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复赛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加试)(定稿)

201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复赛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加试)(定稿)
201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复赛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加试)(定稿)

2015 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

复赛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加 试

一、(本题满分 40 分)

如图,E 、F 分别是△ABC ,△ACD 的内心,AC 平分∠BAD ,AC 2=AB ·AD ,延长 EC 交 △CDF 的外接圆于点 K ,延长 FC 交△BCE 的外接圆于点 R .若 RK ∥EF ,求证:点 A 是△BCD 的外心.

R

K 证明:如图,连接 ER ,FK .

因为∠BAC =∠CAD ,AC 2=AB ·AD , 所以△ABC ∽△ADC ,∠ABC =∠ACD .

又∠EBC =1∠ABC ,∠ACF 1

ACD ,

2 所以∠EBC =∠ACF .

=2∠ 由∠EBC =∠ERC 得,∠ERC =∠ACF ,

所以 ER ∥AC . K

同理 FK ∥AC ,

于是 ER ∥FK . ………………………… 20 又因为 RK ∥EF ,

所以四边形 EFKR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 ER =FK . 因为 ER ∥AC ,所以∠REC =∠ECA =∠ECB . 又因为∠EBC =∠ERC ,EC =EC , 所以△BEC ≌△ECR ,从而 BC =ER . 同理,CD =FK ,所以 BC =CD .

AC AD CD

由AB =AC =BC =1,得△ABC ≌△ADC ,于是 AB =AC =AD ,

即 A 为△BCD 外接圆的外心. ..................................... 40 分

≤ n +2

3

( 3 )

33

求所有的正整数 n ,使得对于任意正实数 a 、b 、c 满足 a +b +c =1,有 abc (a n +b n +c n ) 1

. 3

解:(1)当 n ≥3 时,取 a 2 b =c 1

=3, =6, 则 abc (a n +b n +c n ) 1 (2n -1 1

1 1 > .所以 n ≥3 不满足题意. 3n +3 +2n +2

n

3n +2

………………………… 10 分

(2) 当 n =1 时,

abc (a +b +c )=abc ≤ a +b +c 3≤ 1

,所以

n =1 时,满足题意.

………………………… 20 分

(3) 当 n =2 时,原不等式也成立.

令 x =ab +bc +ca ,则 a 2+b 2+c 2=1-2x , 由(ab +bc +ca )2≥3abc (a +b +c ),得

3abc ≤x 2. 于是,abc (a 2+b 2+c 2)≤1x 2(1-2x ). 因此 0<x 1 1 2 -2x ) 1

x +x +1-2x 3 1

<2,从而3x (1 ≤3×( 3

) =34. 即 abc (a 2+b 2+c 2) 1 2 -2x ) 1 ………………………… 40 分 ≤3x (1 ≤34.

= )

设n 为正整数,求满足以下条件的三元正整数组〈a,b,c〉的个数:(1)ab=n;(2)1≤c≤b;(3)a、b、c 的最大公约数为1.

解:用(a,b,c)表示a、b、c 的最大公约数.

令S n={〈a,b,c〉| a、b、c 为正整数,ab=n,1≤c≤b,(a,b,c)=1},

记S n中元素的个数为f(n) (n∈N*).显然f(1)=1.

①如果n=pα,其中p 为素数,α≥1.设〈a,b,c〉∈S n,

若b=1,则a=pα,c=1;

若b=p t,1≤t≤α-1,则a=pα-t,(c,p)=1,1≤c≤b;若b=pα,则a=1,1≤c≤b.因此,f(pα)=1 α-1t+pα=pα-1+pα.(这里φ(x)为Euler 函数).

+∑φ(p )

t=1

……………………………… 20 分

②下证:如果m,n 为互素的正整数,那么f(mn)=

f(m)·f(n).首先,对每个〈a,b,c〉∈S mn.由于ab=mn.

令b1=(b,n),b2=(b,m),那么(b1,b2)=1,

再令a1=(a,n),a2=(a,m),那么(a1,a2)=1,而且a1b1=n,a2b2=m.

