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染性病害中寄主和病原物关系
第二章植物病害基础知识10(4)

4.病原物的致病性
(1)概念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对寄主植物 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病原物的寄生性并不等 于致病性,通常寄生性强的病原物对寄主组织 的直接破坏性反而小;寄生性弱的病原物对寄 主组织的直接破坏性反而大。
(2)致病机制 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作用是多方 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 掠夺寄主的营养和水分,使寄主植物生长不 良; ▲ 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各种酶,直接和间 接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 ▲ 产生多种毒素,毒害和杀死寄主细胞; ▲ 分泌生长激素类物质,干扰寄主的正常生理 功能,使寄主植物畸形发育。
(三)潜育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 时期,称为潜育期。 1.病原物从寄主获得营养的方式 有活体营养寄生型和死体营养寄 生型。 1)死体营养寄生: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 吸取养分,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死体寄生物。而将兼具寄生与腐 生能力的,称为兼性寄生物或兼性腐生物,前者以营腐生为主,后者以 寄生为主。 2)活体营养寄生:寄生物从活的寄主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寄 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活体寄生物。人们将 只能活体寄生的寄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
抗病性和感病性的消长关系图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按照寄生植物与病原物之间有没有 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把植物的抗性分为两类:
(1)垂直抗性 寄主的品种对病原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小种是高抗的 或免疫的,而对其他小种是感病的。具有这种抗性的品种与病原物的小 种之间有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所以又称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在遗传上, 垂直抗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效能高,表现明显,是当前育种工 作中广泛利用的一种抗性。缺点是易因病原物小种的改变而丧失抗性。 (2)水平抗性 是指寄主品种对病原物的极大多数小种都具有同等水平 的抗性,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所以, 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在遗传上它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一般表现为 中度抗病,但抗性比较稳定,不会因病原物小种的变化而丧失抗病性。 在田间表现为病害发展缓慢,不会流行成灾。
侵染过程(infectionprogress)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

三、接触后的活动
1、病原物生长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芽 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 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2、真菌孢子虽然一般都带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但必须供给一 定的营养刺激物质才能萌发和侵入。
3、叶表面的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一定的影响,植物的 分泌物也影响病原物的生长;而且,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 物质,特别是在侵染液滴中浓度很高时,也能抑制孢子的 萌发。
•1、病原物的休眠体大多是随着气流或雨水的飞溅落在植物 上,还可随昆虫等介体或田间操作工具等到植物上。
•2、根部分泌物可在植物根系周围积聚许多病原物和其它微 生物,也可刺激或诱发土壤中的有些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 等或其休眠体的萌发,有利于产生侵染结构和进一步侵入。
•3、有些腐生的根围微生物能产生抗菌物质,可抑制或杀死 病原物;有些腐生菌或不致病的病原物变异菌株占据了病原 物的侵染位点,使病原物不能侵入。
第八章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 (infection progress) :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
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4个时期(或阶段): ☛ 接触期 ☛ 侵入期 ☛ 潜育期 ☛ 发病期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
第一节 接触期(侵入前期)
是病征出现时期,通常又称产孢期。
1、伴随病状的产生而产生,锈病、黑穗病 2、死亡后,表现病征 3、病原物在干燥天气不产生,在潮湿天气产生:霜霉、疫霉 4、不产生病征。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1、湿度:各种真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湿度不同,对于绝大部分气流传播 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染越有利。而白粉菌的分生孢子一般可以在湿度比 较低的条件下萌发,有的白粉菌在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土传真菌(除鞭 毛菌亚门的真菌以外)土壤湿度过高对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是不利的。 2、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一 般在20—25℃左右,但各真菌是不同的。 3、光照:一般不受影响,但对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
