好的地方或吸氧呢?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 教案设计

第三节化学平衡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范畴。
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自然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的完全(达到反应限度)这样的疑问。
本节课在学完了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可逆反应分析化学反应限度,当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是绝对的,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可以更好的理解化学反应特点,所以化学平衡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同时平衡状态的特征对影响平衡的因素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储备作用。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中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蔗糖溶解为例指出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再以可逆反应为例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依据。
这样采用探究式教学层层引导并通过图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联想和理解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并为下节的影响平衡的因素做好铺垫。
浓度都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讨论、分析:前面学习过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
率却是同样倍数的提高和降低。
结论: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反应类型条件改
变
改变条
瞬间
v正v
对任意加入催增大增大
板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3节-3-3.ppt

(3)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利用平衡常数可从定量的角度解释恒温下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 响。 对于可逆反应 mA(g)+nB(g) pC(g)+qD(g)在任意状态下,生成物的浓度 和反应物的浓度之间的关系用 Q=ccmpCA··ccqnDB表示,则: 当 Q=K 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v 正=v 逆; 当 Q<K 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 正>v 逆; 当 Q>K 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 正<v 逆。
知
识
点
一
第 3 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学
业
分
层
测
知
评
识
点
二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重点) 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重、难点) 3.掌握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难点)
化学平衡常数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1.定义 在一定 温度 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 与 反应物浓度幂之积 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通常用符号 K 表示。
4.在 800 ℃时,发生上述反应,某一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分别为 c(CO2)为 2 mol·L-1,c(H2)为 1.5 mol·L-1,c(CO)为 1 mol·L-1,c(H2O)为 3 mol·L-1,则下一时刻,反应向哪个方向进行?
【提示】 逆向。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时,可根据 Q 与 K 的大小关系判断, 此时刻下,Q=ccCCOO2·c·cHH2O2=21mmool·lL·L--1×1×13.5mmool·lL·L--11=1>0.9,所以反应向逆反 应方向进行。
初(mol·L-1): 1
0.5
2SO3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时间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9
化学平衡图像
二、速度-时间图: 可用于:
1) 已知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判断反应是吸热或放热,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
v2) (已知反应)判断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
v正
•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
v逆
增大反应物浓度 ,平衡 将向 正方向移动。
v
t1
t2
t
v正
A+2B 3C 2)求反应物的转化率:
A的转化率=33.3% B的转化率=66.7%
和生成物, 浓度(或物 质的量)减 小的是反
应物,增
t 练:
大的是生
c
1)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成物,生
0.4
5A 3B+2C 成物多数
0.3
B 2)求反应物的转化率: 是以原点
0.2 0.1
A C
A的转化率=62.5% 为起点。
v
v正 v逆
v逆
T1
T2
T
T
C% •正反应吸热
A% •正反应吸热
450℃ •正反应放热
2020/3/2
T
P1
•m+n<p+q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P
21
化学平衡图像
练习
1、对于 m A (g) + n B (g) 则:
p C (g) + Q 有如图所示的变化,
①p1与 p2 的关系是 P2 > P 1 ;C%
t
13
化学平衡图像
三、某物质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时间温度(或压强)图:
例:对于反应mA(g)+nB(g)
B%
pC(g)+qD(g)
T2P2 T1P2 T1P1
t •m+n<p+q •正反应吸热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14
化学平衡图像
小结:百分含量(或转化率)-时间-温度 (或压强)图像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11
化学平衡图像
二、速度-时间图:
•对于mA(g)+nB(g) pC(g)+qD(g),改变压强 时有如下图变化,则压强变化是 增大 (增 大或减小),平衡向 逆 反应方向移动,m+n < (>、<、=)p+q。
v
v逆
v正
t1
t2 t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②m + n 与p的关系是 m + n > p ;
③T1 与 T2的关系是 T2 < T 1 ;
