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研究》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索》

读书报告之《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无疑是考古学所要研究的内容,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年的历史。
考古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以修国史,那么考古学家是怎样研究中国文明历史的以及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几十年来,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有两个怪圈:一是根深蒂固的大统一观念,一个是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历史本身。
在中华大统一方面,我们习惯把汉族史看做是正史,其他的就列于正史之外,使本来不同的文化像穿糖葫芦一样穿在一起,而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就被几笔带过,这对研究文明起源是不利的。
至于另一个怪圈则是习惯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历史本身。
历史本身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把社会发展历史当做成唯一的,全部的历史,这就把活生生的历史简单化啦。
所以在研究考古学文明起源时,如何跳过这两个怪圈就成为一个大问题。
我们还知道考古学家的目标就是修国史,如何修?傅斯年说过一句话:“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意思是修国史要摆脱文献史料的束缚,不拘泥于文献,不是为了证史补史,而是要找到地下实物史料,作为修国史的重要依据,而考古学要从史学中独立出来,又要以考古学修国史探索文明起源,可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啦。
所以考古学家的职责任重道远。
作为一个考古学家,一个必经的阶段就是学读“天书”,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批“哑”材料,一批静静的东西。
所以他们要寻找出它们原来传递信息的“密码”,认识到他们的真实含义。
这就要如痴如呆的不停的摸它们。
因为科学是以逻辑思维反应客观世界,艺术是以形象思维反应客观世界。
根据摸陶片等遗迹的实践体验,得出形象思维对于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绝不亚于逻辑思维,而手感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要性也绝不是凭视觉得到的印象所能代替的。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摸索,就会找到考古学的方法论啦。
但是光是摸索还是行不通的,还要有悟性。
这一点可以集中反映在当时对仰韶文化的认识上。
由于在50年代后期,学术思想相对活跃,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发现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发现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文明遗产。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考古文化,得名于河南省仰韶村的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代表之一。
仰韶文化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史前文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仰韶文化的发现背景、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仰韶文化的发现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时期,各地频繁发生战乱,考古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稳定时期,考古工作才得以有序展开。
在这一背景下,仰韶文化的发现成为了中国考古界的一大突破。
仰韶文化的主要遗址位于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其中以河南仰韶村遗址最为著名。
这些遗址中发现的大量文物,如黑陶、红陶、石器等,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仰韶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精湛,器型多样,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同时,仰韶文化还表现出一定的宗教信仰,如对太阳、月亮的崇拜,体现了当时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仰韶文化的发现对于中国史前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同时,仰韶文化的发现也为后世的考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在今天,仰韶文化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演变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的来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华夏文明的光辉历程,为我们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根基提供了重要线索。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材]《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书报告
![[教材]《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a6fd2f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d.png)
2013年春季《考古学导论》课程文章题目:穿凿历史黑暗,新探文明起源——《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书报告内容提要:苏秉琦先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先生对考古学的研究贡献,主要集中在三本书中,作为其中重要一本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主要可分为四个部分,《两个怪圈》讲的是先生所处时代的学术背景或面临的问题。
《学读“天书”》及《解悟和顿悟》,说的是先生如何根据史实冲出两个怪圈的两段经历。
