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五首剖析
高中语文唐诗五首解读

唐诗五首解读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了历久常新的艺术魅力。
本课选取了五首唐诗,这五首唐诗寄予了不同的感情以及风格。
《山居秋暝》空明宁静;《参军行》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登高》寄托了艰难潦倒的郁郁不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石头城》抒发了故都萧条之感。
《锦瑟》基调哀怨、意境迷离。
一、《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
王诗艺术成就很高。
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
苏轼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表达。
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外表上,只用了“赋〞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用了“比兴〞的手法。
因而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诗词曲五首 总结

诗词曲五首总结
《诗词曲五首》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组课文,包括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宋代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也即是《游蕲水清泉寺》)、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及明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各有特色,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思想。
《商山早行》是唐代温庭筠的作品,描绘了旅人在黎明时分离开旅馆,行
走在山路上的情景。
诗歌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和旅人的心情,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宋代苏轼的作品,是一首游山玩水的诗。
诗歌描绘了清泉寺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豁达乐观的思想。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李清照的作品,通过回忆一次愉快的
郊游经历,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的作品,描绘了一个秋天的黄昏,一个漂泊
在外的游子在古道上骑着瘦马踽踽独行的情景。
诗歌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明代张养浩的作品,通过对潼关险要地形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五首诗词曲各有特色,但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家乡的热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2017年(语文版)17课古诗词五首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中的作用。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黯淡愁苦)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风怒号从听觉上写出了秋风之狂,“卷”、“飞”、“渡”、“洒”、“挂罥”“飘转”写出了秋风肆虐,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这首诗为什么却一反常态,只写个人的遭遇?这样可以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本诗中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铁”用的好,为什么?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准确写出了被子又硬又凉,又表现出多年没有拆洗的被子的颜色,就像生了锈的铁一样。
6、“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长夜”有什么双重含义?既指大自然的黑夜,又指动荡不安的社会。
7、“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
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句句蝉联而下,声音洪亮,节奏铿锵,境界开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表达了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乐业的美好理想。
中心: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选材典型、语言朴素。
二、《过故人庄》1、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此两句用对偶手法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绿树环绕,青山斜隐在村外,一派山野村舍景象,如诗如画,恬淡宜人,景中充溢诗人激动的喜悦心情。
“合”、“斜”二字极为传神,却又似信手拈来,形象逼真地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之情态,突出了绿树的繁茂。
2、赏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诗人到故人家里靠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7课古诗5首赏析)新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杂诗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事情。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夜雨寄北(唐朝.李商隐)(中考篇目)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还无法确定定归期;今晚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你我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之下一道剪烛夜谈呢;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赏析: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写出异地相思、归期未定的心景,表现的是欲归不能的愁苦。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解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追昔怀人之作。
古人,来者,都象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燕昭王,初流亡在韩国,因燕国内乱,被赵武灵王派人送归。
即位后,卑身厚币招纳贤士,师事郭隗,士人争相趋燕。
外用苏秦,内用乐毅,经过休养生息,国家殷富,士卒效命。
燕昭王二十八年,遣乐毅率联军打败宿敌齐军,占领齐城邑七十余座,燕国进入鼎盛时期。
他在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黄金台招揽贤士。
“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也昭示这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天地之悠悠”,天地广远,人生几何?这既是空间的浩叹,更是时代的诘问。
李清照诗云:“不知蕴藉几多时,但见包含无限意”,即可以移用于此,作为启示:追怀燕昭王,那种“远”的魅力如同梅花的蕾瓣,在时空的压力之下蕴藉生动,一旦超越了束缚,就可以展现无尽的情意。
当然陈子昂最终没有打开束缚,等到他理想的贤君。
你会不自觉感慨他的身世,四十一岁被人害死在狱中。
当个人的命运化作一个“怆然”的符号,我们能在孤零零的语境中体味文人志士的寻找和深情。
杜甫的《望岳》其早年诗作,还没有太多的沧桑况味。
因为与文人仕途出路的种种联系,唐代漫游之风兴起。
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等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首句不由自主地诘问、惊叹,情感蔓延,千里齐鲁大地蓬蓬勃勃在眼前展开,我们看到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个“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深情。
一个“割”字,写出了山南山北的一明一暗的昏晓之别,我们把它换成“隔”字,对比可见前者的用词的奇险,可谓“刀锋洗眼”。
所谓诗歌是灵魂独白,沥沥见血,“语不惊人死不休”即在此体现。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前一句很容易读出北朝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那种融入的喜悦;后一句诗的“内心视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决眦入归鸟”“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你闭上眼睛,眼前的鸟禽都是由清晰到朦胧到渐不可分。
五六年级古诗17首详解

