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新版)

合集下载

日本文化矛盾性的表现与成因

日本文化矛盾性的表现与成因

二战期间,美国成立了专门研究日本人的小组,并得出研究成果《菊花与刀》,首开系统研究日本人、日本文化的先河。

几乎同一时期,中国的蒋百里写了《日本人》,戴季陶著有《日本论》。

而在此之前,日本留美博士新渡户稻造也著有《武士道》。

尽管如此,二战后初期,赴日本的美国企业也大多铩羽而归,而去美国的日本企业大多获利颇丰。

当时美国人甚至惊呼“日本人要买下美国了”。

直至今日,从发展速度、效益、规模等方面看,在日本的外国企业与日本在外国的企业相比,也有望尘莫及之感——由此可见,时至今日,世界对日本人还是不太了解。

至少,了解得还不充分。

日本人难以了解,是因为日本国民性格中具有太多的矛盾性:文明与落后。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已经全面实现现代化。

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斐然,建立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劳动保障制度,国民人均素质很高,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已经成为国民共识。

但夫权思想严重、妇女地位低下、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还保持着一些落后的习惯,如书籍、杂志、报纸中使用天皇年号来表示时间,见面、打招呼、道歉、感谢时频繁鞠躬等。

坚强与脆弱。

从古代日本武士的剖腹自杀,到电影《平型关大捷》、小说《烈火金刚》中的诸多事例,二战后日本人对美国占领时的忍辱负重,都让人认识了日本人的坚强,可以说这也是二战时美国专门组织一个小组研究日本人的直接动因。

而明治维新后的“脱亚入欧”、连续十多年自杀人数超过三万人,则表现了日本人的脆弱或不坚定。

忠诚与背叛。

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言,忠诚、义、“义理”已深入日本人的骨髓,忠于天皇、忠于主人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信条。

与此相反,如新渡户稻造的研究表明,日本历史上背叛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自信与自卑。

侵略朝鲜、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对美宣战(珍珠港事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日本企业在世界上大举扩张、日本人在艺术或科学上取得的巨大业绩,如多人获得诺贝尔奖等,均可证明日本的自大或自信。

古代历史上连年向中国朝拜称臣、今天日本外交的举棋不定、在生活中日本人的谦和甚至谦卑等,则表明了日本人的不自信或自卑。

日式建筑的文化与设计

日式建筑的文化与设计

日式建筑的文化与设计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建筑风格也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从京都的寺庙古堡到东京的现代摩天大楼,日式建筑在形式、结构和细节上比其他文化更为独特。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建筑是设计的核心,建筑的文化与设计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多个方面来探讨日式建筑的文化与设计。

1. 建筑设计与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它文化你难以看到这种恒久性的文明。

日本建筑的风格,如和式建筑,表示了日本的文化身份。

这种风格不仅美观,而且结构紧凑,为居住生活提供了非凡的便利。

同时,在日本的建筑中,对于环境、材料、结构、专业技能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考虑也非常重要。

日式建筑的文化背景对建筑的设计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与以往不同的是,和式建筑比较注重室内装饰和结构的统合性,而不是将不同的建筑元素组合在一起。

同样,和式建筑也注重庭院的设计,因为这是人与自然互动的重要场所。

此外,自然美是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它被视为美的精神和灵魂。

日本人经常沉浸于自然中,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建筑风格。

日式建筑注重自然因素,并在建筑中深入运用了它们。

例如,障子和屏风从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室内空间,增强了自然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2. 日式建筑的结构与灵活性日式建筑的结构在很多方面都与传统建筑不同。

传统上,建筑结构主要基于木材和竹子。

这对于日本的环境和自然资源非常适合。

由于地震和台风的影响,日本的建筑结构需要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日本传统建筑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流线型结构。

流线型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的每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因此,它们可以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互相支撑。

这种结构也使得建筑物更加坚固,同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 日式建筑的颜色与材料在日式建筑中,颜色和材料的选择都是非常注重的。

大多数日本建筑都采用自然景观的颜色,如深木棕色和白色,并将室内外的颜色协调起来。

善良的色彩协调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尺度,从小至线条和切割细节到大至建筑建造都要处理得恰到好处。

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与冲突

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与冲突

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与冲突从古至今,日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经多次战争、政治变革、天灾人祸甚至文化浪潮的冲击、影响之后,拥有了独特的传统文化。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不断的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和冲突着。

日本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日本的传统艺术了。

其中的茶道、武道、传统歌舞、浮世绘、能剧、文化、曲艺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其中,茶道便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代表。

茶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通过一次泡茶的过程,使来宾们达成心灵上的默契,共同感悟这一瞬间。

武道则是一种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格斗拳术,它寓意着日本武士们的荣誉、忠诚和信仰。

现在的武道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与此同时,日本的现代文化也异军突起。

二战后,日本炙手可热的经济成就为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日本的动漫、电影、流行音乐、时装、科技,无不展示出日本在现代文化上的一片蓝天。

其中,动画文化是日本现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富有创意,颜色鲜明,形象可爱,深受日本的年轻一代所喜爱,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然而,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也随之出现。

