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护理指导:百日咳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哪些
百日咳规范管理

四、处理原则
1、对病人的隔离
自发病后隔离40天 或至痉挛性咳嗽出现后隔离30天 接触者观察21天
2、对病人的治疗
2.1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和适当温度、湿度。半岁以
下婴儿常突发窒息,应有专人守护。婴幼儿痉咳时可采取 头低位,轻拍背。痉咳剧烈者可给镇静剂,如苯巴比妥纳、 地西泮等。 2.2 抗菌治疗:
从起病至痉咳出现,一般约1~2周。病初为上呼吸道 感染症状,包括低热、流涕、结膜充血、流涕及轻咳等。 3—4天后上述症状减轻而咳嗽日渐加重,进入痉咳期。此 期传染性最强,治疗效果也最好。
• 痉咳期
约持续2~6周或更长。突出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 嗽。典型病人咳嗽成串出现,每次咳嗽连续十至数十声, 最后深长吸气,直至咳出黏稠痰或将胃内容吐出为止,紧 接着急骤深长吸气,发出鸡鸣样的吸气性吼声为本病的特 征。阵咳日轻夜重,由于剧咳,可致面部、眼睑浮肿,眼 结膜充血、鼻粘膜出血,舌系带溃疡。婴儿常无典型痉咳, 发作时可能只有咳嗽、呼吸暂停、发绀,以致窒息、惊厥, 或间歇的阵发性咳嗽。
其他:结膜下出血、脐疝、腹股沟疝和脱肛等。
三、诊断标准(WS274-2007)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
行,无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 2.1 典型病例: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持续咳嗽超过2周者。 2.2 不典型病例: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青紫和
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青少年和成人有不 典型较轻症状,三期症状都缩短或无明显阶段性,而只表现 持续2周以上的长期咳嗽。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
病,以持续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及痉咳终末出现的鸡鸣 样吸气性吼声为临床特征,并常伴有呕吐,易合并肺炎及 脑病。好发于婴幼儿。本病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2~ 3个月,故名“百日咳”。
百日咳

• 传播
(一)传染源: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 自潜伏期末至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以发 病第一周卡他期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三)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但幼儿发病 率最高。母体无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给胎 儿,故6个月以下婴幼儿发病较多。病后 可获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罕见。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百日咳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必须在 特殊含鲜血的培养基上才能 生长。本菌含 内毒素及外毒素,本菌离开人体后生存不久, 对紫外线抵抗力较弱,经阳光直接照射1小 时或加热至50~60℃经10~15分钟、干燥数 小时均可灭活。也能被一般常用的化学消毒 剂迅速灭活。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通过飞 沫传染。人群对百日咳具有普遍易感性,但 以婴幼儿为最强。
• 痉咳发作无先兆,任何刺激都可诱发。
• 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体温正常,肺部无阳 性体征,或有患百日咳的儿童不固定的啰 音。新生儿及6个月以内婴儿多无痉咳及特 殊吼声,而是阵发屏气、紫绀,易惊厥、 窒息而死亡。成人患者多数有典型症状, 但也可能仅有几周干咳,大多仍坚持工作 ,并作为传染源,对此应予重视。痉咳期 长短与治疗的迟早、病情轻重有关,短者 数天,长者可达2月,一般为2周~6周。
3.饮食护理:应选择浓稠、不需长时间咀嚼, 不潴留胃内的营养丰富、高纤维素、易消 化饮食,少量多餐。呕吐次数多者可给予 静脉输液,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因呕吐 剧烈拒食者,应鼓励患儿进食,并应少量 多次喂食,以保证营养需要。 4.病情观察:应注意痉咳次数、发作表现及严 重程度,呕吐的次数、量、及呕吐的性质 ,生命体征。若发现持续高热、气急、翼 翕动、烦躁不安、发绀、肺部湿啰音等提 示并发肺炎,应报告医生。
•
•
痉咳期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是本期特点。痉咳发生时 ,先是频繁短促的咳嗽十多声以至数十声,患者 处于呼气状态,随之是一次深长吸气,但此时喉 部仍是痉挛状态,气流通过紧张狭窄的声门发出 一种高调的吼声,如鸡鸣或犬吠样。如此反复上 述咳嗽过程,直至把呼吸道积聚的粘痰咳出为止 。由于剧咳,可致呕吐、大小便失禁、面红耳赤 、口唇发绀、张口伸舌。剧咳可致上腔静脉回流 受阻,出现颜面、眼睑浮肿,重者鼻粘膜、眼结 膜出血,咯血,甚至颅内出血。
