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散文代表作_略论杨朔散文创作寻觅诗意的构思法

合集下载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课程篇肉谈杨朔散丈的意境创造尚莉(甘肃省庆城县驿马中学,甘肃 庆阳)摘要:杨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诗的意境创造。

杨朔曾说过:“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当诗一样写。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 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

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的新鲜的意境……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关键词:杨朔;诗的意境;艺术特色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大家,是十七:得半枯,像是死了,其实没死……肩膀抱着肩膀,好不威风。

”这两 年散文创作的首数名家。

他对散文的钟情,正如鲁迅对杂文。

他的[棵树,不正象征着像邹文楷这样的老革命家吗?他们在敌人面前 散文描写人民的斗争、劳动,以及人民的思想。

而他又不仅仅是一[意志坚定,对革命从未失去信心,坚韧不拔。

这其中饱含着作者对 位散文家,还是一位出众的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的文学素[井冈山老一辈革命者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这种井冈山精神的赞 养。

杨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诗一般的意境的创造,把散文[颂。

作者将两棵树拟人化,融入了自己浓浓的感情,做到了内情与 当诗一样写的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济的写作方法.使他的1外景的精密融合。

散文意境优美、诗意醉人。

[ 除此之外,还有《埃及灯》中,对那小小玻璃灯的描写,寓意深一、比兴手法,表达意境 [刻,不仅表现出埃及人民的友好、中埃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且我国古典诗词,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有刻画鲜明生动的典型:深刻反映了埃及人民对光明的渴望。

杨朔从烘托作品主题的角度 形象、情景交融、含蓄等,而杨朔也正是借鉴了这几种方法,来创[出发,精选自己所要描写的自然景物,这就为情景交融的意境创 造自己散文中的意境。

如在《雪浪花》中,以“雪浪花”这个形象作;造了先决条件。

如若他所写的景物与文章主题风马牛不相及,那 为经纬,着力刻画了老泰山这个诗意形象,以创造意境,编织全[就难以做到情景交融一篇:“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倒像是块柔软的面丨 三、含蓄凝练,体现言境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杨朔散文的诗意

杨朔散文的诗意

杨朔散文的诗意————————————————————————————————作者:————————————————————————————————日期:杨朔散文的诗意-教师教育论文杨朔散文的诗意文/李三梅杨朔的散文,代表着他一生文学创作的最突出成就,在文坛上嬴得了很高的声誉。

杨朔是以一个诗人的心灵来感受生活并表现生活的,因此其作品以盎然的诗意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创作散文的艺术风格上,杨朔不满于当时豪言壮语式的颂歌,也不满于空洞、说教的文风,他积极要求打破散文艺术表现的沉闷局面,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杨朔的作品中,这一诗化散文的艺术风格,着重是从下面几方面具体表现出来:一、善于创造诗的意境杨朔曾说:“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久经磨炼的古典诗章,…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的交融,是具化的产物。

《荔枝蜜》中,作者以徐徐自如的笔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绚丽的图画。

是以“又浓又翠的从化山水”,“并不出众的从化荔枝花”,“成色纯养分多的荔枝蜜——这三幅图画构成如诗如画的广阔生活背景,使读者强烈地感到当你置身此景时,不能不这之动情,不能不去看一看那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继而作者错老梁之口介绍了蜜蜂的劳动、奉献的需求: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进“大厦”,只见成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在此文中,不管是环境的渲染,还是蜜蜂形象的刻画,作者都力求创造诗的意境,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

二、构思新颖,曲折有致杨朔曾说:“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荔枝蜜》中的布局安排,就体现了这种艺术构,而在布局安排中,最主要的莫如开头,好的开头,有如鲜花带露,春色满园,让人一见钟情。

