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三角洲

合集下载

【地理探究】什么是辫状水系?辫状水系是如何形成的?体现了什么样的地理过程?

【地理探究】什么是辫状水系?辫状水系是如何形成的?体现了什么样的地理过程?

【地理探究】什么是辫状⽔系?辫状⽔系是如何形成的?体现了什么样的地理过程?⼀直专业做地理辫状⽔系指发育在三⾓洲、冲洪积扇、⼭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流交错、形似发辫的⽔系。

辫状⽔系的形成条件有: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暴涨暴落;2.河流含沙量很⼤且粒度粗⽽不均⼀;3.河床平坦宽阔,泥沙易沉积。

其形成过程是:洪⽔期时河流从上游携带⼤量泥沙,当洪⽔流出⼭⼝或河道展宽,地势变平缓,河流流速变慢,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或浅滩;枯⽔期时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或者在洪峰退后,浅滩出露形成若⼲沙岛及多股的忽分忽合、交织如辫的河道。

再次洪⽔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流斜切⽽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这样,到下⼀次枯⽔位时就会看到槽道的分布⾯⽬全⾮,有的槽道作了⼤幅度的迁移,因此这种河道也称为游荡型河道。

辫状河流常出现在冰川末端,由冰川融⽔构成,或出现在⽔流不稳定,含沙量⼤的⼭区与⼭前河流上。

我国典型的辩状⽔系多分布在长江上洲沱沱河、通天河河段、伊犁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段;黄河下游虽发育在⼤平原上却为典型的辫状河,那是因为黄河从黄⼟⾼原获得了⼤量泥沙,并且泥沙粒级主要是粉砂、细砂和粗砂,河岸易蚀⽽不稳定。