中国2018-2021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2018-2021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中国2018-2021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咳嗽发作期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常常伴有剧烈痉挛性咳嗽和喘息。
近年来,中国在百日咳的流行控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
从2018年到2021年,中国百日咳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018年,全国报告的百日咳病例为20万,随后每年逐渐减少,到2021年降至5万。
该趋势与中国推行全程规范化、高质量百日咳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有关。
疫苗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高疫苗接种率,可以有效减少百日咳的发病率,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然而,中国2018-2021年百日咳的流行特征也有其他方面的变化。
首先,百日咳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
儿童是百日咳的易感人群,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还不够发达,抵抗力相对较弱。
同时,由于百日咳疫苗接种率不一致,部分人群的免疫水平无法达到足够的保护效果,导致青少年也容易感染和传播百日咳。
其次,百日咳的季节性特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上,百日咳在冬季和春季高发,这与人们聚集在室内、空气流通较差有关。
然而,在近几年中,夏季和秋季也出现了明显的百日咳流行。
这可能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夏季和秋季人们热衷于户外活动,接触更多人群,传播的机会增加。
另外,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百日咳流行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百日咳发病率差异较大。
城市地区的百日咳发病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城市人群的接种率更高有关,同时城市地区的医疗条件和卫生环境也相对较好。
而农村地区由于接种率相对较低,以及交通和医疗资源的不足,容易出现疾病暴发。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2018-2021年百日咳的流行病学特征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相对较为稳定。
百日咳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人群之间的密集接触是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社交距离是有效控制传播的关键措施。
中国2018-2021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2018-2021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百日咳,又称百日咳嗜血杆菌感染,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引起的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近年来,中国百日咳病例有所增加,对于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一、病例发病情况中国2018-2021年间百日咳流行情况显示,该病病例主要出现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个月到5岁的儿童。
这段年龄段的儿童尚未接种充足的百日咳疫苗,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同时,青壮年和成年人也有发病的情况,可能是因为疫苗免疫效果减退或者疫苗接种率较低。
二、季节特点百日咳在中国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数据显示,在2018-2021年期间,每年的夏季和秋季是百日咳高发季节。
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相对较大,为百日咳杆菌的传播提供了适宜条件;而秋季气温适宜,空气湿度适中,这种气候有利于百日咳杆菌快速繁殖和传播。
因此,在这两个季节中,百日咳病例数明显增加。
三、地区分布百日咳在中国的分布区域广泛,但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异。
2018-2021年的数据显示,东部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是百日咳高发地区。
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人群流动性大,人口接触频繁,疫苗接种覆盖率也较高,因此病例数相对较多。
相反,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相对较少,疫苗覆盖率低,通常有较少病例报告。
四、病例特点百日咳病例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感染后潜伏期较长,通常为7-10天,最长可达42天。