诗化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摭谈杨朔散文《画山绣水》

诗化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摭谈杨朔散文《画山绣水》

变 幻 成 各 种 各 样 神 奇 的 物 件 。这 种 奇 景 , 往 今 来 , 知 有 多 古 不 少 诗 人 画 师 , 要 用 诗 句 、 彩 笔 描 绘 出来 , 底 谁 又 能 描 绘 想 用 到 得 出 那 山 水 的 精 髓 ? ” 者 用 了 浓 墨 重 彩 . 反 复 复 地 加 以勾 作 反 描 。 第 一 句 是 写 水 色 的 ,用 了反 复 、 比喻 和夸 张 的手 法 。 喻 体— — 青 梅 名酒 有 新 鲜 感 。 第 二 句 是 写 怪 石 奇 峰 的 , 总 写 , 先 后 列举 分 写 , 了 比喻 和 比拟 的手 法 。第 三 句 是 承 接上 句 , 用 用 反 问 的 方式 . 一 步 强 调 。 进 对初 三 学 生 概 括 归 纳 能 力 和 分 析 材 料 的 能 力 显 得 非 常 重 要 。 确 而 敏 感 的 语感 是 学 生必 不 可 少 的一 项 能 力 。 生 语 感 正 学 的 外在 表 现 在 很 大程 度 上 表 现 为 学 生 的 语 言 敏 感 度 ,即 在 自 动 化 的模 式 下 反 映 出来 的 一 种 语 言 素 养 。 但 是 这 种 语 感 并 非 是 与生 俱 来 。 是 无 意 识 地 获 得 , 中 必 定 有 一 个 科 学 的 习 得 或 其 过 程 。所 以抓 住 合 理 的材 料科 学 地 训 练 必 将 是 学 生 语 感 培 养 的必 经 之 路 。 二、 间接 材 料 。 自然 穿 插 间 接 材 料 , 是从 他 人 那 里 得 来 , 非是 作 者 自己 直 接 体 就 并 验 和 搜 集 到 的材 料 。在 本 文 中 就是 船 家 讲 的 关 于 山 岩 来 历 的 种种传说 。 般来说 , 景 就是赏景 , 必相机地进 行一些教 育 , 赏 不 诸 如阶级教育 。 赏景 是 欢 娱 的 , 离开 现 实 人 生 的 , 审美 的 , 级 是 阶 教育是理性的 , 附于现实生活的 , 在一起 , 有些别扭 。 依 凑 很 在 介 绍 作 者 写 作 背 景 及 生 活 年 代 的基 础 上 启 发 引 导 :O 2 世 纪6 年 代 是 一 个 强 调 以 阶级 斗 争 为 纲 的年 代 .杨 朔 是 一 位 0 努 力 以 自己 的体 验 表 现 时 代 精 神 的 作 家 . 总是 注 意 融 入 主 流 意 识形 态 的话 语 , 文 的 这 种 写 法 带有 时代 的 印记 。 本 这 些 传 说 大 多 都 是 讲 述 旧时 代 劳 动 人 民 的 苦 难 生 活 的 , 作 者 在令 人 赏 心悦 目的 风 景 中 插 入 这 样 的故 事 .是 借 船 家 指 点 江 山叙 述 出来 的 。 这 种 生 活 状 况 投 影 到 自然 山水 上 去 , 把 构 成 了 许 多传 说 和 故事 。 们 在欣 赏 山水 的 时候 , 我 自然 而然 就 会 联 想起 这 些 故 事 来 。 作 者 这 样 写 就 是 要 人 们 在 观 赏 美 丽 的 自 然 风景 时不 要 忘 记 阶级 压 迫 , 惜 现在 的美 好 生 活 。 珍 间接 材 料 运 用 得 好 ,能 丰 富 作 品 内容 。在 本 文 中运 用 传 说 . 人 们 想 见 到 山岩 的 神 态 , 有 较 大 的 想 象 空 间 , 让 留 比具 体 描 述 要 好 。 接 材 料要 和作 者 的直 接 见 闻统 一 起 来 运用 , 文 间 本 讲 了 几 个 传 说 , 写 一 些 江 上 景 色 , 者 相 互 穿 插 , 合 得 比 再 两 组

分析阳朔散文特点

分析阳朔散文特点

分析阳朔散文特点
杨朔的散文色彩浓郁、意蕴丰厚、构思精巧、以诗为文,形成了清丽隽永、含蓄凝炼的艺术风格。

杨朔的散文讲究神韵。

他的文笔尽是散开。

杨朔的散文创作在六十年代散文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他在散文“诗化”的追求中,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