黄河易淤易徙易决,⾃古已然。

但是在冰岛⼀些⽕⼭附近的沉降堆积盆地中,河流常发育成为“辫状⽔系”。

这是因为:⽕⼭灰堆积于沉降盆地,⽕⼭爆发后,岩浆将覆盖在⽕⼭上的冰川融化,形成洪⽔,从⼭顶流下的洪⽔冲刷地⾯的⽕⼭灰从⽽形成该地貌。

长江源区辫状⽔系▲图⽚来⾃百度搜图我们平时见到的河流多在平坦的河床⾥蜿蜒流淌,它们就是常见的弯曲河(meanderingriver)。

不过⼀些河流的河床凹凸不平,使得上⾯的⽔流不断地分叉⼜汇集,从远处看就像⼤地扎着许多⼩辫⼦⼀样。

这样的河流就叫做辫状河(braided rivers,也叫分汊河)。

▲左边是弯曲河,右边是辫状河。

弯曲河的河床沉积物⼀般⽐较细腻,⽔流也⽐较稳定。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a)物源来自远距离山区高地的辫状河三角洲;(b)在冲积扇前方发育的辫状
河三角洲;(c)与冰川平原有关的辫状河三角洲
二、形成条件
1.
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所需沉积地形和坡度一般比扇三角洲缓,比正常三角洲陡。
2.
3.
同扇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距源区距离介于两者之间。
辫状河三角洲的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区河流流量的控制。冲积扇末端 和山顶侧缘的冲积平原或山区直接发育的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 后都可直接进人海(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2)分流河道间沉积:岩性较细,常为粉砂岩与泥岩。颜色较深,为灰
色及灰绿色。因水下分流河道迁移频繁,河道间沉积物往往遭到侵蚀破坏,
多以透镜状形式出现在河道砂体中。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3)河口坝: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缘及侧缘。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局部
为含砾砂岩,从下向上多显示由细变粗的层序,见平行层理及中型交错层
坳陷型湖 盆深陷扩 张期沉积 相示意图
AF:冲积扇; FD:扇三角洲 BR:辫状河 LD:长河流三角洲 SD:短河流三角洲 LT:浊积砂 SL:浅湖区 DL:深湖区
坳陷型湖 盆收缩期 沉积相示 意图
(据吴崇筠 等,1993)
AF:冲积扇 BR:辫状河 MR:曲流河 LD:长河流三角洲 SD:短河流三角洲 SL:浅湖区
围广;但相带窄,厚度薄;内部见小型沙纹层理,与前三角洲泥质沉积物
呈薄互层状频繁交互。
三、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3、辫状河前三角洲
• 均以泥质沉积物为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沉积物堆积迅速,沉积体不 稳定,很容易形成重力流, 沿前缘斜坡运动到前三角洲 泥质沉积物中堆积下来,常 见的有碎屑流、液化流及浊 流沉积。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根据陆上沉积过程和海洋改造性质,Galloway和薛良清等将三角 洲体系分成9种类型(如图)。但绝大数三角洲都是受到建设性河流 作用和破坏性波浪或潮汐作用的综合影响。因此,很少见三角洲的理 想端元类型,大多数为过渡类型。如在意大利的内亚平宁盆地,上新 世的辫状河三角洲虽然存在部分砾石,但展现出包括三角洲平原 蛇 曲在内的许多正常三角洲的特征。同样,正常三角洲也可具有辫状分 流河道。
三.理想的层序地层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垂向沉积序列具有 两种韵律结构,一是向上变细的退积 型辫状河三角洲,剖面上表现为多个 水流作用由强至弱向上变细的正韵律 组合;二是向上变粗的进积型辫状河 三角洲,由多个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 组成。地质记录中以进积型辫状河三 角洲垂向层序更为常见(如图)其完 整的层序由上而下表现为辫状河—滨 浅湖—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 三角洲前缘亚相—前辫状河三角洲。 由于水动力条件和古地形条件的变化, 辫状河三角洲垂向层序往往保存不完 整,常以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呈互层 沉积出现在剖面上。
三角洲体系分类谱系图
俄罗斯勒那河控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是成因学的定义,指辫状河推进到水体(海、湖)中 形成的一种粗碎屑三角洲,是一种粒度介于扇三角洲和正常河流三角洲 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
辫状河三角 洲通常是由湍急 洪水控制,常为 季节性的沉积作 用产生。
(二)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
辫状河三角洲的平面形态 通常呈扇形【如图(a),(c) 所示】,这种扇形是三角洲建造 过程的结果。图(b)所示为具 辫状分流平原的辫状河三角洲, 即辫状河或辫状平原与冲积扇并 置,这种辫状河三角洲可能形成 于裂谷拉张性盆地的发育晚期。 在我国古代的陆相盆地中,这种 辫状河三角洲特别发育。如济阳 坳陷胜宅油田古近系沙二段为距 离物源区数十公里的冲积平原上 的辫状河分支直接入湖现成的辫 状河三角洲(卜淘等,2000); 再如西部吐哈盆地(李文厚, 1996;周丽霞,1998)也广泛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英台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构型要素

