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三角洲体系概况

沉积物
分 选 粒 度 变 细 、 磨 圆 变 好
较陡 较缓 缓
扇三角洲的一般特点
(1)向陆方向通常以断层为界。 (2)砂、砾粗碎屑比例较大。 (3)纵向上楔形,平面扇形,向盆地方向变薄、细。 (4)单个扇三角洲层序向上变粗。 (5)规模常较小,成群出现。
陡 坡 型 扇 三 角 洲 模 式
缓 坡 型 扇 三 角 洲 模 式
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的区别: 1. 地形坡降大,是三角洲的几-几十倍; 2. 陆地方向为冲积扇,甚至直达山根;
3. 岩性粗,砂砾岩发育;
4. 水下河道更发育,但河口坝发育差; 5. 常成群出现,纵剖面楔状,尖灭快; 6. 重力流沉积较发育,常见具有重力流沉积特色 的水下水道。
三、扇三角洲序列与沉积特征 Sequ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andelta
c
水下分流河道间
沉积物:灰、灰绿色水平层理泥岩、泥质粉砂岩、页 岩 夹薄层砂岩漫流的泥质砂岩、砂质泥岩、杂砂岩? 应较辫状河发育)。 构造: 小型层理、滑塌及变形构造常见。
垂向上:常被分流河道冲刷。
• (3)前扇三角洲 • 浪基面以下。 • 灰色波状、水平层 理泥岩、粉砂岩, 含介形虫等化石。
扇三角洲的实验模拟(张春生等,1997)
扇三角洲体系 Fandelta System
一、概况 1、定义(Definition):由于冲积扇直接提供物源,
在盆地边缘的水上和水下部分所形成的碎屑沉积体。近 源短程河流供给;直接与冲积扇过渡;水上部分为冲 积扇,水下部分为扇三角洲。
2、三角洲序列(A Series of Delta)
以三角洲为基本名称命名的沉积体系很多,如三角洲、 辫状平原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等。上述沉积 体系命名的主要依据是沉积物供给体系类型及供给方式。
【地理探究】什么是辫状水系?辫状水系是如何形成的?体现了什么样的地理过程?

【地理探究】什么是辫状⽔系?辫状⽔系是如何形成的?体现了什么样的地理过程?⼀直专业做地理辫状⽔系指发育在三⾓洲、冲洪积扇、⼭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流交错、形似发辫的⽔系。
辫状⽔系的形成条件有: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暴涨暴落;2.河流含沙量很⼤且粒度粗⽽不均⼀;3.河床平坦宽阔,泥沙易沉积。
其形成过程是:洪⽔期时河流从上游携带⼤量泥沙,当洪⽔流出⼭⼝或河道展宽,地势变平缓,河流流速变慢,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或浅滩;枯⽔期时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或者在洪峰退后,浅滩出露形成若⼲沙岛及多股的忽分忽合、交织如辫的河道。
再次洪⽔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流斜切⽽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这样,到下⼀次枯⽔位时就会看到槽道的分布⾯⽬全⾮,有的槽道作了⼤幅度的迁移,因此这种河道也称为游荡型河道。
辫状河流常出现在冰川末端,由冰川融⽔构成,或出现在⽔流不稳定,含沙量⼤的⼭区与⼭前河流上。
我国典型的辩状⽔系多分布在长江上洲沱沱河、通天河河段、伊犁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段;黄河下游虽发育在⼤平原上却为典型的辫状河,那是因为黄河从黄⼟⾼原获得了⼤量泥沙,并且泥沙粒级主要是粉砂、细砂和粗砂,河岸易蚀⽽不稳定。
黄河易淤易徙易决,⾃古已然。
但是在冰岛⼀些⽕⼭附近的沉降堆积盆地中,河流常发育成为“辫状⽔系”。
这是因为:⽕⼭灰堆积于沉降盆地,⽕⼭爆发后,岩浆将覆盖在⽕⼭上的冰川融化,形成洪⽔,从⼭顶流下的洪⽔冲刷地⾯的⽕⼭灰从⽽形成该地貌。
长江源区辫状⽔系▲图⽚来⾃百度搜图我们平时见到的河流多在平坦的河床⾥蜿蜒流淌,它们就是常见的弯曲河(meanderingriver)。
不过⼀些河流的河床凹凸不平,使得上⾯的⽔流不断地分叉⼜汇集,从远处看就像⼤地扎着许多⼩辫⼦⼀样。
这样的河流就叫做辫状河(braided rivers,也叫分汊河)。
▲左边是弯曲河,右边是辫状河。
弯曲河的河床沉积物⼀般⽐较细腻,⽔流也⽐较稳定。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层地质模型内蒙古贷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层地质模型内蒙古贷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的详细考察,探讨湖泊辫状河三角洲的岩相、层序特征以及储层地质模型。
岱海湖作为典型的内陆湖泊,其三角洲沉积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对于理解湖泊沉积环境、河流-湖泊相互作用以及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地质学、沉积学等相关理论,对岱海湖现代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构建一套适用于该区域的储层地质模型,为后续的油气等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lithofacies,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s of the braided river delta in Daihai Lake, Inner Mongolia, through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modern delta sedimentation. As a typical inland lake, Daihai Lake's delta sedimentation