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直知道太极拳友内功心法这一说,而且非常保密,传内不传外,所以,也一直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十五、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一、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是一种活桩,此桩是杨式太极桩功中最为基础的桩法,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练架子和推手前放松全身。
功法如下:一预备式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
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松腰,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底贴地,头部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眼神宜敛,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杨式太极“十要”中的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二转腰松胯两膝微沉,两臂分向两侧举起平伸开展,两肩微沉不动。
两肘微弯,弯曲以能容纳四个手指,两腕与肩平高,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松肩坠肘,坐实左足,腰胯向下微沉转动,腰胯向右旋转45度,牵引两臂,左手掌心朝内,随势甩至右上前胸,同时,右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胯回正,两臂荡回,由下荡向两侧上方,腰胯微沉,牵引两臂由两侧下荡。
然后,坐实右腿,同时腰胯向左旋转45度,右手掌心向内,随势甩至左上前胸,同时,左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转时保持中正,以腰为主宰,膝以下不动。
腰部一动,手也要贴着身体跟着动,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转45度时,要使鼻尖与左手腕对准右膝盖与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对正左膝盖及左足尖,尾闾向下,对正左后足跟。
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变虚,可轻松抬起。
同时,两肩微沉松开,有如骨头挂在肩上。
垂肘左右摆荡,手腕不过肩,两肩关节韧带有如橡皮筋,荡转自如,劲由脚底生直透手心劳宫穴。
(此势的关键是要使两臂象草绳一样随腰转而在身体前后摆荡,两臂一点力都不能用)三合气松身本法分为身体向下降,然后上升两个动作。
张三丰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

张三丰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诀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
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
迨入后天,即成太极。
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
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
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
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
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故习此拳,亦须如此。
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
气不外聚,神必乱之。
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
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
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三丰太极拳歌诀及王宗岳歌解太极经论》张三丰太极拳,张三丰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张三丰太极拳全套,张三丰太极拳教学歌诀一顺项灌顶两膀松束胁下气把裆撑威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歌诀解(王宗岳):顺项灌顶两膀松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郑曼青为杨澄甫杰出弟子,曾为《太极拳体用法》执笔.精通诗、书、画、拳、医、,人称“五绝老人”.为台湾杨式太极拳奠基者.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他总结了太极内功心法九要,对练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含胸胸不可挺,挺必气浮无根:亦不可驼背,驼背必气结致病.含不可露形,意识可也.何谓?以意内收,引气下沉是也.中医谓:气汇『膻中』,膻中穴在胸两乳中间,灸之可治气喘,可证气在胸部汇集.学习太极拳即练气功,首重内练,内练舍行气何由?气能运行,血必畅旺.此为习太极拳开宗明义,必需先予详悉者也.故太极拳异乎一般运动,为先运而后动者,其它一切运动系先动而后运,本末倒置,功效不彰,毋容自辩.含胸或称松胸,窃以为不如含胸此法.用.行.形要求,外形要求完成,以意念随之内收,使能达以神贯顶.此之所谓太极拳讲求内外一致是也.古人所谓:“头如西山悬”,最为简骸.神贯顶后,再沿头面下降,完成一周天之运行,是谓河车倒运.(七)气沉丹田忌闭气、迫气、用力鼓气,此处谓沉丹田,由上述松肩、含胸、尾闾中正、气由意导引至丹田即可,而系水到渠成之事,千万勉强不得.窃以为“沉”字作形容词解较妥,作动词解,则用力致病.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去脐近,去脊远之约三与七比中间,又名气海.此处存气不惧多,只患寡,气寡则体弱,气足则体壮.孟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深知气之重要,而善养气,不愧练气专家.