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地质学知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与演化

地质学知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与演化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东部最富饶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区之一。
该地区涵盖了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大部分地区,其地质构造和演化在地球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并探讨其对该地区的重要意义。
地质构造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中生代中国东南隆起带,其地质背景主要为以海相沉积为主的第四系地层。
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质、泥沙、砂和黏土,地形以平原为主,但也存在着丘陵和低山区。
该地区地壳状况复杂,有一些构造体系。
其中,芦港断裂体系(LGDS)和长热带断裂带(CETZ)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构造体系之一。
LGDS是由走滑断裂系统和逆断层系统组成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广泛的断裂体系。
CETZ则是由逆断层、走滑断层、冲击波断层等组成的复杂构造带。
这两个构造体系的活动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丰富的构造地貌和多种土地利用方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演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上经历过三个阶段:早第四纪、晚第四纪和近代。
在早第四纪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运动,该地区的盆地和山地发生了剧烈的抬升和沉降。
在晚第四纪时期,经历了大规模的海进和海退,曾出现过多次的海相沉积和非海相沉积。
近代以来,该地区主要经历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污染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等。
其中,晚第四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地质演化时期。
在晚第四纪中期至晚期,冰川气候曾经影响该地区,导致长江三角洲的海面下降,湾形成,河口外固定沙嘴形成。
在晚第四纪末期至新世古近纪早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陆地逐渐升高,海面下降,形成了大量的河流和湖泊侵入,形成黄河冲积扇和长江三角洲沉积盆地。
这些沉积物的特殊性质也是该地区热带干河谷和大平原的形成原因之一。
此外,古代罗马、希腊、印度尼西亚、可可岛、西伯利亚和北美等地出产的巴尔干岩(粘板岩)和芬兰贵重矿物产地的麻石等贵重矿物也均源自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物。
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在地球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地 震波 速度 和泥质 含量 关系 可 以用 来分 析地
[ 稿 日期 ]2 0 72 收 0 80—0 [ 金 项 目]中 国 国 家 留 学基 金 管 理委 员会 和 美 国得 克 萨斯 大 学 奥 斯 汀 分 校 经 济 地 质 局 资 助 项 目 基 [ 者 简 介 ]李 秀鹏 (93 ) 男, 作 18 , 博士研 究 生 , 究方 向 : 研 油气藏 形成 与分布规 律及 地震 沉积 学 ,— i xugi ma.o 。 Ema :ipl l @g icr l n
地 震沉积 学 是地震 地层 学 和层序 地层 学之 后
角 洲和 陆棚 致密 气砂 岩 、 上倾 方 向 的构 造 圈闭 、 三 角洲 和滨岸 砂岩 构 造 圈 闭 、 山丘 以及 陆 棚边 缘 火
圈 闭I 。 S e d n 和 Ke s y( 9 2 , n d e s ] nde r e 1 8 ) S e d n和
其 中包括前三角洲亚相 、 三角洲前缘亚相、 三角洲平 原亚相、 曲流河相和下切谷沉积等 , 中河 其
道 砂 、 口砂 坝 和 下切 谷 沉 积 物 是 有 利 的储 层 。 河
[ 关键词]地 震沉积学 ;三角 洲;沉积体系 ; 0相位 ;地层切 片 9。
[ 类 号 ]P 3 . ;T l 1 3 分 6 1 4 E 2 . [ 献 标 识 码 ]A 文
1 地 震 岩 石 学 分 析
地 震岩 石学 是指 调整地 震资 料使 地震 波 同相
轴 可 以像测 井 曲线一样 解 释地层 岩性 。地震 岩石
Ol s 就 成 为 南 得 克 萨 斯 地 区重 要 的勘 探 目 mo组 标 。Tye 和 Amb o e 1 8 ) 细研 究 了南 得 克 lr rs(96 详 萨 斯 地 区 Ma ei v r k盆 地 Ol s组 的沉 积 体 系 , c mo
河控三角洲沉积亚相类型及沉积序列特征解析

河控三角洲沉积序列特征
平面相组合:由陆向海依次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 同期异相:每两个等时线间的前积层都包含了同一时
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亚相。
