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包括《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忆江南》、《牧童》),下面是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简单介绍:
1. 《浪淘沙(其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用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描绘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向往。

3. 《牧童》:这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的孩子的自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的环境,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前两句以恢弘的手笔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通过写被侵占地区人民的苦盼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该诗诗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为国无私”,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风格迥异,更容易在读中体会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三首诗之间的不同情感。

2.讲解点拔教学法本课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发志向或抒情,学生在读时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气势,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对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才能领会,因此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领会古诗中蕴含的饱满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生字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生字讲解

笔顺:
返回
篱仞

岳摩
遗涕

笔顺
返回
篱仞

岳摩
遗涕

笔顺:
部首:氵 结构:左右 组词:涕泪 鼻涕 形近字:剃 字义:眼泪。
返回
篱仞

部首:工 结构:镶嵌
岳摩
组词:巫峡 巫师
遗涕
形近字:亚

字义:专以祈祷求神骗取财物
的人。 不要过大,捺变为点
编成的障蔽物。
返回
篱仞 岳摩 遗涕 巫
笔顺:
前鼻音
rèn
部首:亻 结构:左右
组词:千仞 万仞
形近字:刃
字义: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不要漏写
返回
篱仞 岳摩 遗涕 巫
yuè
部首:山 结构:上下 组词:五岳 岳父 形近字:岱 字义:高大的山。
笔顺:
返回
篱仞 岳摩 遗涕 巫

部首:麻 结构:半包围 组词:摩天 按摩 形近字:靡 字义:摩擦,挨上后来回移动。
笔顺:
返回
9 古诗三首
注意看笔画顺序,不写倒笔字哦!
首页
点击汉字学习笔顺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镶嵌结构
bpmfdtnnlgkhjqxz
篱csryw仞aoeiuü岳āáǎà摩
遗 涕 巫 ōóǒòēéěèīíǐìūúǔùǖǘ ǚǜgɡ ńň
篱仞

岳摩
遗涕

笔顺:
部首:⺮ 结构:上下 组词:篱笆 樊篱 形近字:离 字义:篱笆,用竹、苇或树枝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是一篇古诗课文,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游子吟》、《登鹳雀楼》和《听雨》。

这篇课文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古诗的特点:古诗通常由四言、五言、七言或其他定格的句子组成,以用文言文写成。

古诗注重形象描写,追求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游子吟》的内容:《游子吟》是北朝人杨凌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心情。

诗中描绘了游子流连别乡的景象,以及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3. 《登鹳雀楼》的内容:《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景象。

诗中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4. 《听雨》的内容:《听雨》是唐代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作者在雨中听着雨声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雨声如琴声和竹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 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要注重理解诗意,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和语境。

可以通过背诵、默写和赏析等方式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6. 情感表达:古诗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通过诗中的句子和词语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而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古诗三首》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具体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根据教材的指导和老师的解释来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
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意】在剑南忽然 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 沾满了衣裳。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 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 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9 古诗三首
放声高歌。 应当。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春天。
【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 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9 古诗三首
长江三峡之一,因 穿过巫山而得名。
即从巴峡穿巫峡,
9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篱门 B.遗民 C.王师
楼蓝 纵酒 涕泪
剑外 清海 蓟北
雪山 黄沙 孤城
9 古诗三首
二、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 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 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尾 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
——杜伽尔
语1 文古诗五三年首级 下册
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 古诗三首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1 古诗三首
童年如歌,歌里有
;有


