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与经济
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元素运用——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访日考察有感

加 工企业 , 他 们 为参观 者制 定 了很 有计 划 的观光线 路 。 请 人观 光 的过程 就是 品牌推 广 的过程 , 通 过不 断吸 引观光 者 。 镝木 农 园的品牌 美誉度 不 断得 到提高 。 在 品牌形象 塑造 方面 , 作 为工 业企 业 的养命酒 驹之 根工 厂与镝 木农 园有 异 曲同工之 处 。这
企业 . 以 推 广 南 信 州 传 统 特 产 市 田柿 为 主 营 业 务 , 兼 营 其 它 农 产 品的种 植 、 加工 、 销 售 。 观 光 农 业 是 镝 木 农 园 品 牌 推 广 中 的
重 要 一 环 。 处 在 群 山 环 抱 中 的镝 木 农 园 , 既有 种植 基地 , 又 有
案, 一旦 发 生灾难 , 可 以 让 全 民都 成 为 自救 和 救 援 的 力 量 , 用
平, 其 中都 融合 了很 高 的文化含 量 。 可以说 , 文化元 素 的运 用 , 对 提高 日本 经济 与社会 发展 的软实 力 ,起 到 了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下面, 我从产 业 发展 、 人 才战略 和公共 服务 三个 角度 , 浅谈
下 我对 于文化 元素 在 日本 经济 社会 发展 中的运 用 的思 考 。
一
、
经 验
平 日针对 社会 的灾难 预防服务 , 换 取更多 生命 的安 全保 障。
除 了 防 震 知 识 培 训 这 种 社 会 服 务 实 行 标 准 化 教 育 , 日本 的公务员 培训 也体现 了标准化 。 与公 共服务培 训相关 联的 。 是
人心. 而且社 会化服 务水 平很高 , 标 准 化 的社 会 教 育 与 公 务 员
我 有 幸 参 加 了 由 团 中 央 组 织 的 为 期 八 天 的 中 国 青 年 代 表
日本明治维新现代化进程中的与文化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现代化进程中的与文化变革在日本历史上,明治维新被认为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现代化进程。
这场变革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对文化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探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与文化变革的关系,以及这些变革对现代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西方文化传入与文化转变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然而,在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并引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
这种文化的引入对于日本来说是颠覆性的,它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西方的科学方法和理性主义思想对于日本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推动了科技和科学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改革与启蒙运动明治政府在维新初期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公民。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的教育体系中加入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培养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了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此外,启蒙运动的兴起也促使了社会的变革,推动了更多人对知识的追求。
三、文学与艺术的转变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文学和艺术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之歌大江户派为代表的江户时代的艺术形式开始式微,代之以以西方为模板的新文学和新艺术的兴起。
新文学在主题、风格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注重对日本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
著名的文学家如夏目漱石和谷崎润一郎等都是明治维新时期新文学的代表人物。
在艺术领域,西方的绘画和雕塑技术被引入日本,对传统日本艺术形式带来了影响。
西洋画派的兴起使日本画家开始用透视画法和明暗对比等西方技术来描绘画作。
同时,戏剧和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也出现了转变,西方的戏剧形式和音乐乐器开始在日本流行。
四、社会习俗与传统的变迁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习俗和传统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以前日本的社会结构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动,等级制度逐渐被废除,社会开始向着平等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论二战后“日本奇迹”中日本企业文化的作用

《论二战后“日本奇迹”中日本企业文化的作用》摘要:经过本学期系统学习了日本企业文化,对于日本企业文化在社会安定以及社会凝聚力方面做出的显著贡献深有感触。
特别是在二战之后经济复苏起到的不可或缺性作用。