➢ 同相异期:同一亚 相形成于不同时期, 有相似的沉积特征。
地质10-7班 江强
主要内容
一.河控三角洲的基本特点 二.河控三角洲沉积亚相类型 三.河控三角洲沉积序列特征
河控三角洲的基本特点
形成三角洲的控制 因素
➢ 河流作用
➢ 蓄水体的密度与河水 密度的差异
➢ 蓄水体水动力强度
➢ 河口区海底地形 ➢ 蓄水盆地构造特征
建设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
破坏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
一.分支河道微相
边滩沉积: 炭质泥岩发育,有煤层,粒度下粗上细,常发 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河床滞留沉积:砂质沉积为主,粒度 稍粗,底部有冲刷面。
➢ 化石少见,底部可见植物碎片。
三角洲平原亚相
二.沼泽微相
➢ 环境 :位于分支河道间的低 洼地区,植物繁茂排水不畅, 为还原环境。
➢ 岩性:有机质粘土和煤,夹有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砂。
垂相序列特征:
由
细
到
粗
的
反
旋
回
陆相、海
沉 积
相化石伴生,
序 列
从下到上海相
,
化石减少,陆
厚 度
相化石增多,
达 几
顶部出现煤层。 百
米
。
加厚、向海减薄。 席状砂质地纯、分选好,化石少。
➢ 由高建设性三角洲向破坏性三角洲转化的沉积微相类型。
特征不同的两种扇三角洲相识别与对比

凹 的分类 , 一般 是根 据 盆 地 蓄水 体 的性 质 和 能 量 类 型 部 和 中央两个 裂 陷带 以及 多 凸 多 凹 、 凸相 间 的沉 并接受了厚达 1 0 2 0m的新生代海相陆源 0 将它划分 为湖泊扇三角洲 、 波浪改造 的扇三角洲 以 积背景 , 在 及潮汐改造的扇三角洲 , 对扇三角洲 的发育与构 碎屑 岩和碳 酸 盐 岩沉 积 。如 图 1所 示 , 北 部 裂 陷 受渐新世崖城期 造作用 、 古地 形 、 平面升 降变 化等 控 制 因素 的关 系 带西部的崖北 凹陷和崖南 凹陷内, 海 研 究不 多 j 。本 文 以琼东南 盆地 西部 渐新 统海 洋 扇 三角洲沉 积 为例 , 据 构 造 背 景 、 平 面 升 降 变化 、 根 海
三 角洲 相 可 以 互 相 演 替 。
关键词 : 三角洲 ; 扇 沉积特征 ; 水动力 ; 重力流; 牵引流 ; 东南盆地 琼
中图 分 类 号 : E 2 . T l13 文献标识码 : A
引 言
自 H le 在 16 om s 95年 提 出扇 三 角 洲 的 概 念 以 来, 经过 不断 的补充 和完善 , 已普 遍认 为扇 三 角洲 现
摘要 : 根据构造 背景 、 海平面升 降变化 、 沉积特征 等的研 究 , 在琼 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 组 中识别 出特征 明显 不 同的 两
种海洋扇三角洲相。靠山型扇 三角洲相 紧邻 高地 物源 区, 育于盆缘断层 下降盘坡 度较 陡的斜坡 区, 发 沉积物往 往很 粗, 分选较差 , 粒度概 率曲线 多呈孤形或一段式斜 线形 , 常见 重力流成 因的递 变层理 和块状 层理 , 明沉积 水动力 以 表 重力流作用为主 , 兼有 牵引流作 用。靠扇型扇三 角洲相 以紧邻 陆上冲积 扇为特征 , 常发 育 于盆缘 断层 下降盘坡度 通
浅水湖盆三角洲研究

浅水湖盆三角洲研究引言随着人们对地球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我们对地球表面各种地貌的形成机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浅水湖盆三角洲是地球表面上一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它在地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深入研究浅水湖盆三角洲的形成机制可以为我们理解地球表面演变的规律提供重要线索,也对沉积学、地质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浅水湖盆三角洲的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地质意义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浅水湖盆三角洲的形成机制浅水湖盆三角洲是在浅水湖盆环境中由河流冲积物沉积而成的地貌类型。
其形成机制首先受到河流输沙能力和湖泊或海洋的淹没速度的影响。
当河流输沙量大于湖泊或海洋的淹没速度时,便会在湖盆中形成三角洲。
浅水湖盆中的三角洲还受到潮汐、冲积物的堆积与侵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浅水湖盆三角洲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浅水湖盆三角洲的地质特征浅水湖盆三角洲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洲尖三个部分。
三角洲前缘是指三角洲发育到一定程度以后,被淹没在水下的部分,通常呈扇形状。
三角洲平原是指三角洲内部的平坦地带,主要由冲积物组成。
洲尖则是三角洲的最前沿,常常受到潮汐、波浪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浅水湖盆三角洲的地质特征主要受到两大类因素的影响:一是水动力过程的作用,包括水流的冲刷、波浪的撞击等;二是河流输沙过程的影响,包括河流进口检、悬积作用等。
这些过程的综合作用使得浅水湖盆三角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貌形态,具有重要的地质学价值。
