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教材教学大纲

国学教材教学大纲第一篇:国学教材教学大纲《国学早早读》一、教材分析《国学早早读》共有8册,主要包含《三字经》《弟子规》《古诗》这三部分的精华。
国学经典凝聚了古代圣贤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国学教育不仅能让幼儿在朗朗上口的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学的韵律美,还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学会为人处世之道。
二、教材配置:小班《国学早早读》1《国学早早读》2 《国学早早读》3《国学早早读》4 中班《国学早早读》5《国学早早读》6 《国学早早读》7《国学早早读》8三、教材课时分析1《国学早早读》共计18课时,2《国学早早读》共计16课时,3《国学早早读》共计17课时,4《国学早早读》共计16课时,5《国学早早读》共计17课时,6《国学早早读》共计19课时,7《国学早早读》共计16课时,8《国学早早读》共计15课时,四、课时安排小班上学期使用《国学早早读》1《国学早早读》2,每周安排2课时。
小班下学期使用《国学早早读》3《国学早早读》4。
每周安排2课时。
中班上学期使用《国学早早读》5《国学早早读》6,每周至少2课时。
中班下学期使用《国学早早读》7《国学早早读》8,每周至少2课时。
《弟子规》吉林人民出版社一、教材分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
国学 教学大纲

国学教学大纲国学教学大纲: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导言: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国学,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国学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国学教学大纲的必要性、内容构成以及实施策略,旨在为国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一、国学教学大纲的必要性1. 传承中华文化: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2. 培养文化自信心:国学教学大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3. 培养综合素养:通过国学教学大纲的实施,学生将在学习中获得综合素养的培养,包括思维能力、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提升。
二、国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构成1. 经典著作:国学教学大纲应包括经典著作的学习,如《论语》、《大学》、《中庸》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著作,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2. 文学艺术:国学教学大纲还应涵盖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学习,如诗词、曲艺、书画等,通过欣赏和创作,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
3. 历史文化:国学教学大纲还应包括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如历史事件、历代文化特点等,通过了解历史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
三、国学教学大纲的实施策略1. 多元化教学方法:国学教学大纲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座、讨论、研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融入课程体系:国学教学大纲应与现有课程体系相结合,融入到各个学科中,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课程中接触到国学知识。
3. 引入实践活动:国学教学大纲应引入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写作比赛等,以加深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和体验。
结语:国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通过国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国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经典著作、文学艺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实施策略应多元化,并与现有课程体系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国学基础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国学基础教学大纲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教育部指定的师范院校中文系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掌握国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全面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修完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是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以儒、释、道为主的思想文化。
其中重在了解儒、释、道思想对中国民族生存发展能发挥着伟大作用。
主要采用经典阅读和文献研究法。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国学的基本轮廓。
儒、释、道思想的兴衰变化、联系交融等情况,进而展示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道德境界,进而帮助学生建构完美的人格。
3、教材教参 1.《中国思想史》张岂之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3月 2.《中国文化史》冯天瑜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__5年11月 3.《国学概论》章太炎、曹聚仁中华书局 2021年5月 4.《国学概论》章炳麟岳书社 2021年1月 5.《国学概论》刘毓庆北师大出版社 2021年8月 6.《论国学》刘梦溪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 4、教学方式本课程一讲授为主,学生诵读、阅读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
5、教学内容及时数根据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 1.绪论(2学时)基本内容:主要介绍国学的涵义、主要内容及学习国学的目的意义。
重点:学习国学的目的意义难点:国学的定义 2.第一章儒家思想(9学时)第1节孔子的主要文化思想基本内容:全面介绍孔子的仁、礼、中庸和谐等文化思想。
重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难点:中庸的哲学内涵第2节孟子的主要文化思想基本内容:全面介绍孟子的仁政、性善等文化思想。
国学教育方案之课程大纲