records rich geological inform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understanding the lak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iver lake interactions, and resource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geology and sedimentology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delta of Daihai Lake,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 suitable for the reg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subsequen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三角洲的沉积相带划分、沉积序列的时空演化以及沉积物的粒度、成分、结构等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

根据陆上沉积过程和海洋改造性质,Galloway和薛良清等将三角 洲体系分成9种类型(如图)。但绝大数三角洲都是受到建设性河流 作用和破坏性波浪或潮汐作用的综合影响。因此,很少见三角洲的理 想端元类型,大多数为过渡类型。如在意大利的内亚平宁盆地,上新 世的辫状河三角洲虽然存在部分砾石,但展现出包括三角洲平原 蛇 曲在内的许多正常三角洲的特征。同样,正常三角洲也可具有辫状分 流河道。
三.理想的层序地层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垂向沉积序列具有 两种韵律结构,一是向上变细的退积 型辫状河三角洲,剖面上表现为多个 水流作用由强至弱向上变细的正韵律 组合;二是向上变粗的进积型辫状河 三角洲,由多个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 组成。地质记录中以进积型辫状河三 角洲垂向层序更为常见(如图)其完 整的层序由上而下表现为辫状河—滨 浅湖—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 三角洲前缘亚相—前辫状河三角洲。 由于水动力条件和古地形条件的变化, 辫状河三角洲垂向层序往往保存不完 整,常以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呈互层 沉积出现在剖面上。
三角洲体系分类谱系图
俄罗斯勒那河控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是成因学的定义,指辫状河推进到水体(海、湖)中 形成的一种粗碎屑三角洲,是一种粒度介于扇三角洲和正常河流三角洲 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
辫状河三角 洲通常是由湍急 洪水控制,常为 季节性的沉积作 用产生。
(二)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
辫状河三角洲的平面形态 通常呈扇形【如图(a),(c) 所示】,这种扇形是三角洲建造 过程的结果。图(b)所示为具 辫状分流平原的辫状河三角洲, 即辫状河或辫状平原与冲积扇并 置,这种辫状河三角洲可能形成 于裂谷拉张性盆地的发育晚期。 在我国古代的陆相盆地中,这种 辫状河三角洲特别发育。如济阳 坳陷胜宅油田古近系沙二段为距 离物源区数十公里的冲积平原上 的辫状河分支直接入湖现成的辫 状河三角洲(卜淘等,2000); 再如西部吐哈盆地(李文厚, 1996;周丽霞,1998)也广泛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微专题二十六 三角洲、江心洲、辫状水系

与乙河相比,伊犁河湖口三角洲更明显, 试解释其原因。(8分)
伊犁河流量较大、搬运泥沙能力强;伊犁河 有多条支流入湖,泥沙量大;河口地势较平 坦,流速减慢,泥沙沉积较易沉积; 乙河为时令河,流量小,携带泥沙的能力较 弱;乙河入湖处地势起伏较大,泥沙不易沉 积。
二.江心洲
江河中的沙洲(岛屿)。它是由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有的江心洲高出平水位 以上,洪水泛滥时顶部盖上悬移质泥沙;有的江心洲长期出露水面,洪水期也不 没入水面以下。它们都比心滩稳定,一般是洲头冲刷,洲尾沉积,使江心洲不断 下移。如长江下游的太平洲、长江口的崇明岛、湘江中的橘子洲等。
答案:亚马孙河口地带位于地壳沉降区域( 2分);流域内(降水季 节分配均匀,)植 被覆盖高,(水土流失较少,)河流含沙量 小(2分);加上河流流经广阔的平原地区 ,泥沙中途沉积,河口输沙量小(2分); 河口地带潮汐作用强,泥沙不易沉积(2分 );有暖流流经,泥沙被大量带走,沉积作 用弱。(2分)
【典型例题】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下图为巴尔喀什湖及其附近 地区等高线图。伊犁河(甲河)从南面注入巴尔喀什湖,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 80%~90%,并在其河口处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河口三角洲,河口及沿岸处发育了规模较 小的湿地。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在心滩的基础上,经历多次洪水期悬移质的加积,心滩滩面超过了水面,生 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形成了江心洲。
思维建模
【典型例题】下图示意恒河下游某江心洲地形状况。一年中该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 当地农户在江心洲上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受此变化影响。据此完成1-3题。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三角洲平原亚相中的河道间沼泽微相沉积-可见炭化植物碎屑