三、浅水湖盆三角洲的地质意义对浅水湖盆三角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规律,还对研究沉积学、地质学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浅水湖盆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是地球表面水文地质演变和环境演化的重要标志,它为我们理解地球历史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浅水湖盆三角洲的冲积物特性对油气地质勘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油气储层的形成与三角洲沉积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对浅水湖盆三角洲的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依据。
_海陆过渡相组

浪控和潮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浪控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特征类似于河控三角洲波浪作用能使大多数供给 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物发生再分配。河口砂坝的形成受到阻碍,三角洲前 缘斜坡较陡,进积作用沿整个三角洲前缘发生,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点上 进行。它的进积作用比河控三角洲前缘进积要慢,但对这类三角洲的沉 积亚、微相沉积特征还缺乏深入研究。一般来说,浪控三角洲的垂向层 序通常仍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但以具有浪蚀海滩脊序列为特征, 而且层序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支河道沉积,以此区别 于海岸沉积的海滩脊层序。浪控三角洲层序底部是含生物扰动的前三角 洲。向上过渡为互层的泥、粉砂和砂的沉积,具有波浪引起的冲刷构造、 递变纹理和交错纹理,最后演变成具平行低角度纹理的、分选好的高能 海滩砂以及沼泽沉积。
三角洲逐渐形成的几个阶段
1 河口沙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 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堆积成水下 浅滩。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成 新月形河口砂坝。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 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 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 会出现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这一过程的 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向海延伸 的多叉道河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随之形 成。
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
• 在海进过程中形成的破坏相海进砂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 而超覆在三角洲砂体之上的破坏相粘土岩,可作为区域性 良好盖层。 • 三角洲前缘出现向海的自然倾斜,因堆积速度快,沉积厚, 易产生重力滑动,常形成走向大致平行海岸的同生沉积断 层。在断层下盘常伴生有长轴平行于断层走向的狭长“滚 动背斜”,它提供了油气聚集的有利条件。 • 三角洲沉积物的性质常有很大差异,在压力不均衡条件下, 具可塑性、易流动的沉积体,如盐岩等可沿上覆岩层的低 压区移动,并刺穿上覆岩层,形成刺穿盐丘构造,这是三 角洲沉积中常见的现象。盐丘构造可形成多种圈闭类型, 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 • 三角洲沉积还可形成岩性圈闭、地层圈闭,亦能提供油气 聚集的条件。
几种典型地震相特征_new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1、什么是三角洲 2、三角洲的分类 3、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4、三角洲的沉积亚相 5、三角洲的三层结构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鸟足状)
渤 海
黄河三角洲(朵状)
长江三角洲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1、什么是三角洲
河流携带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区入海(湖), 由于这里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会以 河口为顶点,向海(湖)堆积起平缓的三角地形 和扇形地,称为三角洲。
• 底积层为弱振幅、低-中连续,沉积物富含有机物, 主要为分选均匀的泥岩组成,具细纹理,是良好的 生油层。代表前三角洲相。
顶积层 底积层
二、扇
回顾思考:
1、扇的类型
扇有许多种,如:冲积扇、扇三角洲、洪积扇、 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海)底扇等。
按所处位置与水面的关系: 水上:洪积扇、冲积扇; 水下: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海)底扇。