因为1=(a,b,c)=(a1a2,b1b2,c)=((a1a2,b1b2),c)=((a1,a2)·(b1,b2),

c).那么(a1,b1,c)=1,(a2,b2,c)=1,令c i≡c(mod b i),1≤c i≤b i,i=1,

2.

那么(a1,b1,c1)=1,(a2,b2,c2)=1,因此,〈a1,b1,c1〉∈S n,〈a2,b2,c2〉∈S m.

……………………………… 30 分其次,若〈a1,b1,c1〉∈S n,〈a2,b2,c2〉∈S m.

令a=a1a2,b=b1b2.由于(m,n)=1,从而(b1,b2)=1.

?c≡c1 (mod b1)

由中国剩余定理,存在唯一的整数c,1≤c≤b,满足?.

?c≡c2 (mod b2)

……………………………… 40 分显然(a1,b1,c)=(a1,b1,c1)=1,(a2,b2,c)=(a2,b2,c2)=1,

从而(a,b,c)=((a,b),c)=((a1,b1)(a2,b2),c)=(a1,b1,c) (a2,b2,c)=

1.因此,〈a,b,c〉∈S mn.

所以,f(mn)=f(m)·f(n).

利用①②可知,f(n)=nΠ(1+1 ). .................................. 50 分

p|n

p

设 a 、b 、c 、d 、e 为正实数,且 a 2+b 2+c 2+d 2+e 2=2.若 5 个正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 a 2, b 2,c 2,d 2,e 2.求证:这五个三角形中存在四个能覆盖面积为 1 的正三角形 ABC . 证明:不妨设 a ≥b ≥c ≥d ≥e >0.

若 a ≥1,则面积为 a 2 的三角形可覆盖△ABC . ..................... 10 分

若 a <1,则必有 b +c >1,这是因为当 c 1 b ≥c ,则 b +c >1;当 c 1

>2时,由于 又 a <1,则 b 2=2-a 2-c 2-d 2-e 2>1-3c 2≥(1-c )2,

≤2时,

所以 b +c >1,从而 a +c >1,a +b >1. .......................... 20 分

用面积为 a 2,b 2,c 2 的三个三角形覆盖的△ABC ,使得每个三角形都分别有一个顶点与△ABC 的一个顶点重合,且有两条边在△ABC 的两条边上.于是,这三个三角形两两相交.

若这三个三角形能覆盖△ABC ,则结论成立.否则有

(a +b -1)+(b +c -1)+(c +a -1)<1,得 2-a -b -c >0.

……………………………… 30 分

令中间不能被 a 2,b 2,c 2 的三个三角形所覆盖的正三角形面积为 f 2, 则 f 2=1-(a 2+b 2+c 2)+(a +b -1)2+(b +c -1)2+(c +a -1)2

=(2-a -b -c )2,

得 f =2-a -b -c . .............................................. 40 分

下证:d ≥f .

若 d 1 1 1

>2,由 a ≥b ≥c ≥d ≥2,则 f =2-a -b -c <2,从而 d >f .

若 d 1 2 2 2 2 2 2

≤2,由 a 、b 、c <1,有 d ≥2d ≥d +e =2-a -b -c >2-a -b -c =f . 所以,面积为 d 2 的正三角形可以覆盖△ABC 不能被面积 a 2,b 2,c 2 覆盖的部分.

……………………………… 50 分

(完整版)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必修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必修3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阅读与思考割圆术 第二章统计 2.1 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 例 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 可靠性 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 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 质量控制图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 与弱 第三章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 识过程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ψ)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 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 基本概念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 坐标表示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 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应用举例 1.3实习作业 第二章数列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三章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 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 面区域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4基本不等式 选修1-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 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 方程 2.1椭圆 2.2双曲线 2.3抛物线 第三章导数及其应 用 3.1变化率与导数 3.2导数的计算

