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史学啊,那在传统文化里就像是一颗超级闪耀的恒星,光芒万丈,其他文化元素都得围着它转呢。

你想啊,传统史学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

从三皇五帝开始,那些故事就像是一部部超级精彩的玄幻大片。

黄帝大战蚩尤,那场面,就跟超级英雄打架似的,电闪雷鸣,各种神奇的法术乱飞。

这些故事可不仅仅是用来娱乐的,它们就像是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魔法秘籍,里面蕴含着无数的智慧。

传统史学还是一个超级严格的老师。

它会板着脸告诉你,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

那些朝代的兴衰,就像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像秦朝,强大得像个肌肉猛男,横扫六国,可是最后却因为自己太霸道,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就像一个暴发户肆意挥霍自己的财富,结果一下子就垮台了。

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不能太贪心,要懂得照顾大家的感受。

而且传统史学就像一个有着超级记忆力的老神仙。

它把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比如诸葛亮,那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他在历史的舞台上就像一个超级魔法师,呼风唤雨,空城计那一出,就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魔术表演,把司马懿骗得团团转。

这些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激励着我们要做聪明、勇敢又有谋略的人。

它也像一个超级爱唠叨的老奶奶。

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仔仔细细地说个遍。

从宫廷里的勾心斗角,到民间的家长里短。

就拿宫斗来说,那些后妃们争宠的手段,比现在的宫斗剧还精彩呢。

为了一点小利益,那心眼多得像蜂窝,斗智斗勇,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在传统文化的大家庭里,传统史学就像一个定海神针。

如果没有它,传统文化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在时间的海洋里瞎晃悠。

它给文学提供了无数的素材,那些诗词歌赋很多都是从历史故事里汲取灵感的。

它也是绘画、戏曲的源泉,你看那些历史题材的绘画和戏曲,就像是传统史学这个大树上结出的鲜美果实。

传统史学还像是一个神秘的时光隧道。

我们只要一钻进这个隧道,就能瞬间穿越到古代。

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多样性 也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共同汇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拓展深化
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心态,中华文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 包容性 基督教等宗教,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 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 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 凝聚性 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 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逐渐形成和发展为共同 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1)明末:意大利人_利__玛__窦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 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图解历史
近代“西学东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多样性 _包__容__性__ 凝聚性 连续性
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思维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 (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 (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 (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化相融合。
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 第九讲 会通与断代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 第九讲 会通与断代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给中国人打开了一 个全新的世界,其作用不亚于哥伦布 发现“新大陆”。在东北的朝鲜,设 置郡县。这些活动,为司马迁写《史 记》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惟我汉继 五帝末流,接三代统业”。
顺应这种“海内一统”局面,司马谈、 司马迁父子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决心 通古今之变,对此前中国文明史进行 整合。《史记》用一种综合体,完整 地勾勒了中国早期发展史脉络。通过 《史记》的整合,汉以前零乱的、驳 杂的中国文化,得以完整的、一以贯
《史记》以后,中国社会的历史如 何写,有三条道路: 一是续编史记; 二是断代为书; 三是重纂通史。
司马迁之后,首先出现的是“续史 记”作品。从褚少孙开始,不少学人 包括班固父亲班彪,都投入到了续写 工作中。其中,班彪的《史记后传》 质量最高。
但续写有续写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无法统一风格。每个史家的观点不同 治史风格有异。一定要后人屈从前人, 则委屈了后人,否则,又有不伦不类 之嫌。尤其是像司马迁《史记》这种 “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 的史 书,要一个正统封建知识分子去仿
论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 浊,究汉德之所由” ,这是班固很不 满意的。 班固一生中,最大的理想就是歌颂 汉朝的丰功伟绩。他曾作《典引篇》, 称颂汉高祖和汉光武帝两位开国皇帝 的功劳,认为中国历史非尧不
兴,非汉不弘。在这种“汉绍尧运,以 建帝业”史观支配下,班固毅然断汉 为书,成《汉书》。《史记》将西汉 “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 《汉书》断代为书,突出了汉朝的位 置,适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由于 中国历史的特点,班固以后,断代史 十分
严格意义上的通史和断代史是从 《史记》和《汉书》开始的。
司马迁的《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著作。它上起三皇五帝,下迄汉 武帝,前后近三千年历史。这是一部 真正意义上的“通古今之变”的早期 中国通史著作。《史记》是汉武帝时 代“拓地”的产物。汉武帝时代,是 中国的一个全盛时代,号称“拓地几 两万余里”。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第十章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直到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

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字。

这些记载已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因而可以被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则担当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家。

《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稚、颂三个部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

《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继代史的出现。

《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概括了 3 000 年历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史记》的“成一家之言”标志着史学已卓然成为一家。