他用纯熟的笔法,进行了意境的营造、结构的曲深、语言的锤炼等多方面的探索,最终实现了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诗化“散文”的创作,并未使杨朔在思想内容上提供比同时代作家更多新的东西,但在散文本体属性和审美特征的回归上,杨朔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作出了自己有限的探索。

如在散文体制上,他促进了散文由客观记叙体制向主观抒情体制的转移,使抒情散文创作蔚然成风。

构思上形成了“物情理”的模式,后期的作品运用的几乎都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总是去刻意寻找一虫一叶、一石一木与他要赞美的劳动人民的品质之间的联系,其散文意境的生成几乎都是一个模式;结构上多袭“由幽入明,卒章显志”的套路,在外部形态上呈现为“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的“三段式”的创作模式;立意单一、明确,散文所载之“道”几乎无一例外属于:歌颂美好的江山、美好的人劳动人民,而作为散文家必不可少的“独抒性灵”的一面,却在散文中无声地缺席了。

杨朔的散文赏析

杨朔的散文赏析

杨朔的散文赏析
杨朔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以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方式达到诗的境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在写人状物时,他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其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他的散文结构精巧,常常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令人豁然开朗。

他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同时,他的作品寓意丰富,耐人寻味,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总的来说,杨朔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人文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够启迪人的心灵,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感悟生活的真谛。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杨朔,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创造而闻名。

杨朔的散文作品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为特点,表现了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的热爱与思考,从而创造出了具有独特氛围的意境。

本文将从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角度,探讨其作品如何营造出深邃的情感氛围,引领读者进入无限悠远的意境空间。

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体现在对自然的感悟和描绘上。

自然是杨朔散文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他以其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细腻描写,将自然中的美妙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早春》一文中,他描绘了冰雪融化后春天的景象:“满墙翠蔓,冰雪尚露,大地凿然一团翠团。

铺街的百年乔木,枝重叶欲言,青贮未亏。

腊桔门前,一片丽青翠,华藏一叶柑。

”这些用字用景。

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生机盎然、清新无比的春日世界。

杨朔以散文的形式营造出了春天的色调和气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花香草绿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明媚和生机。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绘和鲜明的色彩对比,激发读者的感官和想象力,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从而产生共鸣,进入到一个温暖惬意的意境空间。

杨朔的散文作品在意境创造方面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触摸和人情的深沉体会。

他常常以一种细致入微的叙事方式去触及生活中最平凡的细节,将这些细节和情感化为文字,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意境。

比如在《季风》一文中,他描述了一次深情的“褚红梅”之旅,通过对小人物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绘,呈现出一种充满人情温暖的意境空间。

他写道:“四月,闷热的中午,风是那刺骨的辣沙,盘缠在身旁的树木稀氲昏蒙,深如懒糊的气光。

但正在避开人的房垣树木之下。

这一迭迭的街垄,疏淡低首向东伸去,锡门竖在街头每条尽头,宜兴白白的水蒸气,挂在宜兴老街淡黛白色木格门帘的上方。

”通过这样的叙述,杨朔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清新、温润的意境氛围,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了那种懒懒的春天气息和蕴藉着深情的生活温馨。

杨朔的散文作品也在塑造城市意境方面下了一番苦心。

他用娴熟的笔触,表现出了其在城市中对人文和生活的感悟,营造出雍容华贵的都市意境。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杨朔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人物,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他的散文尤为著名,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意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本文将就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进行浅谈。

首先,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创造富有变化和丰富色彩的意境。

例如,他在《雪域雨荷》一文中写到:“雪是天官赐予的,沙是地皇倾囊而落的。

现在,坐落在这个方寸之间的我们,在先生的号召下,点走了所有的油灯,面对着这利剑似的飞霜,斟了一杯清茶。

茶是李白送给芝芝的,也是杜甫借给珍珠的……”。

这里,雪和沙都具有象征的意义,雪象征着皇权和神权,沙则象征着性情和生命。

散文中通过这样的象征手法,既丰富了意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杨朔也擅长运用比喻手法,通过比喻的手法创造独特的意境。