顶部的薄冲积层称为顶积层(三角洲平原); 其下为向海倾斜的厚层沉积物,称为前积层(三角洲前缘); 底部为薄层细颗粒沉积物向外延伸的底积层(前三角洲) 。
一、三角洲
学习:
6、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三角洲的“三层结构” (纵剖面)
地震纵剖面上:斜交,S形,S-斜交复合前积结构。 地震横剖面上:丘形,内部可见双向下超。
在剖面上常见有倾角和规模不等的多期叠置地震特征相邻的两期之间往往有较明显反射连续性678时频分析剖面西段湖底扇发育在盆地边缘短轴下切谷出口处为丘状或发散状反射特征湖底扇特征剖面三其他常见的沉积体和地质体盐丘和泥丘盐丘和粘土等塑性物质在不均衡压力作用下向上流动从而使上覆地层发生上拱变形形成穹隆或背斜构造模式图
三角洲沉积类型及储集性能

引言
三角洲沉积体系被识别的历史沿革
• 1885~1890,G. K. Gilbert. 美国邦维尔湖更 新世湖相三角洲,首次识别具三褶构造。
• 1912,1914. J. Barrel, 阿巴拉契亚上泥盆统 卡基尔三角洲,并划分出顶积层(Topset)、 前积层(Forset)和底积层(Bottom set)。
一、三角洲沉积的一般特征
• 定义:
– 在河流入湖(海)的河口区,河流水体能量 大于湖(海)水体能量,因坡降减缓,水流 扩散,逐渐将所携带的泥砂物质沉积于此, 形成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形态多呈朵 状或扇形(建设性三角洲)
• 影响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 蓄水体的性质 • 水动力条件 • 坡度陡缓 • 物源远近
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 要的沉积特征。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 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 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 的短暂河道产物。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 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物源近,物源丰 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2、扇三角洲: 以冲积扇入湖形成的由水上到
水下的中-粗碎屑岩沉积体系。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 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
➢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 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
➢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 些粗颗粒。
• 砂质砾岩, 扇三角洲平 原沉积,东 秋5井E底部
辫状河三角洲相
• 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包括三角洲平 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 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中 以辫状河道和越岸沉积为主。
辫状河道沉积
• 以河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沉积物为主。 • 河道砂坝岩性较粗,一般为砾岩、含砾砂岩及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215 [作者简介]旷红伟(1969),女,1992年大学毕业,博士,副教授,现从事储层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旷红伟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高振中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
以现代沉积学为指导,以露头、岩心、录井、测井及各种新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从油田实际地质工作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沉积学研究,从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中,总结了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特别是河控型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等古代三角洲类型的特点: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而河控型扇三角洲与旱地扇或扇三角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牵引流沉积占绝对优势,而后者重力流沉积相当发育;辫状三角洲沉积总体显示牵引流沉积特征,辫状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最主要的沉积单元,岩层中层理构造发育,砂体侧向迁移形成的侧积交错层是主要的沉积构造;低弯度河三角洲以较粗的砂岩区别于曲流河三角洲,以较低的砂岩含量区别于辫状河三角洲,以缺少重力流沉积而区别于扇三角洲。