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由此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荀悦的《汉记》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就史学门类言,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三、古代史学的发展与完善隋唐五代时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二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便是一个例证当然,设馆修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抑制。

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此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史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学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礼仪等各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历史观念、史书编纂等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强调历史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取向,这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视道德教化和人伦关系有关。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古代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时,常常需要参考和解读传统文化中的文字、文献、艺术作品等。

古代文化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观念也为古代史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古代史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古代史学家不仅要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需要分析和解读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变迁。

例如,研究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都是古代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古代史学借助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 第四讲 人意 时势 事理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 第四讲 人意 时势 事理

一些人认为,分封制是“ 一些人认为,分封制是“圣人之 先王法度” 意”、“先王法度”,秦朝违背圣人 之意,不遵先王法度,故招致速亡。 之意,不遵先王法度,故招致速亡。 另有一些人认为, 另有一些人认为,分封制并不是什 么圣人之意, 么圣人之意,它的废置同郡县制的确 都是时势使然; 立,都是时势使然;秦朝的速亡有别 的原因,与废分封、立郡县无关。 的原因,与废分封、立郡县无关。
李百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批评曹、 李百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批评曹、 陆等“著述之家” 陆等“著述之家”在对待分封制上是 多守常辙,莫不情忘今古, “多守常辙,莫不情忘今古,理蔽浇 恢复分封制无异于“ 淳”,恢复分封制无异于“以结绳之 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 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 曹之末” 果真如此, 纲纪紊乱, 曹之末”;果真如此,则“纲纪紊乱, 断可知焉” 李百药进而认为: 断可知焉”。李百药进而认为:“得 失成败
意也,势也” 是很精彩的。 意也,势也”,是很精彩的。苏轼自 附益”柳说,当非虚辞。 称“附益”柳说,当非虚辞。 王夫之在论述史学工作的重心时, 王夫之在论述史学工作的重心时, 也讲到了“时势” 智有所尚, 也讲到了“时势”:“智有所尚,谋 有所详,人情有所必近, 有所详,人情有所必近,时势有所必 以成与得为期,而败与失为戒。 因,以成与得为期,而败与失为戒。” 这里讲的“时势” 这里讲的“时势”,是指社会的形势 或历史的趋势; 必因” 或历史的趋势;“必因”,是说它跟 过去的形
师古,其后有刘秩、杜佑、柳宗元。 师古,其后有刘秩、杜佑、柳宗元。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柳 宗元认为历史变化是社会发展趋势决 定的,这就赋予了“与时消息” 定的,这就赋予了“与时消息”以丰 富的社会内容, 富的社会内容,并把它向前推进了一 步。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㈠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历代统治者皆重视史书的编撰,史官建置沿革自成体系,官修史书是传统史籍的主流,私人编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史学家辈出,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史学理论先进。

1、历代统治者重视史学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教训,以古鉴今,加强文化思想控制,改善、巩固自己的统治,是史籍编撰的主旨。

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史学,首先表现在重视史书的编撰,其次表现在重视史学家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这是由于史书的性质所决定的。

史书的基本内容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所作的全面记载以及撰史者对之评判、解释、说明,其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巩固当时王朝的统治服务。

在我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就非常重视史学,朝廷中设立了史官,专掌记载历史,当时史官的地位很高。

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秦汉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之后,由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加强了对文化思想的统治。

销毁或者篡改史书记载,打击与本朝政见不合的撰史者和文人,对史书的编撰权严加控制,其措施即禁止私撰史书,开创并逐步完善官修史书制度。

官修史书制度从东汉朝廷编撰本朝史《东观汉纪》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与私修的并行,至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禁止私撰史书。

唐代政府设立史馆,负责编修前代史和本朝国史,并由重臣或宰相监修,正式确立了史馆修史的制度,政府对史籍编撰工作的控制大为加强,从此官修史书成为我国古代史书的主体。

该制度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史籍数量迅速增加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官修史书的有关内容取舍必须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评价也必须体现统治者的意图,史书的编撰实际就是当时实施统治的重要内容,因此,其思想性受到了很大局限。

特别是有的王朝对撰史者及有关文士的打击镇压,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代的“文字狱”等及编纂《四库全书》时对不利于请代统治史籍的禁毁,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统治者对史学严密控制的消极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第三版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第三版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史学

历代史家对史学素养的看法
司马迁的史家素养 被当做典范,受到 史家们的普遍推崇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史学
【本章要点】
1