病害流行铁三角——环境、寄主、病原物

一、咨询必知要素:病害流行铁三角——环境、寄主、病原物;很多人在抛出问题的时候就是几张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片,或者就如辣椒叶子发黄是什么问题之类的问题让人确实头疼,我想就是神仙也未必能仅仅凭只言片图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特从病害流行铁三角角度来提示所要列举的重要因素:判断步骤:先整体,后局部;知过程、问家底;是浸染、非侵染,要分清,再细分,综合法,寻可能,病害诊断八九不离十。
任何一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都离不开这“病害铁三角”,在田间病害诊断中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若田间不能诊断的,还可以用“柯赫氏法则”进行再诊断。
1、环境:A、天气及气候因素:病害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湿度,所以不难理解在多雨、多露、种植密度过大导致空气不流通等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重。
至于温度就有所不一,有些是需要高温高湿、有些是需要低温高湿、有些是需要适温高湿;还有如季节时间、当地常年的气候状况等。
B、土壤因素:主要表现在土壤透气性上影响根部病害及土传病害,如:沙壤土、粘性土、有机质含量高或土壤板结等;另外土壤pH值等也对病害发生有很大影响。
C、病害发生地:病害发生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别是检疫性病害,所以你的告诉别人你所处的地点,如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湖滨镇xxx。
D、周边设施及环境:要简述周边环境因素,如靠近河流、湖泊;还要看看周边是否有化工厂、水泥厂、砖厂煤窑之类的可能污染工厂,对于鉴定是否是非侵染性病害很重要。
E、田间栽培与管理措施:这很重要,缺素等非侵染性与此息息相关。
另外如开沟浅易导致土传病害流行。
2、病原物:了解过往发病史:认知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遇到问题首先要找有没有病原物,特别是以往有没有类似的发病情况。
侵染性病害: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有较明显的发病中心,先从点传播到面,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寄生藻类、线虫、螨类等。
非侵染性病害:出现的症状是成块成块的、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无明显的发病中心。
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1

4、土壤与粪肥 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5、昆虫及其他传播介体 病毒和细菌
初侵染源和再侵染源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病原物的传播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3.病株残体 病株残体对病原物即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增强其对恶劣环境的抵抗 力、也可提供营养条件、作为形成繁殖体的能源。
侵入期
• • 病原物从侵入到与寄主建立寄主关系的时期
直接侵入
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性较强的真菌 (如白粉病、锈菌,炭疽菌属等真菌); 机械损伤、自然伤口。 弱寄生的真菌、许多细菌、病毒
•
侵入途径
伤口侵入
•
自然孔口
气孔、水孔、皮孔、蜜腺等,以气孔最为重要。 多数真菌和细菌,真菌以芽管、菌丝或侵染丝侵入;
5、昆虫及其他传播介体
1、田间植株
多年生植物根、茎部:如苹果和梨的轮纹病、腐烂病、 病毒病以及枣疯病等。
田间杂草 :多种病毒病和细菌病
带病寄主:保护地内的寄主(黄瓜霜霉菌 )、自生麦 苗 、转主寄主 等。
2、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块根、块茎、鳞茎)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主动传播 病原物靠本身的运动或扩展蔓延进行传播
简述病原、寄主、环境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简述病原、寄主、环境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的
相互关系
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病原、寄主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的相
互关系直接关系到病害的发生、传播和防治。
病原是引起病害的主要原因。
它们是一种或多种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土壤线虫和真菌类生物,它们有能力侵入寄主,繁殖并
引起病害。
病原体多数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发生繁殖,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种类等等。
病原体常可在环境中存在多年,待人工干预或
自然条件得到某些改善后,它们便会迅速繁殖,并对寄主或其他生物
造成病害。
寄主是指被病原侵染并引发病害的物种,包括人类、动物、植物
等等。
寄主的状态对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有很大影响。
简单来说,寄
主体质弱、免疫力低下、环境条件恶劣等,都容易成为病原侵袭的首
要目标。
因此,对于防治病害而言,我们需要首先加强寄主的免疫力,提升其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
环境则是病原和寄主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环境因素对病原
的繁殖、生长、传播和寄主的生长、生存、繁殖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土壤中的酸碱度、湿度、通风等因素都是病原体的生长繁
殖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气象条件如雨水、风向、温度等对病害的传播
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够加强环境监测,掌握关键信息,并针
