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

合集下载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

膨胀学说原理
上升造成裂谷,两侧岩层滑东方向 温度增加,榴辉岩转化为密 度较小的玄武岩,引起体积 膨胀、地壳上升、剥蚀、沉 积、压力增大、玄武岩又转 化为榴辉岩。沉积岩不导 热,地热增加,榴辉岩又转 化为玄武岩。地幔更加膨 胀,出现中央海岭中脊裂缝 和地壳上的裂谷、岩层向两 侧滑动,形成褶皱、逆掩断 层。 对于地幔物质成分和状态缺 乏可靠资料,需要进一步证 实。 褶皱 玄武岩 橄榄岩、 硅 榴辉岩 铝 层 塑 性 地 幔 逆掩断层 地核 铁镁层 地 壳

对流说
• • 1920年、1930年初米尼兹用精 密摆仪测量海面上的重力,分析 得出的。 原理:低温物质密度大下沉,温 度高上升。如大气对流。地壳温 度较地幔物质温度低、地幔物质 上升到地壳下面,顺地壳下层水 平流动,散热、对流使地壳缓慢 移动。大陆边缘因对流牵引硅铝 质下降,形成海沟、地向斜。热 流温度均衡时,停止对流,暂时 稳定。下降部分熔融、揉褶、上 升、火山活动,对流再次进行。 解释了水平、升降运动的统一性 和地壳运动的周期性,克服了漂 流说不能解决的问题。但目前对 地幔的气孔和对流机制了解甚 少,对各种构造形态成因未能很 好解释。 下降、挤压褶皱、断裂、重熔
地槽的特征
• 二、褶皱:全形褶皱,背、向斜互相连续同等发 育、延伸长,线形褶皱。巨大复背斜、复向斜长 可达数十---数百公里。次级褶皱倒转、平卧。逆 掩断层是地槽最发育的断层类型,长可达数十--数百公里。各种断层组合。 • 三、岩浆活动:各种类型,下降时为基性为主的 海底火山喷发,复杂火山岩系-----中性为主的层 间侵入、岩床-----回返阶段伴随褶皱大规模侵入 酸性花岗岩为主的岩基、酸性及超酸性裂隙式侵 入岩墙岩脉----最后隆起褶皱,大量断裂,再度转 为强烈的火山喷发。目前世界上年轻的褶皱带往 往是近代火山广泛分布的地带。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2、欧亚板块 3、太平洋板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天山—蒙古—兴安造山系 (开合带、多岛洋,含哈萨克斯坦-准格尔古板块)
塔里木—华北亚板块
中国古 板块
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开合 带、多岛洋)
扬子亚板块
华南造山系(开合带、多岛洋)
华夏亚板块
滇藏造山系 琼南对接带
印度古板块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 •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地应力场图:反映我国周边的构造环境。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 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莫霍面等深线图
• •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 50-60km,最厚达70 km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 10Ma-3Ma,青藏高 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 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 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 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 高原为地幔盆.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 幔坪。

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学

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学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海底扩张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之一。由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作用,海底扩张不断发生,形成了新的海底地壳。
证据支持
海底扩张的证据主要来自于海底地质地貌、磁场分布和地壳年龄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海底扩张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之一,形成了广阔的海底地 壳和洋中脊等地质构造。
界。
1990年代至今,科学家们不 断深入研究板块构造理论,发 现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
等自然灾害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理论的意义
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球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为研究地球的构造和演化提供了重 要的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有助于预测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为人类防范自然灾害提供 了科学依据。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人类探索外星球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研究其他行星的构造和 演化提供了借鉴。
大陆板块的俯冲与碰撞
大陆板块俯冲
当两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可能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这种俯冲现象会导致地震 、火山活动和地形变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证据支持
大陆板块俯冲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地质地貌、地震波和地热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大陆板块俯 冲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之一,形成了许多山脉、岛弧和深海沟等地质构造。同时,大陆板块俯 冲也是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04
CHAPTER
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地球科学研究
1 2 3
板块运动机制
板块构造理论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板块运动的 动力学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 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古地理重建
通过板块构造理论,可以推断古代的地理环境, 了解地壳变动和地貌演化过程,为古地理研究提 供重要依据。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大地构造学一大地构造学的含义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

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

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第二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二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大地构造学说又称地壳运动学说,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理论。

