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三角洲

合集下载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根据陆上沉积过程和海洋改造性质,Galloway和薛良清等将三角 洲体系分成9种类型(如图)。但绝大数三角洲都是受到建设性河流 作用和破坏性波浪或潮汐作用的综合影响。因此,很少见三角洲的理 想端元类型,大多数为过渡类型。如在意大利的内亚平宁盆地,上新 世的辫状河三角洲虽然存在部分砾石,但展现出包括三角洲平原 蛇 曲在内的许多正常三角洲的特征。同样,正常三角洲也可具有辫状分 流河道。
三.理想的层序地层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垂向沉积序列具有 两种韵律结构,一是向上变细的退积 型辫状河三角洲,剖面上表现为多个 水流作用由强至弱向上变细的正韵律 组合;二是向上变粗的进积型辫状河 三角洲,由多个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 组成。地质记录中以进积型辫状河三 角洲垂向层序更为常见(如图)其完 整的层序由上而下表现为辫状河—滨 浅湖—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 三角洲前缘亚相—前辫状河三角洲。 由于水动力条件和古地形条件的变化, 辫状河三角洲垂向层序往往保存不完 整,常以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呈互层 沉积出现在剖面上。
三角洲体系分类谱系图
俄罗斯勒那河控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是成因学的定义,指辫状河推进到水体(海、湖)中 形成的一种粗碎屑三角洲,是一种粒度介于扇三角洲和正常河流三角洲 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
辫状河三角 洲通常是由湍急 洪水控制,常为 季节性的沉积作 用产生。
(二)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
辫状河三角洲的平面形态 通常呈扇形【如图(a),(c) 所示】,这种扇形是三角洲建造 过程的结果。图(b)所示为具 辫状分流平原的辫状河三角洲, 即辫状河或辫状平原与冲积扇并 置,这种辫状河三角洲可能形成 于裂谷拉张性盆地的发育晚期。 在我国古代的陆相盆地中,这种 辫状河三角洲特别发育。如济阳 坳陷胜宅油田古近系沙二段为距 离物源区数十公里的冲积平原上 的辫状河分支直接入湖现成的辫 状河三角洲(卜淘等,2000); 再如西部吐哈盆地(李文厚, 1996;周丽霞,1998)也广泛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区别

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区别

1)扇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沉积为主,常包含泥石流沉积。

沉积物:砂砾岩夹杂色泥岩结构:成熟度低。

构造:较大型板、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块状层理,成层性差2)扇三角洲前缘最主要的沉积相带和砂体发育区。

三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

3)前扇三角洲浪基面以下。

灰色波状、水平层理泥岩、粉砂岩,含介形虫等化石扇三角洲平原应该以辫状河的牵引流为主,和辫状三角洲平原比较在在沉积环境上不同,一个是还原环境,颜色为黄色、黄绿色等暗色调为主,一个是氧化环境,以红色为主。

扇三角洲与辨状河三角洲区别:(1)定义:前者是冲积扇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后者是辨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水体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

(2)形成环境:前者形成环境前者湖(海)岸地形高差较大,盆缘斜坡较陡,离物源较近,物源供给充足。

后者通常形成在湖盆的短轴方向,当盆地长轴方向斜坡较窄、物源较近时也也可发育。

该类三角洲的岸上与水下的斜坡坡度较大,湖岸离山麓近,河流短,只发育到辫状河阶段就进入湖水。

(3)三角洲平原:前者是冲积扇,包括片流、瞬间流、泥石流、筛状沉积;后者是由众多的辫状河道或辫状河平原组成。

辫状河道充填物为宽/厚比高的、宽平板状的、沿倾向的多侧向砂岩带。

底部冲刷面具有比较平缓的特征,表现为低度的地形起伏。

河道充填层序主要由砂岩所组成,也常见砾岩。

辫状河道的沉积单元包括成互层的横向沙坝或纵向沙坝或它们两者的透镜体,并掺夹有丰富的,j、到中等、从砂到泥充填的冲蚀橹。

其详细的内部结构是复杂的,但多个沉积单元完整叠台起来就会产生广泛分布、均一组成的厚单元。

与冲积扇相比,辫状河沆积物以河流体系的高度河道化,更深、更持续的水流和很好的侧向连续性为特征。

(4)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的重力流沉积由陆上碎屑流沉积物演化而来,并存在于三角洲前缘的上部层序中;辨状河三角洲前缘重力流沉积物,集中在较低的前三角洲与盆地平原环境中。