(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 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 水下分流河道是平原辫状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沉积物粒度较细,其他沉积 特征与辫状河道极为相似:整体向上粒度变细,单砂体厚度减薄。水下分流河道 在辫状河三角洲中所占的厚度最大,是其沉积主体。由于河道的频繁迁移,砂体 中的侧积交错层理极为发育。砂体底部常发育冲刷面构造(见图),含有丰富的 泥砾,此外还常见有平行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其对应的自然伽马测 井曲线主要呈钟形、箱形和钟形-箱形组合。 平原辫状河道入水后,携带的砂质由于流速降低而在河口处沉积下来及形成 河口坝。然而一方面由于流体能量较强,辫状河道入水后不能立即沉积,而是在 水下继续延伸一段距离,因此河口坝大多数发育于离海(湖)岸线较远处(水下分 流河道末端)。另一方面,由于辫状河三角洲通常由湍急洪水和山区河流控制, 水下分流河道迁移性较强,河口不稳定,难于形成正常三角洲前缘那样大型的河 口坝而与扇三角洲相似,河口坝不发育或规模较小。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 体主要为砂岩,也可见砾砂岩和粉砂岩,在垂向上一般为下细上粗的反韵律砂体 中可见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砂坝
远砂坝与河口坝为连续沉积,位于河口坝的末端。与 河口坝相比,远砂坝砂体厚度较薄,岩性较细,多为细砂 岩和粉砂岩。 席状砂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形成于 波浪控制较强的沉积环境。先期形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 坝等砂体被较强的波浪改造,发生横向迁移,并连接成片, 便形成席状砂。砂体一般为粒度较细的砂岩,粉砂岩与泥 岩互层,颗粒分选性和磨圆性较好,垂向上呈反韵律或均 质韵律。 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为下水河道改道被冲刷保留下来 或沉积的较细粒物质,其沉积作用以悬浮沉降为主,岩性 一般为暗色泥岩,含粉砂岩及泥粉砂岩,其岩性变化较大 (从砾砂岩至粉砂岩),结构成熟度较低
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微相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以二连盆地阿南油田为例

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微相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以二连盆地阿南油田为例邵先杰【摘要】根据沉积背景和沉积环境标志的研究,发现阿南地区存在多个煤层、发育直立的植物根茎化石和泥裂构造,地震相中前积结构发育,前缘相中反韵律的分流河口砂坝发育,在半深湖泥岩中浊积岩发育,属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依据对岩石、测井和地震等微相标志的研究,在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中,划分出了9种微相,其中,滩砂和分流河口砂坝微相油气最为富集,其次为席状砂、浊积岩、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和水下溢岸微相.【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7(028)006【总页数】4页(P687-690)【关键词】二连盆地;沉积相;地震相;测井相;三角洲【作者】邵先杰【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4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TE112.221阿南油田位于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东北部阿南宽缓背斜构造带上(图1),是一个在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山间断陷湖盆。
其中填充着石炭系—第四系。
含油层位为下白垩统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
阿尔善组沉积时期,阿南油田处于盆地东北阿尔善断裂下降盘上,坡降19 m/km左右,盆地边缘以北为一平坦的沿湖低地,形成了一套河流沉积体系。
腾格尔组沉积时期,湖盆进入了广水域的发育阶段,三角洲废弃,研究区处于滨浅湖环境。
自20世纪80年代阿南油田勘探初期至今,地质专家普遍认为二连盆地阿南油田下白垩统阿尔善组属水下扇沉积体系[1]。
但近期研究表明,这套地层属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2-4],向上到腾格尔组逐渐过渡为滨浅湖沉积体系。
2.1 沉积岩石学及沉积构造标志(1)含泥砾块状砾岩相砾径1~3 cm,有一定的磨圆度和定向排列;泥砾呈条带状、撕裂状、不规则状,也见撕裂状的泥炭条带,泥砾1~3 cm,最大6 cm,属河流底部高能沉积物。
主要分布在阿Ⅱ油组下部。
(2)槽状交错层理含砾砂岩相灰色,发育大、中型槽状交错层理,砾径0.5 cm左右,最大1 cm.纹层厚度0.5~1.5 cm,属水流能量较强,碎屑物供应充分的河道中下部沉积物。
英台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构型要素

