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

合集下载

进才吴威《未有天才之前》

进才吴威《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教学设计上海市进才中学吴威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体会鲁迅先生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艺术性。

说明:本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

文章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多样,是不同于以往的许多杂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

对于高三学生的阅读思维的规范和提升,写作实践的夯实与升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因着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层特殊的背景,上好此文便更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我们不想故作回避。

所以“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体会鲁迅先生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艺术性”成为必须,而不是重点讨论如何去演讲。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语言魅力。

2.难点: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

说明:本文论证思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层层深入、逻辑严谨。

同时,本文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加上形象的描写,使整个论证过程既集中有力又不乏生动幽默。

让学生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语言魅力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而“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由于时空的阻隔和当时写作背景的复杂性来看,对当代的高中生来说实属不易,确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思路点拨鲁迅先生的杂文大多因“杂”而难读难懂,然而此篇因听众的特殊,是与我们在座一样的高中生,故而深入浅出,相对而言,通俗易懂。

此文亦不妨视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理清议论文论证思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为抓手进行梳理,了然文章的架构。

落实确认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进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深意。

练习举隅1.以提纲的形式梳理出文章结构,不可太简。

(80字左右)2.对比本文与《拿来主义》在写法上的不同,写一段鉴赏文字。

(500字左右)3. 大作文:仿写《未有“大师”之前》。

八年级语文《未有天才之前》学习要点

八年级语文《未有天才之前》学习要点

《未有天才之前》学习要点本文是鲁迅先生1924年1月17日应邀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

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刊》第一期。

同年12月27日《京报副刊》第21号转载时,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小引:“伏园兄:今天看看正月间在师大附中的演讲,其生命似乎确乎尚在,所以校正寄奉,以备转载。

二十二日夜,迅上。

”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未有天才之前》的含义;(2)掌握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3)分析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天才,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天才观,认识到天才并非与生俱来;(2)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学术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2. 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2. 分析文章论证思路,提炼中心论点;3. 将文章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作者鲁迅及其作品;(2)提问:“天才”一词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天才的本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辩论。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提炼中心论点;(3)教师举例说明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针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天才观,努力成为优秀的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2. 结合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未有天才之前》课件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未有天才之前》课件北京课改版

3.作者对“恶意的批评”持怎样的态度? 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 【提示】 作者认为“恶意的批评”就是
对新生事物的扼杀,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
生长的民众产生、培育出来的,所以没有
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恶意的批评”
剥夺了天才产生的土壤。
4.这篇演讲词的结构是怎样的?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 本篇演讲词的结构是比较典型的演讲结
鲁迅的演讲不仅有感而发,切中要害,而且由于他 有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诙谐幽默的风趣,总 是使演讲粲然生辉,令听众倾倒。《未有天才之前》 也充分体现了鲁迅演讲中的这一特点。作者在文中 由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时说的话引出的乔木、花与 泥土的联想;批评国政派时所说的“然而我总不信 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 ”表现出来的幽默;对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 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 一首好诗”的生动的描述,留下了无穷的韵味。真 可谓妙语连珠,令人不能不击节叹赏。
5.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犀利深刻,幽默 风趣,这得益于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请 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提示】 在演讲中,演讲者注意运用多 种论证手法。特别是比喻论证的广泛运用, 增添了演说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如用“拿 破仑与士兵”“泥土与花木”的例子说明 天才需要民众,用“新旧马褂”的例子说 明继承文化遗产与创新的关系,用“婴儿 的第一声啼哭”说明天才也有幼稚。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 探究] 1.怎样理解这篇演讲的开场白? 【提示】 这篇演讲的开场白一是体现鲁迅自谦的 精神,二是暗示演讲的内容不同众论。 2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 两件事?第2段在演讲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 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鲁迅先生用这一段文字引出 自己的观点:“不但天才,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 民众”现在都没有。为下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未有天才之前》(自用)

《未有天才之前》(自用)