为今后油区沉积地质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识别特征[中图分类号]TE121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5)02031704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与古代三角洲沉积有关。
笔者从地层记录中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出发,结合油田沉积地质研究的实例论述如何对它们进行识别。
1 曲流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三角洲发育较完全[1],这类三角洲的特征较明显。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包括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通常由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河漫微相及河漫湖、河漫沼泽微相组成,总体特征类似于曲流河沉积。
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由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远砂坝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和支流间湾微相组成。
2 扇三角洲与河控型扇三角洲通常意义上的扇三角洲沉积是以冲积扇入湖形成的由水上到水下的中粗碎屑岩沉积体系[2,3]。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
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
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我们通过对克拉玛依油田某区二叠系上统下乌尔禾组12口井、1000m 余岩芯的详细观察、描述以及岩石薄片和光面的研究,800多口井的录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对15口井的E M I 成像测井资料的深入研究,认识到下乌尔禾组沉积相属河控型扇三角洲相沉积,以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前扇三角洲不发育。
这类三角洲最明显的特征是沉积过程受河流作用的控制,以河道沉积为主。
在常年有流水的潮湿地区,扇三角洲平原多为砾石质辫状河组成辫状河平原[1],地形较平缓,河道多、切割浅,且迁移快,不固定[3,4];砾石坝中发育弥散的平行层理,而河・713・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年4月 第27卷 第2期Journa l of O il and Ga s Technology (J 1JP I ) Ap r 12005 Vol 127 No 12道内的砾石和砂则发育各种交错层理。
河道沉积可向下一直延伸到水下。
由于常年性地表泾流较发育,导致泥石流沉积不甚发育。
因此,该区泥石流沉积较少,而河道沉积、筛滤沉积、片流沉积等低粘度流形成的沉积广布。
由下向上由砾岩、砂岩、泥岩组成的由粗变细的沉积序列为最常见的纵向组合形式,并可见高流态的沉积构造,如逆行沙波交错层等。
辫状河道向水下延伸,形成前缘亚相中占绝对优势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在水下分流河道中也同样发育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图1,2)。
这里所称的河控型扇三角洲,又称湿地型扇三角洲,它与旱地扇或扇三角洲的最大区别,从沉积类型来讲,前者以牵引流沉积占绝对优势,而后者重力流沉积相当发育。
在干旱型扇三角洲的平原沉积中,泥石流可以占很大比例,单层厚度也很可观;在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中,以碎屑流为主的重力流沉积也相当重要[5,6]。
而在河控型扇三角洲沉积中,平原亚相的泥石流和前缘亚相的碎屑流沉积规模都不大,单层厚度小,所占比例也很小,而是以辫状河道沉积或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占绝对优势。
从沉积规模讲,河控型扇三角洲沉积的分布面积可以比干旱型大得多,厚度也相当可观。
因此与通常意义上的扇三角洲沉积是有区别的。
3 辫状河三角洲311 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辫状河三角洲既有扇三角洲的某些特征,也有曲流河三角洲的部分特征,但更有其自身沉积作用的显著特点[7~13]。
同扇三角洲相比,平原沉积以河流体系的多河道化,更深、更持续的水流和很好的侧向连续性为特征。
沉积物含丰富的交错层理,砂砾岩显示清楚的正韵律。
前缘沉积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其内发育大规模的特征性层理构造,具向上变细层序。
水下重力流远没有扇三角洲发育。
辫状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最显著的特征是砂坝侧向迁移加积形成的“侧积交错层”特别发育,成为辫状河三角洲最主要的沉积构造现象。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由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等微相组成。
辫状三角洲沉积总体显示牵引流沉积特征,辫状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最主要的沉积单元。
岩・813・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4月层中层理构造发育,砂体侧向迁移形成的侧积交错层是主要的沉积构造。
