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16版新课标)

出现了“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是指高 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 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进行核心素养研究,开发、设计 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发 达国家与地区的重视。
• 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样是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基础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 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 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提出了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
• 唯物史观 • 时空观念 • 史料实证 • 历史解释 • 家国情怀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历史学科 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要求。
(1)从历史学科本质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记录和解释 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 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 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是21世纪的人才培养标准。
(3)中国台湾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关键要素 核心素养层面 核心素养具体内涵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五个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五个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培养多种核心素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以下是关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基础。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唯物史观的概念及其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学生需要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概念,并分析这些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全球视野全球视野是指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历史。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全球视野的重要性,并培养自己的全球意识。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和相互关系,了解世界历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同时,学生还需要关注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如全球化对贸易、文化、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史料实证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收集、甄别和运用史料。
史料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事件、了解历史背景和原因,但同时也需要进行考证和筛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原始文献、研究论文和历史著作等途径收集史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甄别和运用。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历史解释来理解历史。
历史解释需要考虑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并需要进行比较和分析。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历史解释的观点和学派,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运用历史解释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5.价值观塑造价值观塑造是指通过历史学习来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高中历史学科不仅需要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和事件,还需要通过这些事实和事件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学生需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和思想等,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学习历史上的成就和贡献,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
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
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
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
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
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层级划分依据:核心素养
A.课程标准中对学业质量的表述:
•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之后 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 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 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 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的水 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史料实证: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 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 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 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 自己的观点。
•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 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 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 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 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史料实证
究 历 史
所有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基 于对过去事情的理解而进 行的解释,是基本能力和 主要指标
历史解释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形成的
家国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
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建落 构实 正立 确德 的树 历人 史的 认任 识务
• 因此,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 育要回答的问题是:
• 我们的学生,到底要学什么?或, • 我们的教师,到底要教什么?
历史,到底要学什么?或,历史,到底要教什么?
基于时态思维的历史核心概念解读路径初探

基于时态思维的历史核心概念解读路径初探作者:郑婷婷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03期关键词时态思维,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概念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5-0054-04高中历史教学会涉及较多的历史概念。
对历史概念的解读是引导学生理解并建构该段历史的重要方法。
但限于教学时间,一堂课中不可能对所有历史概念都一一解读透彻,只能重点解读某些核心概念。
什么是历史核心概念呢?“如果单纯地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核心概念就是对于一目、一节课、一个专题(单元)、一个模块乃至整个高中历史课程知识能起到统领、主导作用的概念。
”①看来,对历史学科核心概念的界定需要教师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众多历史概念中进行仔细筛选。
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核心概念呢?赵恒烈先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时态思维”这一概念,倡导从“共时态思维”“昔时态思维”和“即时态思维”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笔者结合对赵恒烈时态思维相关论述的学习,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态思维,对历史核心概念的解读路径进行探索,以期在新课程标准颁布的大背景下能将时态思维从理论形态衍生出具体的操作路径,探索核心素养的养成。
笔者现以执教的人教版《走向世界大战》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新近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②要养成这种学科素养,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共时态思维的培养就是路径之一。
“共时态思维,指当时人对发生在现实中的事件的看法。
”③换言之,“共时态思维”就是指身处历史现场中的人们的看法。
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用事件发生时、身处该时空中的人们相关的材料,从而引导学生“神入”历史,解读核心概念,进而理解历史,这应当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
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
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
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
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
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初高中历史衔接学案

初高衔接——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一:概念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新版课程标准在此实际上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认识层面,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就认识层面,应了解唯物史观哪些理论与方法呢?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揭示了社会结构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还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这样的思想认识,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未曾达到的,使人们认识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历史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注意了解以下观点和方法: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全面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全面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历史课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历史课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还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对我们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全面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重要的教学指南。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概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制定的针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育标准。
该标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内容,另一部分是拓展内容。
基础内容包括了必修课程,而拓展内容则是非必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加深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了历史观念、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和历史方法等方面。
2.1 历史观念历史观念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对历史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包括了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相对性和历史的发展性。
学生应该明白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历史是相对的,不同观点下的历史解读可能有所差异。
另外,学生还应该了解到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2.2 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点内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的时代特征、历史的事件和历史的人物等。
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背后故事,培养出全面的历史意识。
2.3 历史能力历史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历史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培养一定的历史能力,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
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当今社会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有一些核心概念是必须要掌握的。
本文将介绍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包括历史观、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和历史价值观。
一、历史观
历史观是指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它是指导历史教育的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教
育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历史观的培养。
学生应该了解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历史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二、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指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
念之二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包括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评价等多种思维方式。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历史事件的细节,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推理历史事件的可能性,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的认识水平。
三、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是指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
念之三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能力。
历史方法包括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重建和解释,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等。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搜集和整理史料,分析史料的可靠性和价值,重建历史事件的过程,解释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
通过培养历史方法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提高历史的研究水平。
四、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高中历史教
育的核心概念之四是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包括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学生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对历史人物的贡献和错误进行客观的评价。
通过培养历史价值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总结: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包括历史观、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和历史价值观。
学
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客观存在和复杂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方法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通过高中历史教育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的认识水平和研究水平。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的问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