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

合集下载

教育成为文化本体的例子

教育成为文化本体的例子

教育成为文化本体的例子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学习的过程,更是塑造文化本体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理念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文化的发展。

下面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教育如何成为文化本体的一部分。

首先,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中国古代,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考试的内容涵盖经义、史书、文学等各个领域。

这种选拔制度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科举考试所倡导的价值观、知识体系以及对文化的理解,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延续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希腊的哲学学院也是教育成为文化本体的例子。

古希腊的哲学学院是一种以讨论哲学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机构,学生和教师在这里进行思想碰撞,探讨人生、伦理、宇宙等重要问题。

哲学学院的存在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希腊文化的象征。

在哲学学院中形成的哲学思想、学术传统对整个希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哲学成为了希腊文化的核心价值。

最后,现代的文化教育项目也是教育成为文化本体的例子。

例如,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项目,通过学习文化的历史、背景、价值,培养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这种教育项目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递文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参与文化教育项目,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保护和传承文化。

总的来说,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教育,人们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学术传统,教育成为了文化的本体。

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都反映了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教育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教育成为文化的本体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论中国人之中华文化本体

论中国人之中华文化本体

论中国人之中华文化本体中华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创造的、经过历史长河洗礼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的心灵之源和文化自信的象征。

它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的结晶,具有悠久、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中华文化的本体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强调和谐、仁爱、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

对于中国人来说,相对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核心,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仁爱则体现在中国人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上,体现了中国人民始终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传统美德。

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在大家相处的时候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

其次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提倡中庸之道和君子为本。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道的和谐,主张以无为而治。

而佛教则以追求人生的解脱和超越痛苦的境地为主题。

这些思想体系相辅相成,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慧传统。

此外,中华文化的艺术表现也是其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传统绘画等艺术形式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情感表达。

而中国传统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音色和深沉的情感被世人所赞美。

中国传统绘画则以其独特的意境、优美的笔触和独到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

最后,中华文化的风俗习惯也是其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重视传统节日、崇尚礼仪和注重家庭生活。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国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习俗的集中体现。

而礼仪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尊长、孝敬、尊重他人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动摇的传统价值观。

家庭生活也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强调家庭的和睦、家庭成员间的关爱和支持。

总之,中华文化的本体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经过历史洗礼的文化传统,它体现在核心价值观、思想精髓、艺术表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摘要】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是文化研究中重要的概念。

文化本体指的是文化的基本本质和内在精神,是文化存在的根源和核心,体现了文化的独特特征。

而文化形态则是文化在具体表现和外在形态上的呈现,包括文化的符号、制度、习俗等。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体决定了形态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形态则反映和展现了本体的内涵和精神。

在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文化本体和文化形态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维度。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于文化传承、创新与交流的推动作用,对文化认同、包容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深入探讨这一问题能够加深对于文化本质与形式的理解,并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本体、文化形态、关系、发展历程、重要性、互动关系1. 引言1.1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概念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是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文化本体指的是文化的实质、本质和内涵,是一种思想观念和精神基础;而文化形态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外在体现和具体表现,是一种物质形态和外在模式。

文化本体主要包括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内在精神要素;而文化形态则包括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产品、文化符号等外在表现形式。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

文化本体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文化形态则是文化的外在展现和表征,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具体载体。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互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多维结构和多元面貌。

在当今社会,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变得日益紧密和复杂,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文化的蓬勃发展和繁荣。

2. 正文2.1 文化本体的定义文化本体指的是一个文化本体论者所认定的文化实体或文化现象。

文化本体论名词解释

文化本体论名词解释

文化本体论名词解释
文化本体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对文化的本质和实质
进行探讨和阐释的理论。

文化本体论试图回答关于文化的根本问题,例如文化是什么、它的起源是什么、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等。

这一
理论涉及到对文化的定义、内涵、形式、特征、发展规律等方面的
思考。

从历史角度来看,文化本体论的概念在古代哲学中就有所涉及,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化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在现代,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化本体论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不同的学科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本体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本体论关注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探
讨文化的各种符号、象征、价值观念等的本质和形式。

在文化哲学中,文化本体论则更多地关注文化的本质属性、文化与人类存在的
关系、文化的历史演变等问题。

总的来说,文化本体论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概念,
它试图从多个角度全面地理解和解释文化的本质和实质,对于我们
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是文化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文化本体指的是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内在特征,也就是文化的本质和实质。

文化形态则是指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外在形态,包括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方面。

首先,文化本体是文化存在的基础。

它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艺术、道德规范等。

语言是文化传递和交流的媒介,宗教是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信仰,价值观念是人们对道德和行为的评判标准,艺术是人们审美体验和表达情感的方式,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这些元素构成了文化的基础,塑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组织形式。