扇三角洲河口坝发育差甚至不发育。

CH05_F_过渡相组_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_KC

CH05_F_过渡相组_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_KC

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a.辫状河道
色杂、粒粗、分 选较差、不稳定 矿物含量高
冲刷充填、大型板、 槽状交错层理、平 行层理
40
沉积学_过渡相组
(三)、辫状河三角洲的相类型及相模式
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b.冲积平原
范围较宽、砂砾 质沉积
c.河漫沼泽
棕褐色泥岩、泥质 粉砂岩与煤层构成
41
沉积学_过渡相组
(三)、辫状河三角洲的相类型及相模式
阿拉斯加,Copper河扇三角洲,具有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13
沉积学_过渡相组
(四)、扇三角洲主要类型
2.阿拉斯加型——陆架型模式(Shelf-type model)
/photo/12117656
阿拉斯加,Copper河扇三角洲,具有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14
3.前扇三角洲亚相
– 浪基面以下
– 沉积物:泥岩、粉砂岩
– 颜色:灰色
– 构造:波状、水平层理,
– 生物化石:含介形虫等
29
沉积学_过渡相组
(五)、扇三角洲亚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99.9 99.0 95.0 90.0
累积%
累积%
99.9 99.0 95.0 90.0
扇三角洲相粒度特征
累积%
99.90 99.00 95.00 90.00 70.00 50.00 30.00 10.00 5.00 1.00 0.10 0.01 0.00 0.0 1.0
砂砾岩;分流河道间:泥页岩、泥质粉砂岩 较陆上分选好,粒度曲线为洪水急流型---正常水流型 较大型交错层理,平行、粒序、块状、水平层理
多层叠置的正粒序。
26
沉积学_过渡相组
(五)、扇三角洲亚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微相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以二连盆地阿南油田为例

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微相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以二连盆地阿南油田为例

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微相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以二连盆地阿南油田为例邵先杰【摘要】根据沉积背景和沉积环境标志的研究,发现阿南地区存在多个煤层、发育直立的植物根茎化石和泥裂构造,地震相中前积结构发育,前缘相中反韵律的分流河口砂坝发育,在半深湖泥岩中浊积岩发育,属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依据对岩石、测井和地震等微相标志的研究,在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中,划分出了9种微相,其中,滩砂和分流河口砂坝微相油气最为富集,其次为席状砂、浊积岩、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和水下溢岸微相.【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7(028)006【总页数】4页(P687-690)【关键词】二连盆地;沉积相;地震相;测井相;三角洲【作者】邵先杰【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4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TE112.221阿南油田位于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东北部阿南宽缓背斜构造带上(图1),是一个在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山间断陷湖盆。

其中填充着石炭系—第四系。

含油层位为下白垩统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

阿尔善组沉积时期,阿南油田处于盆地东北阿尔善断裂下降盘上,坡降19 m/km左右,盆地边缘以北为一平坦的沿湖低地,形成了一套河流沉积体系。

腾格尔组沉积时期,湖盆进入了广水域的发育阶段,三角洲废弃,研究区处于滨浅湖环境。

自20世纪80年代阿南油田勘探初期至今,地质专家普遍认为二连盆地阿南油田下白垩统阿尔善组属水下扇沉积体系[1]。

但近期研究表明,这套地层属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2-4],向上到腾格尔组逐渐过渡为滨浅湖沉积体系。