④Q与 0 的关系是
0<Q
。
0
T2 P2 T1 P2 T1 P1
t
解答时遵守两个原则:①定一议二;②先拐先平。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22
化学平衡图像
2、对于2A(g)+B(g) C(g)+3D(g)(正反应吸热) 有如下图所示的变化,图中Y轴可能表示:
C%
1.01*106Pa 1.01*105Pa
A%
1.01*104Pa
200℃
300℃
T
P
•正反应吸热 m+n>p+q
•正反应吸热 m+n=p+q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18
化学平衡图像
小结:百分含量(或转化率)--压强 --温度 图像
解法精要:“定一议二” 在化学平衡图象中,包括纵坐标、横坐
(2)联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 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3)作出判断:根据图像中表现的关系与所学规 律相对比,作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判断。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4
化学平衡图像
看起点和
一、浓度 - 时间图:
可用于: 1)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终点:分 清反应物
例: c
C A B
⑵、正反应为—放——热— 反应(填吸热、
P1
P2P3 T
放热)(已知:P1<P2<P3)
恒定温度讨论压强:压强增大,D%增大,→正反应 气体体积缩小
恒定压强讨论温度:温度升高, D%减小,←逆反 应为吸热反应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20
化学平衡图像
五、其它:
v
v正
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
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量,确定横坐标所示的 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确定纵坐标 所示的量后,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19
化学平衡图像
反应mA (g) + nB (g) pC (g) + D% qD (g)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则反应中: ⑴、 m + n——>—— p + q (填>、=、 <)
C%
⑵、m+n ——>— p ;
⑶、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 反应
P1 →T1 P→2 P增T2 大T降 C%低增C大% 平衡增右大 移体平积衡 缩右小移
正反 应T2放P2 T热1 P2 T1 P1
t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16
化学平衡图像
四、某物质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温度(或压强)图: •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2
化学平衡图像
教学目标 学会根据化学平衡图像进行简单计算 理解物质的转化率及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图像,转化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图像,转化率的计算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3
化学平衡图像
图像题解答要点
(1)看懂图象: ①看面(即看清纵坐标与横坐标) ②看线(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 ③看点(即起点、拐点、交点、终点) ④看量(图像中有关量的多少) ⑤看是否要作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
A
V正=V逆 的点是 BD
。
(2)其中表示未达平衡状态,
B
E
V正>V逆 的点是 C
。
C
(3)其中表示未达平衡状态,
V正<V逆 的点是 AE
。0
D T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26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27
7
化学平衡图像
图(2)分析
V
V逆
答:逆反应开始。
突变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 移动。
V正 V'正 V'逆
降温(正反应放热)或 减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8
化学平衡图像
图(3)分析
V
V正
正、逆反应
V'正 = V'逆 同时开始
起始量不为0 V逆
加催化剂 或 ?; 平衡不移动
t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5
化学平衡图像
看变化趋势
分清正反应和逆反应;分清浓度、压强、温度、加催化剂等 变化;分清“突变”和“渐变”。 看图:说出反应起始时是从正反应、还是从逆反应开始?然后 是改变什么条件?化学平衡向什么方向移动?
V
V正
V'正
V'逆
V逆
0 (1)
时间
V
V正
V'正
江西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 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网络的高中化学
课件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GDK-2012-G-72883)
主持人:桂耀荣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1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课件系列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4课时
解法精要:“先拐先平,数值大” 在化学平衡图象中,先出现拐点
的反应则先达到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 线表示的温度较高或表示的压强较大。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15
化学平衡图像
练习:对于反应
mA (g) + nB (g) pC (g) 有如
图所示的关系,则:
⑴、P1 __<__ P2 ;T1 ____>T2 ;
V逆
V'逆
0 (2) 时间
V
V逆
V'正=V'逆
V正
0 (3) 时间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6
化学平衡图像
图(1)分析 V
V正 V逆
突变 V'正
V'逆 渐变
此图表示:增 大反应物浓度 时,正反应、 逆反应的速率 变化情况;平 衡向正反应方 向移动。
时间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v逆
t1
t2
•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 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 t 将向 正方向移动。
2020/3/2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桂耀荣
10
化学平衡图像
二、速度-时间图:
•已知对某一平衡改变温度时有如下图变化, 则温度的变化是 升(高升高或降低),平衡 向 反正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是 热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