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第8讲--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第8讲--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 Nhomakorabea受政治运动影
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
生活上 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历史二轮复习
【主干知识】
这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
开放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始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 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历史二轮复习
4.社会生活上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
活水平总体较低。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 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 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历史二轮复习
【隐性知识】
中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 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转型,先后成为世界强国。重商主义 具有国家干预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军事扩张主义、殖民主义、 鼓励人口增长等政策特征。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 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 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 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 程。 ——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严重阻碍生产力 所有制,实行 为农业发展开
发展
农民土地所有 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 小农经济难以满 把土地等主要 进一步提高了

足国民经济发展 生产资料由私 农业生产力
的需要

政治哲学课程大纲

政治哲学课程大纲

政治哲学《政治哲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政治哲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主要的政治哲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初步具备识别与提炼具体实践生活中政治问题的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逐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哲学的学术训练,提高其批判性分析与写作能力,为有志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哲学研究的学生夯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进与观念结构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进一步养成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术能力。

三、先修课程政治学1. 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梳理和把握政治哲学的源流和发展;难点是让学生较为深入和系统地理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框架变迁以及有效提高其批判性分析与写作能力。

2. 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专题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在学生理解政治哲学基本概念、历史演进与观念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些较为困惑的理论问题以及一些基本理论的现实意义,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遵循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主,传统的黑板式教学为辅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行备课、上课和课后交流。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讲 导论:何为政治哲学?(2学时)1.教学内容(1)我们为什么必须进行政治思考(2)政治思考的三种方式(3)政治哲学的外在边界(4)政治哲学的内在规定2.重、难点提示(1)把握政治哲学的理论边界(2)明晰政治哲学的内在规定第二讲 政治哲学的意义结构(2学时)1.教学内容(1)政治哲学的“死亡”和“再生”(2)政治生活的体验路径(3)政治哲学的分析进路(4)寻求完整的意义结构2.重、难点提示(1)理解政治哲学的意义结构(2)明确政治哲学的学科价值第三讲 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2学时)1.教学内容(1)自然状态(2)政治社会(3)乌托邦与理想政治(4)去乌托邦与现代政治2.重、难点提示(1)明晰自然状态、政治社会的主要内涵(2)厘清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发展路径第四讲 现代政治的结构要素(2学时)1.教学内容(1)权力与权威(2)自主与代表(3)合法与反抗(4)普遍与特殊2.重、难点提示(1)理解现代政治形式结构中四对关键性构成要素(2)明确形式性结构要素与实质性结构要素的关系第五讲 西方政治哲学的演进(4学时)1.教学内容(1)希腊政治哲学的两个路向(2)中世纪的政治哲学(3)现代政治哲学兴起的诸条件(4)复杂多变的现代性政治哲学(5)西方政治哲学的“诸神之争”与融合趋势2.重、难点提示(1)理解西方政治哲学的整体演进过程(2)明确西方政治哲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思想第六讲 中国政治哲学的变迁(4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本主题:伦理政治(2)先秦的多级思维与互补结构(3)中古政治哲学的两极发展(4)明清之际及晚清的转向与现代性政治哲学建构2.重、难点提示(1)理解中国政治哲学变迁的整体过程(2)明确中国政治哲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思想第七讲 现代政治哲学运思的基础——民族和国家(2学时)1.教学内容(1)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2)文化国家与政治国家(3)民族——国家的结构和性质(4)国家的理想性和现实性(5)国家与超国家2.重、难点提示(1)理解民族——国家的结构和性质(2)明晰国家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第八讲 现代政治哲学的轴心问题——意识形态(2学时)1.教学内容(1)意识形态的现代特质(2)意识形态的“诸神之争”(3)强势意识形态和弱势意识形态(4)意识形态可能终结吗?2.重、难点提示(1)理解意识形态的现代特质与“诸神之争”(2)明确意识形态何以成为现代政治哲学的轴心问题第九讲 功利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核心观点(2)功利主义的两条吸引力(3)功利主义对效用的界定(4)功利主义不恰当的平等观(5)功利主义的政治2.重、难点提示(1)理解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核心观点(2)明确功利主义对效用的界定及其局限性第十讲 平等的自由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作为公平的正义(2)正义的两项原则(3)原初状态与反思均衡(4)公共理性与重叠共识2.重、难点提示(1)理解罗尔斯何以成为平等的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2)明确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体系及主要观点第十一讲 自由至上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自由至上主义的来源与本质(2)诺齐克提出的自我所有权原则(3)基于互利的自由至上主义(4)基于自由的自由至上主义2.重、难点提示(1)理解自由至上主义的来源与本质(2)明晰诺齐克自由至上主义的相关内容第十二讲 马克思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哲学(2)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定位(3)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当代建构2.重、难点提示(1)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哲学的关系及其理论定位(2)明确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及其当代建构第十三讲 社群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社群主义的源起和发展过程(2)社群主义政治哲学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3)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2.重、难点提示(1)把握社群主义的源起和发展过程(2)理解社群主义的基本主张第十四讲 文化多元主义(2学时)1.教学内容(1)文化多元主义的内涵(2)文化多元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3)文化多元主义的五种基本类型(4)文化多元主义的政治形式2.重、难点提示(1)理解文化多元主义的内涵、发展阶段和基本类型(2)明确文化多元主义何以成为政治哲学前沿的思潮七、学时分配章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学时实验教学学时一导论:何为政治哲学?20二政治哲学的意义结构20三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20四现代政治的结构要素20五西方政治哲学的演进40六中国政治哲学的变迁40七现代政治哲学运思的基础——民族和国家20八现代政治哲学的轴心问题——意识形态20九功利主义20十自由主义的平等20十一自由至上主义20十二马克思主义20十三社群主义20十四文化多元主义20总计320八、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开卷考试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政治哲学导论》,杰弗里·托马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什么是政治哲学》,列奥·施特劳斯著,华夏出版社,2011年;[3]《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戴维·米勒著,译林出版社,2013年;[4]《当代政治哲学》,威尔·金里卡著,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5]《政治哲学讲演录》,任剑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周穗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7]《政治哲学讲义》,约翰·罗尔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功利主义》,约翰·穆勒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9]《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比较研究》,龚群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10]《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王新生著,科学出版社,2018年。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梳理有答案版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梳理有答案版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神学性解释提供了神圣维度道德性解释提供了价值目标法律性解释行为依据权力性核心问题管理型解释主要任务价值型基本功能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3.政治的定义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按照特定的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4.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5.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价值性概念,用来表示“应该”或者“必需”的事物;描述性概念:实证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指客观的,用濑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为政以德2.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无为而治3.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兼爱兴利4.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以法治国5.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1)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政治学时期特点:政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特点:神学与政治学相结合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3)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期特点:人本主义为指导,个人主义为本位,理性思考为办法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4)当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期特点:政治哲学开始向政治科学转化,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盛行,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为方法。

