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经济文化

合集下载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经济体系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经济体系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经济体系近代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它以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9世纪末,日本的工业化起步于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的工业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制定相关法律、鼓励外国投资、培养技术人才等,为日本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展重工业。

明治政府将重工业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钢铁、煤炭、造船等重工业,以支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明治政府的支持下,日本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日本也积极发展轻工业和制造业。

明治政府鼓励民间企业家投资于轻工业和制造业,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日本的纺织、电子、汽车等制造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的工业化还受益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

日本的劳动力素质高,工人勤奋且有纪律性,这为日本的工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对工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的企业注重团队合作、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种企业文化为日本的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并非一帆风顺。

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资源短缺。

日本的土地资源有限,煤炭等重要原材料也需要大量进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这也促使日本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国家,进一步推动了其工业化进程。

除了资源短缺,日本的工业化还面临着技术落后和市场规模小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大规模的出口来扩大市场规模。

这些努力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使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不仅改变了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现代化进程中的与文化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现代化进程中的与文化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现代化进程中的与文化变革在日本历史上,明治维新被认为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现代化进程。

这场变革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对文化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探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与文化变革的关系,以及这些变革对现代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西方文化传入与文化转变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然而,在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并引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

这种文化的引入对于日本来说是颠覆性的,它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西方的科学方法和理性主义思想对于日本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推动了科技和科学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改革与启蒙运动明治政府在维新初期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公民。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的教育体系中加入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培养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了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此外,启蒙运动的兴起也促使了社会的变革,推动了更多人对知识的追求。

三、文学与艺术的转变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文学和艺术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之歌大江户派为代表的江户时代的艺术形式开始式微,代之以以西方为模板的新文学和新艺术的兴起。

新文学在主题、风格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注重对日本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

著名的文学家如夏目漱石和谷崎润一郎等都是明治维新时期新文学的代表人物。

在艺术领域,西方的绘画和雕塑技术被引入日本,对传统日本艺术形式带来了影响。

西洋画派的兴起使日本画家开始用透视画法和明暗对比等西方技术来描绘画作。

同时,戏剧和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也出现了转变,西方的戏剧形式和音乐乐器开始在日本流行。

四、社会习俗与传统的变迁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习俗和传统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以前日本的社会结构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动,等级制度逐渐被废除,社会开始向着平等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日本的现代化

日本的现代化

三.日本现代化的缺陷(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政治:政治体制落后,实际是天皇主权制,封建神权色彩 浓厚; 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通过战争促发展; 3文化:教育体制中给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和魂洋才); 4军事:军队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 ”,不受内阁干涉。所有军人都要接受武士道教育,要 求必须效忠天皇。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 为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四)文明产生的条件: 1.地理环境 2.经济生产方式 3.体制模式 4.民族心理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明治维新展开后,日本工业化所需的自由劳动力、技术、市场、资 本、原料等条件得到解决。 ⑴自由劳动力:通过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废除 武士特权来解决; ⑵技术:政府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 ⑶市场:国内市场——通过“废藩置县”彻底打破封建割据,为统 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然后又通过“地税改革”推动农村的 商品经济的发展来扩大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通过对外战争侵略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朝鲜 来扩大市场。 ⑷资本:国内——①私人资本(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 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也为其提供了投资工业的资金;许多财力 雄厚的大商人、大地主的投资;)②国家资本(国家通过地税改革 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以解决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 国外——通过对外战争从中国和朝鲜掠夺,进行快速的资本原 始积累。 ⑸原料:通过对外战争从中国和朝鲜等地掠夺。
二.日本实现现代化的原因: 国内原因:思想文化方面 (一)超强的学习能力: 明治维新 (二)民族精神:武士道精神 (三)儒家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结合: 儒家文化:忠、有人情味、集体主义 资本主义文化:勤劳、节俭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国家。

这一历史进程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政治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旨在建立现代国家体制。

首先是明治政府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废除了封建的幕府体制,确立了天皇的实际统治地位。

其次,明治政府进行了许多政治制度的革新,如设立中央政府机构、建立宪法、设立议会等。

这些政治变革为日本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以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废除了封建时代的藩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

此外,明治政府还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了矿业、制造业等现代产业。

特别是在海外开拓方面,明治政府积极推动日本的殖民化,建立了日本的海外殖民地,为日本的经济现代化提供了资源和市场。

三、社会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方面,明治政府废除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地位,实行平民法,使整个社会更加平等。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社会观念也开始被冲击。

例如,明治政府废除了天皇神格化,实行了宗教自由政策,使得宗教观念得到了空前的宽容和发展。

这些社会变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思想启示。

总结起来,明治维新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变革,明治政府奠定了日本现代国家的基础,并推动了日本走向世界舞台的进程。