例如,在《游走在星际的世粒》一文中,他写到:“我们一路飞行,追逐着亘古不变的墨迹,如同珀融在大海中的航行。

它如此,正如古希腊诗人所说:‘珀融海上,按照自然德行,沿岸举行竞赛,但是,珀融却不竞赛。

’”。

通过对比珀融在海上的航行,创造了遥远而神秘的意境,读者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美妙的氛围。

最后,杨朔在意境创造中注重细节描写,强化了散文的感性色彩。

例如,在《病中杂记》一文中,他写到:“雨过还有彩虹,那条横跨北领地的天空串,有你一阵子的红,也有你暴风雨后的凄凉……”。

他通过对彩虹的描绘,营造出诗意化而抽象的意境,同时用细节描绘使得散文更加真实贴切,读者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情感的涟漪,还能感受到亲身经历爱与离别的痛苦。

总之,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充满深情,紧扣人类情感。

而要达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则需要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不断的琢磨和练习,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感性经验。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摘要】杨朔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其中意境创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其特点和风格独具一格,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塑造,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品中意象丰富并具有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杨朔散文通过意境创造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和思绪,展示了其深厚的艺术内涵。

意境创造使得杨朔的作品成为了经典之作,引人深思,留有余韵。

通过对意境的精准把握和创造,杨朔的散文作品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不朽的文学巨作。

【关键词】关键词:杨朔散文、意境创造、独特魅力、风格、情感表达、意象、感染力、读者、艺术魅力、艺术内涵、经典。

1. 引言1.1 杨朔散文的独特魅力杨朔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他的作品充满着情感与思想的交融,表现出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他的散文中,文字流畅优美,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杨朔散文中所展现的意境独特而深刻,经常能让人陶醉恍若置身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情怀。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蕴的深远,他的作品常常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沉浸不忍离去。

杨朔散文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对于情感、意境、文字的高度把控和融合,使其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禅意,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超然。

通过对杨朔散文的品味和感悟,读者能够领略到一种别样的文学魅力和内涵,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共鸣。

1.2 意境创造在杨朔散文中的重要性在杨朔散文中,意境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意境作为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元素,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和有力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杨朔的散文作品中,他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对情感的表达,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体验,带领读者进入他的文学世界。

杨朔的散文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而著称,这些意象不仅仅是形象的描绘,更多的是一种意义的象征和暗示。

通过对自然、人物、事件等元素的描写和组合,杨朔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的意境,触动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朔散文代表作_略论杨朔散文创作寻觅诗意的构思法关键词:杨朔散文创作构思法摘要:通过对杨朔《泰山极顶》、《海市》、《画山绣水》、《樱花雨》、《金字塔夜月》、《茶花赋》、《荔枝蜜》、《香山红叶》等散文构思方面的评析,阐述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善用比喻、跌宕、联想、抑扬、穿插、点化、虚实等七种构思法寻觅诗意。

辞世多年的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生前写下的散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散文,在意境创造、诗意构思、人物描写、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被文学界称为“杨朔模式”或称“杨朔体散文”,人们把他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虽然“杨朔模式”出现了“时人所称道,今人所诟病”的现象,对其有褒有贬,但杨朔对我国散文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虽然由于他刻意追求“巧思”,而使一些散文结构雷同,一些散文缺乏生活气息,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是,他在散文创作中所总结的经验及其娴熟的写作技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寻觅散文诗意的构思技法更是值得我们肯定和仿效。

通读杨朔散文,我们不难发现其在散文创作中寻觅诗意的构思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1.善用比喻构思法寻觅诗意杨朔在创作散文时,总是把精力放在构思上,他曾对弟弟杨毓玮说过:“我写散文,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思’。

”杨朔的“巧思”方法很多,其中,运用比喻来构思散文,表情达意,是他最擅长的“寻觅诗意的构思法”。

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岩石下的一泓清泉;山中的一树茶花,一片红叶,一簇樱花,一株海罗杉;自然风光中的瞬息奇观;昆虫世界里的一只蜜蜂、一群蚂蚁;古代建筑物中的埃及金字塔、万里长城;外事活动中一件小小的纪念品;火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总之,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花木虫鱼,生活小事,即社会万象,杨朔都能随手拈来,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巧妙构思,精心裁剪,艺术表现,成为作品中熠熠耀眼的艺术形象,揭示出事物所蕴含的美好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哲理,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散文意境。

