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乡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山东省为例

合集下载

浅析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工作--以山东省为例

浅析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工作--以山东省为例

聚焦山东FOCUS ON SHANDONG健区165浅析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工作一一以山东省为例Study on Impact Assess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文/范承泰FAN Chengtai范承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摘要:对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项目进行文物影响评估,是近些年来形成的文物保护理念。

山东作为文物大省、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遗址、墓葬类地下文物的文物影响评估工作有其特殊性,工作较为复杂也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从事山东省涉及地下文物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工作的一些经验,充分结合乡村文物保护的特点,针对不同建设工程需要和文物保护要求,提出文物影响评估方式方法,思考如何实现新时期乡村地下文物的文物保护工作与工程建设协同发展,以期望能走出一条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建设工程文物保护之路。

关键词:住区、乡土遗产、保护、管理、文物影响评估、建设项目Abstract: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s on the liste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conducted by the cultur­al heritage departments is a new trend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in China which forms in recent years.As a province with a large-scale economy and agriculture,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th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 the mass graves in rural ar­eas in Shandong has its peculiarities and complexity.Based on the experience in the impact assessment of undergroun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Shandong Province,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of protection of vernacular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needs of differ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the author proposes ways and approaches of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contemplates how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preservation of underground vernacular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Keywords:community design,vernacular heritage,conser­vation,management,impact assess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construction project 山东省地处堇河下游,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文物大省,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其中近一半属于遗址、墓葬类地下文物。

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

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

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1.张锁文2.李伟1(******************)2(******************)摘要:如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对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的城市文化特征,决定着城市的品味。

不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甚至割裂、破坏历史文脉,这个城市就算建再多的高楼大厦,也谈不上是高质量发展的城市。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

我们要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努力把握全要素普查、信息平台构建、完善法规体系、规划计划编制等当前工作重点,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引言2021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自1982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以来,中央对于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首个重要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国家文件,为我国协调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指引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城乡规划建设原则(1)在城市和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促进地区的城市发展,控制农民数量,使农民能够在第二、第三部门积极工作,使城市的增长能够加快以建设新农村为重点,大力利用和调整城市工业用地,增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2)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空间集聚、城市和村庄界定等原则;合理规划城乡居住区,注重农村领导,实现集中经营,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集群优势,必须认真划分城市边界、城乡边界;(3)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区域共享,提高基础设施共享效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文化遗产保护服务,存在较大的错误,导致文化遗产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文化遗产没有本质和灵魂,要使文化遗产有效,就必须维护文化遗产和生活方式的联系(4)遵循文化原则,将文化遗产和生活方式引向农村地区的各个城镇和村庄,同时利用文化、环境和资源的优势,扩大旅游业的发展。

城乡建设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城乡建设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城乡建设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城乡建设规划应该综合考虑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的需求,以实现可持续的城乡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乡建设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问题。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瑰宝,是凝聚历史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建设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其得到妥善保护。

二、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在城乡建设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政策法规的制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

其次,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导致保护工作的困境。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规划的融合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规划的矛盾,需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乡规划的整体框架中。

城乡规划应该明确保护区域和保护措施,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四、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非相互矛盾,只有充分利用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可通过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教育等手段进行。

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使其能够融入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五、城乡建设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例在实际中,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比如,南京夫子庙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将其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区,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保护了夫子庙这一文化遗产。

另外,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利用,通过为胡同内的老房子进行改造,创办咖啡馆、书店等,保护了传统的胡同文化,并且为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六、结论城乡建设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遗产旅游地的开发与保护——以山东东平为例

文学遗产旅游地的开发与保护——以山东东平为例

( . hJ gN r a U i rt J H a 2 4 hn ) 1 z ei om l nv s y, i u 0 ,C ia n ei n 31 0
Abs r t:Th ie ay e t g o rs tac e ltr r h r a e t u m i d a n mo e n mo e e p e’S te to s o e kid fc lu a i i s r wi g r a d r p o l at ni n a n n o u t rl turs sf r t co e e ai s p o im o is ls r lton hi wih he e meri g o im sy e s c as t t s e g n turs tls u h Ex e m e tl o rs pr i n a t u im a d n Cr tv eaie Tou im . Thi h ss tk n — pn rs s te i a esDo g ig,S n o g prx nc ha d n o e,t e c a l a d o i h r d e ln f“W a e r i ’whc s o e o he tr Ma gn’ ih i n ft
a d t d n i x sig p o l ms a d p o o e o a u e o x l i n h tt r lo ae r i o r tr — n o i e t y e it r b e n r p s d s me me s rs f re p ot g t e ed u a fW t rMa gn t u s e f n i i
De r 6 Se .No 09 .1
文 学 遗产 旅 游地 的 开 发 与保 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为例