解题:鲁迅的这篇演讲为何定名为“未有 天才之前”?题目是文章中心吗?
• 吸引听众,这是演讲艺术、 说话艺术的特色和要求;如果 直接用论点做题目可能感觉无 味。本文的题目好,好就好在 这个题目能使人思考----未有天 才之前会有什么? • 题目引起文章要讨论的重 点,不是文章的中心。
1.对照注释,通读全文,以“未有天才之前, 先要有 。”为中心句概括文章中心, 并概括每段要点。 2.理清文章思路,弄明白文章结构。
回知 怜 无 眸否 子 情 时兴 如 未 看风 何 必 小狂 不 真 於啸 丈 豪 菟者 夫 杰
我们的感悟:
每个国家都有几个大师可以说 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个人 的心灵深处。
鲁迅作品常读常新!
本篇演讲词的结构是比较典型的演讲结构法: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进行具体论证,结尾发出 倡导。
开头几句是客套话,第2~3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 中国目前的现状来说,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 求可以使天才产生的民众。天才需要民众,正如花木应该 有好的泥土,拿破仑也应有好士兵一样。 第4~9段是论证部分,演讲者条分缕析,批判了当时社 会上扼杀与阻碍天才产生的种种现象,如“整理国 故”“崇拜创作”“恶意的批评”等,论述了做“泥土” 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10~12段演讲者发出倡导,希望大家都能甘做“泥 土”,为天才的产生做一点贡献。这样的结构方式简洁明 晰,逻辑严密,有助于在短短的听讲时间中,给听众留下 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为什么 要进行这次演讲?
通过演讲针砭当时思想狭隘、 排斥异流、恶意批评、浮躁喧嚣 的文艺界状况,由此号召民众要
做具有泥土精神的人。
作者阐述了泥土的哪些精神?
收纳新潮 脱离旧套 做小事业 埋头苦干 坚忍不拔

未有天才之前(课例)

未有天才之前(课例)

未有天才之前(课例)内容分析:《未有天才之前》是鲁迅先生的一片演讲词。

在文中鲁迅先生用幽默犀利的语言、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没有生长天才的民众,就没有天才”的观点,号召大家“做培养天才的泥土”。

高一学生初次接触比喻论证,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格的区别,同时还可以借此文章鼓励学生大胆去写文章,为自己成为一名“天才”而努力。

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幽默犀利的语言。

2、了解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格的区别。

3、体会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议论文结构的能力和总结提炼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创新的重要作用,懂得创新,敢于创新。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打出有关《伤仲永》的三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伤仲永》的故事梗概,然后提问师:方仲永小时候可算是一个神童,但长大后却成了一个极普通的人,这是为什么?生:“其父不使学”师:“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

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

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

殊不知小树离开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久就枯死了。

这棵小树就是方仲永,他因为停止了学习,远离了能够使它成为天才的环境,而由一位神童变成了一个庸人。

在“天才”的问题上,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板书《未有天才之前》二、背景介绍“整理国故”的口号,其实是新文化阵营首先提出的。

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黄侃、刘师培等人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扯起了“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的旗帜,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

未有天才之前(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未有天才之前(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未有天才之前(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未有天才之前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提倡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思索其现实意义。

2、体会鲁迅先生演讲的语言特色,感受其犀利的规律力气。

说明:本文是鲁迅先生1924年在北京师范高校附属中学校友会上所作的一篇闻名的演讲,收入他的文集《坟》。

青年同学简单被社会浮躁之风浸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鲁迅先生在演讲中号召年轻人要甘于当“泥土”,在当今时代亦有其现实意义。

学习本文,不但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而且还可以把握谈论文的对比论证、比方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同时,学习本文也是令同学学会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绝佳训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提倡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

2.难点:思索“大家都来做泥土”的现实意义。

说明:本文结构清楚,观点鲜亮,说理深化浅出,但由于社会背景的差异,同学在某些语段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需要反复品尝。