本文将对日本企业文化对于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所起到的作用,作以简要概述及分析。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社会凝聚力、战后经济复苏1.二战后的日本现状及世界形势在20世纪四十年代,全世界爆发了以德意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掀起的重新瓜分世界格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作为其中一方的主要成员,在这场不正义的战争中损失惨重,经济建设惨遭重创。
因为在战后,美国不断地空炸。
导致日本全境里120多个城市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以东京为例,整个城市里65%的住宅被摧毁,将近7成的人口迁移,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百姓日夜生活在被恐惧笼罩的战后阴影下。
无数的普通百姓被逼上了抢打劫杀的道路。
在当时日本国内,基本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战争导致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无处不在。
放眼世界形势,美国等资本主义战胜国在这次战争中赚的盆满钵圆,中国等初步发展国家也在欣欣向荣的搞着基础建设;只有日本和德国在承受着不人道战争的恶果。
一个国家基础建设几乎毁灭、一个国家举国背负罪恶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2.什么是日本奇迹指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四十多年里,创造了实现经济繁荣的“世界奇迹”,从一个几近被毁于一旦的战败国,摇身一变成为拥有超过世界总产值11%的发达国家。
3.日本企业文化对于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作用一批卓越的企业家以及他们富有哲学思考的企业文化对当时社会的稳定,以及全民的凝聚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是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他所开创的“自来水哲学”不但使广大的日本百姓都可以用到使生活更加幸福便捷的电器产品,而且还扩大生产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并且还在公司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
把企业的安危种到职工的心里面,让职工不由得为企业操心;而企业也是在当时动荡社会下职工们温暖而有力的依靠。
文化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交流的便捷,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文化多元化指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在全球范围内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而经济全球化则是指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密切联系和互相依赖。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文化多元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这使得各地的商品和服务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当这些特色融入到全球市场时,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消费。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欢迎,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同样,日本和韩国的流行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其次,经济全球化也促进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和商品的跨国贸易,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也更加广泛。
这种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相互借鉴和交流,使得各地的文化传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外传使得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艺术、音乐和文学作品。
这样的交流和传播也为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
然而,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和淡漠。
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本土文化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其次,文化差异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方式,当这些差异冲突时,容易产生误解和争执。
因此,建立一个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文化交流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优势,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鼓励人们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应该鼓励文化交流和合作。
各国和地区可以加强文化交流合作,通过展览、演出和文化节等形式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