五六年级古诗17首详解五上第1首总第133首绝句漫兴九首(其五)【唐】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说文解字】①漫兴:随性而至,信笔写来。
②春江一作:江春③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④颠狂:放荡不羁。
⑤薄:bó。
【作者作品】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柳絮随风飞舞,落花逐水飘流,这是暮春的特有景色,但却勾起了诗人的无限感伤。
在诗人笔下,柳絮和桃花人格化了,像一群势利的小人,它们对春天的流逝,丝毫无动于衷,只知道乘风乱舞,随波逐流。
这正是诗人痛苦的原因。
这里面,寄托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后来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势利小人的代名词。
漫兴九首,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唐太宗上元二年(761)。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门外,景色秀美,诗人本应在这安定的环境里修身养性。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却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尽管眼前繁花似锦,家国的愁思依然在心头萦绕。
【同题古诗】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至四)》:“(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二)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四)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五上第2首总第134首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人教版七年级经典古诗词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经典古诗词解析
本文档将对人教版七年级经典古诗词进行解析,并探讨其背后的含义和价值。
以下是对一些经典古诗词的解析: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所看到的壮丽景色。
通过描写白天的进程和自然界的壮丽景色,诗人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无限渴望。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味着人们应该不断追求进步和更高的目标,永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
2.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写夜晚的明月和思乡之情,诗人表达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味着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应该保持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望庐山瀑布》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通过描绘瀑布的流动和高度,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意味着瀑布的高度和气势,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以上是对人教版七年级经典古诗词的简要解析。
这些古诗词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以及思考人生和自然的深层意义。
17课古诗三首诗意

17课古诗三首诗意
第十七课通常指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分别为《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塞下曲》、《墨梅》,以下是这三首诗的诗意:
1.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者王昌龄,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时。
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
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辛渐的深情厚谊以及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2. 《塞下曲》:作者卢纶,描写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3. 《墨梅》:作者王冕,这是一首题画诗,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以上是第十七课古诗三首的诗意,由于不同版本的教
材内容可能有所差异,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告诉我具体的课程信息,我将尽力为你提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与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 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 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 为 “小李杜”。有《李义山诗 集》传世。
题解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巴蜀
长安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品读
夜雨寄北 (七言绝句)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地点是扬子江 (长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 依的季节。
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写出诗人与友人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 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 明的反差。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 的思绪写到极致。
王勃
城城阙阙/辅三/三秦秦,,风风烟烟望/五望津/五。津。 与与君君/离离别别/意意,,同同是是宦/游宦人游。/人。 海海内内/存存/知知己己,,天天涯涯若/比若邻/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课题解说
课题《送杜 少府之任蜀州》, 少府,官名,即 县尉。之任,去 上任。之,动词。 蜀州,现四川省 崇州市。
品读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描绘诗人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设想, 希望与友人(亲人)团聚。这两句把思念友人(亲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 更加深切。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与回 答,抒发了诗人在他乡对友人的 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在巴山的 孤寂之感和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品读欣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 转折,一问一答,思念友人(亲人)、 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品读欣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诗人的愁苦交 织着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 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的深重。
这首诗是王勃在京 城长安做朝散郎时,送 一位姓杜的朋友前往蜀 地任县尉时写的一首五 言律诗,诗中充满一种 健康开朗的情调,洋溢 着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 情,是王勃最负盛名的 诗篇。
你从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 着花未?
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梅花是否 已经开花?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思念家乡,急切相问。“应知”一词生动 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 殷切乡思,透露出一种亲切。
来日绮窗前,寒梅 着花未?
用白描手 法抒发游 子的思乡 之情。
借问梅花,寓巧于朴。“寒梅”是故乡的一种象征, 诗人将思乡的情感寄托在“梅花”这一意象上。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背诵默写
郑谷,字守愚,唐代诗人。袁州宜春
(今江西宜春)人。有《云台编》。
《淮上与友人别》,这是诗人在扬州 与友人分手时所作。 “淮上”即扬州。 这首诗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 “向潇湘”,诗人自己则上长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淮上与友人别》通过 写诗人在扬州与友人的 离别,表达了诗人与友 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返回
1.请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离家人向来客询问家中 的情况,表达了浓郁的思乡 之情。
悟诗情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什么思想感情?
《杂诗》通过描写游 子询问家乡的情况,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及 亲人的思念之情。
自 由 背 诵
2 分 钟
夜雨寄北
扬 子 江 头| 杨 柳 春, 杨 花| 愁 杀| 渡 江 人。 数 声| 风 笛| 离 亭 晚, 君 向|潇 湘| 我 向 秦 。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 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 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 长安。
品读、停顿、会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夜雨寄北(七言绝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确定。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夜的巴山,秋雨连绵,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感情。
掌握基本常 识 《杂诗》的作者是__王__维______,
_____唐____代诗人,字__摩__诘___ji_é___,外 号 诗佛 。
他的诗具有“_诗__中___有__画___,_画中有诗 ” 的特点。
▪ 【注释】
▪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 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时候。 3.绮(qǐ)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着花:着(zhuó),开放;
著花,开花。
-----读 准 字 音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 故乡事。
qǐ
zhuó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
花未?
-----读 准 节 奏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请你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学Fra bibliotek目标1、理解诗中字、词的意 思,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的 意思。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 达的思想感情。
1、读一读: 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 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首
杂诗——王维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 2、了解作品内容,体味作者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 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 起一支凄清怨慕曲,笛声远扬,载着千钧愁情, 报告着别离的时刻到来,两位朋友互道珍重, 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一联, 是即景生情,“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的 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心境,颇具典型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