《“条块”说》、《满天星斗》、《三部曲与三模式》这三节,讲的是先生悖于两个怪圈而提出的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文明起源及形成的多元说和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道路或模式。
《双接轨》谈的是中国考古学与世界接轨及古今接轨。
先生留个我们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财富,更有不囿于固有思想束缚,勇于突破创新而又实事求是的精神。
关键词:考古学怪圈双接轨正文:无论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囚徒,其工作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在穿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某种隔阂1。
而一位伟大的学者或者科学家,总是在人类知识或思想最黑暗的地方,点亮一盏明灯,指示了某个时期某些人的人生行程。
苏秉琦先生无疑就是那些穿凿历史黑暗的人中不可忽略的一个。
考古学从很大程度上说是让垃圾唱歌的学科,而在这个看似辛苦、枯燥的学科上,先生让生命焕发出最大的光亮和热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作为集结先生对中国考古学研究贡献的三本书之一,在考古学研究上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历史教育的两个怪圈先生在著作总提到“几十年来,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有两个怪圈:一个是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一个是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是历史本身”2。
大一统史观、汉族中心主义和线性时间观,三位一体,成为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法则。
3大一统的观念是老传统了,数千年来一脉相承。
“大一统观念”不仅仅存在于对中华民族起源的叙述,也存在于对中国历史变迁的叙述,核心往往是中央集权。
在这种标准里,大一统的时代通常被称为正面的盛世,非大一统的时代则被称为反面的乱世,“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成为最主要的线索。
仰韶文化_精品文档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流域地区古代文化的一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
它得名于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的仰韶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之一。
仰韶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
这个遗址相对较大,面积达到了38万平方米,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的关键点之一。
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的文物和遗存,这些发现有助于研究新石器时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
仰韶文化的特点是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考古发现表明,仰韶人是一群以农耕为主的社会。
他们种植粟、稻、黍、豆等农作物,利用灌溉系统进行农业生产。
此外,仰韶人还养殖动物,如猪、狗和牛,这种农牧结合的生活方式与当时其他地区的文化相比相当先进。
仰韶文化还表现出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仰韶文化的聚落遗址,这些遗址通常建在黄河附近的河滩上或丘陵地带。
聚落遗址中的建筑物多为木结构,有一定规模和布局,表明这些聚落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社区。
仰韶人可能通过这种生活方式建立起部落或族群的组织形式。
除了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仰韶文化还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和宗教特点。
仰韶文化的陶器是其最显著的艺术表现,其形式多样,纹饰丰富多样,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同时,一些仰韶遗址还发现了玉器、石器和骨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具备一定的宗教意义。
对于仰韶文化的研究,我们不仅仅依靠考古学的发现,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获取更多的信息。
比如,通过对仰韶文化遗址中的植物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农作物种类和种植技术;通过对仰韶文化陶器的化学成分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陶瓷工艺和地区间的联系。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仰韶文化的农耕经济模式为后世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为后世的政治和社会体系提供了范例;仰韶文化的艺术和宗教特点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借鉴。
写文化读书报告

写文化读书报告文化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化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
通过阅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哲学和宗教经典等,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比如,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以及文化传统;而读一本关于印度文化的书籍,则可以了解到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发展,以及印度社会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对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文化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往往富有想象力和思辨性,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
例如,读一本科幻小说,我们可以思考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困境;而读一本哲学著作,则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这样的思考和探索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文化读书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智慧。