杨朔的散文几乎每篇都采用比喻构思法寻觅诗意,以景物比喻人物,以物情暗示人情。

在《海市》中把自然界奇幻瑰丽的“海市蜃楼”比喻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新渔村;在《香山红叶》中把“经过风吹雨打”,“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红叶”比喻老向导;在《荔枝蜜》中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小小蜜蜂,比喻作劳动人民;在《野茫茫》中把“凶残的野兽”,比喻帝国主义者;在《秋风萧瑟》中把有形的万里长城,比喻无形的钢铁长城;在《樱花雨》中把“风雨中的开放的樱花”,比喻日本人民;在《雪浪花》中把“浪花”比喻老泰山;把“无数浪花”比喻劳动人民;把“浪花”冲击礁石的“咬”劲,比喻劳动人民齐心协力改造世界、改造自然、塑造人民江山的顽强意志等等。

由此可见,杨朔是运用比喻构思法寻觅诗意的高手。

2.善用跌宕构思法寻觅诗意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指出:“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味,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

”他认为写诗歌词曲婉转深厚才能产生妙境。

司空图在《诗品・委曲》中强调诗歌境界犹如“登彼太行,翠绕羊肠”。

杨朔“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他深谙“语忌直,景忌浅,意忌露”三味,他写的散文,愈到后期艺术上就愈显得圆熟,尤其是愈重视“转弯艺术”,许多作品写得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如《泰山极顶》便是这方面的佳作。

文章开头写道:“泰山极顶看日出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奇景。

”紧接着写“我去爬山的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同伴们都喜得说:‘明儿早晨准可以看到日出了。

’”而“我也是抱着这个想头,爬上山去”。

然后写一路上看到的秀美景色和名胜古迹。

文章至此,作者主要是写天气之好,游兴之浓,心情之快,景色之美。

当“我”登上天街后,为了保证明晨能早起床看到日出,“在青帝宫寻到个宿处,早早睡下”。

就在读者正为“我”能实现夙愿而高兴时,作者笔锋一转,“可是急人得很,山头上忽然漫起了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我”明天能否看到日出,便成了一个谜?这时,读者的心像泼了一盆冷水。

到了第二天凌晨,山头上的雾虽然消散了许多,但天还是阴沉沉的,日出确实看不到了。

又在读者为“我”看不到“日出”而感到遗憾时,作者笔锋再转,为我们拨开了弥漫在眼前的重雾,领着我们去看另一个更加辉煌的“日出”:“如日之升”的祖国新貌。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杨朔运用跌宕构思法寻觅诗意,把散文写得像园林布景那样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扑朔迷离,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又如《海市》也有这方面的特点,作者开始为读者描绘出奇光异彩的“海市蜃楼”,突出了“海市”迷人的景象,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都以为可以亲眼目睹这千载难逢的人间仙境――海市蜃楼。

可是,作者笔锋一转,写道:“只可惜这种幻景轻易看不见。

”特别是“我来的不是时候”,想看到迷人的海市,“岂不是空想”。

至此,读者那种涉奇的欲望顿时被打消。

最后,作者笔锋再转,竟领着读者走进了现实的“海市”里去,而且现实中的海市――长山列岛,“比起那缥缈的幻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思多呢”。

可见,杨朔深谙“诗文以曲为贵”、“盘马弯弓惜不发”才是佳境之理,行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虚实结合,创造出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3.善用联想构思法寻觅诗意散文可以写人,可以叙事,亦可以写景,作者无论写什么内容,都要抒真情,重品位,扣题旨,即通过作品内容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奏出时代的旋律,给人以艺术上的审美情趣。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善于借景言情,托物见意。

杨朔写散文正是这样,善用联想构思法寻觅诗意,在描写“真景物”、抒发“真感情”时,把自然景物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把现实的图景与历史的画面紧密联系起来,把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反复推敲,巧妙构思,揭示出事物深邃的内涵,创造出清新优美、诗意盎然的散文意境。

《画山绣水》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杨朔在《画山绣水》中,通过桂林山水去赞美祖国的秀丽,人民生活的美好。