高中数学教材编排顺序

高中数学教知识点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册(上)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 1.1集合 (1)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2)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①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②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称正整数集,表示成N*或N+; ③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整数集,记作Z; ④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⑤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 ⑥全体奇数的集合简称奇数集; ⑦全体偶数的集合简称偶数集。 (3)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4)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 (5)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6)一般地,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1.2子集、全集、补集 (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 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记作 (2)我们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3)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 A=B (4)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5)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并且,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6)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7)对于集合A、B,如果,同时,那么A=B。 (8)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即 (9)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U表示。 1.3交集、并集 (1)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同时)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读作“A交B”),即 (2)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记作(读作“A并B),即 (3)(P13) 1.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 (1)形如x a b -≤或x a b -≥的不等式 表示在数轴上到(0) a a≥这点距离小于等

江苏省教材目录(高中数学)

数学1 第1章集合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2子集、全集、补集 1.3交集、并集 第2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2.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函数的表示方法 函数的简单性质 映射的概念 2.2指数函数 分数指数幂 指数函数 2.3对数函数 对数 对数函数 2.4幂函数 2.5函数与方程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2.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数学2 第3章立体几何初步 3.1空间几何体 棱柱、棱锥和棱台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 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直观图画法 空间图形的展开图 柱、锥、台、球的体积 3.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的基本性质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第4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4.1直线与方程 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方程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的交点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4.2圆与方程 圆的方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3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数学3 第5章算法初步 5.1算法的意义 5.2流程图 5.3基本算法语句 5.4算法案例 第6章统计 6.1抽样方法 6.2总体分布的估计 6.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6.4线性回归方程 第7章概率 7.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7.2古典概型 7.3几何概型 7.4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数学4 第8章三角函数 8.1任意角、弧度 8.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8.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9章平面向量 9.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9.2向量的线性运算 9.3向量的坐标表示 9.4向量的数量积 9.5向量的应用 第10章三角恒等变换 10.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10.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10.3几个三角恒等式 数学5 第11章解三角形 11.1正弦定理 11.2余弦定理 1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总体是继承,删减了一些内容,调整了内容的顺序,注重了数学知识内部…

接学校通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年版在实验版的基础上作了了修订,总体是继承,删减了了?一些内容,调整了了内容的顺序,注重了了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使得整体内容更更趋合理理。 ?一、课程结构 ?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教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它们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 1、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的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如果学?生以?高中毕业为?目标,可以只学习必修课程,参加?高中毕业的数学学业?水平考试。 2、选择性必修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也是?高考的内容要求。如果学?生计划通过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必须学习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参加数学?高考。 3、选修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

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如果学?生在上述选择的基础上,还希望多学习?一些数学课程,可以在选择性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中,根据?自身未来发展的需求进?行行选择。 ?二、课程内容 (?一)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调整 常?用逻辑?用语、复数由原来的选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修内容;数 列列、变量量的相关性、直线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由原来的必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选修内容; (?二)内容的删减与增加 删去了了必修三算法初步、选修2-2推理理与证明以及框图(?文科)这三章内容,删去了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视图;“解三?角形”由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合并到“平?面向量量”这?一章?里里了了。必修和必选修均增加了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三)具体各章节内容的细微变化 1、必修课程 主题?一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包括了了四个单元的内容:

(完整)江苏省高中数学公式

高 中 数 学 公 式 (苏教版) 使用说明:本资料需要有经验老师讲解每一个公式,然后根据公式出一个题来运用、理解公式,天天坚持直到高考。这样效果极佳;另外术业教育每天出一份高考数学挑战题卡(上传到学优高考网),保证你的学生数学成绩能够从20分迅速提高到100分,这项成果经过我们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效果绝对好。 一、集合 1. 集合的运算符号:交集“I ”,并集“Y ”补集“C ”子集“?” 2. 非空集合的子集个数:n 2(n 是指该集合元素的个数) 3. 空集的符号为? 二、函数 1. 定义域(整式型:R x ∈;分式型:分母0≠;零次幂型:底数0≠;对数型:真数0>;根式型:被开方数0≥) 2. 偶函数:)()(x f x f -= 奇函数:0)()(=-+x f x f 在计算时:偶函数常用:)1()1(-=f f 奇函数常用:0)0(=f 或0)1()1(=-+f f 3. 单调增函数:当在x 递增,y 也递增;当x 在递减,y 也递减 单调减函数:与增函数相反 4. 指数函数计算:n m n m a a a +=?;n m n m a a a -=÷;n m n m a a ?=)(;m n m n a a =;10=a 指数函数的性质:x a y =;当1>a 时,x a y =为增函数; 当10<a 时,x a y log =为增函数