其次,文化形态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有形物品,如建筑、工艺品、音乐乐器等。

这些物品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追求和技术水平。

非物质文化则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习俗和风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通过口头传播、习惯传承和文学艺术表现等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文化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同地域、时期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比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各异,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另外,音乐和舞蹈也是文化形态的典型表现,不同民族和文化圈的音乐和舞蹈风格有着明显差异。

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决定了文化形态的不同。

比如,在某些宗教信仰严重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道德规范和宗教仪式,而在某些自由开放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个性表达。

另外,文化形态还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得以体现。

文化产业包括影视制作、音乐制作、文学出版等,这些产业不仅为人们带来娱乐和消遣的方式,更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播的途径。

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形态得以多元化和个性化,各种文化元素得以相互融合和创新。

总结起来,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是文化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文化本体是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内在特征,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等。

文化形态则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从佛教传入看中国文化的本体论形态

从佛教传入看中国文化的本体论形态

从佛教传人看 中国文化的本体论形态
陈振 波 .
( 南大学 中 国新诗 研 究所 , 庆 4 0 1 ) 西 重 0 75
摘要 :作 为异域文化 的佛教在 中国经历了漫长而广泛的传播 ,这种传播是在 中国文化 的本体论形 态的观 照 下 , 既定 的政治 、 在 文化背景下被吸收和改造 , 并通过 实现教化 的功利 目的与儒道互补 , 最终成为 中国文化 的一部
掌 握来起作用 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 的东西所 作 的无前提 的把握 。准确 的经典注疏可 以拿来 当作 解
收稿 1 :0 2 0 _ 6 3期 2 1 — 1o
是这种历史意识使认识 成为可能。如果我们承认伽达
默尔确实道 出了前见之于理解 的必要性 . 就可 以确定 ,
作者简 介 : 波(97 )男, 陈振 18一 , 广西北流人 , 南大学硕 士研 究生 , 西 主要从事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 。
背后来 的力 ) 。凡是不 承认他被 前见所统 治的人将不 能 看到前 见 光芒所 揭示 的东 西 。… ・历 史意识 实 际 : ・
上必 须考虑 自己的历史 性 。 正如我 们 已经表述 的 , 立
于 传统 之 中 , 不 限制认 识 的 自由 , 并 而是 使这种 自由
得 以可 能 。”]0 达默尔提 出的历史 意识概念 。 仂 明确表 示作 为解 释者 , 必然会受 到历史 性 的制约 。 同时 , 也正
第2 4卷 第 1 期 2 1 0 2年 2月
重 庆 广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C o g igRa i o r a h n qn do& T nv ri o V U iest y
VO.4 NO 1 I . 2 F b2 1 e .0 2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

文化形态的特点
稳定性
文化形态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保 持不变。
多样性
不同地域、民族、宗教信仰等具有不同的文 化形态,呈现出多样性。
动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文化形态也会发生 变化,具有动态性。
交融性
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可以相互交融,形成新的 文化形态。
03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关系
文化本体对文化形态的影响
文化本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文化本体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内部因素的变革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但无论如何变化,文化本体都是该民族或社会各种文化形态的内在统一和基础,是民族 或社会发展的根基和灵魂。
02
文化形态
文化形态的定义
01
文化形态是指特定社会中,由人 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 观念等构成的相对持久的体系。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8
目录
• 文化本体 • 文化形态 •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关系 •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应用 • 结论
01
文化本体
文化本体的定义
文化本体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所共有 的、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 文化本质。它是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 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了 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独特性和本质特征 。
05
结论
对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理解与认识
文化本体
指文化的内在本质和核心,是文化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对文化本体的理解,有助于深入探究文化的起源、演变 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文化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
文化形态
指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外观,是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结果。对文化形态的认识,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之 间的差异和特点,以及文化如何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一正如一切生命都有其不变的遗传基因一样,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或任何一种——地域的、行业的、家族的或个人的文化,总有某些由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属于特殊性范畴的,万变不离其宗的传统,如语言、文字、习俗或某些元始的、不变的或难以改变的心理定势,正是这些文化特质或文化基因构成了文化的本体,有如个性将人和人区别开来一样,将文化与文化区别开来。

文化本体是无形的,而文化形态则是有形的。

也正如无形的灵魂或个性决定和规范有形的行为与命运一样,无形的文化本体也决定和规范了有形的文化形态的内涵与演化。

所以,文化本体的本质是保守的、不变的,不可能与其他文化本体“通约”的。

不过,文化又是一个持续变化的活体,只不过变化的并非本体而是形态,如语言的方言化、文言文的白话文化、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文化制度的改革与变化、意识形态的演变、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的进化……等等。