其次,病程较长,一般达到数周到几个月。
此外,咳嗽剧烈、频繁,伴有特有的鼻翼扇动和喉噪音,是百日咳的典型症状。
尽管称为百日咳,但百日咳病程可远超过100天,有时持续数月才会痊愈。
最后,百日咳感染后可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肺炎、肺不张和脑炎等,并对婴幼儿生命造成威胁。
五、疫苗接种情况百日咳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尽管我国已经加强了百日咳疫苗接种制度,但疫苗接种覆盖率仍然存在差异。
白喉与百日咳流行病学课题

白喉与百日咳流行病学课题一、白喉的流行病学特征1. 白喉的概述白喉,又称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2. 白喉的流行周期白喉的流行周期通常持续几个月,每隔几年出现一次大规模爆发。
在流行高峰期,白喉的传播速度会显著加快。
3. 白喉的易感人群白喉主要影响儿童和未接种或免疫力较弱的成年人。
妊娠期妇女和新生儿也属于易感人群。
近年来,白喉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4. 白喉的传播途径白喉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出含有百日咳杆菌的飞沫。
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会感染病菌。
二、白喉的发病机制1. 百日咳杆菌的感染过程百日咳杆菌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定植和繁殖。
细菌通过产生毒素破坏呼吸道组织,并引起呼吸道炎症反应,导致咳嗽和其他症状的出现。
2. 免疫系统对百日咳杆菌的应对免疫系统对百日咳杆菌的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感染百日咳杆菌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帮助清除病原体并修复受损组织。
3. 免疫保护的持续性白喉患者康复后,会在一定期间内获得特异性免疫保护。
然而,这种免疫保护是短暂的,无法长期抵御百日咳杆菌的再感染。
三、白喉的预防与控制策略1. 疫苗接种白喉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一般采用百日咳疫苗联合其他疫苗(如白破和破伤风疫苗)进行接种,可以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
2. 个人防护措施在白喉流行期间,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感染风险。
如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疾病传播。
3.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疑似白喉患者,应尽早就诊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减轻症状严重程度、控制传播范围,并缩短疾病持续时间。
4. 疫情监测与报告及时监测白喉疫情和进行病例报告是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
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疫情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指导预防和控制工作。
流行病学中的百日咳与儿童免疫

流行病学中的百日咳与儿童免疫百日咳(pertussis)是一种高度传染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特点是剧烈的咳嗽,常常持续数周甚至数个月。
本文将探讨百日咳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儿童免疫对其传播和控制的重要性。
一、百日咳的流行病学特征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风险较高。
其临床特征包括:咳嗽阵发性、持续时间长、咳嗽剧烈、受累者常需大量咳嗽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1;感染后病程可长达数周或数个月,因此得名“百日咳”;百日咳是一种具有季节性的疾病,峰值通常出现在夏秋季节。
二、儿童免疫对百日咳的重要性儿童是百日咳的主要感染人群,他们的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在未接种百日咳疫苗的情况下,患这种疾病的儿童是极易传播给其他儿童和成人的2。
免疫接种是预防百日咳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免疫接种,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减少疾病传播。
三、百日咳疫苗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百日咳疫苗是百日咳百联疫苗(DTaP)和百日咳君安宁疫苗(DTwP)。
两种疫苗都能有效预防百日咳,但在副反应方面有一定区别。
DTaP疫苗的副反应相对较轻,包括局部反应如疼痛、红肿以及系统性反应如低烧、疲倦等,但是DTwP疫苗的副反应可能较重,包括高烧、癫痫、哭闹等3。
四、儿童免疫计划和百日咳为了控制百日咳的传播,许多国家推出了儿童免疫计划,将百日咳疫苗纳入常规免疫接种中。
这些计划通常在儿童出生后的2个月龄开始,注射三剂DTaP疫苗,之后再注射一剂强化剂。
免疫接种可提供对百日咳的持久保护,减少感染率,并有助于保护儿童免受该病的严重并发症。
五、百日咳的预防和控制除了免疫接种外,预防和控制百日咳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
