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试卷]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57 略谈历史概念素材
江西省高中历史巧记系列57略谈历史概念素材

略谈历史概念记忆法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呼吁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是培养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
历史科《考试说明》也按民告示:学生要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概念则恰好反映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所以,需要加强历史概念记忆。
运用历史概念来识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叫历史概念记忆法。
一、历史概念的基本情况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
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时间;历史空间或人物;历史本质或主要内容;历史特征,如结果、作用、意义、影响等。
历史概念类别:单一型(也称简单概念,它如同历史整体中的“细胞”或一个一个的“单位”,如“孟德斯鸠”)、复合型(又叫概念系列,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者,如“三大战役”)、理性型(本源于历史事实。
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意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
例如:“半殖民地”、“工农武装割据”等)。
二、历史概念的基本特点历史概念有这样几个特点:⑴各类各个历史概念都有其客观性和独立性。
⑵任何历史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的属性),用特定的名词或短语来表达,这是掌握和运用概念的关键所在。
⑶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⑷有的历史概念有动态性。
例如:明太祖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同秦朝相比,相同又不相同。
⑸历史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
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处理历史资料的过程(即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资料进行提炼的过程,从中提炼出结论性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教学主题),是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
三、历史概念的基本方法1.层次分解法是把历史概念分化成一个一个象内容、作用、结果等“细胞”的方法。
例如“一国两制”的构想:从条件: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条件成熟(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从过程 (2)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袓国,实现和平统-的方针政策》(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1)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大贡献:为世界和平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式(3)大促进:大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33 胜谈历史运算素材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33 胜谈历史运算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c3a34750168884868762d6e1.png)
胜谈历史运算记忆法历史知识的三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由此构成历史事件。
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离开历史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再谈不上历史思维以及历史学习了。
学历史而不知时间,等于骑车上街不看红绿灯,后果可想而知。
唯其如此,历史时间的学习就有了不可低估的价值。
历史运算记忆法,就是对历史时间进行“数字加工”,降低记忆的难度。
这里着重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历史年代记忆的方法与实例,希望对历史教学有所发展。
一、妙趣运算法即运用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
⑴加法: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可记为10=4+6。
1376年明太袓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可记为13=7+6。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确立,可记为17=8+9。
⑵减法: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和东周建立,可记为7-7=0。
⑶乘法: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可记为16=4×4。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可记为16=2×8。
⑷除法:如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可记为2÷2=1。
⑸等差法:根据两数之差相等的特点来记忆历史年代。
有相差十年的,如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争,1851年金田村起义,两者相距十年。
⑹时间长短法:如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从1624─1662年,长达38年之久;新民主主义革命比旧民主主义革命短多少年,可用下列算式推导:(1919─1840)一(1949─1919)=50年。
⑺距今时间远近。
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年;公元前594年和公元前359年哪个年代距今较近等。
二、中国古代纪年法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
我国历史悠久,从商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但直到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⑴帝王纪年法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36 细谈历史规律素材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36 细谈历史规律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42e5e5642b160b4e767fcfe1.png)
细谈历史规律记忆法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展皆有规律可循、存在必然的某种联系一样,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也有“终南捷径”可走,关键是做有心的勤奋的寻宝人,去寻找发现并创新发展。
通过对繁多而复杂的历史知识的归纳、分析、综合,找出其共性(即规律),然后再运用这些规律记忆历史知识,这种方法便是历史规律记忆法。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借鉴他山之玉加以归类总结规律记忆法。
一、历史规律记忆法在实践中的运用1.在某个知识点中运用【例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⑴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⑵政治:巩固统一的需要;⑶思想: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⑷历史: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⑸客观:秦统一和强盛。
【例2】罗斯福新政成功的条件①历史根源:美国以革命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国际条件: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③经济基础: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④政治保障: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⑤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⑥主观努力:罗斯福的个人作用;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分不开。