英台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构型要素
型 。 不 同 单 元砂 体 其 构 型和 规模 具 有 较 大 差 异 。
[ 键 词 ] 英 台油 田;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接 触 关 系 ;构 型 要 素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TE 2 . 1 13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1 0 文 0 0—95 (0 8 6 0 8 一 4 7 2 2 0 )O — 1 6 O
单个远砂坝测井曲线呈低一中幅漏斗型具有相对较高的自然伽马值和低电阻率值显示其砂质姚二三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总体上处于湖平面上升阶段湖盆面积不断扩大沉积基准面上升盆地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使该地区处于欠补偿状态从而发育了比较完整的退积型辫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12?om?相相组段砂小fmv削面o4o化石及组屡?204o0moorlo含有物iilq河口坝分直河道0天然堤洲匮l瓮奎水下分支i英102井
垩 世 晚期 泉头 组一 嫩江组 沉 积时 期发 育 大 型坳 陷盆 地 ,并 分别 在青 I 口组 和嫩江 组发 生 了两 次 大规模 的湖 侵[ 1 引,在姚 家组沉 积早期 ,
渤盆退缩 ,而在 晚 期 ,湖 平 面再 次 扩 张 ,姚 二 、三 段 沉 积 时期 处
于 第二 次湖侵 的初 期 ;英 台油 田位 于 中 央坳 陷 区西 缘 ,位 于松 辽
英 台油 田辫 状 河 三 角洲 前缘 沉 积 特征 及 构 型 要 素
刘桂珍, 鲍志东 油 资 与 测 家 点 验 中 石 大 北 ) 北 。 ] f气 源 探 国 重 实 室(国 油 学(京) 京’ , 。 7砸垡 十 【 天 气 藏 理 育 重 实 室(国 油 学(京) 京 ’2 l油 然 成 机 教 部 点 验 中 石 大 北 ) 北 ,04{ 石 , 29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形成的粗碎屑三角洲,其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 区河流流量的控制。 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后直接进入海 (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正常三角洲 距源区距离 坡度 分选 岩性 岩性组合 供源
辫状河 三角洲
扇三角洲
7
6 8
5 1 4 3 2
正常三角洲 距源区距离 坡度 分选 远 缓 好
辫状河 三角洲 中 中 中
相的主体。 • (1)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平原亚相中辫状河道人湖后在水下的延
续部分,沉积特征类似于辫状河道,沉积物粒度较粗,砂体总体呈层
状,内部往往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单个透 镜体从下向上常为细砾岩→含砾中、粗粒砂岩→中砂岩,横向延伸数 米即变薄尖灭。冲刷面构造、平行层理及大、中型交错层理亦常见。 • (2)分流河道间沉积:岩性较细,常为粉砂岩与泥岩。颜色较深, 为灰色及灰绿色。因水下分流河道迁移频繁,河道间沉积物往往遭到 侵蚀破坏,多以透镜状形式出现在河道砂体中。
4.6.5 辫状河三角洲的相类型
包括哪些亚相?
扇三角洲平原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扇 三 角 洲
扇三角洲前缘
辫 状 河 三 角 洲辫状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前辫状河三角洲
• 辫状河道沉积:以河道砂坝沉积物为主。色杂、粒度粗、分选较差、
不稳定矿物含量高、底部发育冲刷充填构造,内部具大型板状和槽状 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组成若干个向上变细的透镜体叠置构成。 • 废弃河道充填沉积:废弃河道允填沉积体往往呈下凸上平的透镜状。 沉积物自下向上粒度明显变细,底部见起伏不大的冲刷面。向上层理
三角洲供源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上泥石流不发育,而扇三角洲平原上多见
泥石流,尤其是干旱扇三角洲泥石流更为 发育。