尽管在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日本走上现代化之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代日本的开放与现代化实践

近代日本的开放与现代化实践

近代日本的开放与现代化实践自16世纪以来的两个世纪里,日本长期处于“鎖國”和封建体制的状态。

然而,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列强的进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并开始进行自我觉醒和现代化转型。

一、开放的日本1846年,美国商船“圣佩特罗”号来到日本,并向日本政府提出停靠和补给的请求。

当时,日本政府颁布的“鎖國”政策限制了外来船只的进入,并禁止日本人离开本国,以防外来文化的冲击。

然而,面对圣佩特罗号的请求,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封闭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时代需求。

于是,在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Matthew C. Perry)两次率领军舰来到日本,借口开展贸易关系,迫使日本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从根本上动摇了日本长期以来的政治和文化秩序。

虽然这些条约背离了日本政府的愿望,但它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由于贸易关系的建立,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了日本,他们带来了新的商业、科技和文化。

同时,日本政府开始审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力量,逐渐清醒了解自己的落后。

二、现代化的实践日本政府从不平等条约中明显感受到了落后的现实。

这促使日本开始大力实施现代化建设。

下面分别介绍日本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实践。

1.经济方面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推行各项改革,其中包括:废除藩制,建立地方自治制度和国会,设立银行、邮局等公共机构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日本政府进一步推行产业化和外贸政策。

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的钢铁、机械、纺织等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同样,日本开港以来的贸易量也大量增加,并逐渐发展成为亚洲的贸易中心。

2.政治方面日本明治维新后,也进行了一系列彻底的政治改革,例如建立了宪政体制和举行了普选等。

这些政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3.教育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着手改革教育体制,实行普及教育的政策。

教育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习惯的一部分,并且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亚洲经济奇迹日本韩国与的现代化之路

亚洲经济奇迹日本韩国与的现代化之路

亚洲经济奇迹日本韩国与的现代化之路亚洲经济奇迹:日本、韩国与现代化之路亚洲经济奇迹是指亚洲一些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现象。

其中,日本和韩国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本文将探讨日本和韩国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

一、日本的现代化之路日本的现代化之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明治维新是关键的历史事件。

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日本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全面的改革。

明治政府实行了中央集权、官僚统治的体制,推行了西式的教育、法律和制度,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方面,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实行了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政策。

政府重视工业化发展,实行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大力扶持私人工业和企业。

通过吸收西方的技术和资本,日本的工业迅速崛起,出现了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兴工业体系。

日本的经济现代化还受益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

日本人勤劳、纪律性强的个人品质,以及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日本政府实行了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经济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日本在二战后面临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包括战后重建和高速增长后的经济泡沫破裂等问题。

不过,日本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经济自由化、金融改革和产业调整等,成功推动了经济的再次复苏。

二、韩国的现代化之路韩国的现代化之路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韩战后的经济重建是韩国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

韩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国家发展战略,注重工业化和出口导向,通过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和进口替代政策,推动了韩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经济方面,韩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韩国政府通过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培育本土的产业,重点发展钢铁、化工、造船和电子等产业。

此外,韩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贸易政策,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韩国的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课件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课件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课件
一、经济的发展
1、日本经济的发展史
经过二次大战后,日本展开了自由市场经济改革,在美国财政、金融
等多方面帮助下,推行了高度政府干预和市场化改革,形成了经济快速发
展的新经济模式。

2、现代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征
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1)高度政府干预,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2)
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3)体制和政策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
(4)实施多元化经济策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结构发展
1、农业结构
日本农业是以稻米、蔬菜等为主产品的经济,大部分农业以小规模家
庭族群经营为主,蔬菜是主要种植产品。

2、工业结构
日本工业以机械、汽车和电子产品为主导,生产率高、工业化程度高,经济紧密结合的研发和制造体系得到了促进。

3、服务业结构
服务业在日本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零售和银行业为代表,其
他服务行业如交通、旅游、娱乐、金融等也发展迅速。

三、经济问题及对策
1、政府负担重
日本经济受到政府负担过重的制约。

因此,日本政府应加强监督,减少政府开支,并实施劳动力市场改革,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改善经济结构。

2、财政制。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19世纪末,日本发生了一场被称为明治维新的历史事件,它对日本乃至整个亚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从封闭自守的幕府体制走向现代化的新时代。

本文将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一、政治现代化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举措,包括废除武士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制定新的宪法等。

这些措施使得政治权力更加集中,为日本的现代化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二、经济现代化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工业化进程。

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工业政策,鼓励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制造业。