高中数学《排列与排列数公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排列与排列数公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A版《数学选修2-3》第一章第2节的第一节课,排列是一类特殊而重要的计数问题,教科书从简化运算的角度提出了排列的学习任务,通过具体实例概括而得出排列的概念,应用分步计数原理得出排列数公式,对于排列,有两个想法贯穿始终,一是根据一类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寻找简便的计数方法,就像乘法作为加法的简便运算一样;二是注意应用两个计数原理思考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理解排列的概念是应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的前提,对具体的排列问题的分析又为排列数公式提供了基础。排列数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分布计数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同时,排列数公式又是推导组合数公式的主要依据。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只是对排列和排列数公式的初步认识,在后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教学难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的概念有一定的抽象性,本节课结合教科书的编排,采取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来建构概念的理解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典型事例,从中归纳出共同特征,再进一步概括出本质特征,得出排列的定义,再跟进10个具体事例多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多次强调一个排列的特点,n个不同的元素,取出m个元素,元素的顺序,奠定学生对排列定义的理解基础,为后面组合概念的提出埋下伏笔。同时通过有规律的展示分步计数原理得到的一长串排列数,为后面水到渠成得到排列数公式作好铺垫,排列数公式的简单应用体现了排列简化步骤的优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学习排列的必要。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几个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出排列的概念,并能运用排列的判断具体的的计数问题是否为排列问题;能利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能简化分步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步骤。在排列数符号及其公式的产生过程中体现简化的思想。学生学习后能够对排列或非排列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够分析原因,能够简单应用排列数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的得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与计数有关的问题时主动联系排列相关知识的能力,体会排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各种事情现象、本质的分析,得出一般的规律,通过由简到繁的着色问题、由繁到简的数学符号的引入过程体会丰富的数学文化.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个计数原理已很好的掌握,但凡计数的问题能够往分类或分步的方向进行思考,学生的层次决定了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大量的生活中诸如设置密码、车牌号、排队、参加活动、接力赛...与计数问题有关的经验,对数学中归纳化归、有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比较敏感,但抽象概括的能力较弱,排列概念的得到,要独立将颜色、数字、人抽象为元素,对着色的方案抽象出顺序有一定的困难,需在独立思考加协作讨论的基础上再由老师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实际生活有机的融合,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丰富多元,避免单调枯燥。

江苏高中数学典型题目

江苏高中数学典型题目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参变分离还是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 1.已知函数2()1f x x mx =+-,若对于任意的[],1x m m ∈+都有()0f x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 利用函数的性质解不等式 2.已知知函数1 ()||1 x f x x += +,x R ∈,则不等式2(2)(34)f x x f x -<-的解集是。(1,2) 3.已知函数f (x )=,则关于x 的不等式f (x 2)>f (3-2x )的解集是.(-∞,-3)∪(1,3) 4.已知函数f (x )=x -1-(e -1)ln x ,其中e 为自然对数的底,则满足f (e x )<0的x 的取值范围为.(0,1) 双变量问题 5、已知正实数x,y 满足42=++y x xy ,则y x +的最小值是________362-(消元法或判别式法) 6、若a >0,b >0,且 ,则a+2b 的最小值为 .(基本不等式法或消元法) 7、已知x ,y 为正实数,则+的最大值为▲.(齐次式消元) 已知函数奇偶性求参数 2.若函数2()2f x a x x a =-+-a 的值为________.2 两个变量的函数 17南京二模应用题 和零点有关的题目 已知零点个数求参数范围 3、已知函数()22f x x x =+-,x R ∈.若方程()20f x a x --=恰有4个互异的实数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9()1,0(+∞?(可用参变分离) 9.设f (x )=x 2-3x +a .若函数f (x )在区间(1,3)内有零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0,] 零点存在定理 3.已知f(x)是二次函数,不等式f(x)<0的解集是(0,5),且f(x)在区间[-1,4]上的最大值是12. (1)求f(x)的解析式;(2)是否存在整数m 使得方程f(x)+=0在区间(m ,m +1)内有且只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若存在,求出m 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高中数学课的基本课型