辫状三角洲与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储层表征方法

辫状三角洲与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储层表征方法

由于河道迁移产生的扇三角洲沉积层序 (Kleinspehn et al,1984)
洲平原砂砾岩和砾岩。扇 三角洲平原可以在洪水期 间和在风暴间歇期侵蚀海 底后的回流过程迅速向海 建造。推进作用将会在扇 三角洲平原产生从细粒的 陆棚砂到粗砾石层的不规 则的向上变粗的层序。
2.3 扇三角洲的沉积特点
2.3.2 扇三角洲的形态及面积
供源远近
辫状三角洲供源为辫状河。与扇三 扇三角洲供源为冲积扇,
角洲相比,与源区有一定距离,流 离供源距离近,流程短,
程稍长,河流发育到辫状河阶段后 冲积扇直接入湖。
入湖。
3.2 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区别
3.2.2 沉积特征
类型 沉积结构
沉积相
粒度 分选
扇三角洲
辫状三角洲
一般为极粗粒,漂砾岩、砂 一般为中、粗粒砂岩、
吴崇筠(1993)赞成用扇三角洲这个名词,并将其分为以下两种: ①靠山型:扇区小溪出口处就是海(湖),冲积扇直接入水,扇三 角洲紧靠山根,扇三角洲平原就是冲积扇。 ②靠扇形:冲积扇末端水流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的 顶端靠冲积扇。2.3 扇三角洲的沉积特点
2.3.4 扇三角洲与油气的关系
扇三角洲相一般具有粒度粗、厚度大的特点,其前方紧靠生油凹陷区, 油源充足,尤其是其前缘部分,砂质粒度适中,具备良好的油气储集条件。
相变化
复杂、多、突变
简单、少、渐变
3.2 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区别
3.2.2 沉积特征
类型 砂体性能
垂向序列 沉积构造
扇三角洲
辫状河道以色杂、粒粗、分选较差、不稳定矿物含量高、底部发育冲 刷充填构造为特征。辫状河道充填物宽厚比高,剖面呈透镜状,发育有大型 板、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 (3)河口坝: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缘及侧缘。岩性为中、细粒砂
岩,局部为含砾砂岩,从下向上多显示由细变粗的层序,见平行层理 及中型交错层理。由于水下分流河道迁移性较强,河口不稳定,河口
坝规模普遍较小。
• (4)席状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形成于波浪作用 较强的沉积环境。砂体一般为粒度较细的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 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垂向上呈反韵津或均质韵律。 • (5)远砂坝:位于前缘末端,由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横向延伸远, 分布范围广;但相带窄,厚度薄;内部见小型沙纹层理,与前三角洲 泥质沉积物呈薄互层状频繁交互。
形成的粗碎屑三角洲,其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 区河流流量的控制。 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后直接进入海 (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正常三角洲 距源区距离 坡度 分选 岩性 岩性组合 供源
辫状河 三角洲
扇三角洲
7
6 8
5 1 4 3 2
正常三角洲 距源区距离 坡度 分选 远 缓 好
辫状河 三角洲 中 中 中
水流作用由强至弱、向上变细的正韵律组合;
二是向上变粗的进积型辫状三角洲,由多个向上变粗的沉 积旋回组成。
地质记录中以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垂向层序更为常见,其完
整的层序由上而下表现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 状河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的关系
与扇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岩石分选较 好,杂基含量较低,砂砾岩体的侧向连续性和连通 性都较好,因而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性能。 同时,由于辫状河三角洲面积达数百平方千 米,且水下分流河道的砂砾岩与烃源岩呈频繁互层 沉积,可成为油气初次运移的有利场所,而辫状河 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冲积平原或河漫沼泽沉积由于物 性较差,可作为区域性盖层或烃源岩,从而在垂向 上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扇三角洲_辫状河三角洲_曲流河三角洲对比分析

扇三角洲_辫状河三角洲_曲流河三角洲对比分析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有古代三角洲沉积。

目前,依据进人蓄水盆地(海或湖)中地表径流类型可划分出3种基本的三角洲类型,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

(l)扇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是源近流短,冲积扇直接入湖。

它既可以发育在断陷湖泊受同生断层所控制的湖盆边缘一侧,也可以发育在坳陷阶段,沿湖盆短轴方向湖侵范围逼近源区的近源陡坡一侧的湖岸地带。

实际上形成扇三角洲的关键性背景条件是湖泊水体逼近物源区且地形坡度陡。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

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

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2)辫状河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与扇三角洲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沿湖盆短轴坡度较陡和较近源。

同时,也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需要的是坳陷型湖盆较陡边界,或断陷型湖盆较缓边界。

其次,与源区有一定距离。

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入湖的冲积体是辫状河沉积体而不是曲流河或冲积扇沉积体。

辫状河道向水下延伸,形成前缘亚相中占绝对优势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在水下分流河道中也同样发育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

(3)曲流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是沿盆地长轴方向,在坡降缓、斜长的古地形等条件下,源远流长地巨大的定向曲流河携带大量泥砂进入湖盆,在河湖作用过渡带形成三角洲沉积体。

