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形态史观

合集下载

欧洲文化史12(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

欧洲文化史12(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

英国的阿诺德· 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斯 宾格勒的观点。他的代表作是12卷的《历 史研究》。他把人类历史分为21种文明。 汤因比认为这些“文明”都要经过5个阶段, 即“发生”、“成长”、“破坏”、“崩溃” 和“死 亡”。他指出,“文明”的起源、生长、衰 落、解体有其原因和机制,文明的灭亡可 以用某种明智的、及时的措施来防范。这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欧美资产阶级对未来 的期望。
让· 保尔·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哲学家 家、作家、无神论者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专门研究和阐明人的存在的哲学。萨特宣扬 人生的荒诞的:人生下来就遇到烦恼、忧虑、恐 怖、充满着痛苦,斗争、拼搏是徒劳的。人的力量 是微弱、渺小和整个社会的大机器相比显得太脆弱 了。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他说:“人 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 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萨 特的名言是“人命注定是自由的”。这为极端个人主 义和无政府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萨特还宣扬人的 超越自我。他认为人在做着自由的选择,而每一次 选择就是一次超越。这样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可 能进行着选择,来完成不断的超越。
属于后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流派有唯意志 论、生命哲学、现象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 义、分析哲学、法兰克富学派和实用主义哲学 等。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生命哲 学的代表是伏尔泰和柏格森;现象学的代表是德 国的胡塞尔;心理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 德;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和 萨特;分析哲学的代表是罗素和维持根斯坦;法 兰克福学派的代表只霍克海默;实用主义哲学的 代表是杜维。在这些流派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和萨特。
2.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
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以新的自然科学和新 的哲学观念为基础,对19世纪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实 证主义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意大利的克罗齐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复 制和再现过去,而是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所提出的 多种理论问题。 英国的科林伍德则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 口号,认为历史不是孤立的、个别事件的集合,而 是无始无终的过程,研究历史是要透过事件的表象 去辨析出其中的思想来。 批判、分析的历史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 于人们思想的澄清和认识的深化。历史哲学从思辨 到分析的转变,使史学与哲学之间建立了一种更为 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它也使历史似乎成了艺术和 哲学一类的东西,使它丧失了科学的地位。

历史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范畴

历史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范畴

历史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范畴
历史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范畴:
(一)政治形态
政治形态是指政治制度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权力结构和关系方式。

唯物
史学认为,政治形态受社会经济实质性发展决定,即政治制度源于当
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反映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用以解决社会
经济实质性冲突和要求的需求。

(二)经济形态
经济形态是指发生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交换和分配方式。

唯物史学认为,经济形态是某时期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用以解决社会消费
需求和物质财富分配问题,以及解决与生产力转型有关的经济结构重
新配置问题,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实现。

(三)社会组织形态
社会组织形态是指社会组织机构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
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形态。

唯物史学认为,这种关系形态是某个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是社会组织机构的基础,是这种机构能够以某种方式运作的必要条件,并且是驱动社会经济发
展的重要的动力。

(四)文化形态
文化形态是指以文化传播、信念价值、艺术创造为基础的内容和表现方式。

唯物史学认为,文化形态受社会经济的实质性状况,但其内容和表现方式却能够又根据特定事件进行修改,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出来的社会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

文化形态史观下的史学巨著——评汤因比著《历史研究》

文化形态史观下的史学巨著——评汤因比著《历史研究》

542021.05[摘 要] 《历史研究》一书是汤因比探究人类文明前景和命运的鸿篇巨著,他采用文化形态史观,不仅说明了文明是历史研究的单位,而且详细阐述了文明演进的内在机制。

《历史研究》发展了文化形态史观,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藩篱,给我们的历史研究带来诸多的教益。

[关键词] 文化形态史观 汤因比 《历史研究》 启示[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5-0054-04文化形态史观下的史学巨著——评汤因比著《历史研究》□ 周 荣湖北大学作者简介:周荣,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历史研究》是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代表作。

汤因比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拟出大纲,1927年才正式开始写作,1954年后第10卷杀青,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已经全部形成。

几年后,汤因比又增补了第11卷和第12卷。

该书内容宏富,论述精确,耗费作者四十年的时间。

因此,该书是汤因比精心架构和用力最深之作。

该书采用了文化形态史观来进行写作,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本文以文化形态史观为中心,对《历史研究》采用文化形态史观的原因、具体运用、产生的作用等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对《历史研究》一书和文化形态史观有更深的认识,更好地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

一、《历史研究》采用文化形态史观的原因汤因比为什么采用文化形态史观来写作《历史研究》?在本书的第十二部《西方文明的前景》中,有一段话为笔者提供了线索,其大意是这样的:汤因比从事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反感西方人将西方社会等同于整个人类历史的观点。

