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国时代的兰学
兰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兰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兰学是日本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接触后产生的一种新的学术体系,它不仅奠定了医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在日本的发展基础,还是对日本传统的“华夷”观念和锁国制度的第一次具有意义的冲击。
兰学学者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跳出中世纪的思想藩篱,开始打破民族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把目光转向先进的西方近代文明。
他们开始逐渐重视西方的科技与军事文明,这与明治维新初期提出的口号是相吻合的。
而这种思想也为后来在明治维新中正式提出“Learn from the West”奠定了思想基础。
兰学之所以能在锁国政策下的日本国内成为一种新思潮,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兰学百花齐放繁荣局面的形成,不单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而且是日本社会内部发展的产物。
一些兰学者如司马江汉所提出人类平等的观念以及幕末藩士渡边华山提出重商主义的主张,都反映了日本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求生存求发展的要求。
不少兰学学者在研究的道路上逐渐从传统上以道德实践为主的儒学者转变为近代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
可是,以德川幕府为代表的日本封建势力依然很强大,他们不允许兰学露出从纯粹意义上的学术发展为对封建统治批判的苗头,所谓“宽政改革”的主持者松平定信就曾说:“(兰学)为好奇之媒,或生恶果”(《日本思想史基础知识》)。
18世纪末起,幕府开始大力镇压兰学,先后制造“宽政异学之禁”、“西博尔德事件”和“蛮社之狱”,致使“蛮学者流一时大为畏缩,蛮学顿时衰退”(《日本思想大系》)。
加之随着十九世纪中叶江户幕府的改革,重新实行门户开放后,来日外国人日渐增多,荷兰语以外的外国语也开始传到日本;外交情势日益复杂,幕府再也已无法只透过兰学满足与外国交往,必须改为和各国进行个别直接的交涉,兰学的影响力因而逐渐薄弱。
日本的国际语转变过程为「葡萄牙语」⇒「荷兰语」⇒「英语」。
19世纪后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变。
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英国后来居上,着手扩大各自的势力。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吴少华博士、教授
女,博士,教授。1993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1998年于日本福井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于日本武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研究方向为日近年来主要从事夏目漱石作品中的语言分析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明暗〉的敬语使用及其对汉译的影响》、《文学作品における敬語使用》、《『明暗』の待遇表現》、《漱石作品における人称代名詞》、《漱石作品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分析》等10余篇论文;出版《语言的背后—―夏目漱石〈明暗〉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待遇表現の談話分析と指導法—―漱石作品を資料にして》(日本勉誠出版社)等2部学术专著;编写《日语教程学习指导》(中国人事出版社)、《多言語多文化学習のすすめ》(日本朝日出版社)等多部教材。开设课程有: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翻译、高级日语、论文指导等。
目前主持教育部课题人文社科研究1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项及校级项目等,在日本一直从事日语的“体”(aspect)范畴研究,共在日本权威杂志、核心杂志上发表20余篇
孙敦夫于2007-2008学年度获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创新奖”
孙敦夫于2008-2009学年度分别被授予“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方向
教师
简介
教师
简介
语言
孙敦夫博士、教授
男,文学博士,教授。1983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日语专业;同年,进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教研室任教,后任教研室主任;1988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上越教育大学、青山学院大学读硕士课程与博士课程。课程结束后,自1994年起在青山学院大学任教,专业为日语语言学,主要研究日语动词的“体”(aspect);同时从事教授口译与教授同声传译的工作;2006年8月赴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任教。
明治维新知识点

明治维新知识点一、引言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国家的转变。
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具体时间从1868年开始,持续至19世纪末期。