其内容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各种问题,因而可以说各家提出的多还是一些假说。

有关地壳运动及其成因的假说很多,我们主要介绍几种:(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最初主要建立在大西洋两岸地形有较好的拼合关系这个基础上,注意到这种拼接关系的可追逆到很久以前。

1620年法(培根)提出非洲与南美边界有拼合的可能(未解释)。

1858 年Ssder(斯奈德)《地球及其演化》一书中指出欧洲与北美也可以拼合在一起,并且两岸煤系地层连续。

1910美Talor(泰勒)也提出可以拼合。

这些文章注意到了两岸拼合现象,说明大陆曾可能连在一起而后又分开,但长时期内无人深入研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直到1912年,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不仅指出两岸拼合关系,较系统的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1915年,Wegener的第一部论述大陆漂移理论的书《海陆的起源》问世,书中具体论述了有关大陆漂移的时间、漂移前后情况,漂移的机制,并列举了一些证据。

尽管漂移机制等后人提出了疑问,但应该说大陆漂移学说已成为了较系统的理论。

因此一般认为Wegener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魏格纳简介1880年11月l日出生于德国柏林,喜欢幻想和冒险。

1905年,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1906年,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到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最初魏格纳本人并不是地质学家,而是一名气象学家。

象这样一个地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并没产生于地质学界,如果考虑到当时的背景,应该说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当时传统的固定论思想已经统治了地学界许多年,在地质学家的思想中通常已是根深蒂固的了。

正如西方有人说过的“正因为wegener不是地质学家,没有受传统观点的束缚,所以能提出这样一个带有革命性的地质学说”。

第8章_大地构造学说

第8章_大地构造学说

一,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1,下降阶段 不均匀的下降,使地槽区成为由地背 斜和地向斜相间排列的狭长地带,初期 在地向斜中接受碎屑沉积并伴较小规模 的海底火山喷发;中晚期下降强烈,海 侵扩大形成碳酸盐岩沉积。
2,上升阶段(回返阶段) 初期地向斜局部回返上升形成中央隆起, 伴有断裂和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两 侧为山前或边缘拗陷,接受从中央隆起 剥蚀下来的碎屑沉积。后期各个地向斜 全部褶皱隆起上升,原来地背斜的地方 则形成山间拗陷并接受大量粗碎屑堆积。 最后地槽区全部上升,形成褶皱带。
3,浊流沉积和混杂堆积 浊流沉积即为复理石沉积 混杂堆积是产于地缝合线附近的一种成 分、岩性、时代各不相同大小岩块的堆 积。它是地缝合线一个重要标志。 4,蛇绿岩套 产于地缝合线附近,由成分与洋壳相似 的超基性、基性岩转变而成的含绿泥石、 蛇纹石等绿色岩石。它是地缝合线的另 一个重要标志。
5,双变质带 在板块俯冲带中,常出现低温高压变质带和 低压高温变质带对称产出的地质现象。 6,火山和地震活动
2)大陆板块之间的汇聚常形成碰撞带, 以山弧—地缝合线型(雅鲁藏布江型) 为代表。
3,剪切(平错)型边界 以转换断层为代表。
(四)板块运动与海洋演化 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大陆裂谷 红海型海洋 大西洋型海洋 太平洋型海洋 地中海型海洋 地缝合线。
(五)板块学说如何解释各种地质现象 1,现代地槽 地槽可以发生在板块的不同部位,按性质 可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前者以大西洋 型地槽为代表,后者以太平洋型为代表。 2,造山作用
构造旋回:从地槽区下降,经过回返隆 起形成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构造发 育过程。
(二)地槽区的特征 1,巨厚的沉积建造 下降初期:下部陆屑建造和海底火山岩 建造。 下降中晚期:石灰岩建造。 回返初期:上部陆屑建造或复理石建造。 回返后期:磨拉石建造。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形变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科学,广义的构造地质学包括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Geotectonic)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的科学;是地质学中理论性、综合性很强的分支学科。

关于大地构造学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研究地壳的大型的、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及其它们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学科。

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地质力学派创建人李四光院士在1956年曾把构造的研究概括为两个方面:建造和改造。

建造代表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地壳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改造代表形变,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