2.1 沉积岩石学及沉积构造标志(1)含泥砾块状砾岩相砾径1~3 cm,有一定的磨圆度和定向排列;泥砾呈条带状、撕裂状、不规则状,也见撕裂状的泥炭条带,泥砾1~3 cm,最大6 cm,属河流底部高能沉积物。

主要分布在阿Ⅱ油组下部。

(2)槽状交错层理含砾砂岩相灰色,发育大、中型槽状交错层理,砾径0.5 cm左右,最大1 cm.纹层厚度0.5~1.5 cm,属水流能量较强,碎屑物供应充分的河道中下部沉积物。

辫状河的形成原理

辫状河的形成原理

辫状河的形成原理辫状河是一种在沉积平原或三角洲上形成的河流类型,其形态呈现出多个细长、曲折的河道交错排列的辫子状,因此得名。

辫状河常见于物质供给充足、下降不稳定的河流系统中,特别是那些由山地区供给物质的河流。

辫状河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及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

首先,辫状河的形成与河流的水动力特征有关。

辫状河一般承载较大的沉积物质,在持续的输沙的同时,形成了宽阔的洪积平原或三角洲。

河流通常具有强烈的侧向迁移能力,在河道中形成了众多的沙洲、滩涂和漫滩。

这些沙洲和漫滩之间的细小水道就构成了辫状河的主要水道网络。

其次,供沙过剩是形成辫状河的重要条件。

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河流能够不断输入大量的沉积物质,使得沙洲、滩涂和漫滩迅速发育。

供沙过剩可以是由于地质构造活动,例如地壳隆起或抬升导致物质供给增加,也可以是由于上游河流的大规模泥沙输入。

另外,河流输沙能力的周期性波动也是辫状河形成的重要因素。

输沙能力的波动往往与季节性的水文过程和相应的河道流量变化有关。

通常,河流在雨季和融雪期具有较大的流量和输沙能力,而在旱季则流量减小。

这种周期性的输沙能力变化导致沉积物在河道中的重新分配,促进了辫状河的形成。

此外,流速差异也是形成辫状河的重要因素。

流速差异是指在同一个河道中,河流的不同分支具有不同的流速。

一般来说,正面河道的流速较快,能够携带较大的沉积物质,而侧面河道的流速较慢,只能携带较细的沉积物质。

当正面河道和侧面河道交汇时,沉积物质会在交汇处沉积,逐渐形成沙洲或滩涂。

这种特殊的流速差异促进了辫状河的形成。

此外,河床梳理和河床改道也是辫状河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床梳理是指河道中水流的冲击力和剪切力调整了河床的形态,使其逐渐整平。

而河床改道是指河流在洪水等因素作用下,改变了原本的河道方向。

这些过程使得原有的河道分支被淤积或侵蚀,形成了新的河道分支。

在连续不断的河床梳理和改道过程中,辫状河的河道网络得以形成。

总体而言,辫状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河流的水动力特征、供沙过剩、流速差异、输沙能力的周期性波动以及河床梳理和河床改道过程等。