与浅水湖泊三角洲形成背景不同之处是在河流入湖的河口处,湖盆底床坡降偏大,水体偏深,湖泊水体对河流可形成明显的顶托作用,所形成的三角洲体系不单是有分流平原组成,而且发育河口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的沉积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辫状三角洲平原亚相中的河道间沼泽微相沉积-可见炭化植物碎屑
(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 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 水下分流河道是平原辫状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沉积物粒度较细,其他沉积 特征与辫状河道极为相似:整体向上粒度变细,单砂体厚度减薄。水下分流河道 在辫状河三角洲中所占的厚度最大,是其沉积主体。由于河道的频繁迁移,砂体 中的侧积交错层理极为发育。砂体底部常发育冲刷面构造(见图),含有丰富的 泥砾,此外还常见有平行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其对应的自然伽马测 井曲线主要呈钟形、箱形和钟形-箱形组合。 平原辫状河道入水后,携带的砂质由于流速降低而在河口处沉积下来及形成 河口坝。然而一方面由于流体能量较强,辫状河道入水后不能立即沉积,而是在 水下继续延伸一段距离,因此河口坝大多数发育于离海(湖)岸线较远处(水下分 流河道末端)。另一方面,由于辫状河三角洲通常由湍急洪水和山区河流控制, 水下分流河道迁移性较强,河口不稳定,难于形成正常三角洲前缘那样大型的河 口坝而与扇三角洲相似,河口坝不发育或规模较小。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 体主要为砂岩,也可见砾砂岩和粉砂岩,在垂向上一般为下细上粗的反韵律砂体 中可见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砂坝
远砂坝与河口坝为连续沉积,位于河口坝的末端。与 河口坝相比,远砂坝砂体厚度较薄,岩性较细,多为细砂 岩和粉砂岩。 席状砂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形成于 波浪控制较强的沉积环境。先期形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 坝等砂体被较强的波浪改造,发生横向迁移,并连接成片, 便形成席状砂。砂体一般为粒度较细的砂岩,粉砂岩与泥 岩互层,颗粒分选性和磨圆性较好,垂向上呈反韵律或均 质韵律。 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为下水河道改道被冲刷保留下来 或沉积的较细粒物质,其沉积作用以悬浮沉降为主,岩性 一般为暗色泥岩,含粉砂岩及泥粉砂岩,其岩性变化较大 (从砾砂岩至粉砂岩),结构成熟度较低
辫状河三角洲的测井曲线
辫状河三角洲的地震剖面
(二)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的区别
思Hale Waihona Puke :进积型辫状 河三角洲和退积型 辫状河三角洲的区 别及影响因素。
THANK YOU!
按河流,波浪和潮汐的控制作用: 1.河控辫状河三角 洲 2.浪控辫状河三角 洲 3.潮控辫状河三角 洲
(三)辫状河三角洲的地质发育背景
辫状河三角洲是辫状水流进入稳定水体(海、潮)形成的粗碎 屑三角洲,其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区河流流量的控制。冲积 扇末端和山顶侧缘的冲击平原或山区直接发育的辫状河道经短距离 或较长距离搬运后直接进入海(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因此, 同扇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距源区距离介于两者 之间,在远离无断裂带的古隆起、古构造高地的斜坡带,沉积盆地 的长轴和短轴方向均可发育。 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在拉张盆地中可发生时空转换:在断 陷湖盆演化早期,三三角洲的发育与盆缘活动断裂关系密切,随着 源区高地的不断剥蚀,盆地部分充填,冲积扇被冲击平原与稳定水 体隔开,三三角洲转化为辫状河三角洲。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所需沉积地形和坡度一般比扇三角洲缓,比 正常三角洲陡,但也有在较大地形坡度下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坡 度可达20°以上)。