代表人物:本特利,沃拉斯,拉斯韦尔(5)趋势:政治哲学的复兴特点:正义理论的研究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第三讲《政治体系》1.政治体系的含义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2.国家的定义在一定地域上,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作用,缓和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一个国家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5.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的国籍复合制:(1)联邦制:由若干相对主权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从政治主体视角分析意识形态教案

从政治主体视角分析意识形态教案

意识形态教育一直是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们对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教案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对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将从政治主体视角分析意识形态教案。

政治主体指的是主宰政治生活的人或者团体,也就是政治的实际掌权者。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政治主体的核心是党的领导集体。

因此,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政治主体对于教案的策划、实施、监督等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政治主体应当以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强化为目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案。

从政治主体角度出发,意识形态教案的制定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体现政治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公民人格,这需要教案从政治价值观出发,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因此,政治主体需要重点关注教案对于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层面,制定教案应考虑政策和政治任务、维护国家安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因素,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国防教育等各类教育活动,以达到坚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共同精神。

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意识形态教育不是仅仅传授一些具体的知识,而是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政治主体应该推进意识形态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发扬教育创新的精神,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深化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学习条件。

政治主体应该着重关注“大课堂”式教学的实践,鼓励老师和学生以开放、自主、创新、协作的态度和行动,实现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优秀传承,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注意课程质量和全局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注重教育创新、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但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把控课程质量和课程全局性。

政治主体应该促进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引领“课程改革带动教改”,融合最新学科、最前沿理念与最实用技能,加强教材研发和课程的创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提供更大的推动力。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内容有哪些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内容有哪些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内容有哪些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人类意识、思维、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集合。

它在社会和政治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传播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意识形态通常由八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它们分别是:1.世界观: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整体性观念和理解。

它包括对宇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认知。

不同意识形态会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2.人性观:人性观是对于人类本性和人的行为特点的观察和解释。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人类的本质、动机和行为模式有不同的看法,这直接影响了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

3.价值观:价值观是对于什么是好的和什么是正确的道德标准的认同和评价。

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影响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个体的行为准则。

4.政治观:政治观是对政府和权力的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政治体制、政府职能和政权运行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5.经济观:经济观是对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认知和看法。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等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经济观念会直接影响到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