辫状三角洲与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储层表征方法

辫状三角洲与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储层表征方法

由于河道迁移产生的扇三角洲沉积层序 (Kleinspehn et al,1984)
洲平原砂砾岩和砾岩。扇 三角洲平原可以在洪水期 间和在风暴间歇期侵蚀海 底后的回流过程迅速向海 建造。推进作用将会在扇 三角洲平原产生从细粒的 陆棚砂到粗砾石层的不规 则的向上变粗的层序。
2.3 扇三角洲的沉积特点
2.3.2 扇三角洲的形态及面积
供源远近
辫状三角洲供源为辫状河。与扇三 扇三角洲供源为冲积扇,
角洲相比,与源区有一定距离,流 离供源距离近,流程短,
程稍长,河流发育到辫状河阶段后 冲积扇直接入湖。
入湖。
3.2 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区别
3.2.2 沉积特征
类型 沉积结构
沉积相
粒度 分选
扇三角洲
辫状三角洲
一般为极粗粒,漂砾岩、砂 一般为中、粗粒砂岩、
吴崇筠(1993)赞成用扇三角洲这个名词,并将其分为以下两种: ①靠山型:扇区小溪出口处就是海(湖),冲积扇直接入水,扇三 角洲紧靠山根,扇三角洲平原就是冲积扇。 ②靠扇形:冲积扇末端水流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的 顶端靠冲积扇。2.3 扇三角洲的沉积特点
2.3.4 扇三角洲与油气的关系
扇三角洲相一般具有粒度粗、厚度大的特点,其前方紧靠生油凹陷区, 油源充足,尤其是其前缘部分,砂质粒度适中,具备良好的油气储集条件。
相变化
复杂、多、突变
简单、少、渐变
3.2 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区别
3.2.2 沉积特征
类型 砂体性能
垂向序列 沉积构造
扇三角洲
辫状河道以色杂、粒粗、分选较差、不稳定矿物含量高、底部发育冲 刷充填构造为特征。辫状河道充填物宽厚比高,剖面呈透镜状,发育有大型 板、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 (3)河口坝: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缘及侧缘。岩性为中、细粒砂
岩,局部为含砾砂岩,从下向上多显示由细变粗的层序,见平行层理 及中型交错层理。由于水下分流河道迁移性较强,河口不稳定,河口
坝规模普遍较小。
• (4)席状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形成于波浪作用 较强的沉积环境。砂体一般为粒度较细的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 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垂向上呈反韵津或均质韵律。 • (5)远砂坝:位于前缘末端,由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横向延伸远, 分布范围广;但相带窄,厚度薄;内部见小型沙纹层理,与前三角洲 泥质沉积物呈薄互层状频繁交互。
形成的粗碎屑三角洲,其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 区河流流量的控制。 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后直接进入海 (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正常三角洲 距源区距离 坡度 分选 岩性 岩性组合 供源
辫状河 三角洲
扇三角洲
7
6 8
5 1 4 3 2
正常三角洲 距源区距离 坡度 分选 远 缓 好
辫状河 三角洲 中 中 中
水流作用由强至弱、向上变细的正韵律组合;
二是向上变粗的进积型辫状三角洲,由多个向上变粗的沉 积旋回组成。
地质记录中以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垂向层序更为常见,其完
整的层序由上而下表现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 状河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的关系
与扇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岩石分选较 好,杂基含量较低,砂砾岩体的侧向连续性和连通 性都较好,因而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性能。 同时,由于辫状河三角洲面积达数百平方千 米,且水下分流河道的砂砾岩与烃源岩呈频繁互层 沉积,可成为油气初次运移的有利场所,而辫状河 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冲积平原或河漫沼泽沉积由于物 性较差,可作为区域性盖层或烃源岩,从而在垂向 上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扇三角洲_辫状河三角洲_曲流河三角洲对比分析

扇三角洲_辫状河三角洲_曲流河三角洲对比分析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有古代三角洲沉积。

目前,依据进人蓄水盆地(海或湖)中地表径流类型可划分出3种基本的三角洲类型,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

(l)扇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是源近流短,冲积扇直接入湖。

它既可以发育在断陷湖泊受同生断层所控制的湖盆边缘一侧,也可以发育在坳陷阶段,沿湖盆短轴方向湖侵范围逼近源区的近源陡坡一侧的湖岸地带。

实际上形成扇三角洲的关键性背景条件是湖泊水体逼近物源区且地形坡度陡。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

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

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2)辫状河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与扇三角洲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沿湖盆短轴坡度较陡和较近源。

同时,也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需要的是坳陷型湖盆较陡边界,或断陷型湖盆较缓边界。

其次,与源区有一定距离。

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入湖的冲积体是辫状河沉积体而不是曲流河或冲积扇沉积体。

辫状河道向水下延伸,形成前缘亚相中占绝对优势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在水下分流河道中也同样发育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