他强调这种观点歪曲了历史事实,造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错觉,遮蔽其他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要避免这种错误的观点,最好要“接受一个相反的假说,即任何一种社会类型的所有代表在哲学上是等价的”。

(汤因比,2016)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汤因比不赞同那种将西方社会(或者说西方文明)等同于人类文明的说法。

简析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简析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n to it r e e r h,t ist n l z n n o a e iso i i i fh s o y r s a c re o a a y e a d a n t t t rg n,g o h, o do n r a u y c mp rn i e e tp ro f i i z to r wt c me wn a d b e k p b o a i g d f r n e idso v l a i n, f c i r v a st e g n r lr l s o h e e o me t o u n hit r nd p o i e h e a g ef rp o l O la n a o t t e s c e y o u n be e e l h e e a u e f t e d v l p n f h ma s o y a r v d s t e n w n l o e p e t e r b u h o it fh ma = i g ,wh c so r a i n fc n e i h o s fg o a ia i n i h rd n wa a s ns i h i fg e tsg iia c n t e c ur e o l b l to n t e wo l o d y . z
J n 2 09 u .0
简 析 汤 因 比 的 文 化 形 态 史 观
李 丹花 ,张
(. 西 师 范 大学 1广 历 史 文 化 与 旅 游学 院 ,广 西 桂林

历 史学 院 ,河南 郑州 400) 5 0 1
510 ; . 州大学 404 2郑
摘要: 当代 杰 出的 史 学 家 阿 诺德 ・汤 因 比是 文 化 形态 史 学 的 集 大 成 者 。他 将 文 明作 为 历史 研 究 的 基 本 单 位 , 图通 过 对 不 同 试

文化形态史观与战国策派的史学

文化形态史观与战国策派的史学

文化形态史观与战国策派的史学张和声斯宾格勒、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曾在西方名噪一时,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几个中国学者首先向国内介绍了这种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外历史文化,现实政治大发议论,形成颇有影响的“战国策派”,从而在现代政治思想史和史学史上留下引人注目的一页。

对此派人物的是非功过,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教科书早有定论,本文仅从史学史的角度,来考察一下他们是如何接受和应用“文化形态史观尸的。

一、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有关文化形态学的论述文化形态史观又称为历史形态学,它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比较各个文化体系的异同,从中归纳出共通的形态和模式。

该学说的始作俑者是德国的哲学家斯宾格勒。

土917年12月,斯宾格勒抛出《西方的没落》一书,对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观发起了猛烈评击,以一种全新的体系重新评估世界历史。

他从文化的角度来立论,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有八种自成一体的文化,即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玛雅文化、伊斯兰文化及西欧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犹如生命的有机体,必然要经历兴衰盛亡的生命周期。

在斯宾格勒看来,前七种文化已经死亡或僵化,西欧文化同样在劫难逃。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继承并发展了斯宾格勒的观点,他把文化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指出人类历史表现为若干种不相同的文明,各大文明都要经历发生、成长、崩解和死亡五个阶段。

他用古希腊罗马的历史特征来构造其文化演变的模式,认为希腊世界在文化上属于同一体系,各城邦的公民具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在政治上则处于分裂状态,各邦国之间竞争激烈,战乱频仍。

竞争固然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了文明的繁荣,但战争愈演愈烈,对社会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罗马的统一带来了和平与秩序,暂时延缓了文明崩溃的进程,但统一的代价也极其昂贵:连年征战已使各城邦国力虚耗,在大一统帝国僵死的制度下,人们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受到窒息,整个社会逐渐失去活力,大一统帝国也势必难以维持长治久安的局面。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2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2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1.史学思想:是史学家对客观进程和历史学本身的理论认识。

史学思想经历了从浅显、粗糙到精致,从局部到全面,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些史学理论、史学流派。

2.史学流派:某种特定历史学家群体,该群体中的历史学家们一般具有共同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并以某种共同的思想指导他们的研究。

如:兰克学派、边疆学派、年鉴学派等。

3.修辞学派:公元前4世纪在伊索克拉特斯的影响下,古代希腊史学中出现了“修辞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埃福罗斯和特奥波姆波斯等。

该学派注重遣词造句,过分追求文字之生动,不关心史事的真实与否,力图把历史写得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性。

如特奥波姆波斯的《希腊史》和《腓力王传》等。

但是,这种过分注重修辞的做法,有悖于史学的严谨作风与求真精神。

然其中也显示了整体史的初步观念——“泛希腊”观念。

4.希腊化时代:通常指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0年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

是希腊与其他各地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

从社会经济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奴隶制度在地中海东部和亚洲西部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从文化上看,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广阔的空间传播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文化交流过程。