【例3】儒学成为正统的表现与原因表现:⑴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⑵政治: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⑶教育: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原因:⑴学术文化自身发展机制:无为而治的自身缺陷和不足;⑵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汉武帝拓展大一统事业;⑶统治者需要: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2.在某课后小结中运用【例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12345”一时代:“电气时代”。
二中心:科技中心是美国和德国。
三特点:科技结合;全面开花;交叉进行。
四成就或四条件:四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化学工业的建立﹚;四条件﹙前提;资本;科技;市场﹚。
五行业或五影响:五行业(电力;石油;汽车;化工;电器制造业);五影响(经济;政治;思想;国际;中国)。
3.在某课讲解中运用【例5】多种史学范式认识新文化运动⑴从革命史范式看,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空前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学习资料]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44 轶谈历史迁移素材
![[学习资料]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44 轶谈历史迁移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8283cda883d049649b6658ba.png)
轶谈历史迁移记忆法我相信,我们都有这样体验:如一个人丢了东西,心中着急,东西丢在何处? ,避开绞尽脑汁的硬想,不妨转移一下,想想自己怎样到这里的,在这之前又在哪儿,到什么地方去过,由时间的过程推展到空间的移动,再由种种周围状态诱导出遗失物品的场所来,这就是迁移记忆法。
所谓历史迁移记忆法:是指本来记住的历史知识一时回忆不起来时,把思绪迁移到所要回忆的内容的周围去寻找线索,最后达到对所记忆内容的方法。
一、学科联网迁移巧记历史【例1】台湾问题的学科联网通常情况下,历史从时间、地理从空间、政治从意识,构建起了文科综合知识体系,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发展思维,善于捕捉和把握跨学科知识的交融点。
如台湾问题的学科联网:(1)从地理角度:①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台湾的名称。
②熟知台湾的地形、河流、资源、气候等。
③台湾经济与中国大陆经济形成互补。
(2)从政治角度:①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②台湾与大陆关系,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台独”。
(3)从哲学角度: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看,“一边一国”等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从历史角度: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二次回归:1662年郑功收复台湾;1945年抗战回归。
三次分离:1624年荷兰入侵;1895年甲午战争割台湾于日本;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
【例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新思维点拨(1)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理解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源于封建经济,由封建经济决定,地主阶级运用这一制度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2)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该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与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中历史 巧记系列6 畅谈历史口诀素材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中历史 巧记系列6 畅谈历史口诀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917c6d88284ac850ad0242e1.png)
畅谈历史口诀记忆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的,每一个组块内的信息量多少是相对的。
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词组、一个句子可以作为一个组块。
组块内部的信息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结的,如果善于把记忆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就能够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
口诀记忆法就是符合组块规律的一种记忆方法。
口诀记忆法就是把记忆材料编成口诀或合辙押韵的句子来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例1】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背景:禅让制遭破坏,夏商建立齐开怀。
【例2】战国七雄名称和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例3】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南北中,南北东。
【例4】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 (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例5】雅典民主政治条件:地理环境、工商发达、城邦制,东方文化影响、贵族奴隶来对峙。
【例6】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的国王:“1649,查理便走,1793路易升天”。
【例7】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特点: 政权频繁政局荡,共和波浪无阻挡。
【例8】《天津条约》中的通商口岸:汉口、九江,南加镇;沿海营,烟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
【例9】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内容:洪秀全,拜上帝,太平天国大起义;1853年,南京定都换了天。
【例10】太平天国中的永安诸王:“清山韦小宝,东南北西王”(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西王萧朝贵)。
【例11】国民大革命教训:掌握领导权,武装斗争方能建政权。
【例12】巴黎公社特点:大总结、首尝试,无产阶级性质已昭世。
【例13】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背景:人民战争大发展,新中国筹备战。
【例14】1955, 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令与会者鼓舞。
(口诀法)【例15】世界市场拓展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印第安人、黑奴被殖民者剁。
【例16】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条件:自然经济渐解体、资本萌芽外商激,洋务诱导先锋急。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中历史 巧记系列26 快谈历史比喻素材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中历史 巧记系列26 快谈历史比喻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c31ad5587fd5360cba1adbe0.png)
快谈历史比喻记忆法历史比喻记忆法是指把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与人们熟知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完成记忆的方法。
科学、准确的比喻记忆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一、变未知为已知例如,在《八国联军侵华》中讲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时间曾以“治病”作比:“药酒灵通治腰。
”又如,辛亥革命(1894-1912年)可记作:“孙中山医爸就是药酒一两”。
这样,把那些尚未了解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人们便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变平淡为生动有些历史事件如果平铺直叙,大家会觉得平淡无味,而恰当地运用比喻,往往会使平淡的事物生动起来,使人们兴奋和激动。
比如,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可巧记为:“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错锯秦木(秦穆)而逃出(楚)村庄(庄)”。
还如,开辟新航路的四位航海家和四条航线,巧记为:“弟弟(迪亚士)到非洲;哥哥(哥伦布)去美洲;大家嘛(达伽马)到印度;没钱了,卖着轮船(麦哲伦)环球走。
”再如,北宋五大名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官窑。
可巧记为:“汝哥定是军官”。
三、变深奥为浅显东汉学者王充说:“何以为辩,喻深以浅。
何以为智,喻难以易。
”就是说应该用浅显的话来说明深奥的道理,用易懂的事例来说明难懂的问题。