[ 键 词 ] 英 台油 田;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接 触 关 系 ;构 型 要 素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TE 2 . 1 13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1 0 文 0 0—95 (0 8 6 0 8 一 4 7 2 2 0 )O — 1 6 O
单个远砂坝测井曲线呈低一中幅漏斗型具有相对较高的自然伽马值和低电阻率值显示其砂质姚二三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总体上处于湖平面上升阶段湖盆面积不断扩大沉积基准面上升盆地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使该地区处于欠补偿状态从而发育了比较完整的退积型辫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12?om?相相组段砂小fmv削面o4o化石及组屡?204o0moorlo含有物iilq河口坝分直河道0天然堤洲匮l瓮奎水下分支i英102井
垩 世 晚期 泉头 组一 嫩江组 沉 积时 期发 育 大 型坳 陷盆 地 ,并 分别 在青 I 口组 和嫩江 组发 生 了两 次 大规模 的湖 侵[ 1 引,在姚 家组沉 积早期 ,
渤盆退缩 ,而在 晚 期 ,湖 平 面再 次 扩 张 ,姚 二 、三 段 沉 积 时期 处
于 第二 次湖侵 的初 期 ;英 台油 田位 于 中 央坳 陷 区西 缘 ,位 于松 辽
英 台油 田辫 状 河 三 角洲 前缘 沉 积 特征 及 构 型 要 素
刘桂珍, 鲍志东 油 资 与 测 家 点 验 中 石 大 北 ) 北 。 ] f气 源 探 国 重 实 室(国 油 学(京) 京’ , 。 7砸垡 十 【 天 气 藏 理 育 重 实 室(国 油 学(京) 京 ’2 l油 然 成 机 教 部 点 验 中 石 大 北 ) 北 ,04{ 石 , 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三角洲;(c)与冰川平原有关的辫状河三角洲
二、形成条件
1.
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所需沉积地形和坡度一般比扇三角洲缓,比正常三角洲陡。
2.
3.
同扇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距源区距离介于两者之间。
辫状河三角洲的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区河流流量的控制。冲积扇末端 和山顶侧缘的冲积平原或山区直接发育的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 后都可直接进人海(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2)分流河道间沉积:岩性较细,常为粉砂岩与泥岩。颜色较深,为灰
色及灰绿色。因水下分流河道迁移频繁,河道间沉积物往往遭到侵蚀破坏,
多以透镜状形式出现在河道砂体中。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3)河口坝: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缘及侧缘。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局部
为含砾砂岩,从下向上多显示由细变粗的层序,见平行层理及中型交错层
坳陷型湖 盆深陷扩 张期沉积 相示意图
AF:冲积扇; FD:扇三角洲 BR:辫状河 LD:长河流三角洲 SD:短河流三角洲 LT:浊积砂 SL:浅湖区 DL:深湖区
坳陷型湖 盆收缩期 沉积相示 意图
(据吴崇筠 等,1993)
AF:冲积扇 BR:辫状河 MR:曲流河 LD:长河流三角洲 SD:短河流三角洲 SL:浅湖区
围广;但相带窄,厚度薄;内部见小型沙纹层理,与前三角洲泥质沉积物
呈薄互层状频繁交互。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3、辫状河前三角洲
• 均以泥质沉积物为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由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沉积物堆积迅速,沉积体不 稳定,很容易形成重力流, 沿前缘斜坡运动到前三角洲 泥质沉积物中堆积下来,常 见的有碎屑流、液化流及浊 流沉积。
塔里木盆地草2井侏罗系辫状河三 角洲沉积序列(高振中,1996)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内蒙古元子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于兴河,1995)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四、与油气的关系
• 与扇三角洲虽同属粗碎屑三角洲,但辫状河三角洲岩石 分选较好,杂基含量较低,砂砾岩体的侧向连续性和连 通性都较好,因而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性能; 由于辫状河三角洲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且水下分流河 道的砂砾岩与烃源岩呈频繁互层沉积,可成为油气初次 运移的有利场所。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冲积平原或河漫沼泽沉积由于 物性较差,可作为区域性盖层或烃源岩,从而在垂向上 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
•
扇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不同类型三角洲比较
类型 扇三 供给体系
冲积扇、近源 河流 辫状河(短程 河流) 曲流河(远程 河流) 较缓 缓 陡
沉积坡度
作用方式
阵发性水流、重 力流、盆内水体 阵发性水流、盆 内水体 稳定水流、盆内 水体
沉积物
角洲
辫状河 三角洲 三角洲
分选、磨 圆变好, 粒度变细
演化模式
4.