6.社会观:社会观是对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看法。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结构、社会等级、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7.教育观:教育观是对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的认识和评价。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这直接影响到教育政策和教育体制的制定和实施。

8.文化观:文化观是对文化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的看法。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功能和文化的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这八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社会或一个个体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意识形态会有所演变和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观念、价值观和信念会不断出现,对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产生影响。

高中历史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8讲 课题2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8讲 课题2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题2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一、袁世凯复辟与北洋军阀的统治1.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大权独揽活动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走上帝制之路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护国战争背景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掀起二次革命,最终失败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结果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链接·选择性必修1·P14-15]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背景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转折1913年春“宋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失败①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③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结局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2.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护法运动(1)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就任国务总理,但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2)1917年8月,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ppt课件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ppt课件
会规律的制约。
ppt课件
14
(2)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人是社会的主体 。 2)人的意志活动对社会历史发展有促进或阻 碍作用。
3)人对社会的发展起何作用及作用的大小由 许多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4)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 的作用。
ppt课件
15
(3)社会的进步与人的解放
•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 人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解放 程度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 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内化,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 的外化。一个有真实价值的人,是内在价值和外在 价值、内在完美和外在有用性、主观精神和客观行 为、权利和义务、人格和责任相统一的完整和谐的 人。因此,要实现人生价值,既要具有优秀的德性 和出色的才能,又要化小我为大我,自觉为社会服 务,把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统一起来。
ppt课件
16
(二) 人生目的的确立
• 1、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 (1)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
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生目的、人生
价值、人生态度的统一。
ppt课件
17
•(2)人生观要回答的三大问题:
人生目的(人为什么要活着?)
追求理想
人生态度(人该怎样活着 ?)
乐观积极
人生价值(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
ppt课件
20
2)为物质与为精神
•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 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是 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罗素) • 头脑理智冷静而内心充满热情,献出自己的 才智与力量,同周围的社会苦难相抗争并努力 给人们予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物质手段,不 达目的决不罢休。(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第8讲 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

第8讲 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

个人与集体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基本含义(Triandis)



集体主义者把自己看作是某个群体的组成部分,而个 人主义者热衷于群体的自我概念 集体主义者拥有和其群体目标互相交叉的个人目标, 当这些目标出现差异时,他们会视集体目标高于个人 目标;而个人主义者拥有的目标或交叉或不交叉,当 这些目标之间不一致时,他们会视个人目标高于群体 目标 集体主义强调社会行为应该遵从社会规范、职责和义 务;个人主义者强调人的态度、个人选择和人与人之 间的契约对社会行为的意义 集体主义方面,关系重要,即使这些关系的成本超出 报酬,他们也依然维持这种关系;在个人主义者看来, 当成本超过报酬时,他们就会中断这种关系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理论产生的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自 由主义的自由化、私有化政策造成了新的经济衰退和社会 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自身的生存,面临着如何再发展的 问题。第三条道路的提出及其主张就是力图回答和解决资 本主义面临的矛盾和再发展问题 第三条道路学派政治经济理念:指的是一种思维框架或政 策制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的世界,超越老派的社会民 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总的目标是帮助公民在全球化、个 人生活的转变以及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的时代变革中找到 自己的方向。无责任即无权利 无民主即无权威
当代新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