作者运用联想的手法,像画画似的,把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先写漓江的水――“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接着写漓江两岸的石峰――“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嶙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神奇的物件”;再写渐近阳朔境界漓江上的景色――“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真可谓是“满眼画山绣水,处处联想飞驰”。

但作者并不是就山水写山水,跳不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的掌心,而是把大自然的千古杰作和人类的伟大智慧,把逼真的自然景物与作者浓郁的感情,把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把历史上劳动人民的斑斑血泪与未来生活的美好理想,把一个个具体形象与深刻的内蕴交织在画山绣水之间,真正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杨朔写作散文时,“正是想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的历史的特征。

”最后,作者这样写道:“今后呢,人民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吧。

”这样的结尾,真是神来之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宽阔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让人感到作者是在赞美祖国的秀丽河山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并为人们展现一幅崭新画图――人民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通过改革开放,今天的桂林,水更绿,山更青,石更奇,景更秀,人民生活更美好,桂林人民造创出许许多多新时代的神话、故事。

相信,杨朔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

《茶花赋》和《荔枝蜜》也是作者善用联想构思法寻觅诗意的佳作。

前者从茶花联想到育花人,由童子面茶花联想到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新貌;后者由小小的蜜蜂“最爱劳动”,“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的生活习性,联想到劳动人民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此外,《黄河之水天上来》、《印度情思》、《埃及灯》、《海罗杉――井冈山写怀之一》、《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等莫不如是。

4.善用抑扬构思法寻觅诗意杨朔写散文,不管写什么内容,除了善于运用比喻、跌宕和联想构思法寻觅诗意之外,还善用抑扬构思法寻觅诗意。

《樱花雨》就有这方面的特点。

杨朔在写《樱花雨》时,避俗求新,没有受到陈旧的羁绊和直接写樱花的束缚,并不是着重于写樱花的花色、花香、花容、花姿,而是立意写人,写人的情态,写人的灵魂。

作者在塑造君子的形象时,先写她的懦弱和与世无争的性格:“君子平时就常受别人欺侮,美国兵对她就更不用说了。

”作者对君子的孤独、懦弱的性格发出了感慨:“君子的苦难应该是时代性的,可惜在君子身上,我却看不见日本人民那种大无畏的时代精神。

”正当作者哀其不幸,怜其不争时,耳边传来日本工人停电罢工的消息,“君子忍不住自言自语悄悄说:‘敢许是罢工吧?’从她那对柔和的眼睛里,我瞟见有两点火花跳出来,想不到这个怯生生的心灵里,也隐藏着日本人民火一样的愿望。

夜来是我错看她了。

”至此,我们才知道:君子看似是一个柔弱女子,其实她的灵魂不弱。

作者从她那对柔和的眼睛里跳出的“两点火花”,看到了君子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以及和日本人民的斗争融为一体的品格,并让人们深深地认识到:“这风雨中开放的樱花,才真是日本人民的象征。

”文章先抑后扬,由景到情,创造出形象鲜活、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

《荔枝蜜》也有这方面的特点,作者从“厌蜂”到“赞蜂”的情感变化过程也是采用抑扬构思法。

5.善用穿插构思法寻觅诗意穿插构思法是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寻觅诗意常用的方法之一。

杨朔的散文《金字塔夜月》、《茶花赋》、《画山绣水》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如在《金字塔夜月》中,杨朔通过猜想古色古香的帝王石像的年纪,从埃及朋友的口中了解到司芬克斯石像的年龄和埃及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后,一般来说,紧接着会有一大段叙述司芬克斯情况和埃及历史的文字,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写,而是运用穿插构思法,巧妙穿插了一段贩卖原子弹的美国商人们一边张牙舞爪的情景,并展开了一场“原子弹能不能毁了金字塔”的哲理讨论,从而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作者对帝国主义者的憎恨和对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深厚同情寄寓于生动的画面里和鲜明的形象中,文章至此又为揭开司芬克斯脸上“神秘”表情的“谜”,染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又如在《茶花赋》中,杨朔细听完花匠普之仁介绍各种茶花名称后,得知“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接着作者又询问了栽茶花技术、茶花树的寿命,当看到普之仁满是茧子的双手,沾着新鲜的泥土时,发出由衷的感叹:“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