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一些传统文化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比如说,现代的都市生活节奏紧凑,工作忙碌,无暇顾及茶道和武道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活动,这使得它们的传承变得十分困难。

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逐渐取代了持续几百年的书信文化,让书信的“文化性”受到了冲击。

另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比如说,日本的动画作品在某些场合中被批评为破坏合适的道德和伦理观。

另外,现代文化中流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准则和规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在时装、流行乐、文学方面尤为明显。

与此相对应的是,像日本的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如日本茶道、武道,在现代社会中并未逐渐消失。

浅谈中日传统建筑文化

浅谈中日传统建筑文化

市规划和建筑群布局上都呈现出中轴线对称的格 局 % 如唐长安、 北京紫禁城, 甚至佛寺的规划 % 日本的 建筑及城市设计在早期也表现出这种轴线对称的秩 序, 如: 日本在飞鸟、 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 天王寺与中国早期的寺院如 (永宁寺) 类似, 都是在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中门、 塔、 殿堂和讲堂, 四周以 回廊加以连接, 并且左右对称布置 % 另外, 在藤原时 代建的平安京 (图 :) 学习唐制, 城内道路棋盘式布 局, 内设里坊, 强调中轴线, 两边设东西市 % 但这种布 局经过日本文化的消化吸收后, 严格的对称结构逐 渐消失, 到公元 !0 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取了日本式 木结构非对称性布局, 恢复了日本传统建筑的朴素 的艺术精神 % 如 ; 世纪兴建的法隆寺从整体结构看, 原先模仿中国寺院左右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结构布 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不断的改扩建、 修缮中, 原来 严格的对称布局已逐渐消失 % 现今的法隆寺已经打 破了中国式建筑的对称布局, 呈现出建筑向一侧集
图#$%! - ; 月波楼 A ; 赏花亭
桂离宫总平面
.’)’/(0 0(+,12 3(241/( 5(2(67’8 90(6’ ? ; 笑意轩 :: ; 万字亭 @ ; 园林堂 :< ; 通用门
古书院 : ; 御幸门 < ; 御幸御殿 = ; 新御殿 " ; 中书院、 > ; 神仙岛 :B ; 松琴亭
!"#"$%&’ () *’+)"#" $), -$.$)"#" /%$,+/+()$0 $%&’+/"&/1%" &10/1%"
!"# $%&’(&) , *+,-. +/&’0/1

日本近代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冲突

日本近代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冲突

日本近代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冲突近代日本,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不仅为日本带来了现代化的文化,也为其带来了一系列的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仅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更有一些文化上的冲突,这些冲突,不仅是当时日本,更是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文化的冲突。

一、文化的冲突在近代的日本,文化的冲突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这个时期,日本刚刚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文化,这些文化的冲击,让许多日本人感到不爽。

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而西方的文化却是低劣的。

而在日本本土,也存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在明治维新之后,庶民开始有了学习的机会。

这些人,开始了解到了西方的文化,开始信奉新的思想。

而传统的文化,却受到了压制。

这样的冲突,一直持续到了现代。

二、文学之争文学之争,是一场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争论。

这场争论,围绕着自然派和人情派的问题展开。

其中,自然派主张小说应该坚持现实主义,注重描写真实的生活。

而人情派则主张文学应该注重人性的探索。

在这个时期,自然派和人情派的较量,被认为是现代日本文学的一次启蒙运动。

这个运动,不仅让日本文学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日本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

三、艺术的发展在近代的日本,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新的绘画技法和色彩理论被引进到了日本。

这些技法,让日本画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画法,开始将欧洲绘画的技法融入到了自己的画作中。

这样的变革,让日本的美术家们开始拥抱新思想,追求创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

如今,这些艺术家,成为了日本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音乐的冲击在近代的日本,音乐的冲击也不可避免。

这个时期,西方的音乐开始袭入日本。

这些音乐,与传统的东方音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在这个对比中,许多人还是选择了西方音乐。

他们认为,西方音乐更加华丽、高雅,能够让人得到更好的沟通。

而东方音乐,则被认为是缺乏表现力的,无法与西方音乐媲美。

五、传统与现代在近代日本的文化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师成功继承传统的分析,透过笔者所看到的日本最普通的住家建筑中寻求日本建筑师是如何在建筑中体现传统体现人文关怀。

以及这样的继承代表着什么。

引发了笔者怎样的思考。

关键词:传统高级定制继承方式文脉1、日本建筑师们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关注日本建筑了,从黑川纪章,丹下建三,安腾忠雄,到现在的妹岛和世还有西泽立卫。

这些日本明星建筑师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们的建筑没有矫情,更多的是原始的爆发力。