对性地进行调整,就能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治病害,我们需要了解病原、寄主和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针对病原的减少和控制、寄
主体质的提升和环境改善的方法都可以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降低损失和影响。
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全过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全过程
侵染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侵入、潜育和发病三个时期。
侵入期:从病原物萌发开始到建立稳定的寄生关系止。
潜育期:是病原物从寄主夺得生存条件、扩展、发育的时期。
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扩展的范围只限于侵染点附近,称为局部侵染,如叶斑病。
与此相反,病原物入侵后便扩展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系统侵染,病毒、类菌质体以及少数真菌和细菌的扩展属于这一类,如枣疯病、青枯病、榆荷兰病。
一般来说,局部侵染引起局部性病害,系统侵染引起系统性病害,但也有少数例外。
潜育期长短相差甚远,多数在10天左右。
叶斑病短至数天,枝干病害长约十几天至数十天,活立木腐朽病长达数年至数十年。
发病期:随着病原物侵染的深化,引起寄主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表现出各种症状。
症状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侵染程序的结束。
看完以上内容,对于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相信大家也有了答案,其实出现这类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养护不当造成的。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后一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病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3 .病害的三角关系:即病害三角,是指需要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发病的观点。
4.侵染过程:病原物育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所形成的病害。
5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或在侵染作用很小的病害。
6.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7.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的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
8.病情指数:将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发病程度。
或普遍率与平均严重度之积。
9.诱导抗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
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染后,可以从侵染点向四周扩展,甚至可扩展至植株全身,最后一点侵入多点发病,或一点侵入而在距离侵染点较远处发病。
11.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面与植物病害防治有关的措施。
12.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严重程度,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
8.毒性:也称毒力或致病力,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
13.定向选择:由于垂直抗病品种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某些毒性基因频率增大。
14.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15.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16.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17.无性繁殖:是否经过性器和性细胞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18.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19.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20.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装物。
21.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植物侵染性病害分类

植物侵染性病害分类
由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线虫、螨类、藻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那么植物侵染性病害分类有哪些呢?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
其中真菌性病害又可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
低等真菌能够引起植物发生霜霉病、晚疫病、猝倒病、根腐病等。
另一类是高等真菌,能够引发植物的白粉病、炭疽病、立枯病、黄萎病等。
侵染循环和侵染来源,一般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受初侵染的林木上,病原物产生孢子和其它繁殖体,继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致病性
? 3 致病性的变异
病原物的致病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发生变 异。变异的原因有:
? 有性重组 ? 无性重之间即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寄生性强的致病性 不一定强,致病性强的其寄生性也不一定强。 ?区别:
–寄生性强调取食方式和能力 –致病性是对寄主的破坏能力
? 简化公式: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 生物群落: 指生活在同一环境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种群的复合体。生物群落可 划分为三大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植物是生态系中主要组成成分,它与其他成员之间或 组分之间有种种密切关系, 侵染性病害必需放在这个 整体背景下加以认识。