大地构造学属于广义构造地质学,也是传统的构造地质学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发展史上的源渊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同样研究岩石圈地质体的形成和形变之构造作用,形成机制及其相互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其所不同的是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形变构造、历史演化、地壳运动及其力源等,可以说,它与构造地质学相辅相承。

从大地构造运动来说,可分为三种类型:震荡的、波动的、褶皱的,因而说:大地构造学还着重于褶皱、断裂、构造形态形变、特征等的研究,结合岩石组合特征来研究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

总的来说,大地构造学是一门具有时空尺度大、多层次、多种类、多类型特点的学科,是地质科学中综合性和理论性很强又具探索性的学科,最早多以学说、假说出现,并酝育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被一些地质学家称之为地球科学中的哲学。

由于基础学科成就的渗透,它是一门更为广阔、研究地球深部和内生过程的科学,是技术方法与地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融为一体的科学,历史上被命名为“地球学”Geonomy)从近期大陆地质研究中,构造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进一步认识到:1、大陆地表没有一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它是一个非均一成分的,结构上不对称的,由具有复杂的构造和热化过程的不同块体拼合而成;2)在超板块的构造认识中,其流变作用和造山作用突出;3)结合当代地震构造研究,其成果将对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

19亿年
26 亿 年
26亿年
E.地 磁:
不同时代磁极迁移轨迹 在图上用曲线表示出来, 称为极移曲线。 近10亿年北美大陆和欧洲 大陆的磁极移曲线,二者 大致平行,近期逐渐靠近, 最终汇于北磁极。若欧美 大陆是固定的,只能得出 一条极移曲线,而今得出 两条,因此只有设想欧美 大陆原来是合在一起,后 来逐渐分离。
③转换断层: 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 割。地震波的研究证明, 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与脊 轴被错开的方向相反。称 为转换断层。转换断层两 盘的相对位移只发生在被 错开的洋脊之间,并伴随 有地震发生。 转换断层的发现不仅证明 海底扩张,同时还说明了 海底扩张的运动方式。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1. 仅被错开的洋脊之间有活动,且运动 方向与洋脊错开方向相反。 2. 错动由换脊扩张而致。 3. 在断裂持续发展时,两盘位移增加, 但被错开的洋脊之间距离并不增加。
大洋中脊是新地壳形成的场 所,熔融的地幔物质不断沿大 洋中脊轴部向上涌,形成新海 底。 在此过程中,磁颗粒像 一个个小磁针一样,与当时的 地磁场平行。随着岩层冷凝, 并向两侧运动。 地球磁场的极向不是固定不变 的。每隔几万年或几十万年, 地磁场的南北极向会发生倒转, 新形成的岩层会按新的方向磁 化,于是产生了大洋中脊两侧 交替出现的磁条带。
验证: 洋底年龄
钻探资料表明:洋底岩 石年龄小于2亿年。大洋 钻孔测的的岩石年龄,愈 接近洋中脊,年龄愈新 盖在玄武岩基底之上的最 老沉积物年龄与根据磁异 常所测得的年龄一致,并 且愈接近洋中脊,洋底年 龄愈新。
? ? ?? 更新世 J或更 老
②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
通过海底地磁测量工作 已发现,在垂直于洋脊 方向的一系列剖面中确 实有这种对称式分布的 玄武岩磁性条带存在。 且发现各磁性条带的宽 度和地磁转向期与事件 的持续时间长短成正比 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大地构造学说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科,称为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现代和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四种:板块构造说、地槽—地台说、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说、地质力学。

第一节地槽——地台说地槽—地台说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

1859年美国的霍尔在对阿巴拉契亚山地的研究中,认为山脉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

1873年丹纳把这种拗陷地带叫做地向斜(又译为地槽)。

1885年,休斯又首先提出地台概念,他认为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地区。

1900年法国E·奥格在他的《地槽和大陆块》一书中,才把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槽台论认为,地槽是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

地台也称陆台,代表地壳上比较稳定的地块,其轮廓呈浑圆状,在现代地形上一般表现为丘陵起伏的波状平原、低山绵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倾的大陆架浅海地区。

地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陆台。

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就逐渐缩小,陆台的面积逐渐扩大。

一、地槽区地槽区是由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组成的狭长地带,呈狭长带状,宽可数百千米,长可达数千千米。

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举例: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脉、亚欧之间的乌拉尔山脉、横贯欧亚大陆呈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秦岭、祁连山等山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两大阶段:第一,下降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上升运动;第二,以上升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下降运动。