明治维新的实施,使日本成功地避免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威胁,并迅速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二、背景1. 外部压力:19世纪中叶,美国海军舰队进入日本,迫使日本结束长达两百多年的锁国政策,面对西方列强的威胁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2. 内部矛盾: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矛盾激化,地方大名和武士阶层对幕府的不满日益增长。
3. 思想启蒙:兰学(荷兰学问)的传入,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的引入,为维新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主要事件1. 尊王攘夷:主张恢复天皇的统治地位,驱逐外国势力。
2. 王政复古:1867年,德川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归还政权给明治天皇,标志着幕府时代的结束。
3. 戊辰战争:新政府军与幕府军的冲突,最终新政府军取得胜利,巩固了天皇政府的统治。
四、维新措施1. 政治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
2. 经济改革:推动工业化,发展现代产业。
3. 社会改革:废除武士特权,实行平等的四民制度(士、农、工、商)。
4. 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系,普及初等教育。
5. 军事改革:建立常备军,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
6. 法律改革:制定新的法律体系,废除旧有的封建法律。
五、影响1. 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本成功避免了成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命运,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
2. 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日本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3. 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被打破,社会流动性增强。
4. 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大量涌入,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多元化。
六、结论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不仅改变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对日本的文化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果断的改革措施,日本成功地转型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为后来的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发展模式和启示。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拿破仑法典》又称为《法国民法典》,它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产物,于1804年公布施行。
经过多次修订,现仍在法国施行。
它最初定名为《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称为《拿破仑法典》,1816年又改称为《民法典》,1852年再度改称为《拿破仑法典》,但从1870年以后,在习惯上一直沿用《法国民法典》的名称。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宪章运动:宪章运动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是世界三大工人运动之一。
目的: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英国爆发的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成百万工人参加了斗争,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延续到1848年,前后坚持了十多年。
密苏里妥协案:国独立以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矛盾,双方因此经常在国会争论不休。
1820年美国南部奴隶主同北部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就密苏里地域成立新州是否采取奴隶制问题通过的妥协议案。
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联邦。
南部奴隶主的土地要求得到满足。
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保持平衡。
该妥协案虽使南北之间的尖锐矛盾暂时缓和,但是北方工业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制度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导致美国内战。
黑人法典:《黑人法典》指南北战争(Civil War)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南部各州力图保持和恢复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制定的一系列对黑人实行种族隔离或种族歧视的法律。
密西西比州在1866年首先公布,南方各州继而纷纷效仿。
关于历史闭关锁国的小故事

关于历史闭关锁国的小故事【篇一:关于历史闭关锁国的小故事】日本闭关锁国政策的由来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年。