口 孙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护传承实践为例
HUNDRED SCH0OLS IN ARTS
l 228
支 撑 ,我 国 文 化 产 业 自然 也 不 例 外 ,那 就 是 具 有 “软 实 力 ”价 值 的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 作 为 世 界 上 唯 一 从 未 中断 过 的 文 明 ,五 千 年 文 化 传 统 的 深 厚 积 淀 , 是 我 们 发 展 文 化 产 业 的 先 天 优 势 。 “中 华 民 族 在 几 千 年 历 史 中 创 造 和 延 续 的 中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是 中华 民族 的 根 和 魂 ”L4 J,它 是 我 国 文 化 产 业 中 强 大 的 核 心 资 源 和 基 础 力 量 ,是 无 限 外 延 创 新 形 式 的 起 点 和 归 宿 。 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本 身 就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的 重 要 载 体 ,是 五 千 年 来 中 国 大 地 各 民 族 文 化 中 最 优 秀 、最 深 厚 、最 博 大 、最 和 谐 的 文 化 荟 萃 。我 国 目前 有 39项 世 界 级 “非 遗 ”,位 列 世 界 第 一 位 。 还 有 1372项 国家 级 “非 遗 ”和 1986位 国 家 级 “非 遗 ”代 表 性 传 承 人 ,可 谓 “物 华 天 宝 ,龙 光 射 牛 斗 之 墟 。” 所 有 “非 遗 ”都 起 源 于 历 史 上 某 个 特 定 的 时 期 、地 点 、环 境 ,深 刻 地 记 录 着 我 们 先 辈 奋 斗 与 创 造 的 历 史 ,是 不 能 复 制 、独 一 无 二 的 ,遥 想 当 年 明清 时 期 在 山 东 、河 南 盛 行 一 时 的 柳 子 戏 ,唱 尽 了 元 代 以来 民 间 广 泛 流 行 的 俗 曲 小 令 ;再 如 苗 族 锦 鸡 舞 ,用 古 老 又 神 秘 的 麻 鸟 型 服 饰 装 饰 自 己 ,并 用 民 间 芦 笙 曲 调 加 以 配 乐 ,形 成 世 界 范 围 内 ,只 有 贵 州 省 丹 寨 县 排 调 镇 才 有 的 宝 贵 文 化 ,等 等 。 可 以 说 ,“非 遗 ”是 我 们 大 国 本 民 族 灿 烂 文 化 的 集 中 体 现 ,是 对 民 族 文 化 的 “活 态 传 承 ”。 按 照 “文 化 一 中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一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这 个 追 根 溯 源 的 研 究 顺 序 来 看 ,“非 遗 ”是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集 中 代 表 ,更 是 文 化 大 国 的 象 征 。

乡村非遗旅游品牌建设的困境与建议--以山东省为例

乡村非遗旅游品牌建设的困境与建议--以山东省为例

区域与城市经济中国市场2021年第12期(总第1075期)乡村非遗旅游品牌建设的困境与建议以山东省为例李斐斐,周乐禹(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358)[摘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振兴与文化复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以非遗资源为抓手,培育和发展非遗旅游!牌是实现提振乡村经济和#扬老字号文化的重要路径。

当前,品牌内涵缺失、传播手段单一、品牌标识无序以及!牌建设者缺位等问题制约着乡村非遗旅游!牌的发展。

要制定基于全省资源视角的!牌发展规划,明确!牌建设的权责体系。

同时,深挖非遗!牌内涵,提出明确定位,利用新时代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提升非遗旅游!牌的影响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与文化振兴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乡村;非遗旅游;品牌建设;问题分析;发展建议[DOI]10.13939/ki.zgse.2021.12.028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都不会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兴旺、生态、乡风文明、治理、生富裕”五一体的总要求。

作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典型模,发村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旅游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乡村振兴和传号文化的重要抓手。

从发展角度来看,发遗旅游高乡村旅游的供质量,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和新旧动能转重大的意义#1乡村非遗旅游发展概况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批国目名录,山东有173个项目入选国:质遗产代表目,国遗总量的5%,位居全国#山东是非遗资源大省,各地在地理位置、气候 环境、风习惯、人文传承和淀等方面大差,质文化遗出总量大、地色明显F #方面,传统戏剧类、民间文的非遗资源相富(见表1)。

表1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统计(含扩展项)类别一批二批三批四批合计代表遗产民间文学2139327孟姜女传说、胡峰阳传说等传统音乐2123017鲁西南鼓吹乐、山东古筝乐等传统舞蹈372012莺歌柳书、山东落子等传8213032山东梆子、柳子戏等曲艺443213山东大鼓、莺歌柳书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37214聊城杂技、宁津杂技等传2183225杨家埠木版年、内画等传153716风筝制作技艺、琉璃烧制技艺等传统医药02024东阿阿胶技艺、中医正骨疗法等民俗380213祭孔大典、淄博花灯会等合计27933320173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至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而得#遗传族血脉,是号文化的8。

