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网络教育 马克思第2章简答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101-P10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27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12-113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7-P118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辅导材料(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辅导材料(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辅导材料(第二章)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教学内容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2、真理与价值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四)思考题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4、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真理的客观性并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7、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及其意义?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真理和价值的辨证关系?1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关系?二、教学要点及板书提纲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主体的含义:指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例解:农民种地中的农民、工人做工中的工人。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社会人的含义,不是自然人;现实中的人都是社会人:两口子、两娘母、两爷子‟。

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个部分。

…1‟客体的含义:指在活动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例解-农民种地的地。

…2‟实践和认识的客体:一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例解-陆地、海洋、山川河流等等‟。

【答案】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答案】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习题题目总数:19答题正确:19答题错误:0待回答:0锁定:0习题1(单选题)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观点o实践的观点o认识的观点o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习题2(单选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说明()o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o。

o科学发展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o技术比科学更为重要o技术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习题3(单选题)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o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o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o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认识路线o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习题4(单选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o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前提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各自独立的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理论之中习题5(单选题)人的认识就是类似于照镜子的活动,这是属于()的观点o唯心主义o形而上学唯物主义o经验主义o…o辩证唯物主义习题6(单选题)关于感性认识的正确说法是()o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o感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o感性认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o感性认识主要有感觉、知觉和推理三种形式习题7(单选题)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o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路线o"o旧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o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o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习题8(多选题)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的错误o经验论o唯理论o教条主义o经验主义习题9(多选题),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o矛盾关系o实践关系o认识关系o价值关系习题10(多选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o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o实践是认识的来源o实践是认识的目的o:o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习题11(多选题)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有()o缺乏理性认识o缺乏辨证的观点o缺乏矛盾的观点o缺乏实践的观点习题12(多选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看法是()o反映就是原物在头脑中的映现o#o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o反映具有创造性o反映具有摹写性习题13(多选题)理性认识的形式主要有()o概念o推理o判断o表象习题14(判断题)<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因此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多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单选)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多选)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单选)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单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多选)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简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单选)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单选)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绪论和一、二章简答

绪论和一、二章简答

第一和第二章简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⑵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⑶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⑵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⑶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⑷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⑵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⑶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主义不可知论认识论主体和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真理谬误真理客观性价值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2。

单选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D好奇心(3)材料生产实践的主要处理方法(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造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知能力是至高无上的,也是非至高无上的。

它属于(④) 观点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感知-表征C个人-一般-个人D一般-个人-一般马克思认为“一旦理论掌握了大众,它将成为一种物质力量”(②) a实践在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B理论在实践中起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重要D实践比理论更重要(10)真理是客观事物和规律(④)1A基本理解B深刻理解C内部理解D正确理解(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它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求B它是否能被大多数人认可C它是否能付诸实践D它是否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效果(13)“不仅是顶尖的,不是书本的,不是老师的,只有现实的”表明了这一点(②) 书本知识并不重要,一切从现实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悉意味着真正的知识b熟悉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知识C熟悉源于真正的知识D熟悉必须转化为真正的知识(15)理想主义和不可知论之间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唯物主义的观点理想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科学知识丰富的经验社会实践人类认知能力判断对某事的理解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被多次重复d理性认识是否被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19)唯物主义和彻底的理想主义认识论(②)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20)假象是(③)在实践中,不确定性作为检验认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的标准的意义是(④)2A实践的标准是不可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

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如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生产方式、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到一切领域、一切过程,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

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

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的表现我们通常说的;想的
第二;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
1.意识能动性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过程的调控作用)。

3.意识能动性的实现:第一,前提条件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第二,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第三,还要借助一定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的模拟、物化和延长,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智能,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会超越人的意识,但在总体上则不如人的意识。

5.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的基本观点:第一,辩唯,既承认物质的决定性,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第二,机械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的决定性,否定意识的能动性(无所作为)。

第三,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决定性,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为所欲为)。

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

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

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第一问,答: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得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第二,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第二问,答: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的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宿命论。

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试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膊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事物发展的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客观规律内在的包含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第三,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

意识的“物化”是双重的: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再次,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一般说来,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