1.下降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下降运动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主要是接受沉积,并时常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2.上升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又称回返阶段。

岩层强烈褶皱隆起,海退,地槽区成褶皱山脉,称为褶皱带。

从地槽区下降,经过回返隆起成为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构造发育过程,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一个构造旋回大约要经历几千万年到1亿多年。

概括起来,地槽区升降运动的特点:(1)升降幅度很大(2)升降速度相对较快(3)升降差异性明显(二)地槽区的特征1.巨厚的沉积建造(1)沉积厚度很大,但无论是在纵向和横向上,岩性和厚度有很大变化。

(2)常表现为由陆相到海相,又由海相到陆相的一套完整的沉积系列。

(3)自下而上具有明显的节奏和清楚的韵律。

2.强烈的构造变动3.频繁的岩浆活动4.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5.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二、地台区代表地壳上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地区,垂直运动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较均一,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也都比较微弱。

地台区的外形呈近似圆形,直径可达数千千米,是地壳大地构造中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

“克拉通”(Craton)(一)地台区的发展过程按槽台论观点,地槽区旋回结束变成褶皱带,便由相对活动向相对稳定发展,最终形成地台区,也就是说地台区是地槽区发展演变的产物。

地台的结构:下层——褶皱基底,上层——盖层,中间——一个不整合面。

根据地台基底褶皱的形成时期,可以分为古地台和年轻地台:基底褶皱时代在寒武纪以前——古地台。

如中国地台、俄罗斯地台等;基底褶皱时代在寒武纪以后——年轻地台。

依地台区上有无盖层及其厚度大小等,可以划分出次一级的构造单元:1.地盾又称台盾,是指地台区中有大面积基底岩石出露的地区。

地盾是从古生代以来趋向上升的构造单元,长期稳定隆起,遭受剥蚀,没有盖层,如淮阳地盾。

2.台向斜是地台区长期趋向下降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面积广阔,直径由数百至上千千米,上面覆有沉积盖层,具二层结构。

如我国四川台向斜。

3.台背斜是地台区与台向斜相对应的长期趋向隆起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面积相当广阔,沉积盖层由边缘向中心逐渐变薄,中心部分有较老岩层出露,甚至有基底出露,沉积建造中常有缺失或间断。

如华北地台上有山西台背斜。

4.沉降带又称台褶带,是地台区长期下沉的最活动的地带,多呈狭长带状,拗陷较深,地层发育完全,构造变动比较强烈,有时还伴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以及花岗岩侵入活动。

(二)地台区的特征1.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2.不太强烈的构造变动;3.微弱的岩浆活动;4.不太显著的变质作用;5.丰富的沉积矿产:常形成沉积铁矿、锰矿、铝土、粘土、煤、油页岩、石油、盐、石膏等矿产。

三、过渡区在地槽褶皱隆起过程中,在其与地台交界的地区,同时形成了大型带状拗陷,称为前缘拗陷。

过渡区的结构往往是不对称的,与地槽毗邻的一边具有地槽的特征;与地台毗邻的一边又具有地台的性质。

第二节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黄汲清——“多旋回构造运动说”◎陈国达——“地洼学说”一、多旋回构造运动说1、构造旋回地槽从下降沉积开始,伴有基性岩浆喷发活动;然后地槽上升、岩层褶皱,伴有大规模花岗岩侵入;造山后期有安山岩喷发和各种小型侵入体;最后地槽褶皱形成褶皱带,并由玄武岩喷发活动,转化为地台。

这就是一个构造旋回。

2、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地槽的发展不是单旋回的,而是多旋回的。

即一个褶皱带的形成,往往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即前期旋回、主旋回及后期旋回。

每个旋回都可以出现施蒂勒所说的各种岩浆活动,而沉积建造、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和成矿规律等也都是多旋回的。

二、地洼学说陈国达认为中生代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新阶段,其大地构造性质既不属于地台,也不属于地槽,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从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的产物。

陈国达把这种新型活动区叫做“地洼区”,它是大陆壳发展演化的第三个构造单元。

地洼区的主要特征地壳运动强烈,区内出现强度很大的构造起伏,既形成上升的短带状隆起,称为“地穹”,各隆起之间,也形成相对下陷的短带状盆地,称为“地洼”。

地洼说认为: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上地幔物质因热力和重力作用产生的离心扩散和向心凝聚。