浅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牌建设——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

浅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牌建设——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

2020-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创新论坛浅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牌建设———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李文浩王佳凝焦一真徐昱菲(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一、引言:打造济南故事的文化品牌济南市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济南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多年来,济南市依托独特的泉水文化谋篇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品牌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长远战略。

济南市应当抓住机遇,精确自身文化品牌定位,结合原生历史沿革,密切联系各类文化元素,以科学理念统筹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让城市文化品牌更具风格,打造具有历史特色、人文认同、文化感召、品牌辨识度的济南文化品牌。

二、道路:融汇人文古城与创意新市(一)传承济南文化底蕴济南因泉水资源丰富而享有“泉城”的美称,“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是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特征,传承济南文化必须牢牢抓住泉水文化这一独特文化基因。

要深入挖掘济南泉水文化资源,打造名泉品牌特色产业,将城市生活与泉水意象有机结合,彰显独特文化气质。

传承历史文化应把握文化遗迹历史风貌,重塑其文化价值。

济南拥有四门塔、东平陵故城、洪楼教堂等古迹,不仅要使其成为游览对象,更应当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

博物馆、高校等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社会活动和研究课题,拓宽文化传播路径,提升文化传承价值。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名士文化,在保护修缮名人故居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对名士文化的传承。

可以将历史传统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制定以走进名士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活动并衍生文创产品,推动名士风尚与文化建设相融共生。

(二)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生态历史文化街区,应当宏观统筹城市规划,同时加强理念引导。

其一,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行”的基本原则,追求可持续发展;其二,坚持“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修缮原则,避免过度现代化和商业化;其三,坚持“区域协同发展,景致差异发展”的开发原则,保留整体布局及区域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其四,坚持“整体性、大局观”的建筑原则,规避局部开发而影响整体风貌,力求和谐自然;其五,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创新原则,在符合其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创新开发,杜绝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

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探讨---以济南市为例

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探讨---以济南市为例

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探讨---以济南市为例发布时间:2021-09-10T10:42:39.563Z 来源:《时代建筑》4月上作者:刘斌[导读] 历史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不可移动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如何更好的将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的融合起来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刘斌山东省济南市 250011 摘要:历史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不可移动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如何更好的将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的融合起来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本文以济南市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引言: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其建筑就直接代表了不同的历史和地区风格,保护好历史建筑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一些城市对于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存在一些问题,这对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本文主要对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分析并以济南市为例,希望对各地历史建筑保护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济南老城区历史建筑的普遍现状老城区对于每个地方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她曾是或者现在仍然是当地的繁华核心地带,只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而变得不在那么唯一,有的地区在城市建设中将原有老城区的房子拆除后新建广场、商业街、写字楼等现代化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被完全破坏或者保存极少,有的地区将老城区有特色的地段改造,融入现代化元素,有的地区将老城区价值较大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保留原来的历史风貌,让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当年建筑的基本特征。