辫状三角洲分布范围广,横向延伸长,沉积物粒度粗,以砂砾岩占绝对优势,基质含量少,颗粒支撑。
因物源近,沉积物丰富、供给迅速,受湖泊改造不强烈。
平原沉积同冲积扇无关。
312 实例: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还是浊积扇沉积?近年来在胜利油田某区块沙二段10砂层组(以下简称S 102)的沉积相研究发现该区块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非浊积扇沉积的新认识。
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两种类型,未见及三角洲平原沉积。
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包含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等微相。
图3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确定研究区S 102砂体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而非浊积砂体的主要依据如下:①S 102的砂岩中牵引流沉积构造丰富,包括平行层理、大型交错层,小型交错纹理等。
②与砂岩共生的泥岩多为紫红色与绿灰色间互或暗紫红色为主,显然水深有限,难以达到生成浊流所需要的水深。
③SH112井3029m 井段发育典型的浪成交错层理,纹理多向倾斜。
浪成交错层理的存在也说明水体并不很深,难以形成浊流。
④S 102中普遍发育典型的河口砂坝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层序,应为三角洲环境的标志性沉积。
⑤砂岩可呈连续厚数十米的巨厚层产出,无泥岩夹层,这对浊积岩来讲是不可思议的,而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是很常见的(图3)。
⑥在SH115井,见2层各厚5c m 及8cm 的粒序层砂岩,其中一层并含泥岩撕裂碎屑,应属小规模浊流沉积,可能为前三角洲小规模浊流的产物,但这不能作为整个S 102为浊积扇的证据。
⑦重力流沉积通常发育于湖泊深水部位,在湖底无重大坡折的情况下,浊积扇总是发育于深湖底。
而S 102砂体均分布于研究区南部斜坡带,北部深水区则砂体不发育,这也表明S 102砂体属三角洲前缘砂而非浊积砂。
⑧因浊积岩富含粘土杂基,故在通常情况下浊积岩储层都是低孔低渗的。
如海南福山凹陷下第三系流沙港组浊积砂岩孔隙度的平均值,流一段为8179%(50个样品),流二段为6198%(30个样品);而研究区S 102砂岩平均孔隙度可达20%左右或更大,下段砂岩平均孔隙度为2114%,上段平均值2018%,最大可达2813%。
这样高的孔隙度,浊积岩是难以达到的。
纵观河4区块S 102砂体各方面的特征,应该说它们与浊积扇沉积没有什么共同之处,而符合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特征。
4 低弯度河三角洲大宛齐油田康村组的沉积相类型应属低弯度河进入极浅水湖泊形成的三角洲沉积。
这是因为它除了同其他湖成三角洲沉积体系共有的特征之外,更有它独自的特点。
康村组主要为砂泥岩互层沉积,主要岩石类型为褐灰色含粒不等粒砂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褐红色泥岩。
砂少泥多,砂岩百分含量一般为30%左右,泥岩含量大于60%;砂体普遍具向上变细层序,横向变化快;单砂层厚度薄,一般1~2m ,最大5m;砂岩不但成分成熟度低,主要为岩屑砂岩,而且结构成熟度很低,但杂基含量普遍较少,砂岩杂基含量一般小于5%,粉砂岩中杂基含量相对较高,但也多不足10%。
沉积物中绝大多数单砂层具底冲刷面,发育大中型前积交错层或侧积交错层[2];干裂、钙质结核等暴露标志少见,而水下标志较明显;粉砂岩中浪成交错层理发育,泥岩、粉砂岩中生物钻孔和生物扰动普遍存在;从野外露头发现,交错层理多向一个方向倾斜。
粒度分析也表・913・第27卷第2期旷红伟等: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明,此类沉积为河流三角洲沉积。
以上特征表明,首先,这种三角洲的沉积物粒度较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低,表明沉积物搬运距离短,河床坡降大;曲流河三角洲河床坡度很小,不足以搬运大量粗粒沉积物。
其次,它的砂泥比低,而辫状河三角洲的砂泥比较高,砂岩含量通常都在50%以上,甚至高达80%,因此该类三角洲有别于辫状河三角洲。
第三,各种沉积构造和较低的杂基含量表明沉积物具牵引流特征,这与通过重力流搬运而形成的扇三角洲[7,8]沉积具有本质的不同。
加之砂体不发育,薄的单砂层厚度、泥岩的红色色调及单调的生物种类说明沉积物沉积时的水体很浅,为浅水氧化环境。
据此,大宛齐地区康村组应属于低弯度河进入极浅水湖泊形成的三角洲沉积。
该类型三角洲以较粗的砂岩区别于曲流河三角洲,以较低的砂岩含量(占地层厚度的20%~33%)区别于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可占50%~80%),以缺少重力流沉积而区别于扇三角洲[14,15]。
5 结 语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基础,运用露头、岩芯、录井、测井等各种资料,在实践工作中,从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中,抓住各类三角洲沉积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沉积学研究,识别出了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等古代三角洲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