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代,建立幕藩体制。
幕府之下,全国分为各藩,全国号称有“三百诸侯”。
与中国相似,全国分为士农工商四级,不过此士非中国士,而是武士。
德川幕府对天皇的控制超过前代幕府,包括经济上也控制很严,民间常说天皇是“欲做诗,却无纸”。
十六世纪,葡萄牙人来到日本,向日本人民传天主教,饱受压迫的日本农民很快接受了天主教。
幕府很快察觉天主教对统治者的严重威胁,遂大肆镇压。
杀害天主教徒达二十八万之众。
但这样还不能禁止人民信教,幕府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全面锁国,自1633年到1639年连发五道锁国令,规定全国检举天主教徒,不给天主教在日本有一点立足之地。
并禁止一切西方人来日贸易,同时规定日本人在海外者不许回国,日本人不得出海。
这些命令的一个副作用是,中国沿海的倭寇从此绝迹。
在日西方人被隔离到一个名叫出岛的小岛,与日本人隔绝。
幕府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自此国内表面上平安无事,局面稳定。
不过,实际上,幕府以表面稳定为代价拒绝外来文明的锁国政策,使得日本民族的发展陷于停滞,十七世纪初日本出现的变革活力被窒息了。
此后二百余年的德川幕府统治被后来的日本人认为是日本落后时期的代名词。
形势的稳定使得武士阶层马放南山,沉沦于游乐之中,而商人阶层崛起,大名武士皆拜在商人脚下,日本民谣说,“大阪商人一怒,天下诸侯惊惧”。
而且商人还花钱买来武士刀,摇身一变成为武士。
日本锁国后,独有两国可以继续对日贸易,一是荷兰,因为荷兰是新教国家,对传教不感兴趣,只注重贸易,另一国就是中国。
同时,荷兰的实用性书籍也渐渐传入日本,在日本形成兰学,兰学与儒学和国学并立。
参考资料:【篇二:关于历史闭关锁国的小故事】我们后人寻找清王朝灭亡的原因时,通常不离口的是那个王朝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等等。
无疑,这属于正确无比的话语。
问题在于,自大、锁国之类也要讲资格,不是谁想自大就自大,谁愿锁国便锁国。
兰学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兰学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作为第一次西风东渐南蛮学在日本影响很大,并为第二次西风东渐的主要内容——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至幕末开国之后,关于西方学问统称为洋学或幕末洋学。
在兰学和初期洋学的影响之下,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进行了近代化的改革,开始迈入近代化的进程。
一、兰学概述兰学是指江户时代中期到幕末开国前,日本引入的有关西方的学问。
它包括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和兵器学等方面的。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兰学是日本近世移植、研究西方学术的第二阶段,它上承南蛮学,下衔幕末洋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1774年,由杉田玄白、前野良泽等人译述的《解体新书》日稿的完成,标志着兰学的产生,此后,兰学“如滴油入水,布满全池。
”{1}那么,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笔者将就兰学产生的背景及内容详细的阐述兰学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二、兰学产生的背景(一)兰学产生的国际背景我们通常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并以此为分水岭,世界的东西方差距开始逐渐拉大,此外,在社会思想方面,在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虽然以复兴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为基本表现形式,但实质上却是猛烈抨击中世纪的封建文化,创造了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随后的宗教改革,由改革家所提出的理性主义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后盾。
此外,15世纪末以后,欧洲还开始了对“新世界”的发现和开拓——地理大发现。
一系列的探险性航海活动打开了欧洲人的视野,我们可以大体认为,在1543年,日本与西洋人(葡萄牙人)的最初邂逅就是地理大发现的产物。
在生产力方面,在18世纪六十年代,以英国为首,欧洲率先开始并完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了欧洲在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进一步向近代化的迈进。
在自然科学领域,日心说、地动说、牛顿三大定律学说获得了极大地发展。
至此,欧洲在各方面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与之相对应的以中日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则成了被掠夺、殖民的对象。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
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
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
至于个人的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等,都是应有之义。
人文主义以理性思想为基础,同时和人本主义以及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
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义,在这里一般人文主义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
也有的人文主义运动认为人有参加仪式和规则的需要并组织一定的团体来满足人的这种需要。