也就是说,文化形态的本质是进步的、变异的,可以与其他文化形态融会贯通的。

也正如一切生命都是靠新陈代谢来维持和延续一样,文化也是靠了文化形态的变异来保证其本体的不变和“以致通久”的。

正是这变与不变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文化的延续、传播、交融、整合和发展。

对此,陈登原早就说过:“穷则为变,变则能通,通则能久者,是谓文化随环境而创,随困难而变,而变也者,所以致通久:即谓进步之说焉。

”1(第1册,P.11)其他一些学者,也在不同水准上说过类似的话。

他们仅仅未能将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明确地加以区分和界定罢了。

就连“文化本体”和“文化形态”这两个词也非我的发明或杜撰,很多学者早就用过,却界说不一,而且往往将本体当作形态或是相反。

如,强调人类文化的共性而否认文化本体的差异,或将儒家文化等同于中国本体文化来加以批判或继承等等。

那么,具体地说,中国文化本体究竟是什么呢?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相比,中华民族的文化以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对此我们似乎耳熟能详,诸如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十二三亿人口,五千年文明史等等,但却往往不是将它作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加以诅咒,便是将它作为一笔丰硕的遗产加以炫耀,由此便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激进”与“保守”之争,而很少进一步去思考其中的丰富内涵。

因而,也就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三者正是决定中国文化本体的根本因素之所在。

地大物博,意味着我们拥有几近欧洲版图的辽阔土地。

我们不但拥有自西部的珠穆朗玛峰和帕米尔高原到东南沿海平原,自东北寒带到南海热带,差异性极大的、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与能源资源;而且,国土主要处于温带,从而具有农业长足发展与自给自足的巨大潜力。

由此,便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自养型”农耕文化。

而农耕文化是一种有“根”的文化,即不得不被土地、水源、血缘、祖先、家园所束缚的文化,这就又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内敛性”。

相形之下,无论是西亚还是西欧,皆因为缺乏农业长足发展的条件,而不得不通过对外贸易和殖民来发展商品经济,从而形成一种“异养型”和“外拓性”的文化。

人口众多,意味着我们拥有不亚于欧洲的众多的民族。

他们长期生活在这个由高山、高原、沙漠、原始森林和海洋构成的,相对封闭的,益于农业长足发展的大环境中,自然是始终以农耕民族为主体。

而且,中国的人口爆炸仅仅明代后期以来近几百年的事,在此之前的数千年中,中国的人口长期在一二千万至五千万之间摆动,始终不存有人口增长与资源枯竭的矛盾,因而,也不存有必须向外扩张的压力和必须改造自然以缓解这一矛盾的压力。

由此便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态文化,而非西方的“人与自然对立”或“人与人对立”的发展态文化。

加之“地大物博”为民族的迁徙提供了广阔的周旋余地,民族矛盾自然也就始终没有、也不可能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所以,中国既没有像欧洲那样形成很多国家,也没有像印度那样虽然形成一个国家,可是里头却有很多不同的宗教、语言和文字,而是形成了一个以汉族、汉语和农耕文化为主体,不同的民族及其丰富多样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共存的,“和而不同”的大一统中华民族。

历史悠久,则意味着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由此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磨合与交融,凝聚成浓重的“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民族大一统历史意识。

正因如此,中华文化才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所以,中华民族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虽持续遭遇到“外族”入侵,整个或半壁江山由“外族”统治的时间将近二分之一,而中华文化却依然屹立至今。

而且,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也只有中国文化体系是数千年延续发展而从未间断的。

2正是这种历时数千年的磨合过程,使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力,以致任何武力的征服者皆不得不转化为文化的被征服者,并最终汇合到中华民族中来。

这三者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中国文化本体具有以下基本内容,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宇宙意识。

天道循环,周行不殆的因果轮回意识。

血缘宗法,自然纲纪的伦理道德意识。

唯我独尊,普济四夷的中华天朝意识。

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意识。

自足自守,自治自强的内敛生存意识。

重德轻才,重义轻利的群体价值意识。

家族本位,光宗耀祖的不朽人生意识。

也许还不止于此。

但这些无疑都是中国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也无论是华侨还是华裔,普遍存有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心理定势。

它们或多或少地淀积在中国人的心灵和意识深处,成为超越意识的“集体无意识”,支配或左右着中国人的最终的选择或决定。

例如,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懂得什么“循环往复,周行不殆”,但愚昧、麻木如阿Q者,临刑时,“在百忙中”,居然也会“‘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般的集体无意识也只有中国人才会有,而且往往是在最终的选择或决定时才会起作用。