课程内容总括1、文化课程:经典一《弟子规》――精读精解,学以致用.该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
该书被认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国学堂通过解读、引导背诵及实践指导等方式让少儿无形中将圣贤言行贯穿于日常生活。
经典二《二十四孝故事》――故事教学,寓学于乐。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之精髓。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本经典的选讲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孝敬长辈的故事,让少儿形成孝亲的价值观,改变身心。
经典三《千家诗》――诗词熏陶,出口成章.《千家诗》用以陶冶少儿性情的诗歌读本,旨在用咏歌古诗“以养其性情”。
共选诗 200余首,大部分语言流畅,词句浅近,易读易记,包括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名诗。
通过经典古诗的讲读让少儿的文学修养得到提升,语文成绩无形提高。
经典四《论语》――名句选讲,奠定基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熟知的很多名言都来自《论语》.本书影响了全亚洲及更广范围,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被人们视为至理。
本经典的学习使少儿对我国基本价值观念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一定理解,摄取经典智慧,奠定国学基石。
经典五《道德经》――玄妙哲理,提高悟性.《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对我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影响。
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奥秘,此书是世界上除《圣经》外发行版本最多的著作。
学堂选讲其中一些体现做人智慧和事物哲理的名句提高少儿悟性。
其他经典《大学》、《易经》等――简单了解,博学多闻。
通过对其他经典的介绍和一些经典语句的简单讲解,让少儿接触更多的经典,为其以后的国学学习提供参考。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古文字学课程综述古文字学即国学大讲堂之国学基础——小学(古文字学)古人把文字学叫作”小学”,而古文字则是指秦代以前的文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真的懂得自己的文字吗?你了解文字是何时产生的吗?古人为什么要创造文字呢?他们又是怎样创造文字的呢?创造文字的工作体现了什么思想和文化吗?搞清楚这些问题才可能开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所以,学好小学不仅是我们自身修养的开始,而且更是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开始。
一流的导师、一流的课程、一流的传授开设课程:《古文字学》课程目标: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素养的文物学研究者,使其兼具:鉴赏家的卓越眼光、投资家的远见敏行、收藏家的丰富底蕴,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佼佼者。
导师介绍: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
主要从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学研究,并著有《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出土古代天文学文献研究》、《古文字与古史新论》等专著以及学术论文70余种。
入载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世界名人录》及美国传记协会《世界五百名人录》。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以考古学甲骨金文学,古代文献和民族学等史料为基础,运用了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天文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天文考古学的诸多重要问题,初步构建了天文考古学体系,为该分支学科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并在文物考古学界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卓越贡献。
《古文字学》教学大纲古文字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和诠释方法。
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先秦时期铸刻或书写于遗物上的古汉字及各种古文字资料,由于这些铭刻直出先民之手,并以文字的形式直录历史,其价值远胜于一般的书籍文献,对考古学与历史学而言,具有直接史料的特殊价值,因而古文字学享有不同于文献学与古器物学的独特的学术地位,于原史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学基础教程

国学基础教程《国学基础教程》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教材。
该教程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国学概说:这部分介绍了国学的定义、历史渊源、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研究国学的基本方法。
2. 经部之学:经部之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儒家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经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经学的类别和主要经典。
通过学习经部之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和文化,掌握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3. 史部之学:史部之学主要涉及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史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掌握史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4. 子部之学:子部之学涵盖了除经史之外的各类学术思想和流派的研究和学习。
该部分介绍了先秦诸子百家、汉唐宋明等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流派,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通过学习子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流派,掌握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5. 集部之学:集部之学主要涉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
该部分介绍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通过学习集部之学,学生可以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
6. 校勘学及其方法:校勘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版本、校勘和编辑的学科。
该部分介绍了校勘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国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校勘学,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知识,掌握其编辑和整理的方法和技术。
7. 注释学及其方法:注释学是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的学科。
该部分介绍了注释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国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注释学,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技术。
8. 综观国学著作的门径:目录学是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和整理的学科。
《国学》教学大纲