最近还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总结世界上很少有一个国家, 能像日本那样, 同时有那么多的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 集体亮相在世界的建筑舞台上, 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也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每位建筑家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共筑着日本建筑界这个群体的特征和性格。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现状, 我把自60 年代以来, 日本建筑界出现的代表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大致罗列如下:1960’s: 桢文彦、菊竹清训、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筱原一男等;1970’s: 安藤忠雄、伊东丰雄、谷口吉生、坂本一成、长谷川逸子、石山修武等;1980’s: 妹岛和世、坂茂、隈研吾、内藤广、北川原温等;1990’s: 青木淳、西泽立卫、冢本由晴( At eli er One) 、手冢贵晴和手冢由比等;2000’s: 藤本壮介、石上纯也、中村拓志、吉村靖孝等;上世纪60年代出道的建筑家中, 除丹下健三和筱原一男外, 其他均是当时非常出名的日本新陈代谢派的成员。

70年代中, 除伊东丰雄和长谷川逸子在菊竹清训事务所有过工作经历外, 其他的人和60 年代的建筑家没有传承关系, 犹如横空出世, 尤其像安藤忠雄。

80年代的建筑家中, 虽然妹岛和世出自伊东丰雄事务所, 但是在建筑上明显和伊东丰雄有很大的区别。

90年代的建筑家中, 有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人明显增多, 各自的特征性较强。

最近一代的建筑家中, 自己摸索的占很大的比例。

日本明治维新反思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日本明治维新反思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日本明治维新反思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日本由封闭保守的江户时代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然而,这一现代化进程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明治维新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并对其反思进行思考。

一、文化传统的价值在讨论明治维新对传统文化冲击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日本民族的根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和生活习惯。

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孝道尊重、乡土情怀等等。

这些传统价值观构建了日本的社会秩序和文化身份,是日本民族几百年来的心灵寄托。

二、明治维新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明治维新带来了现代化的理念和制度,其中包括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体制、教育制度等。

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逐渐被机械化的工业代替,这导致了大量传统手艺的衰落和失传。

同时,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也面临着变革和解构。

其次,明治维新引进了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这直接挑战了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

原本以天皇为中心的等级制度被废除,庆应义和、王政复古等追求皇室权威和旧制度恢复的运动失去了立足之地。

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也面临巨大的变革。

此外,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引进,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逐渐式微。

学校成为了传播现代化知识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歌、哲学思想等古典知识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三、反思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明治维新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无疑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完全消失或被取代。

相反,明治维新也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新发掘。

首先,在明治维新后期和大正时期,一批学者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献、传统文艺作品的研究,将传统价值观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这些学者强调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提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其次,日本在现代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

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传统建筑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与融合关系。

这种互动与融合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还体现在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人们对建筑的使用方式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等方面。

首先,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

日本的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和装饰方式。

例如,日本的寺庙和神社常常采用悬挑式屋顶和红色的柱子,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对日本神话和宗教信仰的体现。

此外,日本的传统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通常会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这种形式上的互动与融合使得日本的传统建筑独具特色,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其次,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体现在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上。

日本的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人们居住或工作的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例如,日本的茶室就是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不仅仅是为了泡茶,更是一种传达和弘扬茶道文化的方式。

在茶室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到茶道的独特韵味。

此外,日本的传统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例如,京都的宫殿和城堡是日本历史的见证,它们所展示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这种文化内涵的承载使得日本的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再次,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体现在人们对建筑的使用方式上。

日本人对建筑的使用方式非常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例如,进入日本传统建筑时,人们通常要脱鞋,并且要按照特定的仪式顺序进入不同的房间。

这种使用方式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建筑和地板的清洁,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体现。

此外,日本人对建筑的使用方式还体现在建筑的多功能性上。

传统的日本建筑通常会根据季节和不同的活动进行布置和改变,例如,夏天会使用竹席来降温,冬天会使用暖炉来取暖。

这种多功能性的使用方式使得建筑更加灵活和适应不同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
杂谈(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42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新版)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

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

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发展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马国馨院士的《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筑论稿》包括《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造》和《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这些很有分量的长篇论文,还有关于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及日本女建筑师的专题研究,还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馆、日本桂离宫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赖特和日本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学识。

本书最吸引人
的当然是作者对日本建筑近现代步伐和新时代新发展的精彩论述。

马国馨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

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

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

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

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本书论述的“日本建筑国际化”亦是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80年
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

国外建筑师尤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日本建筑市场,随之出现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筑史学家铃木博之语)。

马国馨在本书中讨论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分析了其中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从世界级大师到后起之秀,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从欧洲到美国,最引人注目的大师如美国的格雷夫斯、埃森曼、屈米、贝聿铭,英国的福斯特、罗杰斯、斯特林,意大利的皮阿诺、罗西,瑞士的波塔等都在日本留下了作品,表明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有数的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

这次浪潮,如铃木博之认为追求的是一种“同时代性”,即不仅是追求一种异国情调,而是和别的国家“现时”同一水准的内容,是日本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平起平坐”。

马国馨则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尚没有完全达到“平起平坐”的地步,引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次浪潮将深刻影响到日本建筑界。

这种外来建筑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之间包含着复杂的内容。

他们既有彼此在一定时期内共存的一面,也有产生激烈冲突的一面,由此
将引起日本建筑系统整体结构的变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

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

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

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

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

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

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