又如,中国人中从来不乏见利忘义之徒,但无论是在舆论或人们心中,还是在历史上,他们和他们的行为都是处于被鄙视和受谴责的地位。

所以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为了生存,他们不仅要拿出大量的资产去巴结官宦或培养子弟登龙,以谋求政治的庇护;还必须动用大量资财去广济博施或兴办公益事业,以换取乡里的情谊。

如果说前者意味着用钱谋“权”,那么后者便意味着花钱博“义”。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观念和行为在西方人或其他民族的心目中,往往是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的,而在中国人则是一种心理定势。

这种心理定势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平常是不自觉或不那么自觉的,往往要到关键时刻,不得不做出最终的抉择之时才会显现。

而且一遇到适合的条件,便会冒出来并大肆泛滥。

例如“文革”时,正是按照“红”即是为公,即是“义”,“专”即是谋私,即是“不义”的“革命”逻辑(其实是传统的重义轻利心理定势),广大“革命群众”才会理直气壮地批判“只专不红”、“三名三高”的所谓“黑帮”,毫无顾忌地去抄家和“打砸抢”所谓的“不义之财”,却又并非全都据为己有,而是大多交公、廉价变卖或一把火烧掉。

又如,在毛泽东时代,强调革命利益高于一切之时,中国传统的血缘宗法伦理观似乎被彻底“革”掉了(其实革命的一方却始终保持着浓厚的血缘宗法意识,如领导层中的地方主义和派性意识,以及“文革”中红卫兵所炫耀的“血统论”等等),以致与亲友划清界限竟成为一种时髦。

不过,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下海”取代了“革命”成为时髦,于是乎,兴修家谱,认祖归宗便立刻乘机泛滥,到处都是“无师自通”的血缘或拟血缘的公司。

大家似乎也都懂得要“任人唯贤”,一旦做起来,却依然不得不任人唯亲。

要之,文化本体即是无形的、普遍存有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的一些心理定势。

中国人的这些心理定势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本土这个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中,经历了千百年的奋斗和磨难淀积而成的生存之道和智慧结晶。

它们是中国人或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或中华民族思想与行为的最终抉择因素,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之所在。

因而,它的本质是保守的、不变的,变化的仅仅它的形态。

而文化形态的变异也往往是遭遇困境的产物,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为了民族及其文化“以致通久”。

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够独一无二地维持数千年而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其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辩证运动的结果。

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化本体的独特性和合理性——至少在近代之前是完全合理的。

因为,直到18世纪,大清帝国的威势与繁荣仍可以说是冠绝世界的。

当然,文化本体的不变性也并非是绝对的。

因为,它既然是历史地理环境的产物,具体到中国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物。

那么,当历史地理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例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被工业化经济、商品市场经济或信息网络化经济所取代,自然环境也大部被改造成人工的第二自然之时,文化本体也会发生相对应的变化。

不过,也正因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绝非是几代人或甚至是几十代人所能做到的。

便是真地做到了,要改变每个中国人心灵深处都具有的、淀积了数千年之久的心理定势,恐怕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退一步说,我们至少应该明白:在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未有根本改变之前,中国的文化本体是不会改变的。

明乎此,便应该明白:什么是可以变的,什么是不可变的。

坚守不可变的就不是保守;唯有可以变也应该变却不许变或没有变的才是保守。

反之亦然。

那么,中国近代以来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所保守的究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还是形态呢?二鸦片战争以降的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华古老农业文明与西方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冲突史,也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李鸿章所谓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剧变史或突变史,更是中华民族力求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努力追求近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史,其历史大趋势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是“变亦变,不变亦变”。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余英时才认为:“严格地说,中国没有真正的保守主义者,只有要求不同水准变革的人而已,要求变革较少的人往往就变成了保守主义者。

”他甚至还断言:“中国没有一个现状可以给保守者说话的余地。

你要保持什么?因为这个‘变’还没有定下来,没有东西可以保存。

”3(P.9~10)不过,他们都未看到“变亦变,不变亦变”的仅仅文化形态,而文化本体则恰恰是“保亦保,不保亦保”。

就文化本体而言,则必须将余英时的上述论断整个颠倒过来,即:严格地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激进主义者,只有要求不同水准保守的人而已,要求保守较少的人往往就变成了激进主义者。

只有这样辩证地看,才能鉴别近代以来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所保守的,哪些是“本体”,哪些是“形态”,从而还它以准确的历史定位。

用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辩证关系,全面审视近代以来的所谓“文化保守主义”,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胜任的。

在此,我想说明的仅仅:以“激进”或“保守”为近代以来的各种人物或流派贴标签,既不可能涵盖异常复杂的历史变化,也不利于对生活在历史剧变时期的人或事的客观分析与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