此外,当代社会同学共性张扬,动辄以“精英”自居,以“天才”自许,先生期盼青年们踏踏实实“做土”的箴言,值得学子仔细思索。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预设同学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要求同学课前查阅资料,对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有肯定了解。

课前查阅资料,做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80年前宏大的思想家面对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

为了消退社会背景等差异造就的读者与之间的“隔阂”,有必要让同学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为深化研读课文做好预备。

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用扼要的语言概括本文各段的内容要点,理清思路。

2、提问:若以“未有天才之前”作为一句话的开头,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句子来完成它,让它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愿思的表达。

3、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同学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参考答案:未有天才之前,应当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1.默读课文2.按自然段序号,逐段概括,可在书页空白处批注。

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未有天才之前》是1924年鲁迅关于文艺创作的一次演讲,其演讲的中心,是针对当进文坛上一些空喊缺乏天才,而实际做法却是在时时扼杀天才、戕害天才的怪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呼吁民众为培养天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篇演讲稿,它是一篇议论文,下面我就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来谈谈对本文的理解。

提出论点(提出问题):作为一次演讲,在本文的开头,鲁迅也不忘客套一番,然后就结合中国的现状,“我看现在许多人对于文艺界的要求的呼声之中,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这显然可以反证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的厌薄。

”谈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一种现象“那就是,不仅没有天才,也缺少培养天才的民众”,然后运用“拿破仑和士兵的关系”“好花和好土的关系”来比喻天才和民众的关系,进而使每个听众明白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有培养它的民众。

”论证论点(分析问题):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是中国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突然打开大门开始被迫开放后,各种内外的思潮冲击着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思想。

维旧的、学新的,发生了猛烈的抨击,在这个过程中,“天才”接受着考验,于是就出现了“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

”的现象。

鲁迅就结合实例来进行论证,在4-9自然段谈了三种现象“整理国故”“崇拜作品”“恶意批评”来论证当时“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是如何不利于天才的产生的。

在此鲁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讽刺手法,使自己的演讲即诙谐幽默,又通俗易懂。

比喻论证,如:“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形象的比喻,把文学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给摆了出来,即通俗易懂,又对那些维护传统,盲目排外者一个极大的讽刺,在哄笑中引人深思,在反思中让人警醒。