希腊化时代的主要国家有托勒密、塞硫西、马其顿、希腊和帕加马等。

主要史家有波里比阿、普鲁塔克。

5.埃及学:世界考古和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学科。

研究古埃及文明的语言、文字、历史及文化艺术的学科。

以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成功释读罗塞达石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为其形成的标志。

6.史学范型:也称范式、模式。

是美国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构(1926年)》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术语。

指某一学科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内共同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和准则,也是科学中的一种传统。

7.亚述学:主要指释读与研究两河流域的古文字——楔形文字和西亚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活动。

以1857亨利·罗林逊、爱德华·兴克斯、朱理亚·奥柏特和福克斯·托尔巴特几位学者,各自成功译读由亨利·罗林逊发现的《贝希斯顿铭文》上的楔形文字诞生的标志,并成为打开西亚地区许多奥秘的一把钥匙。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香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着眼于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功能的基础上,以跨时代的历史、政治、社会和经济对文化元素的作用为主线,提出了文化形态史的新理念,将文化研究从单纯的客观现象、静态思考方式转向了一种动态的、复杂的、人们活动主义的形式,他指出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由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决策决定的,是一种共同的行为表现,而非无意识的演化。

同时,他也强调文化形态的变化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必然的过程,其内容在不同的时代中都会有所变化,不仅受时代和社会环境所影响,也受具体个体行为的控制。

形态史观重视文化当中传统价值观以及历史上各种形态元素,并尊重传统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以透过历史表现文化当中形式的变化、发展以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文化形态史观

文化形态史观

文化形态史观是一种从文化形态的变迁出发,研究文化发展历史的方法论。

文化形态是指文化的外在形式,如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

文化形态史观认为,文化的发展是由文化形态的变迁所驱动的,文化形态的变迁又是由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的个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化形态史观是文化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强调文化的实践性和多元性,注重文化的历史过程和变迁。

文化形态史观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分析和解释文化形态的变迁过程,探讨文化形态变迁的原因和规律。

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媒体、体育等。

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方法也很多样化,可以采用文献研究、考古研究、民俗学研究、人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等方法。

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文化发展历史,揭示文化变迁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也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化形态史观是一种广泛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应用于各个文化领域,如艺术史、宗教史、民俗学、媒介史等。

文化形态史观的研究成果也是多样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是内因——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和自觉能 力,蜕变为统治者,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导致社会统 一体的瓦解。
• (4)文明的解体 )
• 2、文明的可比性
• 一切文明倒是平行发展的,各有各的成就, 也各有各缺点和谬误,不存在文明发展的中 心模式。 • 文明发展的时间长短不同 • 历史事实不同 • 各文明的价值大小不同
的、自我中心的。 希腊古典文化、西方近代文化、阿拉伯文化、埃及 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墨西哥 马雅文化、俄罗斯文化
• 3、文化是宿命的 、
• 文化的生命周期——命定的、无法超越的。 • 都要经历从发生到灭亡的相同发展阶段
• 4、文明是文化的归宿 、
• • • • • 每一种文化都要经历: 前文化时期(500——900) 文化早期(900——1500) 文化晚期(1500——1800) 文明时期(1800—)到2000——2200年,西方文化彻底瓦解。
• 2、理论的误区 、 • (1)历史主观论、
• • (2)英雄史观 (3)用宗教来解释历史,未免本末倒置
一、文化形态史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 1、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灾难 • 2、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文化形态史观的基本理论
(一)斯宾格勒文化形态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 斯宾格勒(1880——1936)
• 德国人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
1、文化是历史的基本单位 、 2、文明各不相同。各种文化都是独特的、等价 、

3、宗教调节器
(1)把宗教视为各种文明产生、发展、消亡的“生 机源泉” (2)把世界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理解为是 几大高级宗教的全教会社会的最后实现。“宗教是 历史的主角,文明是带动宗教前进的车轮。”
三、文化形态史观评析
• 1、有价值之处 、 • (1)历史总体观
• • (2)突出了人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3)重视宗教的作用有合理的一面
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 东亚文明。 • 起源——具有创造能力的少数人、那里的环境不太有利也 不太不利。
• “挑战和应战” 挑战和应战”
• (2)文明的生成——依赖于连接不断的挑战所 )文明的生成
引起的成功的应战。 挑战要“适度 适度” 适度
• (3)文明的衰落——不能对挑战进行成功的应 )文明的衰落
(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 汤因比(1889——1975) 汤因比( • 英国人 • 《历史研究》
• 斯宾格勒——文化的宿命 • 汤因比——人类文化的起源、生长、衰落、 解体的原因和机制,强调人在文明发展中的 主动性,力图找到解决西方文明没落的途径。
• 1、文明的四阶段理论 • (1)文明的起源——26中文明。目前存在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