(3)曲流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是沿盆地长轴方向,在坡降缓、斜长的古地形等条件下,源远流长地巨大的定向曲流河携带大量泥砂进入湖盆,在河湖作用过渡带形成三角洲沉积体。

与浅水湖泊三角洲形成背景不同之处是在河流入湖的河口处,湖盆底床坡降偏大,水体偏深,湖泊水体对河流可形成明显的顶托作用,所形成的三角洲体系不单是有分流平原组成,而且发育河口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的沉积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的粗碎屑三角洲,其发育受季节性洪水流量或山 区河流流量的控制。 辫状河道经短距离或较长距离搬运后直接进入海 (湖)而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正常三角洲 距源区距离 坡度 分选 岩性 岩性组合 供源
辫状河 三角洲
扇三角洲
7
6 8
5 1 4 3 2
正常三角洲 距源区距离 坡度 分选 远 缓 好
辫状河 三角洲 中 中 中
相的主体。 • (1)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平原亚相中辫状河道人湖后在水下的延
续部分,沉积特征类似于辫状河道,沉积物粒度较粗,砂体总体呈层
状,内部往往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单个透 镜体从下向上常为细砾岩→含砾中、粗粒砂岩→中砂岩,横向延伸数 米即变薄尖灭。冲刷面构造、平行层理及大、中型交错层理亦常见。 • (2)分流河道间沉积:岩性较细,常为粉砂岩与泥岩。颜色较深, 为灰色及灰绿色。因水下分流河道迁移频繁,河道间沉积物往往遭到 侵蚀破坏,多以透镜状形式出现在河道砂体中。
4.6.5 辫状河三角洲的相类型
包括哪些亚相?
扇三角洲平原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扇 三 角 洲
扇三角洲前缘
辫 状 河 三 角 洲辫状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前辫状河三角洲
• 辫状河道沉积:以河道砂坝沉积物为主。色杂、粒度粗、分选较差、
不稳定矿物含量高、底部发育冲刷充填构造,内部具大型板状和槽状 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组成若干个向上变细的透镜体叠置构成。 • 废弃河道充填沉积:废弃河道允填沉积体往往呈下凸上平的透镜状。 沉积物自下向上粒度明显变细,底部见起伏不大的冲刷面。向上层理
三角洲供源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上泥石流不发育,而扇三角洲平原上多见
泥石流,尤其是干旱扇三角洲泥石流更为 发育。
4.6.4 与扇三角洲的区别
从定义看两者区别: 扇三角洲是冲积扇前积到停滞水体
辨状河三角洲是辨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
水体
4.6.4 与扇三角洲的区别
两者发育的古地理环境不同:
扇三角洲:主要发育于盆地靠近山前一侧的构造
陡坡或高地,沿盆地边缘(长轴方向)呈裙边状
分布;
辫状河三角洲:通常受相对平缓的古隆起、古高
地控制,沿向湖盆延伸的斜坡“席”状分布
4.6.4 与扇三角洲的区别
从搬运动力上看:
辫状三角洲:基本为牵引流搬运,分选相对较好,砂体中
泥质含量少,岩石类型以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细砂为
主夹分流河道间微相泥质沉积。 扇三角洲:通常含有一定比例的重力流沉积,泥质含量高, 分选差,岩石类型多为细砾岩,砂砾岩,砾状砂岩,含砾 砂岩,粗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
前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为泥岩和粉细砂质泥岩,颜色较 深,有时见水平层理。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速度快,可 形成滑塌成因的浊积砂砾岩体,包裹在前辫状河三角洲或深 水盆地泥质沉积中。
库车凹陷三叠—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4.6.6 垂向沉积序列
两种韵律结构:
一是向上变细的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剖面上表现为多处
上百公里长,严格的说,已经并不真正属于冲积扇复合
体的组成部分; ③辫状河三角洲形成时有较稳定的限制性河口,扇三角 洲相反。
俄罗斯勒那河辫状河三角洲
阿拉斯加育空河(Yukon River)辫状水系
阿拉斯加育空河(Yukon River)辫状水系