比如记忆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难在后半部分容易记串,即把前后位置记颠倒了。
如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记作:“古今小隶盖草房”。
古与骨同音;今与金同音;盖与楷谐音;房与行谐音,而行是多音字,这里利用姊妹音来记。
再如,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可概括为6个方面: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它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同时太平天国的一些领袖还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的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
[学习资料]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31 绮谈历史系统素材
![[学习资料]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31 绮谈历史系统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6262c930c281e53a5802ff64.png)
绮谈历史系统记忆法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历史记忆就是人们把在历史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
系统记忆法,找出历史知识的内部联系和秩序,归类编目、顺理成章,从而使需记信息更加趋于系统化、条例化、概括化的记忆法。
笔者结合历史教学实践,谨举几种常见的系统记忆法种类加以说明。
一、主要呈现方式1.条列式对复杂的记忆内容,抽取出简明的要点条文,靠清晰条文的排列达到对这些内容的记忆的方法。
【例1】如秦朝统一:客观:经济发展(经济);区域性统一(政治);民族融合(民族);渴望统一(人心)主观:秦国强大(商鞅变法);雄才大略(秦王嬴政);远交近攻(正确策略)过程:公元前二二一,韩赵魏楚燕齐没。
意义:嬴政定都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例2】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⑴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最直接也是最主要原因)原因⑵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前提条件)⑶自然经济局限性(内部根源)表现:一商品化(农产品的商品化的发展)二分离(纺与织、织与耕)⑴解体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消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特点⑵解体速度: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⑶解体结果: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影响:⑴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⑵中国经济沦为了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⑶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例3】智者学派(或智者运动)历史条件:经济繁荣、民主政治到顶峰,先哲探索“人”成风。
主要主张:认识社会;人是万物尺度;反迷信;多评判标准突出特点:专业性;名声差;进步性历史影响:人文起源;思想解放。
诡辩学派;忽视道德。
上述办法是把这些内容条理化,抽取出要点条文,这样既可减轻大脑负担,又可通过条文这个纲把具体内容串起来,达到清晰的记忆。
2.列表式在列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往往是一张表整理出来了,知识在脑子里也就清楚了,不需要专门往背,也能记得很牢。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中历史 巧记系列5 常谈历史分类素材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中历史 巧记系列5 常谈历史分类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cf6b2c4d9b6648d7c1c746e1.png)
常谈历史分类(或归类)记忆法哈佛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布拉德•乔伊斯指出,记性好的人,他的大脑资料柜通常也井然有序。
比方说,若是要一口气记忆下列10种物品:猫、帽子、小狗、挂钟、桌子、衣柜、眼镜、鹦鹉、鞋子、戒指。
他建议,不妨先做分类动作:动物(猫、狗、鹦鹉)、穿戴物(戒指、帽子、眼镜、鞋子)、家具(挂钟、桌子、衣柜),如此则比较容易记住事物。
所谓分类(或归类)记忆,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历史课本上,每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朝代、一个历史阶段,都往往提到政治、经济、军事、文比诸方面,显得头绪繁多。
如果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归类,便可将纷繁的头绪理得比较清楚明了。
归类记忆法创作方法有:⑴同步学习归类法:比如,法国的拿破仑对外战争进行分类:正义性、进步性的战争(多次打垮“反法同盟”);争夺霸权的战争(同英国、沙俄所进行的战争);侵略性的战争(侵犯埃及、葡萄牙、西班牙等)。
这样,记住了三个观点,就比较容易说清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概况。
又如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演变演变情况: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节度使制;宋朝地方分权制;元朝行省制度;明朝三司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再如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嬗变演变历程: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制;明朝六部制和内阁制;清朝军机处。
(2)单元梳理归类法:例如,中国近代反侵略(屈辱史)又如中国近代求民主(抗争史﹑探索史)再如建国成后,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的热潮:第一次(建国初):①概况: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②原因:新中国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一边倒”方针。
第二次(70年代):①概况:中国与美日等许多国家建交,建交国已达124个。
②原因:中国政府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一条线,一大片”,改善与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把大力发展与亚、非、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历史概念记忆法
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呼吁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是培养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
历史科《考试说明》也按民告示:学生要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概念则恰好反映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所以,需要加强历史概念记忆。
运用历史概念来识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叫历史概念记忆法。
一、历史概念的基本情况
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
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时间;历史空间或人物;历史本质或主要内容;历史特征,如结果、作用、意义、影响等。
历史概念类别:单一型(也称简单概念,它如同历史整体中的“细胞”或一个一个的“单位”,如“孟德斯鸠”)、复合型(又叫概念系列,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者,如“三大战役”)、理性型(本源于历史事实。
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意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
例如:“半殖民地”、“工农武装割据”等)。
二、历史概念的基本特点
历史概念有这样几个特点:⑴各类各个历史概念都有其客观性和独立性。
⑵任何历史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的属性),用特定的名词或短语来表达,这是掌握和运用概念的关键所在。
⑶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⑷有的历史概念有动态性。
例如:明太祖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同秦朝相比,相同又不相同。
⑸历史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
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处理历史资料的过程(即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资料进行提炼的过程,从中提炼出结论性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教学主题),是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