二.辫状河三角洲的相类型及相模式
辫状河三 角洲同扇三角洲 和正常三角洲一 样,由辫状河三 角洲平原、辫状 河三角洲前缘和 前辫状河三角洲 三个亚相单元组 成(如图)
(一)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由辫状河道和冲积平原组成,潮湿气候 条件下可有河漫沼泽沉积。高度的河道化、持续深切的水流、良好的侧向 连续性是该亚相的典型特征。 辫状河道沉积以色杂、粒粗、分选较差、不稳定矿物含量高、底部发 育冲刷充填构造为特征。辫状河道充填物宽厚比高,剖面呈透镜状、以具 大型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的砾岩、砂岩及库安装砾岩常见;也 有以砂质为主的辫状河三角洲。 冲积平原由辫状河道的迁移摆动形成,一般范围较宽,如河北秦皇岛 大石河冲积平原约5~6km宽( 赵澄林等,1997),以沙砾质沉积为主; 潮湿气候条件下可发育河漫滩沼泽沉积,由棕褐色泥岩,沙质粉砂岩与煤 层构成。 与扇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位于陆上辫状河组,以牵引流为 主,缺少碎屑流沉积。而扇三角洲平原为片流,碎屑流和辫状河道互层沉 积,其岩石类型和构造类型更为复杂。因此,平原相带沉积作用的差距是 区别两者的关键标志。与正常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的粒度更粗,层 理类型更为复杂;而正常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沉积物由限定性极强的分流河 道和分流河道间组成。
根据陆上沉积过程和海洋改造性质,Galloway和薛良清等将三角 洲体系分成9种类型(如图)。但绝大数三角洲都是受到建设性河流 作用和破坏性波浪或潮汐作用的综合影响。因此,很少见三角洲的理 想端元类型,大多数为过渡类型。如在意大利的内亚平宁盆地,上新 世的辫状河三角洲虽然存在部分砾石,但展现出包括三角洲平原 蛇 曲在内的许多正常三角洲的特征。同样,正常三角洲也可具有辫状分 流河道。
三.理想的层序地层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垂向沉积序列具有 两种韵律结构,一是向上变细的退积 型辫状河三角洲,剖面上表现为多个 水流作用由强至弱向上变细的正韵律 组合;二是向上变粗的进积型辫状河 三角洲,由多个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 组成。地质记录中以进积型辫状河三 角洲垂向层序更为常见(如图)其完 整的层序由上而下表现为辫状河—滨 浅湖—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 三角洲前缘亚相—前辫状河三角洲。 由于水动力条件和古地形条件的变化, 辫状河三角洲垂向层序往往保存不完 整,常以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呈互层 沉积出现在剖面上。
二元结构在地层沉积中发育,顶层沉积不发育,表现为 垂向向上变细的退积型的辫状河三角洲。
准噶尔盆地 彩南油田彩8井— 彩24井区三工河 组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相柱状图
四.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藏
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虽同属粗碎屑三角洲, 但由于辫状河三角洲岩石分选较好,杂基含量较低, 砂砾岩体的侧向连续性和连通性都较好,因而具有较 好的油气储集性能。同时由于辫状河三角洲面积达数 百平方公里,且水下分流河道的砂砾岩与烃源岩呈频 繁互层沉积,可为油气初次运移提供有利场所。而辫 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冲积平原或河漫滩沼泽沉积由 于物性较差,可作为区域性盖层或烃源岩,从而在垂 向上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从目前油气勘探成果来 看,辫状河三角洲单独或与其他因素匹配,可形成岩 性圈闭油气藏,构造圈闭油气藏,构造—岩性圈闭油气 藏等。
(三)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
前辫状河三角洲位于辫状河三角洲向湖水 较深方向的斜坡带,常与半深湖沉积呈渐变过 渡,与远砂坝形成互层。其沉积微相为:前三 角洲泥。沉积主要为泥岩和粉砂质泥岩,颜色 较深,有时可见水平层理。若辫状河三角洲前 缘沉积速率快,可形成滑塌成因的浊积砂砾岩 体包裹在前辫状河三角洲或深水盆地泥质沉积 中。可见植物叶片化石。其对应的自然电位幅 度值极低。