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音乐作品等都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通过欣赏和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培养我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同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的情感表达和人生体悟,从而培养我们的情感智慧。
比如,读一本感人的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对爱情、友情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困境。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读书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比如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
其次,要学会阅读和思考。
阅读并不仅仅是读完一本书,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思考书中的内容。
我们可以做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或者与他人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仰韶文化的演变与影响

仰韶文化的演变与影响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出现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和下游地区。
仰韶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起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仰韶文化的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的仰韶文化以狩猎采集为生产方式,人们居住在洼地、河流旁边的低洼地区。
中期的仰韶文化开始出现了初步的农业生产,人们开始进行简单的农耕活动,并开始养殖一些家禽和家畜。
晚期的仰韶文化则进一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农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开始种植水稻和小麦,并开始使用陶器和石器。
这些阶段的演变,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变革。
仰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仰韶文化的农业革命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再过着食物收集的游牧生活,而是可以定居下来,大规模种植和养殖,从而增加口粮的产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农业的进步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创造出更多的工具和技术。
这些经济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
其次,仰韶文化的出现也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
人们在定居下来后,开始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等级制度。
在仰韶文化晚期,人们开始出现不平等的层级,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也出现了差距。
这种社会组织结构为后来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演变起到了先导作用。
同时,人们开始建造一些公共建筑,如祭祀场所和宗教场所,这也是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
仰韶文化还对后世的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仰韶文化晚期,人们开始制作陶器和石器,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步。
陶器和石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同时,陶器和石器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如后来的青铜器等,都承袭了仰韶文化的元素和特点。
总之,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韶文化研究》读书报告
本书收集了严文明先生在二十多年中所写的有关仰韶文化的研究论文。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
一、典型遗存分析
这一部分共有六篇文章,分别是《从王湾看仰韶村》、《西阴村史前遗存分析》、《三里桥仰韶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论庙底沟仰韶文化的分期》、《半坡仰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问题》以及《北首岭史前遗存剖析》。
半坡早期的遗存在陕西渭河流域很发达,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有北首岭中期、下孟村早期、元君庙和橫阵村等处,通常被称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
半坡的三期文化差别很大,彼此又没有相连续,半坡中期基本上相当于庙底沟类型。
关于半坡晚期的文化性质,苏秉琦先生指出,半坡遗址的最上层或者最晚期不宜算作半坡类型的一部分,从文化面貌上与分布情形看来,这类文化遗存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或庙底沟、泉户村而其文化的关系,多于它同半坡类型仰韶文化的关系。
当时这个看法并不是在对半坡遗址进行分期的基础显得更加清楚了。
因为半坡晚期同早期的半坡类型病不发生直接的继承关系。
半坡仰韶遗址的分期和类型,早先,半坡类型的人们首先在这里建立村落,并且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随后因为周围的地利消耗殆尽,人们只好搬到别处去,村落从此沦为废墟,知道庙底沟类型时期才又有人在这里落户。
但这次来的人很少,居住时间也很短。
到了半坡晚期又为人们居住,又经历了一个繁盛期,以后就长期荒废了。
二、类型、起源和发展阶段
本部分共收录文章两篇,分别是《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和《略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典型的半坡类型遗址分布在渭河流域,典型的庙底沟类型遗址分布在三门峡地区。
二者分布范围不同,文化面貌不同,又都同属于仰韶文化,乍看起来很像是同时并存的两个地方类型,但并非如此。