?联系:
–寄生取食,本身对寄主构成危害,有一定的致病性。 –致病性:破坏远大于取食本身的危害。
?寄生关系是植物传染性病害的核心。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自然生态平衡,寄生并不构成植物严重受害。但在农业 生态系中,种间、种内多样性减弱,单一化和集约化种 植,寄生就构成了危害,造成病害流行。 ?寄生的不一定能致病,致病的不一定是寄生物。
六、寄主的抗病性
? 1、定义: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危害的能力。寄主的抗病性 是相对的。
? 2、抗病性的类型: ? 寄主的抗病性以其程度不同,分为:
– 免疫:(immune):完全不发病; – 抗病:(resistant):发病轻;(发病很轻的称高度抗病:HR) – 感病:( susceptible):发病重;(发病很重的称高度感病:HS) – 发病中等但偏于抗病或感病的称为中度抗病( MR)或中度感病
– (2)寄主范围和寄生性的关系
? 一般“寄生性强,寄主范围窄,寄生性弱,寄主范围广 ”,例如: 小麦条锈病只侵染小麦,偶尔也侵染大麦、黑麦和某些禾本科杂 草。
? 小麦赤霉病,可以广到禾谷类多种作物,小麦、大麦、水稻、玉 米等;黑根霉引起的瓜果软腐。
? 但病毒除外,寄生性强,但寄主范围有的很广,如 TMV,可侵 染36科236种植物。
五、寄生专化性和寄主范围
? 1 寄生专化性:一种寄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和品种、 以及寄主发育阶段和器官或组织有一定的选择寄生现 象。如稻粒黑粉病,寄生籽粒。稻叶黑粉寄生茎叶, 小麦白粉不侵染根,MDMV不侵染小麦和水稻等等。
? 2 寄主范围:
– (1)概念:一种寄生物能寄生的植物种类的范围。 不同寄生 物寄主范围差异很大,寄主范围广的可危害不同科的寄主, 寄主范围窄的,狭到品种。
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根据获取养分的方式)分为
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 具光合作用的细菌)
异养生物(动物和微生物)
寄生
腐生
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共处
生
竞争
物
间 的
捕食
关 系
寄生
共生
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 共生: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互惠性共生: 如菌藻共生体,根瘤菌等;共栖性或偏利性共 生:地衣和苔藓在树皮上生长,与植物间无关 系;根围、叶围微生物,植物提供其水分,其 对植物无害。颉颃性或致病性共生,相互颉抗, 对一方或双方都有害。
? 重寄生 :有些寄生物或植物病原物还有寄生于 它自己的寄生物,这种现象称重寄生。
二、寄生性
1 定义:异样生物从其他生物体获取营养的能力。或:寄生物从寄主体内获 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或能力。 2 寄生性的类型:
– 专性寄生:只能寄生,不能腐生。如白粉菌、锈菌、霜霉菌、病毒,称专性 寄生物。
– 凡引起生理、组织、形态的病变均在内;在侵入和扩展中, 对寄主细胞、组织的损伤,分泌毒素和酶对寄主细胞杀死, 消解及对呼吸光合作用的干扰破坏,破坏激素的平衡,这些 作用大,则致病性强,反之弱。
? 从宏观上(流行学角度)
– 凡使寄主发病重、对经济损失大,致病性强,反之弱。
三、致病性
几个概念: ? (1) 生理小种 :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
主要内容
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二、寄生性 三、致病性 四、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 五、寄生专化性和寄主范围 六、寄主的抗病性
七、病原物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的关系
一、生态系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 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共同结合而成的 生态学单元;
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 biotype )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 种(physiologic race)。 ? (2) 毒性 (virulence) :指同种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致病力差 异的单位。 ? (3) 侵袭力( aggressiveness ): 在病原物对寄主有强毒力的前提下,两个生理 小种对同一寄主所引致的发病程度可以相同,但两个小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诱发 病害的过程等可以不同。在病原物对寄主有强毒力的前提下,用来表示两个引 致发病程度相同生理小种之间在生物学特性和诱发病害过程上差异程度的毒力 单位。 ? (4)适合度 (fitness ):一个生物能生存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 ? (5)寄生适合度 (parasitic fitness ):病原物能生存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 相对能力。它是病原物毒性和侵袭力强弱的反应。一般用相对寄生适合度表示 (最强毒性小种和最感病品种组合的寄生适合度为 1,其余的在 0~1之间)
?注意:植物传染性病害的 病原物并不一定是寄生物 (绝大多数为寄生物, 但近年发现虽能致病,但并不建立寄生关系的微生物,如根围的微生物种有 的其分泌毒素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同样, 寄生物不一定是病原物,如根 瘤菌。
三、致病性
? 1 定义: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或能力。
? 2 微宏观致病性的表现 ? 从微观上看(病理组织学角度)
– 兼性寄生:分两类:
? 以寄生为主,兼腐生,为兼性腐生物,如稻瘟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 ? 以腐生为主,兼寄生,为兼性寄生物,如甘薯软腐病菌(黑根霉);大白菜软腐病
菌(细菌)
– 专性腐生:完全腐生,无寄生能力。(一般不会引起植物病害,但有例外, 如煤污病菌)。
也有把寄生物分为:活体营养物和死体营养物。前者相当于专性寄生物,后者指 兼性寄生物和专性腐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