辫状河三角洲
主讲:童馗 小组人员:李扬 、简益、童馗 、 叶小舟 、余世花
辫状河三角洲
一.概述 二.相类型及相模式特征 三.理想的层序地层模式 四.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藏 五.识别标志及其与扇三角洲的区别
一.概述辫状河三角洲
(一)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人们识别并划分出两种粗碎屑三角洲: 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是从邻近高低直接前 积到停滞水体中的冲积扇。它们占据了高地与海,湖盆之 间的空间。辫状河三角洲是由辫状河体系(包括河流控制 的潮湿气候冲积扇和冰水冲积扇)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形成 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在以前的分类上 归属于扇三角洲的范畴。McPherson等(1987)认为把辫 状河三角洲从扇三角洲中分出来有两个理由:1.辫状河或 辫状河平原毕竟与冲积扇没有什么联系,如在阿拉斯加和 冰岛海岸发现的冰水辫状河和冰水辫状河平原;2.与冲积扇 毗邻的辫状河冲积平原通常是几十公里或上百公里长,严 格的说,并不是真正地冲积扇复合体的组成部分。所以, 依据三角洲体系在陆上的沉积过程和海洋改造性质,可将 三角洲分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正常的三角洲。
三角洲体系分类谱系图
俄罗斯勒那河控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是成因学的定义,指辫状河推进到水体(海、湖)中 形成的一种粗碎屑三角洲,是一种粒度介于扇三角洲和正常河流三角洲 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
辫状河三角 洲通常是由湍急 洪水控制,常为 季节性的沉积作 用产生。
(二)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
五.辫状河三角洲的识别标志及其与扇三角洲的区别
(一)识别标志
1.古地理背景:构造稳定,盆广坡缓的沉积背景,远离无断裂带的古隆起、古构造高地的斜坡带, 沉积碰地的长轴和短轴方向均可发育; 2.沉积特点:主要为正常河流的牵引流沉积,通常受到湍急洪水控制,为季节性沉积作用,以河 道沉积占主导地位; 3.岩石类型: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为主,颗粒支撑; 4.沉积构造及古生物化石: 层理类型复杂多样,河能和海能(波浪、潮汐)形成的各种构造同时发育 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尤以侧积交错层发育为特征 泥岩—水平层理 海生和陆生生物化石的混生现象,完整三角洲进积垂向沉积层序中:陆生化石向上增多,顶 部见沼泽植物堆积(泥炭或煤层);向上逐渐减少;海生生物化石多出现于层序的下部; 5.垂向层序:主要为向上变细的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也见向上变细的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 6.砂体形态:平面上呈朵状或指状,剖面上呈发散的扫帚状;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极为发 育,具明显的辫状河特征; 7.测井曲线: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非常发育,且在沉积组合中占很大比例, 而河口坝、 前缘席状砂等不发育,在自然伽马曲线上,可见底部突变的大幅度的箱型或反映正韵律的漏 斗型(见图) 8.地震剖面:见图
辫状河三角洲的平面形态 通常呈扇形【如图(a),(c) 所示】,这种扇形是三角洲建造 过程的结果。图(b)所示为具 辫状分流平原的辫状河三角洲, 即辫状河或辫状平原与冲积扇并 置,这种辫状河三角洲可能形成 于裂谷拉张性盆地的发育晚期。 在我国古代的陆相盆地中,这种 辫状河三角洲特别发育。如济阳 坳陷胜宅油田古近系沙二段为距 离物源区数十公里的冲积平原上 的辫状河分支直接入湖现成的辫 状河三角洲(卜淘等,2000); 再如西部吐哈盆地(李文厚, 1996;周丽霞,1998)也广泛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