还比如“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 的。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 持下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 古之实。面对这一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 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 但后来胡适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对学生运 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 后果——中国与世界隔绝(产生不了天才需要的土壤, 更不用说天才); • 观点:既要整理旧的,也要搞活新的(创新)。 • 比喻论证 、例证、对比论证 。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 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 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批评了哪几种错误 的做法,造成了怎样的恶果,致使天 才无法产生?
• 三种错误的做法
• 语言标志是“其一是”,“其一是”, “还有一样是”。 • 即“整理国故”论,“崇拜创作”论, “恶意的批评”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
注意以下字词读音与释义 厌薄( ) 譬如( ) 不肖( ) 国粹( ) 戕贼( ) 寒噤( )
鲁迅的这篇演讲为何定名为“未有天 才之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吗? • 明确:吸引听众,这是演讲艺术、说 话艺术的特色和要求;题目能使人思 考——未有天才之前会有什么,以此 引出文章讨论的重点。 • 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写作特点
• 1、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深思——未有天 才之前会有什么,引起文章讨论的重点。 注意题目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 2、观点鲜明集中——没有好的泥土不可 能培育出好的花朵。 •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 5、语言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并多用口 语,富有魅力。
第三部分分析
•三段分别论述我们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和为什么做的问题。
• • • •
归纳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主旨正
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 未有天才之前,
•分析 反 没有产生天才的土壤,没有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反面现象分析思路 几种错误论调 实质与危害 正面主张 整理国故 崇拜创作 恶意批评 与世界隔绝、天才“活不下去” 戕贼、扼杀可能成为天才的幼苗 创新 借鉴
题目
若以“未有天才之前”作为一句话的开始, 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句子来完成它,让它可 以作为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表达。
“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 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中心论点
(在文章第3段)
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 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 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结合现实从反面论 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判封建主义 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 摧残。)
实质 缺乏“泥 土”的现 象举例 整理国故
后果
解决的方 论证方法 法
吸纳新 类比、比 思潮、脱 喻 离旧套
崇拜创作 恶意批评
排外思 想 轻翻译 扼杀天才
实质
缺乏“泥 土”的现 象举例 整理国故 抵制新思 想
后果
解决的方 论证方法 法
中国与世界完 吸纳新 类比、比 全隔绝, 隔绝 思潮、脱 喻 天才成长的途 离旧套 径 能够借鉴 比喻 、吸收
崇拜创作
产生不了天 排斥外来思 想 才,即使产生 轻翻译 了,也是活不 下去的
恶意批评
不培育,不 扼杀天才 爱护
要有实干 举例、比 精神 甘 喻 做泥土
第二部分分析
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 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 云。
• 文章最后发出了号召,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 分析:中国人的老脾气——盲目自 大、排外、陈旧、井底之蛙。 • 后果——即使产生了天才,也是 “活不下去”的。 • 观点是既要坚持自己的也要借鉴外 来的。
“恶意的批评” 实质后果怎样,鲁迅的 观点是什么? • 后果:年轻作者等不到生长、成 熟、老成就遭了戕贼——扼杀嫩 苗,而这其中就有可能是天才的 嫩苗; • 观点是应善待和宽容那些可能成 为天才的幼苗。
• 破中有立、破立结合,所提到的都是社 会中确有的现象,反证更具效果性,给 听众的印象就深刻。
第二部分分析
整理国故 崇拜创作
鲁迅先生提出了天才的 产生需要民众这一论点, 指出社会更多的是对天才 的扼杀。作者从哪几个方 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 生的土壤?
恶意批评
“整理国故”的实质后果是什么,鲁迅的观点是什么?
善待、宽容; 置之不理
•号召 正 做培养天才的民众
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 要扩大精神 又要不怕做小事业
坚忍卓绝
• 若让你选择,是做横空出世的天才,还 是做“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 土”?
• “泥土”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号召大 家“都可以做”? • 支持和培植天才的社会文化环境。因为天才的 产生要靠民众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这又与 每一个人有关,天才是少数,并不是人人都可 以做天才,然支持培植天才的“泥土”只要你 肯,应该都可以做。
本文语言精 言简
Hale Waihona Puke 在演讲中,演讲者注意 运用多种论证手法。 本文语言有“味”, 需仔细品味。 语言辩证周全,既批评错 误做法,又能够肯定其合 理的做法。
意赅,说理周全
第一部分中:拿破仑例子是类比论证,逻 辑严密 ,用拿破仑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 为背后有许多兵的事实类比;形象而有力 地证明今天的人要成为天才,背后必须得 有许多的民众。
第5段中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了一些 专家学者的思想的顽固狭隘,不如古董商 进步。
“创作崇拜”的实质后果怎样,鲁迅的观点 是什么?
论证方法
• 文中比喻论证的广泛运用,增添了演说的生动性与形 象性。如用 “泥土与花木”的比喻说明天才需要民众 ,用“新旧马褂”的比喻说明继承文化遗产与创新的 关系,用“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比喻天才也有幼稚的 时候,用“在嫩苗的地上驰马”比喻恶意的批评家戕 害文学青年的行径,都使深刻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 哲理形象化,
《未有天才之前》
鲁迅
未有天才之前
——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示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
鲁迅
学习目标
• 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 • 理解良好的对于优秀人物成长的 意义。
中心主旨
• 这是1924年鲁迅关于文艺创作问题的一次演 讲,其演讲的中心,是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空喊 缺乏天才,实际做法却在时时扼杀天才、戕害天 才的怪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演讲有的放矢, 针砭时弊,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