首先,对于患有百日咳症状的人群,应尽早就医,接受适当治疗,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其次,加强卫生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百日咳的认知和意识,特别是对症状的识别和早期预防。
最后,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六、百日咳的挑战和未来展望虽然免疫接种在预防百日咳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百日咳

Colonization of tracheal epithelial cells by Bordetella pertussis
2004 Kenneth Toda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Department of Bacteriology
临床表现
百日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感染科 马爱华
概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 传染病。 多见于儿童。 临床典型症状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 阵发性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为 特征。 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分类增高。病程数 周,常合并肺炎和脑病。一次感染,可获 得持久免疫。
病原学
潜伏期2~21d,平均7~10d。 (一)卡他期 从起病至阵发性痉咳的 出现,低热、咳嗽、喷嚏、乏力、流泪等。 病程约7~10d。 (二)痉咳期 病程2~6周或更长,阵 发性、痉挛性咳嗽。 (三)恢复期 咳嗽症状减轻或逐渐消失。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检查 发病第一周末WBC、LR (二)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 作为早期诊断。 (三)细菌学检查 卡他期鼻咽拭子阳性 率90%
病原体是鲍特菌属的百日咳杆菌。 为革兰染色阴性,两端着色较深的短杆菌, 大小为0.5~1.5×0.3~0.5μm 光滑型菌株有荚膜和菌毛,但无鞭毛无芽 胞。 初次分离培养需用含甘油、马铃薯、血液 的鲍-金培养基 。
百日咳鲍特菌菌落特征(CCBA琼脂)
病原学
(二)抗原和物质 1.外膜蛋白:凝集抗原、丝状血凝素、百 日咳杆菌粘附素。 2.细胞壁蛋白:组织胺过敏因子、淋巴细 胞促进因子、胰岛素致活蛋白等。 3.其他毒性物质:气管细胞毒素、表皮坏 死因子、内毒素、不耐热毒素、外毒素、 腺苷酸环化酶毒素等。
百日咳疾病诊疗精要

百日咳疾病诊疗精要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小儿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
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末有鸡鸣样回声,未经治疗的患者,病程可延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
一、病原学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含内毒素及外毒素,细菌离开人体后生存不久,对紫外线抵抗力较弱,经阳光直接照射Ih或加热至50℃〜60℃经10~15min,干燥数小时均可灭活,一般常用的化学消毒剂迅速灭活。
副百日咳杆菌也为包特菌属,形态和百日咳菌属一致,但抗原性不同,二者无交叉免疫。
二、流行病学一般呈散发,也可发生流行。
(一)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病原菌随飞沫散播。
(三)易感人群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尤其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率较高。
(四)潜伏期和传染期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季为多。
从发病前1〜2d至病程6周内,均有传染性。
潜伏期一般为5〜IOc1,最长可达21d o三、发病机制(一)西医发病机制咳嗽时,病原菌随飞沫散播至周围空气中,密切接触者吸入百日咳杆菌后,细菌在喉部、气管及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繁殖,引起局部黏膜发炎。
大量病原菌及黏稠性渗出物积聚在整个呼吸道,使黏膜纤毛运动发生障碍,分泌物不能顺利排出,黏膜内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即传人并兴奋咳嗽神经中枢,产生反射性剧烈、连续、阵发性及痉挛性咳嗽。
气管内未被排除的分泌物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道阻塞,以致形成肺不张或肺气肿。
(二)中医病因病机本病主要由于内蕴伏痰,感染时行疫邪,客于肺系所致。
主要病机为邪郁肺卫,与伏痰搏结,阻遏气道,肺气上逆为患。
病位主要在肺,常犯胃伤肝。
病情可寒可热,而以热证多见。
初期证多属实,后期则可见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四、病理改变长时期连续剧咳可引起肺泡破裂,严重者发生纵隔气肿或皮下气肿。
整个支气管系统包括毛细支气管和肺泡壁都有明显的间质性浸润。
痉咳又可导致血流循环障碍,引起淤血,使脸部及四肢水肿,眼球结膜、鼻黏膜和皮下发生出血点。
脑实质有充血及出血点,严重时发生大片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