济南市老城区内历史建筑众多,其中被各级政府部门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以及被规划建设部门公布为历史建筑的占半数以上,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为当地群众以外地游客充分展示了济南这座历史悠久古城的真实面貌,让人们通过这些历史建筑更加增添了济南的历史厚度,特别是济南市老城区有众多的名人故居,且部分区域名人聚集,如历下区的南新街,短短的两三百米的街道上,曾居住着老舍、张志、方荣祥、黑伯龙等当时的各行业大家名人,如今上新街的名人故居有的被修缮一新,有的无人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 、 互 联 网 、报 纸 等媒 体 ,加 强 对 《 中 华 人 民 共和 国文 物 保 护 法 》等
2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 中央城镇化 工作会议强调,要 “ 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 “ 传 承文化 ,发展有历史记忆 、地域特色 、民族特点 的美丽城镇 ”, “ 保 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 “ 注意保留村庄原始 风貌 ”, “ 让居 民望得见 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城镇化建设 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 了新机遇 。一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利于国家从战 略 高度 全盘 思考城镇 化战略 与历史文 物保护 之间 的辩证 关系 ,从而 把历史文物保护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 的整体规划 ,促使各级政府和相 关职能部 门充分重视 。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历史文物保护搭建 了一 个全新 的支撑 “ 平 台”,各级政府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城乡建设规划,从而有利于增加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有利于加 强文物保护的组织 领导,有利于贯彻文物保护的领 导责任制 。新型城 镇化建设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挑战的通知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 3山东省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2 0 1 3 年 ,山东省的人 口和户籍城镇化率分别达 到了5 3 . 6 % 和4 3 . 8 % 左右,两项数字均局全 国前列 ,超过全 国平均水平 。同时 ,作为文物 资源大省,山东省文博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在 多个领域实现 了历 史性突破 。为加 强城镇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山东 省 采取 了 以下 几项 措 施 : ( 一 )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确保城 乡建设 中的文物安全。在 城乡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文物保护 工作 的领导 ,把文 物保护纳 入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 、纳入城 乡建设规划 、纳入财政 预 算、纳入 体制改革 、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落实好文物保护责任,为 文物保护工作提供 有力保障 。在文物保护的机构队伍建设 、项 目并联 审批、齐抓共管机 制等方面不断规范 ,真正使 “ 五纳入 ”和 “ 四有 ” 要求落到实处,促进文物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 二 )正确处理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 的关系 。在基本建设、旅游 开发等工作中要 坚持文物保护先行的原则,切 实保护好相关文物,落 实真实性保护、发展 中保护 、整体性保护措施,并在保护 的基础上加 强文物 利用 ,使 其更好地服 务经济社会 发展 。在全 省实施 “乡村 记 忆 ”工程,顺应文化遗产丰富地 区城乡建设的迫切 需要 ,把保护和传 承传统文化 遗产 融入城 乡建设过程中,打造 乡村 、社 区的传统文化遗 产保护平台,延续 乡村历史文脉 、不断丰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内 涵和成效,成为山东省在实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保护齐鲁传统 文化遗产新模式的措施 。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 —
以 山 东 省 为 例
赵 建 玲
临沂 2 7 6 0 0 0 )
( 临 沂市 文物 局 , 山东
我 国是历史悠久 的文明古国。在 漫长 的岁月中,中华民族 创造了 丰 富多彩 ,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 蕴含着 中华民族 特有 的精神价 值 、思维方式 、想象力 ,体现 着中华 民族 的生命 力和创造 力,是各民族 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 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 遗产是 连接民族 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 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 前提 。新中国成立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文化遗 产保护进入 了全新 的发展阶段, 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当前我 国文化 遗产保护还存在许多 问题,面临严峻挑战。许多地方在 城镇化 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忽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 遗 产尤其是乡村、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形势 十 分严峻,大量乡土传统 文化遭 受破坏 、走向消亡的速度甚至伍加快。如何在城 乡建设中加大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对近现代工业遗产、农业遗产 的比重 ,像胶东海草房等一批农村传统 文化的代 表符号也于去年在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和第 四批省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时,被正式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三 )加强城镇化进程中文物管理执法 。在城镇化建设中毁坏文 物事件不时被报 导出来 ,折射 出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文物保护的困境和 难度 ,应 该 引起 足够的重视 ,加强文物 管理执法 。一是利用广播 电
1城乡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 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经济 稳步上升,城乡建设有了突飞猛 进的发 展,但是有不少建设项 目忽视 了对历 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一些珍贵 历 史文化遗产 成为城乡建设的牺牲品 归纳起来,主要有 以下几种情
况:
是 有 些 地 方 领 导 和 干 部 文 物 保 护 意 识 淡 薄 , 保 护 的 主 动 性 不 强。有些领导把新型城镇化建设视为房地产开发 ,滥拆滥建,对待历 史遗存 ,不是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 ,鉴别哪些是好 的,哪些要留的, 哪些要拆的以及采取怎样适当的措施把好的留下来,并且在新建的过 程中怎样继承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而是单纯地图大、图快、图政 绩 。有些地方把传统历史遗存一扫而 光,全部建成新房新楼。有些地 方热衷于 外国样式 : 有些地方 热衷仿 占建筑 ,拆了历史文物重 建,对 历史文物构成毁灭性破坏 。二是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缺乏 ,对历史文化 遗产的价值缺乏认同感 。群众 由于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能正确 认 识 古 民居 、 古 村 落 、 古 街 巷 的 历 史 价 值 、 不 可 再 生 性 以及 在 经 济 发 展中的作用 ,认为古 民居不就是破房子,擅 自拆除 、改建 ,违规修缮 古 民居建筑的现象经常发生 ,以致许 多古 民居、古村落、古街巷建筑 被破坏 、被消灭 ,传统本色和历史文化 内涵逐渐消失 。三是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机制不健全 。我国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纳入规划相对其他发 达 国家较晚 ,文物保护的法制体系和管理体系相对滞后 。在 目前城乡 建设中 ,政府相关部 门对文化遗产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 ,没有较好地 落实保护机制和 出台相关村镇保护规划及其办法 ,没有考虑城乡建设 和古民居 、古村落 、古街巷保护相互配套 、相互协调的建筑和改造方 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