《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第四十六页》教示:“气以细长静慢为主,缓缓吸入丹田,与心相首,稍使逗留,久之渐能宿气,日积月累,直养无害,未可限量也.”与孟子之说相吻合,行气不如守气,守气乃“直养浩然之气”.又郑子壬子无射月演讲:“太极拳与体育”时尝提示曰:“……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绝对没有这种病‘心脏病’,因为心包络会比别人强一点,外感风寒不至于侵袭到心包络,以致慢慢影响到心脏,这种病我所见地,我所治地很多,而且中国医学上讲得比较详细.那么练太极拳地功效,对最厉害地癌症、心包络、心脏病等等,都不成问题,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肾脏病也很容易恢复健康,总之,对于人确有好处.”气沉丹田地好处毋容怀疑,实务上,我郑师拙陋徒之一,三十余年来教学成效,也能使许多患久年疾病者转为健强,不能不证明太极拳诚健身之宝筏也.丹田有气不但健身,且可防身,承受重击而不改色.盖腹部接劲,将敌弹出寻丈之外,同门师兄皆有此能耐..踝.道理.我们现在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个胖子,笑笑地,他是拿一个布袋,人家都讲上头题着:‘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己是个布袋,甚至于一切儿女妻子,功名利禄等等,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是这个布袋最难放得下.所以讲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一下子顿悟可以成佛’等,就是讲不容易放下.练太极拳是难,就是难在自己有意思挡住.我不能进步,是我地意思挡住了自己,没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第地关头.(郑曼青)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上之心法.,无上之心法.。
太极拳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拳内功修炼]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是特别注意内功训练的。
太极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艺,没有肢体运动不成拳。
但没有内功的太极拳,亦不过是肢体的运动而己。
为使太极拳爱好者求得内功真技,就丹道之内容与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系,笔者依据师传的姚馥春先生在乡原传的传统内功训练方法,并参研前人经典论述,及本人体惜和理解,作以简要阐述,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太极拳内功与丹道的关系丹道是道家借鉴古代炼丹之术语而进行内修的方法,名之为内丹术,亦称之为内丹功。
道家的丹功修炼分天、地、人三元丹法,有“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三层境界。
道家称炼内丹为修道,炼内丹者为丹士。
道有修身以悟道,丹家修道以成仙。
丹道有二家之彼家丹法和三家之龙虎丹法,总的可分为三家四派:阴阳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其中,阴阳丹法又分为自身阴阳和彼家阴阳,所以称之为三家四派。
全真道北宗修炼多为修自身阴阳的清净丹法,俗称之为清修派。
清净丹法通于释家禅宗,以静坐炼性人手,凝神聚气,河车运转,近似于气功中的静坐周天功。
全真道南宗多传同类阴阳的丹法,俗称之阴阳派。
同类阴阳中男女双修的称为彼家丹法:用鼎器者,为三家之龙虎丹法。
所谓鼎器者,灵父圣母,乾男坤女也,童男童女又称之为琴剑。
虚无丹法又称天元丹法,由无为人手,是修炼虚空阴阳的丹法,俗称虚无派。
无论哪派丹功都要炼神还虚,最终追求的不过一“虚”而已,炼虚以合道。
由此可见,“虚无”乃是丹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谓内丹功,重在内气的感悟,抽坎填离,阴阳交媾,循经周天,采药还丹。
而拳术除尽性立命外还要用拳家的修炼以立命为基,而以用为本。
拳最终用的是劲而不是气,所以拳功的感悟主要在劲上。
拳者虽然可以修内丹,亦可融丹于拳,但不能像丹士那样静坐孤修,或者一味地死站桩。
拳不仅要站着练,更要动着练。
因与敌交手,进退不定,瞬息万变,敌不由己,不容半点主观想像,也不给你循经运气的机会,机势断续一瞬间,转瞬即逝,失不复得。
太极拳内功心法功态详解

太极拳内功心法功态详解一、“骨升肉降”的感觉“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
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
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
“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
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
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
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产生整体力后,要通过整体骨架贯通,筋力连结,气贯周身,将气力送到手臂,产生抖弹力。
这种抖弹力是从松胯下沉,地面给我们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再从脚底到腿,再由腿到腰,贯通周身,通过丹田,全身发紧,瞬间产生极强的暴发力,再传递到手臂或腿脚,形成强有力的攻击力。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
“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
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太极内功心法解说

心意混元内功1、降气洗脏:降气洗脏功是调节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练习时应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