庙底沟期不但比半坡期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比半坡期高,生产工具比半坡期有所改进,石器磨制和穿孔的比例也有所提高,用陶片改制的工具大大减少,骨器也有所减少,从而相对提高了比
较耐用的石器工具的比重。
庙底沟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显著改进,数量也有很大增加,陶器比较复杂,彩陶数量多,房屋从平面结构看很像是从半坡的方形窝棚结构发展起来的,埋葬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庙底沟期在半坡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方面有当地的发展,一方面有交互影响和外部文化的影响。
仰韶文化的直接前身是老官台文化和磁山文化,二者都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的遗存。
它们以粟、黍为主要作物的旱地农业和以养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都为仰韶文化所继承,它们的房屋形式、埋葬习俗和从陶器等遗物上体现的文化特征大部分也传给了仰韶文化。
除此之外,仰韶文化还从东边同样也属新石器早期偏晚阶段的北辛文化哪里吸收了部分文化因素。
仰韶文化种植的作物和耕作制度,它所采用的生产工具的种类和形式,它的房屋建筑的形式,陶器的种类和样式等,不但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相联系,同时与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半干旱的气候条件相关。
正因如此,仰韶文化一开始就出现不同的地方类型,没有统一起来,内部个地方类型的共同因素大为加强,外部对其它的原始文化也有强烈的影响。
而走向衰退的时候,分化的趋势也显著加强,地方类型间的差别也很明显。
随着这一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仰韶文化走完了最后的旅程,直到被龙山文化所取代。
三、聚落形态
本部分亦收录两篇文章,《姜寨早期的村落布局》和《仰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研究》。
姜寨遗址中提布局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厂和墓地三个部分。
居住区位于中央,周围有壕沟环绕。
村东越过壕沟就是墓地,村西靠近临河岸边有一片不大的窑厂。
这样的布局同西安半坡早期遗址十分相似,只是墓地和窑厂的方位不同而已。
姜寨居住区的北、东、西三边有壕沟为界,范围确切,周围的壕沟分为三段,与姜寨一期同时的半坡遗址也有围沟。
为了加强防御,在围沟内侧每隔一定距离盖一所小房子作为哨所。
姜寨围沟东部有两个小缺口,表示那是两个寨门。
姜寨早期遗址中发现的比较完整的房子越117座,可以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座大房子和若干小房子,小房子围绕大房子修建,说明这不是偶然凑集在一起,而必定是有亲缘关系,并属于一个更高的共同组织。
墓地分为三片,这与房屋的分组显然不一致,推测另外两片墓地被现代村落所占。
四、埋葬制度
这一部分共收录三篇文章,分别是《从埋葬制度探讨社会制度的有益尝试》、《橫阵墓地试析》和《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和社会制度》。
考古发掘是考古研究资料获得的最重要手段,在发掘过程中,对墓地进行全面揭露,尽可能地了解墓地的情况及全部布局,了解墓地同居住遗址的关系,着重考察每一个合葬墓中一次葬和二次葬的区别及其配置情况,男女老幼的配置情况,不同死者不同数量随葬品种类的联系情况,对每座墓葬进行详细的文字、表格、绘图和照片记录,并作好标本采集工作,对所有人骨进行性别年龄和病理现象鉴定,还有体制特征和所属种族的深入研究。
橫阵墓地、元君庙墓地和姜寨一期墓地都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前期,后二者反应的都不止一个氏族。
很正现存墓地反应的虽只是一个氏族,但因橫阵仰韶遗址的西北多已被破坏,很难排出还有第二个第三个氏族的存在。
很正墓地对探索当时社会组织的特殊贡献,则是它明确表示了氏族之下还有家族,表示了一个氏族所含家族的确切数目,还表示了一个家族增值的能动性质。
半坡类型既是以氏族为基础,家族和胞族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只是没有占主导地位,因此应属于氏族公社的高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聚落,有许多事在胞族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
若干聚落组成了一个部落。
由于在文化传统上的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它们很可能是一个大的亲属部落群,这个亲属部落群在创造仰韶文化的事业中,曾经发挥过独特的作用。
五、彩陶初探
这一部分共收录两篇文章,即《鸛鱼石斧跋》和《甘肃彩陶的源流》。
鸛鱼石斧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幅面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图画,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早的图画,但是这幅彩陶画论幅面之大、技法之精、内容之丰富和深刻,都是同时代的其他绘画所不可比拟的。
这幅画最发人深思的地方,是把鹮衔鱼和石斧这两类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画在一起,并且花在一个专门为装殓成人尸体陶罐上。
彩陶传到甘肃之后的一个时期,风格基本上与中原保持一致,但在马家窑之后就开始走向独特化的道路,同中原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仰韶文化半坡期之前,甘肃没有彩陶,没有农业部落,但是并不等于没有人类。
当仰韶文化的人们带来了农业,双方的接触在一个时期内各自保持着传统的文化特点。
但时间一长,双
方逐渐熟悉起来,某些当地的部落就会学习仰韶居民的经验,开始鼓舞的种植和陶器制造。
这样就是的从马家窑期开始了彩陶的制造,在造型、纹饰内容和表现方法上都和中原地区有所不同,只有蛙纹和鸟纹变化了形式保持着远古的传统。
过去研究甘肃半山、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各期和河南仰韶村的人骨标本认为与现代华北人中基本相同。
在数千年的发着过程中,体制特征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个结论,同关于甘肃的起源和特化的原因分析是一致的,同羌人起源的说法也是一致的。
第一部分当中,这些文章基本属于严先生较早的学术成果,其共同特点是从最基本的器物入手,对考古学文化现象进行基本的认识和研究。
进入第二部分,在对不同的考古文化类型有了认识以后,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文化形态上的比较。
而后三部分,严先生则从发现的聚落布局形态、埋葬形制以及彩陶纹饰特征等方面,对当时社会制度、组织结构、文化源流等诸多文化因素进行有益探索。
整本书体现了严文明先生对仰韶文化研究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研究方法和认真谨慎的研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