数学课的基本课型 一、关于数学基本课型 (一)数学概念课 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由简到繁形成学科体系。数学概念不仅是建立理论系统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提高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它是以“事实学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 我们认为,通过概念教学,力求让学生明了以下几点: 第一,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有何背景?其来龙去脉如何?学习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它们与过去学过的概念有什么联系? 第二,概念中有哪些补充规定或限制条件?这些规定和限制条件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 第三,概念的名称、进行表述时的术语有什么特点?与日常生活用语比较,与其他概念、术语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强调这些区别? 第四,这个概念有没有重要的等价说法?为什么等价?应用时应如何处理这个等价转换?第五,根据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可以归纳出哪些基本的性质?这些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的哪些因素(或条件)所决定?它们在应用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派生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要研究引入概念的途径和方法。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通过一定数量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还要注意在引用实例时一定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着力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过程,智力不同的学生完成这个过程往往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时要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进而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选择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来辨认、识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过变式或变式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形成正确的概念。有些存在种属关系的概念,常分散在各单元出现,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应适时归类整理,形成系统和网络,以求巩固、深化、发展和运用。 (二)数学命题课 表达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用数学符号联结数和表示数的句子的关系统称为数学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推论、公式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命题。数学命题的教学是获得新知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基础。因此,它是数学课的又一重要基本课型。通过命题教学,使学生学会判断命题的真伪,学会推理论证的方法,从中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数学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培养数学思维的特有品质。 在进行命题教学时,首先要重视指导学生区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探索由条件到结论转化的证明思路。由于数学证明常会用证明一个等效的命题来代替原命题的真实性,因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证明过程中如何进行命题的转换,一定要展示完整的思维过程,并要注意命题转换时的等价性。特别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后,要及时归纳和小结证明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演绎法的原理和步骤,逐步掌握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等证明方法(高中还有数学归纳法)。 命题课教学还要注意: 第一,对基本问题,要详细讲解,认真作图,教学语言要准确,论证要严格,书写要规范,

江苏省教材目录高中数学

数学 1 第1章集合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子集、全集、补集 交集、并集 第2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函数的表示方法 函数的简单性质 映射的概念 指数函数 分数指数幂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对数 对数函数 幂函数 函数与方程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数学2 第3章立体几何初步 空间几何体 棱柱、棱锥和棱台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 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直观图画法 空间图形的展开图 柱、锥、台、球的体积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的基本性质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第4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直线与方程 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方程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的交点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圆与方程 圆的方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数学3 第5章算法初步 算法的意义 流程图 基本算法语句 算法案例 第6章统计 抽样方法 总体分布的估计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线性回归方程 第7章概率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 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数学4 第8章三角函数 任意角、弧度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9章平面向量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坐标表示 向量的数量积 向量的应用 第10章三角恒等变换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几个三角恒等式 数学5 第11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 11.2余弦定理