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在拉张盆地中可发生时-空转换:在断陷湖盆演化 早期,扇三角洲的发育,与盆缘活动断裂关系密切;随着源区高地的不断剥 蚀,盆地部分充填,冲积扇被冲积平原与稳定水体隔开,扇三角洲转化为辫 状河三角洲。
二、形成条件
不同类型的三角洲
湖岸位置与砂体类型和演化关系示意图
(据吴祟筠和薛叔浩等,1992)
理、平行层理。组成若干个向上变细的透镜体叠置构成。
•
废弃河道充填沉积:废弃河道允填沉积体往往呈下凸上平的透镜状。沉
积物自下向上粒度明显变细,底部见起伏不大的冲刷面。向上层理规模逐 渐变小,反映了水道充填沉积过程中水动力逐渐减弱的过程。
•
越岸沉积:洪水期,水体漫越河道,在河道两侧形成一些积水洼地,其
内部接受细粒物质的沉积。岩性为粉砂岩、泥岩。部分洪水期越岸形成的 积水洼地可逐渐被植被覆盖,发展为沼泽环境,沉积炭质页岩。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
冲积扇-辫状河三角 洲沉积体系示意图 (姜再兴,2003)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 辫状河道沉积:以河道砂坝沉积物为主。色杂、粒度粗、分选较差、不
稳定矿物含量高、底部发育冲刷充填构造,内部具大型板状和槽状交错层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特别活跃,其沉积物在前缘亚相中占比例大,是前缘亚相的主体。 (1)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平原亚相中辫状河道人湖后在水下的延续部 分,沉积特征类似于辫状河道,沉积物粒度较粗,砂体总体呈层状,内部 往往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单个透镜体从下向上 常为细砾岩→含砾中、粗粒砂岩→中砂岩,横向延伸数米即变薄尖灭。冲 刷面构造、平行层理及大、中型交错层理亦常见。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系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Braided Delta System)
王家豪
2011.10
一、概述
定义:由辫状河体系(包括河流控制的潮湿气候冲积扇和冰水冲
积扇)前积到盆地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其辫状分 流平原由单条或多条底负载河流提供物质。
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McPherson,1987)
断陷型湖盆深 陷扩张期沉积 相示意图
AF:冲积扇; BR:辫状河 SD:短河流三角洲 SF:水下冲积扇 NT:近岸浊积扇 FT:远岸浊积砂 SL:浅湖区 DL:深湖区
断陷型湖盆 收缩期沉积 相示意图
(据吴崇筠等, 1993)
AF:冲积扇; FD:扇三角洲 MR:曲流河 LD:长河流三角洲 SD:短河流三角洲 SL:浅湖区 DL:深湖区
理。由于水下分流河道迁移性较强,河口不稳定,河口坝规模普遍较小。
(4)席状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形成于波浪作用较强的沉
积环境。砂体一般为粒度较细的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颗粒分选性和
磨圆度较好,垂向上呈反韵津或均质韵律。
(5)远砂坝:位于前缘末端,由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横向延伸远,分布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