4.6.2 地质发育背景
辫状河三角洲是辫状水流进入稳定水体(海、湖)
规模逐渐变小,反映了水道充填沉积过程中水动力逐渐减弱的过程。
• 越岸沉积:洪水期,水体漫越河道,在河道两侧形成一些积水洼地, 其内部接受细粒物质的沉积。岩性为粉砂岩、泥岩。部分洪水期越岸
形成的积水洼地可逐渐被植被覆盖,发展为沼泽环境,沉积炭质页岩。
• 水下分流河道特别活跃,其沉积物在前缘亚相中占比例大,是前缘亚
4.6 辫状河三角洲的古地理特征
4.6.1 古地理面貌
定义:由辫状河体系(包括河流控制的潮湿气候冲积 扇和冰水冲积扇)前积到盆地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 和砾石的三角洲,其辫状分流平原由单条或多条底
负载河流提供物质。
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McPherson,1987) (a)物源来自远距离山区高地的辫状河三角洲; (b)在冲积扇前方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 (c)与冰川平原有关的辫状河三角洲
水流作用由强至弱、向上变细的正韵律组合;
二是向上变粗的进积型辫状三角洲,由多个向上变粗的沉 积旋回组成。
地质记录中以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垂向层序更为常见,其完
整的层序由上而下表现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 状河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的关系
与扇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岩石分选较 好,杂基含量较低,砂砾岩体的侧向连续性和连通 性都较好,因而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性能。 同时,由于辫状河三角洲面积达数百平方千 米,且水下分流河道的砂砾岩与烃源岩呈频繁互层 沉积,可成为油气初次运移的有利场所,而辫状河 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冲积平原或河漫沼泽沉积由于物 性较差,可作为区域性盖层或烃源岩,从而在垂向 上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扇三角洲 近 陡 差
岩性
细、粉砂岩
砾、砂、粉 砂、泥
砾、砂、粉 砂、泥
岩性组合
主砂岩内含少量 反粒序砂层与炭 巨厚砂岩中几乎 湖泊泥岩夹层, 质泥岩层频繁交 不含泥岩夹层, 为持续稳定的充 互,表明边界断 为快速充填的产 填作用 层间歇活动 物 曲流河 辫状河 冲积扇
供源
4.6.3
与正常三角洲的区别
辫状河三角洲与正常三角洲最大的区 别在于供源和粒度的不同,通常辫状河三 角洲是由辫状河作为供源,为短程三角洲;
而正常三角洲多以曲流河为供源,为长程
三角洲。另外辫状河三角洲通常粒度较粗,
而正常三角洲粒度较细。
4.6.4 与扇三角洲的区别
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同属于粗粒
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供源为辫状河,扇
思考:辫状河三角洲是否属于扇三角洲的特例?
在1987年(McPherson)之前,辫状河三角洲归属 于扇三角洲范畴 McPherson等认为辫状河三角洲是介于粗碎屑的扇
三角洲和细碎屑的正常三角洲之间的一种具独特属性
的三角洲。
将辫状河三角洲从扇三角洲分离出来的具体理由:
①辫状河和辫状平原与冲积扇不存在必然联系; ②与冲积扇毗连的辫状河冲积平原通常是几十公里甚至
• (3)河口坝: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前缘及侧缘。岩性为中、细粒砂
岩,局部为含砾砂岩,从下向上多显示由细变粗的层序,见平行层理 及中型交错层理。由于水下分流河道迁移性较强,河口不稳定,河口
坝规模普遍较小。
• (4)席状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形成于波浪作用 较强的沉积环境。砂体一般为粒度较细的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 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垂向上呈反韵津或均质韵律。 • (5)远砂坝:位于前缘末端,由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横向延伸远, 分布范围广;但相带窄,厚度薄;内部见小型沙纹层理,与前三角洲 泥质沉积物呈薄互层状频繁交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