地壳发展就是这样在地球内部物质的凝聚与扩散的矛盾中互相转化而递进的。

第三节地质力学李四光所创立的“地质力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地质力学认为,地壳运动力的来源是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因此称为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又因地质力学的核心是“构造体系”,所以又称“构造体系说”。

一、地质力学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地质力学是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及其起因的科学。

其基本观点如下:首先,地质力学认为地壳上的许多地质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此要想研究地壳运动,就必须研究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现象,即“构造形迹”。

其次,地质力学认为由“许多不同力学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序次和不同等级,但具有生成联系的各项构造形迹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即统一的整体,称为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被认为是地质力学的核心。

二、构造体系构造体系可划归三类:•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一)纬向构造体系又称东西复杂构造带,指出现在一定纬度上规模巨大的构造带,在大陆上往往表现为横亘东西的山脉。

如秦岭。

纬向构造体系的特征:•其主体是走向东西的剧烈挤压带•它们是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许多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起着控制作用在我国境内有五条,自北而南是:1.阴山-天山构造带2.秦岭-昆仑构造带:此构造体系,肯定至少从古生代以来经过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

火成岩特别发育,内生矿床丰富,主要有铁、铜、钼、汞、铬等矿床。

3.南岭构造带还有一条是横亘海南岛的构造带,在北纬18°—20°间;另一条位于黑龙江附近的构造带,在北纬49°—51°间。

(二)经向构造体系又称南北构造带,大体与经向平行,呈南北方向排列。

它的规模和性质不尽相同,可以是压性的,也可以是张性的。

在我国出露的南北构造带,主要由南北走向的褶皱和压性断裂以及与之伴生的张性断裂、扭性断裂组成。

如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大雪山;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苗岭;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落基山脉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东非大断裂带、欧洲莱茵河流域等地的断裂构造,都是南北向的经向构造体系。

(三)扭动构造体系地壳组成的不均一性,使经向或纬向作用力发生变化,导致局部地壳发生扭动,形成各种扭动构造体系,它往往反映区域地壳构造运动的特点。

扭动构造体系根据作用力方式的不同,分为直线扭动(简称直扭)和曲线扭动(简称旋扭)。

1.直扭构造体系:多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等。

(1)多字型构造是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构造型式。

地壳岩体在力偶的扭动下,必然产生一系列斜列的压性结构面和与其垂直的张性结构面,其组合形态像“多”字,故称多字型构造。

(2)山字型构造此构造型式因像汉文“山”字而得名。

山字型构造的组成:①前弧②脊柱③马蹄形盾地。

我国已发现有20几个山字型构造,规模最大的是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即贺兰山、六盘山为脊柱,祁连山为前弧西翼,吕梁山为前弧东翼,弧顶在宝鸡、天水一带。

2.旋扭构造体系是在曲线扭动或旋转扭动力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群弧形构造形迹和环绕的岩块或地块所组成的构造体系。

其类型包括帚状构造、S状或反S状构造、歹字型构造、莲花状构造、漩涡状构造等。

三、地壳运动的原因(一)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是有规律的。

※地壳运动的一个主要趋向——自两极向赤道方向推动的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的另一个趋向——由东向西(纬向)的水平运动。

相邻大陆或大陆壳和大洋壳相对扭动,或者经向力和纬向力联合作用,便产生各种扭动构造体系。

总之,构造体系的展布规律,表明地壳运动的主要方式是水平运动。

(二)地壳运动力的来源地质力学认为,地壳运动的起源不是地球自转,而是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三)地球自转速度为何变化——大陆车阀说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过程: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一、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认为:较轻的硅铝质(花岗岩质)大陆是在较重的硅镁质(玄武岩质)海底上漂移的,列举了许多事实来证明这种漂移。

漂移说还认为:大陆漂移有两个明显的方向性。

※一个是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是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引起的,如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

一个是从东向西的运动,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作用引起的。

如科迪勒拉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这个学说的缺陷是:大陆漂移的驱动力和一些其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二、海底扩张说通过研究大洋中脊形态、海底地热流分布异常、海底地磁条带异常、海底地震带及震源分布、岛弧及与其伴生的深海沟、海底年龄及其对称分布、地幔上部的软流圈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