三、历史概念的基本方法
1.层次分解法
是把历史概念分化成一个一个象内容、作用、结果等“细胞”的方法。
例如“一国两制”的构想:
从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的资本主义制度
从条件: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条件成熟
(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从过程 (2)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袓国,实现和平统-的方针政策》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
(1)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从作用 (2)大贡献:为世界和平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式
(3)大促进:大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4)大组成: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组成部分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在历史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最能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增进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切忌简单类比或者为比较而比较。
例如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表
主主义革命的内涵和外延,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3.多角度理解法
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尤其要注意把握住每一历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切忌孤立死记硬背。
如识记“精耕细作”这个历史概念可从下列角度来整体认识:⑴生产工具的改进:材质上,由骨、木、石到青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上,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动力上,由人力到畜力最后又到自然力。
⑵耕作技术的进步。
⑶耕作制度日趋合理。
⑷加强田间管理。
⑸挖掘地力以增加产量。
⑹重视农业灌溉。
4.逻辑推导法
逻辑推导法也叫分析综合法。
所谓分析,就是通过对构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 、作用和影响等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弄清楚各个部分在整体概念中的地位,然后 综合,即把诸要素的分析结果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历史知识概念。
以鸦片战争为例来说明:从爆发的背景分析得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和必然性;从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 和武力性;从结果和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对中国的危害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部分要素的本质特点,概括出:鸦片战争是1840年英国资本主义为开拓世界市场、打开中国大门而蓄谋发动的一场无耻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全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整体映象法
每一历史知识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整体映象法就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用高度概括简洁准确的语言给历史知识概念下定义。
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⑴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⑵政治:巩固统一的需要
⑶思想: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
⑷历史: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
⑸客观:为秦统一和强盛。
(1)
以皇权为中心(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家天下”为中梁 四中
(4)体制完备中
⑴辩证史观: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
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
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⑵唯物史观: 秦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基础上形成
⑶文明史观: 社会转型(分裂到统-;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贵族制到官僚制)
⑷近代化史观: 鲜明东方特色
6.史论结合法
史论结合法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又一重要方法。
例如“新中国外交”这一历史概念:⑴基本史实:中苏结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历史事件;不结盟等外交现象。
⑵外交本质: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的最高准则。
⑶“新中国外交”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独立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实现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道、政府首脑、外交部门和外交代表机构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活动,行使主权。
⑷外交的原理: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同时服务于内政。
四、历史概念的基本策略
1.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历史概念记忆最关键的是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揭示。
弄清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用准确、科学的语言给以定义,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答历史试题是非常重要的。
2.明晓历史概念的本质
历史概念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以达于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
3.明辨历史概念的类型
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可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
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
如“九·一八事变”,包括对该事件基本史实的概括: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还包括对这一史实的评价。
理论概念是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
一般史实概念的概括要求简明、全面;理论概念是在基本史实和史实概念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要注意归纳、总结、分析、评价。
4.明悉历史概念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情境中把握不同历史概念的内涵,发现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深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有的老师在对美国共和制的解读过程中,通过设置“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共和制比较表”让学生对两个制度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但
加深了学生对共和制的理解,而且掌握了不同概念比较的思维方法,对民主的形式与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在中学历史学习中,学生最头疼的是往往苦于无从下手或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没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活动的“发祥地”。
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记忆,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又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