。 开头
童年如诗,诗里有

;有
;有

。结尾
1 古诗三首
开头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
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冰心
1 古诗三首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1 古诗三首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 古诗三首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1 古诗三首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 古诗三首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袁枚《所见》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牧童/归去/横牛背, 牧童天真调皮,体现喜爱 短笛/无腔/信口吹。
曲调 随口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 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1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村晚》这是一首描写 乡村晚景 的诗, 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 喜爱 和 赞美 之情。
1 古诗三首
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 古诗三首
稚子弄冰
1 古诗三首
如何理解题目“稚子弄冰”?
稚子 幼小的孩子
弄冰 提着冰块玩耍
解题:幼稚、天真的孩子以冰做玩具玩耍。
1 古诗三首
互动课堂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 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1 古诗三首
幼小的孩子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 冰取出来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1 古诗三首
如何理解题目“村晚”? 村晚
乡村傍晚的风景画
解题: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 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 古诗三首
互动课堂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 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1 古诗三首
池岸
bēi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幽静美丽,体现喜爱
1 古诗三首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是哪一项?( C )
A.提供
B.供应
C.供品
D.供给
1 古诗三首
1、动词,意思是准备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读成gōng, 如:提供、供应、供需、供给、供求、供销、供不应求。
2、读成gòng有三种情况: 意思是奉献,如供养、供奉、供职。 意思是祭祀用的东西,如供桌、供品、供果。 意思是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如招供、口供、供词。
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 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充满了童真童趣
1 古诗三首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 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 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靠近 树荫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 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儿童天真,体现喜爱
1 古诗三首
你能想象孩子们学种瓜的样子吗?
一本正经
有模有样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
1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民男耕女织 以及 儿童学大人的样子劳动 的情景,赞颂了乡村劳动人民 的 勤劳 ,以及儿童的 天真可爱 。
1 古诗三首
一种打击乐器, 形状像曲尺
儿童自得其乐,体现喜爱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声音
喜悦 惋惜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
诗意:他轻轻敲打,冰块发出像玉磬一样穿林而过的响声。当 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 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1 古诗三首
弄冰乐趣,体现喜爱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 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1 古诗三首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 器。铜制,其形状与小型 的钟相似,可执柄敲击, 几个大小不同的钲组合在 一起,成为“编钲”。
1 古诗三首
孩子们被敲打冰块儿发出的美妙 的声音陶醉了,边敲边舞,不亦乐乎。 忽然,这声音戛然而止,传来了另一 种声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齐读 古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
1 古诗三首
互动课堂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 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 什么。
1 古诗三首
白天 在田间除草 把麻搓成线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热爱劳动,体现喜爱
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 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1 古诗三首
我们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说,所以,这首
磬:磬是一种中国古代石 制打击乐器和礼器。磬,最早 用于中国古代的乐舞活动,后 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 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 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 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 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1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天真 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 自得其乐 的盎然意趣。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1 古诗三首
如何理解题目“四时田园杂兴”?
xìng 四时 田园 杂兴
春夏秋冬 四个季节
田家 乡村
随兴而写的诗
解题:随兴而写的关于乡村四季的诗
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范成大:
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南 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 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 宋“中兴四大诗人”。
1 古诗三首
乡村儿童生活的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们 陶醉,也让诗人陶醉了,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三首让人陶醉的古诗——《村晚》。
1 古诗三首
村晚
1 古诗三首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 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 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 《诚斋集》等。他与范成大、陆游、 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诗描写的季节 初夏 。
表示和农具或农
“耘”字的部首是 耒 部,部首意思是 活有关的事物 。 这一部首的字还有 耕 、 耙 。
1 古诗三首
村庄的男男女女都在劳动,真是 一片繁忙的乡村劳作图,还有谁也在 劳作呢?齐读古诗后两句,一起来看 看吧!
1 古诗三首
理解,懂得 从事 童孙/未解/供耕织, 儿童学种瓜 也傍/桑阴/学种瓜。 的场景
口里含着 水中的波纹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 闪动着粼粼波光。
1 古诗三首
长满青草的池塘,快要落山的红 日,真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 景图,此时牧童在干什么呢?齐读古 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
1 古诗三首
横坐在牛背上
1 古诗三首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1 古诗三首
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钟磬(qqììnng) 满陂( bēi ) B.耕耘( yún ) 昼夜(zzhòòuu) C.涟漪( yǐī ) 银钲( zhēng ) D.衔接( xián ) 稚子( zh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