1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12章数列 12.1等差数列 12.2等比数列 12.3数列的进一步认识 第13章不等式 13.1不等关系 13.2一元二次不等式 1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3.4基本不等式 选修系列1 1-1 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2.1圆锥曲线 2.2椭圆 2.3双曲线 2.4抛物线 2.5圆锥曲线与方程 第3章导数及其应用 3.1导数的概念 3.2导数的运算 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3.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2 第1章统计案例 1.1假设检验 1.2独立性检验 1.3线性回归分析 1.4聚类分析 第2章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公理化思想 第3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 3.2复数的四则运算 3.3复数的几何意义 第4章框图 4.1流程图 5.2结构图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模块不同顺序的教学之我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模块不同顺序的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高中数学已实施了7年,我对必修模块不同顺序的教学会带来的问题和各自的利弊进行了多次反思,据悉北京海淀区等不少地区对模块的顺序1、2、3、4、5做了一下调整,他们的顺序是按照必修的1、4、5、2、3的顺序进行的,我个人认为按1、4、5、2、3的顺序来教学会带来不少的问题,还是应该按1、2、3、4、5的顺序来教学,理由如下: 一、按1、4、5、2、3的顺序来教学,需要重编教材,难度太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模块的顺序是1、2、3、4、5,按照这个顺序教学,教学内容、知识能力、例题习题是严格同步的,不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改编、补充和调整;如果改变顺序为1、4、5、2、3,则必须对教材进行改编、补充和调整,近乎于重编教材,这个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效果却不得而知;虽说海淀区的教师们的教学教研能力全国一流,但毕竟与专家尚有距离,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按照1、4、5、2、3这个顺序教学,要求学校和教师有较高的校本教研的能力,有一定的补充、改编和调整教材的能力,相应需要增加一些教学研究的力度。 二、按1、4、5、2、3的顺序来教学,会导致部分内容难度相对集中,增加学生的负担。必修模块1、2、3、4、5的内容安排由浅入深,难易分散,教学是顺畅的,减少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减少了教师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其逻辑顺序是科学的;若改变顺序为1、4、5、2、3,可能使部分内容难度相对集中,研究问题也难以由浅入深了。1、2、4、5的教学内容历来都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多、要求高、难度大的知识过于集中,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负担可想而知,后面的一个学期又略显轻松。1、2、3、4、5的顺序,把必修3作一个缓冲区放在中间,必修3一般需要的课时数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少一些,学生掌握的也比较好一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感觉应该比较轻松一点,这样,换一口气,我们再进入4、5的内容。 另外,按1、4、5、2、3的顺序来教学,必修5中讲解“线性规划”时出现了“斜率”的概念、解三角形中出现了空间图形,而此前的教学中没有这个内容,必须补充。在解析几何知识不充分的情况下讲向量的坐标运算,三角函数的定义等等,也给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无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高中数学苏教版教材目录(必修+选修)

苏教版 -----------------------------------必修1----------------------------------- 第1章集合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2子集、全集、补集 1.3交集、并集 第2章函数 2.1函数的概念2.1.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1.2函数的表示方法 2.2函数的简单性质2.2.1函数的单调性2.2.2函数的奇偶性 2.3映射的概念 第3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 3.1指数函数3.1.1分数指数幂3.1.2指数函数 3.2对数函数3.2.1对数3.2.2对数函数 3.3幂函数 3.4函数的应用3. 4.1函数与方程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 1.1空间几何体1.1.1棱柱、棱锥和棱台1.1.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 1.1.3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1.1.4直观图画法 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 2.1平面的基本性质 1.2.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直线2.异面直线 1.2.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平面平行2.直线与平面垂直 1.2.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两平面平行2.平面垂直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3.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1.3.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直线与方程2.1.1直线的斜率2.1.2直线的方程1.点斜式2.两点式 3.一般式 2.1.3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2.1.4两条直线的交点2.1.5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2.1.6点到直线的距离 2.2圆与方程2.2.1圆的方程2.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3空间直角坐标系2. 3.1空间直角坐标系2.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必修3----------------------------------- 第1章算法初步 1.1算法的意义 1.2流程图1. 2.1顺序结构1.2.2选择结构1.2.3循环结构 1.3基本算法语句1.3.1赋值语句1.3.2输入、输出语句1.3.3条件语句 1.3.4循环语句 1.4算法案例 第2章统计 2.1抽样方法2.1.1简单随机抽样1.抽签法2.随机数表法 2.1.2系统抽样2.1.3分层抽样 2.2总体分布的估计2.2.1频率分布表2.2.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2.2.3茎叶图2.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2. 3.1平均数及其估计2.3.2方差与标准差 2.4线性回归方程 第3章概率 3.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3.1.1随机现象3.1.2随机事件的概率 3.2古典概型 3.3几何概型 3.4互斥事件 -----------------------------------必修4----------------------------------- 第1章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弧度1.1.1任意角1.1.2弧度制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2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1.2.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3.1三角函数的周期性1.3.2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3.3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1.3.4三角函数的应用 第2章平面向量 2.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2.2向量的线性运算2.2.1向量的加法2.2.2向量的减法2.2.3向量的数乘 2.3向量的坐标表示2. 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3.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2.4向量的数量积 2.5向量的应用 第3章三角恒等变换 3.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3.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3.3几个三角恒等式 -----------------------------------必修5----------------------------------- 第1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 1.2余弦定理 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2章数列 2.1数列 2.2等差数列2.2.1等差数列的概念2.2.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3等比数列2.3.1等比数列的概念2.3.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3.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3章不等式