静站片刻后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行,引大自然混元气从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的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无极站桩时要虚领顶劲、下颌内收,舌抵上鄂,松腰敛臀,松胯圆档、沉肩坠肘、松腕舒指,周身放松,中正不偏,神形虚静,忘却呼吸。
动作时要舒展放松,节奏要和缓连绵,只用心意不用力,身形姿势需随心神意念的上升而渐渐伸展,随心神意念的下降而微微下沉,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降气路线以体内为主,体表为辅,两手配合导引,内外合一,连绵不断的逐渐降气,同时内外协调一致地松气松身,一直松降到脚底涌泉,呼吸应顺其自然,降气时意想大自然之气与体内的混元气合二为一,似雾露一般自上而下的涓涓流淌,如水气一般由里及表的沐浴全身,有通体透明极其舒泰的惬意感觉。
若某脏腑器官有病,则降气时到达该部位后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涌泉穴排出体外。
2、三丹采气上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材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上丹采气时眼神心意要与两手配合一致、由远至近的边采边收,源源不断地进入上丹田,当采气收降至中丹田后,略停一下,此为气浮丹田,然后放松,再做下一个采收。
忘却口鼻呼吸,顺乎自然,意想天地混元之气由祖窍上丹田进入体内,与先天元神一起收降归入中丹田,与先天混元气混揉相抱,神气相合,天人合一,浑然一体。
由上丹田降归到中丹田的过程中,要意相气的下行,意视气的下行,意听气的下行,这叫神气有意下降,精气自然上升。
中丹采气中丹采气道理与上丹采气一样,由眼神心意引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然后由肚脐直接归入中丹田,当气收到中丹田后,用意引领至命门,再回中丹田,然后放松,接做下一个采收,此时,应忘却口鼻呼吸,顺乎自然。
意念上,要将天地混元气全部采收归入中丹田内,丹田犹如蓄水池一般,只蓄不泄,这叫蓄丹田。
基本内功心法

严格的说,双手开合这一步,还包括了双脚的开合。但与肩胯开合一样,下盘的开合为隐,上盘开合为显。也就是说,在丹田吸气外凸时,人的双掌心的劳宫穴要有内吸之意,双脚心的涌泉也同样如此,此时人的五指(趾)皆要有内扣,扒之意;在丹田呼气后贴时,则人的劳宫、涌泉要有外吐之劲意。 从传统气功的说法来讲,双手(足)开合可以迅速打开劳宫,练出开砖断石,以及击表伤内的小天星掌力,而我个人体会,这一要决是人修炼由外用内,开发人体潜能,功臻上乘的关键。 丹田开合桩功法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
[编辑本段]神运经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成为盛而能纵横,精神足而飞腾。
内功十二大力
诀云:底练稳步如山,坚膝屈腿如柱,裆胯内外凌集,胸背刚柔相济,
头颅正直撞敌,三门坚肩贴背,二门横肘竖肘,穿骨破彼之劲,
[编辑本段]补: 重订《内功经》
内功真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千变万化,不离根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内功之基,始于工桩,握其大要,纲举目张: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坚而稳。脊竖而拔,肋开而张,膝曲而伸,裆深而藏。
[编辑本段]纳卦经
头颈效法乎乾,取其刚坚纯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肩背宜于松活,是以巽顺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内功心法
吾本有气自混元,
顺应天地始循环,
平心融于大自然,
静心住在天地间。
本文说是太极拳内功心法,可文中并未提到太极,更未涉及拳,似乎和太极拳没有一点关系,表面看确实如此。
但实质上确实是在说太极拳,“气沉丹田”,“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这些是王宗岳拳论语句摘录,无不谈到气。
气是看不到,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又能用的东西,它是太极拳真正的内部所在,也就是内功的本质所在。
下面就稍详细的解释一下上面四句话:
1.吾本有气自混元:我本来就有气--混元气〔是身体内部五脏之气,是她们的混合,元可以解释为一,也可以解释为开始〕,不是说练功就有,他们本来就圆满,若没有混元之气,我们就无法生存一天。
说这句话就是给自己加一个良性的心理,或者要用一个良性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
2.顺应天地始循环:人自身所具有的混元气和天地有关,或者说是一个气,因为气在人身体的循环,人才有了生存气机,而这种气机的运行无不时时刻刻在顺应天地,正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样,就这样天天循环不止,直至身体衰竭而不能为之而结束。
这句话就是让我们自己生活中所有的行为都要顺应自然,顺应节气和时令,那么你的生活其实就是练功,又何必认为打太极拳是练功,其它时间又不是练功呢?
3.平心融于大自然:我们平时时常说“平常心”,“心平气和”,就是这个意思,人有七情六欲,谁也避免不了这些那些让人不能平静的事情发生,发生的终究要发生,不管好的或者坏的,自己心情再激动也阻止不了,或者也一样要过,而过于激动本身对气机的循环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
所以要平心,要包容自然界的一切,要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让自己融化在自然界里,体会和享受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和谐。
4.静心住在天地间:人之所见生活的大环境就是天和地以及其中的空间,我们的所有行为可以归类于行走坐卧,那么在所有这些行为中,都要让我们的心安静,似乎住在其中,总是那么安定。
后面两句话,就是说人的行为上学会包容一切,正确对待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任何环境,山清水秀很美,戈壁沙漠也是很壮观;心态上要安静,静才能定,能定才能知自然之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