国学是一国所固有的学术。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 传统文化与学;国学经典,是最有价值的书,是蕴含着常理 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多学习一下国学经典。特 别是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 就好像师从圣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 去展开他们的人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当前很多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市场经济和现代 文明的冲击,富有个性的他们平常养成很多的坏习惯,如: 自私自利、 缺乏责任感、 文明礼貌意识淡薄、 诚信观念淡薄; 性格暴躁,情绪低落,行为懒散、抑郁、消沉;思想感情存 在缺陷,产生麻木,脆弱,经不起挫折,自暴自弃,爱慕虚 荣等。希望通过对国学的学习, 能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有益于学生安身立命。从而让青少年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立志篇
不忘乡情
ppt
礼仪篇
知书达理,
2
讲授法、 举例法为主
仁爱篇
具有博爱
ppt
技艺篇
技艺、诚信
诚信篇
同在定 成大
2
讲授法、 举例法为主
事
ppt
规则篇
做人要懂规
2
讲授法、 举例法为主
责任篇
则、担责任
ppt
敬业篇
热爱工作、意
2
讲授法、 举例法为主
意志篇
志坚定
ppt
做人立德
学生心得体
2
讲授法、 举例法为主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周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授课时数 授课方式
国学基础

今古文学的衰落与复活
初由郑玄王肃融会或混淆今古文“家法”,经魏晋的 扰乱,到隋唐变成“注疏之学”,再到宋明成为“理学”, 延至晚清,由于社会思想的趋势,今文学得以复活。
两汉史学
司马迁与《史记》 《汉书·司马迁传》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
(一)国学的架构
汉代以前的六分法——《汉书 · 艺文志》
第一类:六艺 第二类:诸子百家 第三类:诗赋 第四类:兵书 第五类:术数 第六类:方技
汉至清代国学的演进 一代有一代之国学思潮与风格
• • • • • • 两汉:经学今古文学派;史学。 魏晋南北朝:玄学(新道家);书法。 隋唐:佛学;道教;唐诗。 宋元:理学(新儒家);词曲。 明:心学(新儒家);小说。 清:训诂音韵学。
汉初黄老之术兴盛,汉武以后,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古今文学的发展 西汉文景之际确立齐鲁韩三家《诗》之博士学均为今文,至武帝 立五经七博士,今文经成为官学。今文出身的官员成为政权主体。
班固与《汉书》 《汉书叙传》谓“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 后世,冠德于百王”。
新道家(玄学)
• 汉魏之际,天下动荡,政治污恶,风气浮薄萎靡,士 人用世之志日淡,无常之感日深,于是深究三玄之学, 而形成为新道家(玄学)思潮。
雪 夜 访 戴 图
王羲之与魏晋书法
兰亭碑
南北朝隋唐佛教
• 僧肇与《肇论》。
国 学 基 础
第一讲:国 学 概 述
第一节:什么是国学
内 容 提 要
一、何谓“国学”? 二、国学的框架体系 三、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 ——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 四、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 ——新国学的历史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学基础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
学分: 4学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五年制二年级航空服务专业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训学时:0学时
执笔人: 冯杜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国学虽不是一门专业、一个科目,但却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
大到中国文化的标志,促进民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小到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
国学,不可不立。
《国学基础》是一个国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框架体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国学的内涵、外延及发展演变;了解国学的内容框架体系;了解经史子集释道等相关内容。
2.学会诵读经典、乐于背诵经典、增加文化底蕴。
3.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国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讲国学概述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发展演变;掌握国学的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什么是“国学
第一节什么是国学
一、何谓“国学”?
二、国学的框架体系
三、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
——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
四、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
——新国学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国学
一、为什么要研究“国学”?
二、关于现代“国学”热的思考
第三节朱子家训诵读
第二讲经学
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经学的发展历程及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经典概述
第一节经学的发展
一、“经典”的确立
二、历代经学
第二节经典概述
一、易经
二、诗经
三、“三礼”
四、春秋
五、孝经
六、尔雅
七、“四书”
第三节:经学与传统文化
一、史部目录学
二、经部史籍简说
三、史籍的传统分类
四、经学与学术
(经学与中国哲学)
第三讲经学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史学的基本情况;掌握史籍的分类。
教学重点:史籍的分类。
第一节史学概述
一、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
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
三、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
第二节史籍的分类
一、史籍的分类
二、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
第第三讲:子学
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子学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教学重点: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子学概说
第二节诸子精神与文化思潮的变迁
第三节先秦诸子
五、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考核形式应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六、大纲说明:
本课程教学应本着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出发,着重学生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
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龚成鹏:《国学入门》
钱穆:《国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