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首先,明治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明治维新废除了幕府体制,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
集权制度,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设立宪政、选举制度等,
使日本政治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在经济上,明治维新推行了一系
列的改革政策,如土地改革、工业化、铁路建设等,促进了日本经
济的快速发展。
在文化上,明治维新推崇西方文化,进行了大规模
的文化改革,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制定新的教育制度等,使日本
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明治维新对日本国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政治上,明治维新结束了长期的封建统治,建立了现代国家制度,为日本的
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上,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
速发展,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
在文化上,明治维新
使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为日本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使日本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
总的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它对
日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它对日本国家的影响是全面的,使日本走上
了现代化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日本国内,而是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是我们研究日本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课题,也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赣南与日本文化科技经济交往概述

19 年 4月 。由 日本 九州 大 学 名 誉教 授 冈 田武 彦率 领 92
的 “ 阳 明遗迹 中 日联 合考 察 团 ” 行 1 王 一 5人 ( 中 日方 9人 , 其
维普资讯
改 开放以 赣 革 来 南与日 文 科 经 往 述 本 化 技 济交 概
周 菲 菲
( 北京 大 学 北京 10 7 ) 0 8 1 【 摘 要 】 赣 南与 日本 的 交流 古 已有 之 。 改革 开放 后 的 2 O年 , 南地 区 的 外 事 活 动 日趋 活跃 , 赣 日本 与赣 南在 文 化 、 技 、 济 、 科 经 政
区 的发展 起 到 了一 定 作用 。
一
察 了 王 阳 明活 动 遗 址通 天 岩 、赣州 市第 六 中学 ( 阳 明 书 原
院 ) 八 境 台和 郁孤 台 。冈 田武 彦 系 国际 著名 学 者 , 、 日本 当代 儒 学 家 。 任 着 日本 中 国学 会 理 事 、 议 员 , 方 学 会 名 誉 担 评 东
治 等领 域 的 交往 也 日益 扩 大 , 赣 南地 区 文化 、 技 、 济 、 治等 方 面产 生 了一 定 的作 用 和 影 响 。 对 科 经 政
【 关键 词 】 友好 交往 日本 赣南 改革 开放
中 日两 国是 一 衣 带 水 的邻 邦 。友好 交 往 的 历史 源 远 流
长 。赣南 与 日本 的交 流亦 古 已有 之 。 日本 山梨 县就 曾 出土 过 赣 州七 里 镇 窑 生 产 的用 刻划 纹 点釉 装 饰 的 黑 罐 。 日本 冲绳 也 多次 出 土赣 县 出产 的磁香 炉 。1 1 9 9年 ( 国 8年 ) 日本 东 民 , 京 地 质 学 会来 人 调 查 赣 南 章 、 贡二 水 , 为赣 南 地 质 调 查 之 是 始 (9 6年 < 14 赣县 新 志 稿) 。抗 日战争期 间 。 南 人 民为 战 胜 ) 赣 日寇作 出 了巨 大 的贡 献 。 新 中 国成 立 后 , 日关 系仍 处 在不 正 常 状 态 中 。 两 国 中 在 人 民 和 两 国有 识 之 士 的推 动 下 。中 日关 系逐 步 由 民间 交往 上 升 为 在 经 贸 领域 的半 官 方关 系 . 日本 与赣 南 之 间 的 贸 易 往 来 和 文 化 交 流 也从 2 0世 纪 5 0年 代 开 始 逐步 得 到 了恢 复
早期日本和越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础 上进 行的。近 代 以来 , 由于 日本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 越南成为 日本侵略扩展 的 目标 , 并最终侵 占越南。
关键词 : 国家 关 系 ; 日本 ; 南 ; 期 越 早
中图分类号 :3 3 l l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92 o )5 0 9 —0 l0 —87 (0 90 — o5 5
一
、
古代 ( 国殖 民者 入 侵 前 的 ) 法
日越 关 系
( 邑) 林 。公元 73年 , 有 代表 性 的 遣唐 留学 生 5 具 阿倍 仲麻 吕在 归 国途 中漂 流 到 了 安 南 的鹱 洲 沿 岸 。并且 在公 元 76年 , 6 阿倍 仲麻 吕作 为唐 朝 官 员还 被任命 为 安南 节 度 使 。遣 唐 使 的往 来 为这
传是 日越 文化 交流 的典 型事 例 。
收 稿 日期 :09— 6 6 20 0 一l 基 金 项 目 : 家社 科 基 金 项 目“ 国 中国 西 南 边 疆跨 境 民族 宗教 认 同 与 国 家 关 系研 究 ”Ox Jl )云 南省 教 育厅 科 (9 zo 5 ; 研 基 金 项 目“ 战 时期 日本 与 东南 亚 关 系研 究” 6 04 E 冷 (Y 16 )
杨 黔 云
( 曲靖师 范学院 人文 学院, 云南 曲靖 摘 65 l ) 50 1
要; 早在公 元 5 3 4 年越 南的货物就 已流传到 了 日本 , 以后 日越两 国的经 贸往 来有 了进 一步的发
