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班级:姓名:座号:一、阅读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天石砚铭(苏轼)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
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③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祥:吉祥之兆。
⑤主: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地名。
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且为.铭曰()(2)明年..至黄州()(3)求.砚不复得()(4)发.书箧()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3.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4.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2020-2021中考文言文真题(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真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7~10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__________8.翻译句子。
(3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当今,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结合甲、乙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中考文言文真题(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真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7~10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__________8.翻译句子。
(3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当今,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结合甲、乙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课外⽂⾔⽂阅读(含答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课外⽂⾔⽂阅读班级:姓名:座号:⼀、阅读⽂⾔选段,完成下⾯⼩题。
天⽯砚铭(苏轼)轼年⼗⼆时,于所居纱縠⾏①宅隙地中,与群⼉凿地为戏。
得异⽯,如鱼,肤温莹,作浅碧⾊。
表⾥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贮⽔处。
先君③⽈:“是天砚也有砚之德⽽不⾜于形⽿。
”因以赐轼,⽈:“是⽂字之祥④也。
”轼宝⽽⽤之,且为铭⽈:⼀受其成,⽽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世固多有。
元丰⼆年秋七⽉,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
其匣虽不⼯,乃先君⼿刻其受砚处,⽽使⼯⼈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苏轼⽂集》第⼆册)【注释】①纱縠⾏:苏轼故⾥,在四川眉⼭。
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③先君:这⾥指苏洵。
④祥:吉祥之兆。
⑤主: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地名。
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
1.解释下⾯加点词。
(1)且为.铭⽈()(2)明年..⾄黄州()(3)求.砚不复得()(4)发.书箧()2.⽤“/”给⽂中画线句⼦断句。
(限断两处)是天砚也有砚之德⽽不⾜于形⽿3.⽂中“赐”“付”都是⽗亲将砚交给⼉⼦,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4.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本简要说明理由。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夫差⽈:“尔忘勾践杀尔⽗乎?”夫差对⽈:“不敢忘。
”是⼣,阖庐死。
夫差既⽴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
⼆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栖于会稽之上,使⼤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妾。
吴王将许之。
伍⼦胥谏⽈:“越王为⼈能⾟苦。
2020-2021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实战篇)阅读题参考答案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实战篇)阅读题参考答案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2分,各1分)(1)慢;(2)看。
1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二、鲁人徙越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一、不死之药【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练习】1、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
(2)。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原文】蔡璘,字勉旃,吾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亡何,其友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至之。
【练习】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2)yì 语言B.(1)wú 不(2)yù 告诉C.(1)wú 不(2)yù 词语D.(1)wáng 死亡(2)yù 语句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C.且父未尝语.我也。
(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所以)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原文】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完整版)初中必考课外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谒(ye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
曰:“可。”因夺而食之。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
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
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楚子发母(节选)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日:
“士卒得无恙乎?”对日:“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①。”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日:
“将军朝夕刍豢⑦黍粱③。”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④,使人数之日:“子不
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⑤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 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⑥。异日,有献一囊糗精⑦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 逾嗌⑧,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
【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辄拾以啖之盘外无余肴
亦缘其性真素勿以我受任方州
2、翻译句子。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3、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
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打捞铁牛
【原文】:
宋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
【练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
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2020-2021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一、不死之药【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练习】1、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
(2)。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原文】蔡璘,字勉旃,吾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亡何,其友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至之。
【练习】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2)yì 语言B.(1)wú 不(2)yù 告诉C.(1)wú 不(2)yù 词语D.(1)wáng 死亡(2)yù 语句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C.且父未尝语.我也。
(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所以)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原文】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1)才与.绢数尺()(2)农夫涕泣.()(3)不取直.而归()(4)遂.殴宦官()2、下列句中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四、陈万年教子【原文】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字:欲杖.之()具.晓所言()咸叩头谢.曰()大.要教咸谄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一狼洞其中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翻译句子:大要教咸谄也。
4、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五、陈元方【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练习】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翻译句子。
弱者抚之以仁4、回答。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六【原文】: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闻.准入相()(2)咏适.自成都罢还()(3)准莫谕.其意()2、翻译句子:此张公谓我矣。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七、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2、解释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八【原文】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愚患之。
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1)解释下面句子。
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杜子是用什么方法说服楚庄王不攻打越国的?(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九、楚子发母(节选)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
母问使者日:“士卒得无恙乎?”对日:“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①。
”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日:“将军朝夕刍豢⑦黍粱③。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④,使人数之日:“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⑤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⑥。
异日,有献一囊糗精⑦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⑧,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注释:①[并分菽粒而食之]大家分吃豆粒。
②【刍(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
③【黍粱]好粮食。
④【内】通“纳”,接纳、进门。
⑤【注】倾倒。
⑥【战自五也】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
⑦【糗(qiǔ)鞴(bèi)】干粮。
④[甘不逾嗌(yì)]美味过不了咽喉。
嗌,咽喉。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士卒得无恙.乎? ( ) ②子发于是谢.其母。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使人数之日:“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12.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十、处之不易①【原文】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
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
②殷仲堪:人名。
③俭:荒年。
④率物:为人表率。
⑤素:朴素。
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
⑦豁:抛弃。
⑧尔曹:你们。
⑨存:谨记。
【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辄拾以啖.之盘外无余肴.亦缘其.性真素勿以.我受任方州2、翻译句子。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3、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十一、打捞铁牛【原文】:宋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一牛且.数万斤()募.能出之者()徐.去其土()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2、翻译句子: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十二【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练习】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②君不知故人,何.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此遗之,不亦厚乎!3、“杨震拒金”一事表现了杨震的品质。
十三、啖菱【原文】北人(北方人)生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仕.于南方()(2)席上啖.菱()(3)或.曰:“啖菱须去壳。
”()(4)欲以.清热也()2、翻译句子:其人自护所短。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下列句中加点的“食”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是()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5、下列句中加点的“去”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是()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6、翻译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