此外,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与先进设备,并积极吸收外国资本与经验,加速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在明治维新的努力下,日本迅速成为亚洲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之一。

三、社会现代化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明治政府废除了世袭的等级制度,实行平等主义的理念,提倡了民主与自由。

此外,明治维新也加强了农村的改革,使得农民能够拥有土地所有权,激励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些社会变革为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现代化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文化现代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治政府积极推动学术和文化交流,引进了西方的艺术、文学和科学,促进了国内文化的多元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变革,尤其是教育普及化的推行,为培养更多的人才提供了保障。

总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它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明治维新为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向一个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明治维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西方化的冲突与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等。

总体而言,明治维新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5 日本现代经济简史
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卓越
李帅
日本现代经济简史
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
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

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的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从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 年挑起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费用更加扶摇直上,达到了 7558 亿日元这样的天文数字,国债余额从1930 年的62 亿日元增加到 1945 年底的 1439 亿日元,整个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1945 年日本战败,战争给日本留下的是“大东亚共荣圈”幻梦的破灭,是“人工沙漠”(随美国占领军抵达日本的从军记者语)般的一片废墟,是足以令国民发誓“决不能让战争重演”的深刻教训。

2. 战后经济复兴( 1946— 1955 年)
二战结束的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

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的30 %—60%遭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的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

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的结果,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

1946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年平均值)的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的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

全国的失业人口多达1300 万,从海外撤退回国的日本国民多达650 万人。

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可以说战后的经济复兴之路的起点是极为困难、悲惨的。

在经济复兴的开始,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

战后改革使日本在外力的推动之下确立了战后的和平发展道路,并使市场竞争原理在除金融外的大多数产业领域得以发挥作用,为整个战后的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6 年采取的“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当时的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

“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的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的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的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推行紧缩的财政、金融政策,虽使通货膨胀趋于收敛,却又引起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日本经济一步步地陷入危机的深渊。

正在这个关头,美国侵朝战争于1950 年6 月爆发,大量的战争“特需”犹如及时雨润泽了日趋干枯的日本经济,使工矿业生产部门重又活跃起来,不仅摆脱了道奇路线造成的经济危机,而且带来了空前的“特需景气”。

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的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的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的条件下,对耐
用消费品等的需求不断增大,刺激了生产的发展,因而很快出现了“投资、消费景气”。

至1953 年日本的实际GNP 超过1944 年的水平,而在1946 年实际GNP 只及1944 年的56%。

从1946—1955 年的10 年间,GNP 年均增长率达到9.2%。

3.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年)
当时,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的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

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的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的热潮。

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的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

由于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1949 年设定的日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偏低(1 美元等于360 日元),日本的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出口以两倍于GNP 增长率的速度增加,其结果在60 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贸易收支的黑字态势(出口大于进口)。

高速增长总的来说使蕴藏在日本国民中的“能量”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

70 年代初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

1970 年度的实际增长率为7.6%,71 年度由于“日元升值”的冲击增长率下降到5.0%,1972 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9.2%。

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 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0.4%,为战后第一次出现的负增长。

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转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给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

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6 年)
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

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的日本经济的冲击更大。

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日本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的现象。

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

日本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

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的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上下摆动也不大。

然而,日本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良好的经济表现与迅速的技术进步,却带来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

由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日本的工业品出口持续扩大,1974—1975 年的经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转为黑字,此后出超幅度迅速扩大。

特别是在日美之间,由于美国从1982 年起实行高汇率政策,使日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日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日趋激化。

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的 3 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从 1 美元兑换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兑换121 日元。

5.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1986—1997 年)
由于1987 年10 月的“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 年达到1 美元兑换122 日元的水准。

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 年2 月日本银行将再贴现
率调整到空前的低水平,即2.5%。

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的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的价格会继续上涨的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的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经平均指数(日本最常用的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的有代表性的225 种股票的平均价格计算出来的)达到创记录的38915.87日元。

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的是金融机构。

由于作为担保的不动产价格的下降与所保有的股票价格的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的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

结果, 1993 年10 月日本经济走出谷底,其后日本经济虽进入了复苏阶段,但为了处理不良债权而拖了景气的后腿,使复苏步伐缓慢、乏力,“创了历史__记录”。

继1992 年度增长0.4 %之后,1993、1994 两年度又接连出现零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为 0.5%、0.7%),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连续3 年的零增长局面,连经济企划厅也承认90 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惊异的低增长”。

1995、1996 年度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 2. 4%、 3. 5%,然而,到了1997 年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跌落为-0.7%的负增长,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除政府政策的失误(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增税、减少公共投资等紧缩财政的政策)和泡沫经济崩溃的后遗症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日本的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