新左派围绕着资本主义如何维持有效性及资本主 义如何在各种矛盾中发展的议题展开了讨论


奥康纳:资本主义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的生存条件:资 本积累、合法性。 高夫:社会政策不但中和阶级矛盾并增加民众对资本 主义的认可程度,同时也起到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 服务支出既可以改善也可以降低经济增长和利润。 奥菲:资本主义的社会政策是回应资本主义制度的经 济危机,而非受制于这些危机。为了平衡资本积累与 合法性,国家必须做到:尽量减少干预市场、鼓励投 资、保护资本积累和制造保护全民利益的形象。因此, 资本主义不可以同福利国家同时存在,资本主义也不 可以没有福利国家而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瓷是世界上惟一 的建筑高度最高的 七星级酒店(因为 七星级酒店 饭店设备实在太过 高级,远远超过五 星的标准,只好破 例称它做七级), 开业于1999年12月, 共有高级客房202间, 建立在离海岸线280 米处的人工岛上。
所有的202間房皆爲兩層樓的套房,最小面積的房間都有170 平方米;而最大窗,隨時可以面對著一望無際的阿拉伯海。
1952到1955年,布什全家在这栋楼住了三年, 就让它很可能成为旅游胜地。
老布什和小布什
三、政治社会化
• 1、政治社会化的意义 (1)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政治社会化( socialization) ——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 ) 中通过一定的机制获取政治知识和技能, 形成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的过 程。
• 2、政治社会化的结构 、 (1)家庭 ) 政治社会化的最初的和关键性的结构。父 母对下一代在世界观、人生观、对政治共 同体的看法、对政治权威的态度、对政治 体系的评价等方面直接影响其后代。
(3)政治文化的多元性 多元性。 多元性 在政治文化内部,根据政治文化的主体、 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划分出各种同质或异质 的亚文化 亚文化。 亚文化
(4)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互相 融合、共存,在许多方面具有同质性,从 而具有普遍的、相似的特性,在世界范围 内就体现为政治文化的世界性 世界性。 世界性
第8讲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 • • •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三、政治社会化 四、政治意识形态
•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 • • • 文化(culture) 文明(civilization) 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 政治文明
•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A.Almond) • 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The Civil Culture) (中文 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 1989年。) •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 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 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 程所促成。
• 地域型政治文化 以封闭状态的部落和结构 单一的小型社会文化为典型。由于社会成 员被封闭地域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简单, 事务单纯,所以,人们不关心自身区域之 外的事务,国家政策也很少影响他们的生 活。这种较为原始的政治文化一般与部落 酋长、宗教巫师的统治相匹配。
• 顺从型政治文化 顺从型政治文化下的民众往往被动地接受 统治,由于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对政府产生 影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被动服从政府管 制,对于政治体系没有任何期望,既不想 也没有能力去参与政治生活。在这种文化 下,民众视自己为臣民,而不是参与政府 的公民。这种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统治相 伴随。
• 参与型政治文化 • 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厉害相关,政治体系 直接影响成员利益,社会成员相信,参与 政治不仅是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利 益的手段。所以,民众一般积极要求参与 政治过程,以便影响政治决策。参与型政 治文化往往与现代民主政治体系相一致。
地域型政治文化 参与型政治文化 占据主导) (占据主导) 顺从型政治文化
• 2、政治文化的功能 • (1)影响政治体制
• “硬件”(hardware)和“软件” (software) 各种制度化和结构化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规则, 可以说是政治体系的“硬件”部分,而构成 “软件”的东西则是政治文化。犹如计算机运 行需要软件和硬件相互兼容一样,政治文化也 需要与政治制度相匹配。
• 派伊(Lucian Pye)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 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 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 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 等,其作用在于赋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 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
• 维巴(S.Verba)在分析政治文化的构成和 作用时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 由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信念、符号和 价值所构成,它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条件, 为人们提供了参与政治的主观意向。
海里有餐厅,空 中也有餐厅,客 人只需乘搭快速 电梯,33秒内便 可直达屹立于阿 拉伯海湾上200米 高空的 AI-Mahara餐厅;
世界上最“ 世界上最“悬”的网球场
入住一天需 要7500 美元, 美元,仅参 观一下也需 120美 要120美 元。
• 3、政治文化类型(typology) • 阿尔蒙德和维巴把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分 为三种类型,即地域型(村民型)政治文 化(parochial culture)、顺从型政治文化 (subject culture)和参与型政治文化 (participant culture)。
稳 定 的 政 治 体 制
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的特点: 公民文化的特点: 其一,个人的政治意识强烈,关心政治 与政府事务,对政治过程的知识较为丰富, 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 政治责任感; 其二,社会成员对国家、民族具有强烈 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政府当局的政策有 着较高的期望,能够主动参与政治过程, 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 政治效能感; 其三,社会成员对宪法、民主、自由、 平等持有很高的评价,并愿意实践上述价 值。
• 我们可以为政治文化做出如下定义:政治 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 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 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 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 主观因素。
• 政治文化的特点: 政治文化的特点 (1)政治文化具有集体性 集体性。 集体性 一般地总是从集体的角度如阶级、民族、 社会集团等方面去分析。 (2)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稳定性。 稳定性 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经过长期的政治社会 化过程,及特定的政治环境共同作用下形 成的心理上的倾向性。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 1、政治文化的结构 • (1)政治心理 • ——政治认知 • ——政治情感 • ——政治动机 • ——政治态度
• (2)政治思想 • ——政治理想 • ——政治信仰 • ——政治理论
• (3)政治价值观 • 案例 西奥多.罗斯福
• (4)政治意识形态 • ——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 取得后者的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 特定的权威解释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 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 • ——以哲学、宗教、伦理、政治、法律和 经济的思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 ——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 (2)影响政治行为 • ——“拯救达富尔联盟” • 帕特南(Robert D. Putnam),《使民主运 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用来强调支撑 财富创造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 (3)影响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有其相对独立性。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 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