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显然不同于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而有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
浪漫主义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大约就发生在1790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
它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
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
浪漫主义重视民间艺术、自然、以及传统,主张一个根基于自然的知识论,以自然的环境来解释人类的活动,包括了语言、传统、习俗。
浪漫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的理念影响,也吸收了中世纪文化复古的艺术成分。
“浪漫”一词来自于“romance”—代表了源于中世纪文学和浪漫文学里颂扬英雄的诗赋风格。
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里发生的事件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也影响了浪漫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致力于宣扬那些在他们看来被忽略了的英雄个人所达成的成就,它正当化了个人的艺术想像力,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美学权威之一,突破了对于艺术的传统定义。
浪漫主义对于历史和自然题材的强烈诉诸,便是形成这种理念的基础。
权利法案是一种声明,根据自由民主社会国家的人民应有的基本权利来制定的。
权利法案有时确立在国家的宪法或基本法之中。
兰学_洋学_日本人实理实用精神的启蒙.

所以,那个时代的通
译们只限于用片假名来书写荷兰语,用口头传授、记忆、表
达来完成翻译的工作。后来促使当时的幕府改变初衷,让西
洋的学问有了进入日本的可能的原因,兰学的创始人之一的
杉田玄白在《兰学事始》中如此写道:
到了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公时期,长崎的荷兰语翻译西善
三郎、吉熊幸左卫门等人受命负责处理一切翻译事务,往往
3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4年10月
Oct.2004
第15 卷第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
VOL.15 NO.4
从日本《学研国語大辞典》、《日本語大辞典》对兰学和
洋学所下的定义来看,兰学和洋学似乎同属一种学问,即都
元丈则着手翻译出版本草学著作,两人的努力奠定了兰学·
洋学发展的基磐。
2. 荷兰医书——兰学·洋学发展的基磐
以此为契机,前野良泽、杉田玄白等人由侥幸得到的
荷兰解剖医书所引起的极大好奇,进而前往观摩人体解剖
现场,他们所见到的解剖中展示的人体各个部件竟与荷兰
医书中的插图完全吻合。在亲临实际观摩过后,方才知道
派外科”即最初的“西洋学术”,原本并非通过阅读西方横排
书写的医书习得的,其中荷兰商馆的医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地人通过观摩、学习荷兰医师做手术的过程,听医师的处
方来进行记录、模仿“。对西方学术的传入起到主流作用当然
还有荷兰商馆的馆长、书记,以及日方的荷兰语通事(即翻
译)。”
③
德川统治初期,由于各种原因,西洋的一切都受到严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锁国时代的兰学
摘要
简述一下日本锁国时代的兰学,兰学的产生发展和普及,及其统治和被镇压。
及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
荷兰语推广官学化蛮社之狱
目录
兰学的产生
兰学的普及和发展
兰学的终结及其评价
兰学的产生
1兰学的概念及概念来源
(1)何为兰学
兰学指的是在江户时代时,经荷兰人传入日本的学术、文化、技术的总称。
字面意思为荷兰学术,引申可解释为西洋学术简称洋学。
兰学是一种透过与出岛的荷人交流而由日本人发展而成的学问.兰学让日本人在江户幕府锁国政策时期(1641-1853年)得以了解西方的科
技与医学
(2)来源
江户幕府作为禁教政策的一环而采取的禁书制度极其严格。
所谓禁书,就是只用中文书写印刷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书籍。
这些书籍禁止传入,
禁止私藏,更不允许贸易。
1692 年幕府在长崎奉行之下设书物改役一职,专司调查境外传来的书籍中是否含有基督教的内容,没有的方可输入。
在整个江户时代,禁书的书名并没有公开,了解此事的仅限于负责检查书籍的官吏及其他一小部分人。
宽永禁书有32 种(一说31 种), 1685把《帝京景物略》、《西湖志》等15 种列为禁书,其后种类又有所增加。
禁书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的中日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大量被视为不含“邪教”的书籍(其中不乏汉译洋书)仍畅通无阻,输入日本。
特别是在德川吉宗解除除基督教书之外的洋书及汉译洋书的输入禁令后,许多与西方自然科学有关的洋书和汉译书籍蜂拥而至,随之学术研究群体也不断壮大,从而大大丰富了当时的儒教实学和作为技术学和经验科学的实学的内涵,为近世实学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禁后先后传入的书籍有《历算全书》、《新写译本历算全书》、《西洋新法历书》、《灵台仪象志》、《圜容较义》、《同文算指》、《职方外记》、《交友论》、《三才发秘》、《坚夸瓜集》、《西湖志》、《天学初函》器物篇的《几何原本》、《勾股义》等。
由于希望文库中增加一些载有实利性的荷兰书籍,德川吉宗于1717 年收入的《动物图说》(荷语版)等。
由于知道了西方医药书籍的附图非常精密,名儒医青木昆阳、侍臣野吕元丈奉将军之命学习兰学。
至德川吉宗时期彻底地结束了对“形而上”学问的穷追,改为提倡以形和物为基础的客观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把注意力转向经世济民上来。