展 。盛行 于 l 6世纪末 1 7世纪初 的朱印船贸易反映 了两 国经济 贸易关系发 展 的规模 和特点。 中国唐 朝 时期 , 由于 两国人 民往来 频繁, 日越关 系发展 进入 了高潮 时期 。古代 日越关 系的发展是在 互惠互利基 使
政治·经济·文化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日本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探析

府 、政 党 是 否 努 力 搞 好 社 会 保 障 作 为 评 判 执 政
党 政 绩 的 一 个 重 要 内 容 。 这 就 形 成 了 社 会 保 障
发 展 的 不 可 逆 性 。 当社 会 出 现 危 机 时 , 日本 政
府 总是 从 发 展 社 会 保 障 方 面 来 缓 解 矛 盾 , 消 除 危机 。如 18 9 5年 由 于 经 济 危 机 日 本 的 钢 铁 、 造 船 等 传 统 行 业 进 行 了 大规 模 的 裁 员 和 结 构 调 整 , 这 使 日本 的 失 业 率 增 加 。 日本 政 府 为 此 制 定 了 《 区就 业 开 发 促 进 法 》,并 实 施 了 “ 0 万 人 就 地 3 业 开 发 项 目 ”、 “产 业 、 地 区 、 老 年 就 业 项 目 ” 等 积 极 的 就 业 政 策 , 表 现 了政 府 在 危 机 时 的 主 导 作 用 。 以 此 相 反 ,2 世 纪 8 0 0年 代 以 后 , 由 于
加 。 失 业 大 军 包括 军 工 厂 关 闭后 流 到 社 会 的 大批
其 他 发 达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 这 使 统 治 集 团 有 较 大 的  ̄-5 力 。 同 时 由 于 内 部 劳 动 者 的 强 烈 要 求 , l 压 e
迫 使 政 府 把 发 展 现 代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作 为 自 己 的 政 治 主 张 , 以 此 吸 引 民 众 的 支 持 。 自 民 党 是 战 后 日本 执 政 时 间 最 长 的 党 , - 党 的 政 治 纲 领 中 g , 就 有 谋 求 实 现 福 利 国 家 的 规 定 。 这 为 15 年 ① 95 以后 日本 福 利 国 家 的 快 速 发 展 起 到 了 不 可 忽 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一.日本经济发展史
开放后
门户开放以后,政府推行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政策。以轻工业为中心推动工业化与近代
化,在股市筹措资金以发展经济。主要的出口货是丝线,火柴,电灯泡等轻工业产品。在这
段时期,重工业较不发达,外贸持续赤字。财阀也逐渐兴起。不过由于多次对外战争,日本
的外债增加,明治维新以来的经济体制面临崩溃。
两次世界大战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军需激增,日本的经济从中获益很多。重工业在经济
地位提高(大战景气)。同时,日本和美国同样转换为债权国。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欧洲军需骤冷使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经济陷入低潮。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等也导致银行
信用不佳,1927年发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30年,由于解除黄金出口禁令与世界恐慌等一
连串影响,日本经济恶化。
在全世界的经济不景气中取得了跃进的苏联5年计划,日本也受此影响。一些官僚主张
加强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日本经济完全成为国家统制经济,自由主
义经济制度崩溃。同时,终身就业与月薪制在这时出现,为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定下基础。
战后的复兴与高度成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产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
在朝鲜战争中,在军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业复苏。以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做为起点后续
的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接续展开,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日本的经济规模,
于1968年超过西德的GDP成为世界第2位
二.日本文化的特征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严谨的国民性格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日本形成
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
日本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全面西化的氛围中没有忘记保留传统文化。在日本的
城市中,古朴典雅的寺院神社,丝弦演奏的民谣,依旧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日本的文学作
品、影视艺术,就连书法都显现出新旧结合、东西交璧的特色。所有这些现象都归源于日本
文化的独特性。
(1)开放性
开放性是日本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化始终有一
种对外开放的性格,积极吸收先进文化,这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吸收中国的文化,在平安、奈良时期,以此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
对中国文化实行全方位的开放,以至于使日本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中国文化的色彩,成
.
.