2

3

本章目录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典籍概览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进程
一、从史官的 出现到史书的
诞生
二、史学进入 官书与私人著 述并存的时代
三、史学从自 立门户到多途
发展的阶段
四、我国古代 史学发展的黄
• 举例:
• 编年体中的“实录”,现存《清实录》是卷帙最大、有着极高文献价值的实录。纪传体的 “正史”系列,尽管《明史》修撰时兴时辍,几近百年,学术价值罩有浓重的政治阴影,但 是比起“《宋史》繁芜、辽金二史又多缺略”典制体的“会要”形式,清有《春秋会要》、 《三国会要》、《宋会要辑稿》等,而清乾隆时踵美“三通”,官修《续通典》、《清通 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六书,合称为“九通”。 纪事本末体史书清有《辽史》、《金史》、《西夏》、《明史》等纪事本末专著。学术史、 地理史和史学评论更是力作不少。
金时代
五、我国史学 的总结和转化

一、从史官的出现到史书的诞生
• 记录方式:口耳相传——卜辞与金文——史书 • 职责:沟通人神之间事务、既烦且广——后世逐渐简化职能 • 总体趋势:史官职权范围愈古愈广,时代愈后则愈小,但其作为神职的性书与私人著述并存的时代
四、我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 从唐到明,史学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每朝别 具一格的阶段性成果又令黄金时代的史学大放异彩。
• 就纪传体正史而言,仅唐太宗时就编撰了八部。这八部 是《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 书》、《南史》、《北史》、《隋书》。这八部书都是 我国纪传体正史的名著。这一时期的正史共编撰了十五 部,占“二十四史”的二分之一强,这在封建社会是罕 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的战争描写
战争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可以说整个中国史都是由战争来推动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篇都对战争都有精彩的描写,比如《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然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战争的却有独特的描写,使人读起来能感受到战争的别样艺术。

前后对比,突出战争艺术性。

司马光描写战争善于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进攻国与防御国力量的对比,战前的强盛与战后的衰败,战前的骄狂与战后的落魄……拥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强国竟然败给弱国,这种对比使人在哂之一笑的同时对战胜方油生敬畏,对战败方战争则感到无比的惋惜。

所以,读完之后读者能战争有更好的思考,对历史有更好的把握。

在《淝水之战》中,这种前后对比就很明显。

战前秦是何等的强大,军事上:“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六十万余万的部队,战骑二十七万而晋去只有区区八万迎战;政治上,鲜卑、羌虏皆以归顺,可谓统一之势势如破竹。

然而,兵败之后,秦军却是另一番景象:“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以强攻弱却会是如此结果,这种前后对比让我们思考苻坚为什么会失败?
另一方面,司马光也善于抓住人物的心里变化,利用心理变化凸显战争的艺术。

比如在《淝水之战》的战前,苻坚不听苻融劝谏,执意攻晋,何等自信,然而当晋军占优势之后,苻坚却有些草木皆兵了:“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

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

其他古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对战争的描写,但对比的艺术手法都没有司马光用的这么独到,让人能感受到战争的艺术性,战争就是战争。

战前铺叙,表现历史必然性。

写战争却又不开门见山的写,而是在战前对交战方做大量的铺叙。

司马迁不直接描写或简单描写战争场面,用对话、独白、议论以及上面所讲的对比等多种手法,把笔墨的重点放在在战争前能够影响战争进程,结果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判断上,或平铺直叙或倒叙或插叙或三者兼而有之;战争未开始之前胜负已定,作家是以先知者的身份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中去的。

这样,就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必然性。

在《赤壁之战》中,司马光用大量的文字叙述了周瑜、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人对话,
和对抗曹操的庙算,以及曹操的骄横,这种铺叙间接反映出曹操会败的历史必然性,胜负不只是在战争的过程中能体现出来,更主要的还是战前的各种因素,这和《孙子兵法》中孙武“庙算”多则胜算多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肥水之战中也有这样的铺叙,不过这次则是侧重战败国战前的描写。

例如,战前苻融曾劝谏苻坚:“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苻融分析的很有道理,但苻坚却一意孤行,所以战败,而后鲜卑、羌虏果然兵变,苻坚身亡。

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通过战前的描写揭露历史的必然性。

细节描写,写出历史真实性。

细节描写需要作家用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进行形态,特征方面具体而生动的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行动,言谈等各方面描写中都存在细节描写问题。

《资治通鉴》中的战争描写存在许多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描写捕捉了人物特征在战争中某一具体时间,场合的具体表现。

司马光利用这些细节描绘出了许多战争,人物的侧面和矛盾,从而使人物形象丰富,生动起来,对开拓战争场面,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人们能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好像历史就发生在眼前,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色。

如《智伯之亡》一章中,“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一“肘”一“履”,细微的动作描写一下子把韩,魏两家的微妙心理刻画得十分贴切。

《资治通鉴》虽然不是一本专门描写战争的史书,但里面却不乏对战争的精彩描写,司马光运用各种手法,使人们在感受战争艺术性的同时能对历史有更好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