实学成为幕府和诸藩殖产兴业、加强封建制度的有力手段。
以技术学和经验科学为特色的实学
都孕育着实用的、实证的、合理的、批判的性质,因此“兰学”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普及与发展
(1)传入
兰学,17世纪初,继西葡之后,在整个锁国时代,荷兰人传入的。
18世纪后期,杉田玄白翻译了《解体新书》之后,才有兰学之称。
据其回忆录《兰学事始》记载,从事这一翻译的人的把它看作是一种新学问的创立,并把他们的研究称之为兰学。
开辟了据原典为主的学问。
整个锁国时期根据荷兰的,也研究来自中国天主教教士编纂的汉籍的研究。
(2)发展
兰学运动的发展逐渐涉及日本对外开放的政治问题。
大部分兰学生鼓吹更进一步吸收西洋新知识和开放对外贸易,从而提开国力及推行现代化。
在此时,兰学变得更成熟,并大力宣扬西洋各方面的先进知识。
1839年,兰学生受到政府的打压,酿成“蛮社之狱”事件,这是由于兰学生们反对幕府在1825年所颂布的“异国船扫荡令”,向靠岸的外国船〔荷兰除外〕进行炮击。
而该事件的起因是由于1837年的莫里森号事件。
当时一艘非武装的美国商船因靠岸而遭到炮击。
其后该令在1842年撤销。
在幕末时代(1853年-1867年),日本开国,兰学步向式微。
当时政府派遣许多学生放洋留学,并雇用大量外籍讲师赴日向日本人教授新知识和担任顾问,促使日本成为迅速现代化的国家。
一些人认为兰学使日本不至于完全与18-19世纪西洋科技进步脱节,令日本得以建立初步的科学基础。
这种开放态度说明了自1854年日本开国后得以迅速现代化的原因。
(3)普及
江户时代初期,荷兰语学会被限定为只能是阿兰陀通词。
不过,享保5年(1720年)幕府解除了除宗教关系以外的西洋书籍进口的禁令,允许通过阿兰陀通词来学习荷兰语。
从那以后,荷兰语的学习变得逐渐繁盛起来。
兰学是一种翻译的学问,幕府儒官青木昆阳(1698—1769)和医师野吕元丈(1693—1761)奉幕府八代将军德川吉宗之命学习荷兰语,分别撰写和翻译了《和兰文译》、《和兰文字略考》和日本洋说本草学书《阿兰陀本草和解》等著作,为此后兰学的发展奠定了语言知识的基础。
[7]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荷兰语,1783年大槻玄泽所著的《兰学阶梯》,深受读者欢迎。
著者大槻玄泽,名茂质,字子焕,号盘水。
曾进入杉田玄白的门下学习荷兰医学,以及前原野泽门下学习荷兰语。
后出仕仙台伊达家,创办芝兰堂并且培育出了桥本宗吉、稻村三伯、山村才助等众多的门徒
在文化年间(1804—1818)接受幕命从事天文方面的工作,这就是著名的《厚生新篇》。
本书由乾坤2册共25章组成,乾卷简单说明兰学的理论和兴隆的情形;坤卷分为:文字、数量、配韵、比音、修
学、训诂、转释、译辞、译章、释义、类语、成语、助语、点例、书籍、学训等分别进行略述。
本书是针对入门者而编集的,尽管并不完备,但是由于将荷兰语法体系化,从而广泛地普及并大大地提高了世人对荷兰语的关注。
1785年前野良泽作《荷兰语辞典》与《解体新书》,1796年稻村三伯与石井恒右卫门、宇田川玄随、冈田甫说等合作,为荷兰语书籍的翻译提供了更多语言学上的帮助和条件(4)内容
兰学的研究对象涉及众多方面,但在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的4个研究领域:
1.荷兰语的学会和语言学的研究
2.医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
3.测量术、炮术、制铁等诸技术,
4.西洋史、世界地理、外国情况等人文科学
三终结及其评价
兰学是日本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接触后产生的一种新的学术体系,它不仅奠定了医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在日本的发展基础,还是对日本传统的“华夷”观念和锁国制度的第一次具有意义的冲击。
兰学学者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跳出中世纪的思想藩篱,开始打破民族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把目光转向先进的西方近代文明。
他们开始逐渐重视西方的科技与军事文明,这与明治维新初期提出的口号是相吻合的。
而这种思想也为后来在明治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兰学之所以能在锁国政策下的日本国内成为一种新思潮,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兰学百花齐放繁荣局面的形成,不单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而且是日本社会内部发展的产物。
一些兰学者如司马江汉所提出人类平等的观念以及幕末藩士渡边华山提出重商主义的主张,都反映了日本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求生存求发展的要求。
不少兰学学者在研究的道路上逐渐从传统上以道德实践为主的儒学者转变为近代知
识分子和科技人才。
可是,以德川幕府为代表的日本封建势力依然很强大,他们不允许兰学露出从纯粹意义上的学术发展为对封建统治批判的苗头,所谓“宽政改革”的主持者松平定信就曾说:“(兰学)为好奇之媒,或生恶果”(《日本思想史基础知识》)。
18世纪末起,幕府开始大
力镇压兰学,先后制造“宽政异学之禁”、“西博尔德事件”和“蛮社之狱”,致使“蛮学者流一时大为畏缩,蛮学顿时衰退”(《日本思想大系》)。
加之随着十九世纪中叶江户幕府的改革,重新实行门户开放后,来日外国人日渐增多,荷兰语以外的外国语也开始传到日本;外交情势日益复杂,幕府再也已无法只透过兰学满足与外国交往,必须改为和各国进行个别直接的交涉,兰学的影响力因而逐渐薄弱。
日本的国际语转变过程为「葡萄牙语」⇒「荷兰语」⇒「英语」。
19世纪后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变。
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英国后来居上,着手扩大各自的势力。
尽管在鸦片战争后,幕府的对美政策发生转变,以退让求和平,导致美国不战而胜,终于酿成日本的殖民地危机。
但不可否认,在整个江户幕府时代阿兰陀通词作为担负起西洋和日本之间重要交流作用的媒介人,即使是在日本开国时期阿兰陀通词依然作为日美之间的交流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