2019年江苏高考数学考试说明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数学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学科(江苏卷)命题,将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既考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试卷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1.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 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在试卷中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注重对中学数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2.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数学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这几方面的能力. (1)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题设条件想象并作出正确的平面直观图形,能够根据平面直观图形想象出空间图形;能够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并能够对空间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2)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通过对实例的探究,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能够从给定的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 (3)推理论证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经获得的正确的数学命题,

运用归纳、类比和演绎进行推理,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真假性. (4)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法则、公式进行运算及变形;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或近似计算. (5)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够综合地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较为困难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3.注重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数学的应用意识的考查要求是: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构造适合的数学模型,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是: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数学试卷由必做题与附加题两部分组成.选修测试历史的考生仅需对试题中的必做题部分作答;选修测试物理的考生需对试题中必做题和附加题这两部分作答.必做题部分考查的内容是高中必修内容和选修系列1的内容;附加题部分考查的内容是选修系列2(不含选修系列1)中的内容以及选修系列4中专题4-2《矩阵与变换》、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这4个专题的内容(考生只需选考其中两个专题). 对知识的考查要求依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在下表中分别用A、B、C

江苏省教材目录(高中数学)

数学 1 第1 章集合 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2 子集、全集、补集 1.3 交集、并集 第2 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2.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函数的表示方法 函数的简单性质 映射的概念 2.2 指数函数 分数指数幂 指数函数 2.3 对数函数 对数 对数函数 2.4 幂函数 2.5 函数与方程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2.6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数学 2 第3 章立体几何初步 3.1 空间几何体 棱柱、棱锥和棱台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 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直观图画法 空间图形的展开图 柱、锥、台、球的体积 3.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的基本性质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第4 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4.1 直线与方程 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方程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的交点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圆的方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5 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数学 3 第5 章算法初步 2.7 算法的意义 2.8 流程图 2.9 基本算法语句 2.10 算法案例 第6 章统计 3.3 抽样方法 3.4 总体分布的估计 3.5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3.6 线性回归方程 第7 章概率 4.2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4.3 古典概型 4.4 几何概型 4.5 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数学 4 第8 章三角函数 8.1 任意角、弧度 8.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8.3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9 章平面向量 9.1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9.2 向量的线性运算 9.3 向量的坐标表示 9.4 向量的数量积 9.5 向量的应用 第10 章三角恒等变换 10.1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10.2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10.3 几个三角恒等式 数学 5 第11 章解三角形 11.1 正弦定理 11.2 余弦定理 1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江苏省高中数学知识点体系框架超全超完美