为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给日本带来了稻米、青铜器和铁器。稻作农业
和金属文化的传入,一方面使日本人脱离了原始状态,另一方面也使其在一段时间内融入的
中国文化。
第二个时期以1868年发生的明治维新为标志。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政府发布 “五条
誓文”明确提出了“求知识于世界”的原则,日本文化转而对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全面
开放。在明治政府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放”三大政策的指导下,日本
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学术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有选择地学习和移
植了西方文明,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建成了近代日本资本主义文化,并使日本由一个落
后的封建国家快速成长为世界五强之一,被称为“东方的不列颠”。
第三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这段时期,主要移植了美国的文化制度。日本经济
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一个几近崩溃的边缘,迅速变为高度发达的社会,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日本文化先是吸收了中国的汉文化,后又消融了西方欧美文化,铸成了本身的开放机制。
(2)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
日本文化的自卑感早在日本文化形成初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日本又为西方的“坚船利炮”所倾倒。一方面他们拜倒在西
方文明的脚下,打出“脱亚入欧”的旗帜,走西化的道路,对西方列强在日本的强权百般忍
让;另一方面,他们又用从欧洲学到的东西来向东方国家炫耀,对东方国家大动干戈。
早在古代,日本在向隋唐称臣的同时,模仿中华帝国的册封体系,令朝鲜半岛各国向其
称臣纳贡。为了掩饰日本在与中国交往中的卑下地位。进入近代,日本文化的优越意识更加
明显。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经过发奋图强,大量移植西方资本主义文
明,很快跻身于世界五强之列。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些日本的文人就大谈“日本主
义”,相信自己是天下人类中“优等民族”、“神土国家”,极力宣扬所谓日本精髓“大和
魂”。
(3)内聚性与排他性并存
日本文化具有鲜明的内聚性与排他性。神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天皇
及其祖先的神化。在战前它是一种民族意识,是日本精神的最高体现。战后,作为一般意识
形态,仍在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总括神道教“大和魂”的主要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如下三点:①日本列岛神创论,
日本国是“神国”、“神土”;②单一民族的“神民”观,大和民族是“太阳神”的子孙;
③“大和”是“神国”中的“神民”所自然具备的、不为“异国之横道所惑之神”。和之“神
国”、“神民”、“神髓”使日本人在接触外来文化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和内
.
.
聚力,与此相适应也必然会产生排斥力。所以“日本人总是把‘我们’与‘他们’即日本人
同其他各国人民之间的界限分得很清楚”。
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高速发展,在世界引起轰动,其中最出色的是日本企业的管理方
式。日本式企业管理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日本企业实行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
工会,他们构成了日本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三个有力支柱。透过这种制度的外表,
埋在其深层的却是“集体主义”的经营思想。集体主义在日本的形成,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
企业管理方式本身是日本文化的产物。
三.日本文化对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1、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神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日本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远离大陆,民族构成单一,而且极少受到大规
模入侵,使日本在引进外来文化方面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卓越的模仿能力,很善于学习和吸
取世界上一切优秀和先进的事物,这无疑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强大且有效的原动力。
2、强烈的务实精神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日本人特别务实,他们不喜欢抽象思辨、形而上学的思考,而倾向于事实、现象、经验、
实证的思维方式。现代的日本人,在经济上有总体规划,又尊重经济规律,让激情与想象的
热流注入客观规律的模子,浇铸出切实的产品,而不是恣意妄为及以主观想象的方式从事经
济建设。他们务实求真,不尚空谈,不玩花架子,不搞自欺欺人的把戏,老老实实以辛劳和
智慧来培植理想之花,因而能创造经济上的奇迹。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缺乏深刻思辨能力的民
族特性,决定了日本只能停留在模仿他国创新成果的阶段,决定了日本最多只能够成为一个
二流强国和强权的追随者。缺乏理性和思辨的日本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
却很少产生世界级的科学家、哲学家。
3、坚定的团队精神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日本文化的内聚性即团队精神对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家庭和团
队、为了民族和国家,从普通百姓到总理大臣都甘愿作出自我牺牲的精神,是日本民族固有
的团队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也融入到日本的经济中。日本人这种为了团队、民族、国家宁
可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其凝聚力和推动力是不容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