数轴、V een 图、 函数图象 集合 集合元素的特性 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分类 有限集 无限集空集φ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特征性质描述法、V een 图法 集合的基本关系 真子集 子集几何相等性质 集合的基本运算 补集 交集q p 并集q p . p q ,则逆命题:若. q p ,则原命题:若.q p ??,则否命题:若.p q ??,则逆否命题:若互为 逆否 互逆 互逆 互否 互否 四种命题 {}{}{}{}{}{}{}{}. 000)8()7()6(22)5()4()3()2()1(1φφφφφφφ???∈?∈????=??-≠ ,表示空集,表示集合, ,区别:,,的集合; 表示只有一个元素表示元素, 区别:一般地,与表示集合与集合关系; 表示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区别:,个真子集; 有个子集,个元素的集合有含有;,则,若; 或则则;真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a a a a a n C A C B B A B A B A B A A A n n ()()()()()()()()()()()()()()()()(); ;结合律:; ; 分配律:; ; ;;;或,,;,,,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B C A C B A C A A C C A C A U A C A B A B A B A A B A B A B A A B A A A A A A A A A A U U U U U U U ========????=??=====)6()5()4()3()2()1(φφφφ基本逻辑 联结词 ∨或()q p ??或∧ 且? 非q p ∧q p ∨量词 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全称命题存在命题 ()()00::x p M x p x p M x p ?∈??∈?,;则,若()() x p M x p x p M x p ?∈??∈?,;则,若::00否定 第一部分集合与简易逻辑 退出 上一页 函数与方程区间 建立函数模型 抽象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求根法、二分法、图象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单调性:同增异减赋值法,典型的函数零点函数的应用 A 中元素在 B 中都有唯一的象;可一对一(一一映射),也可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函数的基本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 最值 1.求单调区间:定义法、导数法、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单调性:同增异减。 1.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看f (-x )=f (x )还是-f (x ). 2.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x =0有意义,则f (0)=0. 3.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f (x +T)=f (x );周期为T 的奇函数有:f (T)=f (T/2)= f (0)=0.二次函数、基本不等式,对勾函数、三角函数有界性、线性规划、导数、利用单调性、数形结合等。 函数的概念 定义 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 表示 三要素使解析式有意义及实际意义 常用换元法求解析式 观察法、判别式法、分离常数法、单调性法、最值法、重要不等式、三角法、图象法、线性规划等 定义域 对应关系值域 函数常见的几种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伸缩变换 基本初等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幂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定义、图象、性质和应用 函数 映 射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退出上一页

江苏省高中数学知识点体系框架超全超完美

数轴、V een 图、函数图象 集合 集合元素的特性 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分类 有限集 无限集空集φ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特征性质描述法、V een 图法 集合的基本关系 真子集 子集几何相等性质 集合的基本运算 补集 交集q p 并集q p . p q ,则逆命题:若. q p ,则原命题:若. q p ??,则否命题:若.p q ??,则逆否命题:若互为逆否互逆 互逆 互否 互否 四种命题 {}{}{}{}{}{}{}{}. 000)8()7()6(22)5()4()3()2()1(1φφφφφφφ???∈?∈????=??-≠ ,表示空集,表示集合, ,区别:,,的集合; 表示只有一个元素表示元素, 区别:一般地,与表示集合与集合关系; 表示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区别:,个真子集; 有个子集,个元素的集合有含有;,则,若; 或则则;真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a a a a a n C A C B B A B A B A B A A A n n ()()()()()()()()()()()()()()()()(); ;结合律:; ; 分配律:; ; ;;;或,,;,,,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B C A C B A C A A C C A C A U A C A B A B A B A A B A B A B A A B A A A A A A A A A A U U U U U U U ========????=??=====)6()5()4()3()2()1(φφφφ基本逻辑 联结词 ∨或() q p ??或∧且? 非q p ∧q p ∨量词 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全称命题存在命题 ()()00::x p M x p x p M x p ?∈??∈?,;则,若()() x p M x p x p M x p ?∈??∈?,;则,若::00否定 第一部分集合与简易逻辑 退出 上一页 函数与方程区间 建立函数模型 抽象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求根法、二分法、图象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单调性:同增异减赋值法,典型的函数零点函数的应用 A 中元素在 B 中都有唯一的象;可一对一(一一映射),也可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函数的基本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 最值 1.求单调区间:定义法、导数法、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单调性:同增异减。 1.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看f (-x )=f (x )还是-f (x ). 2.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x =0有意义,则f (0)=0. 3.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f (x +T)=f (x );周期为T 的奇函数有:f (T)=f (T/2)= f (0)=0.二次函数、基本不等式,对勾函数、三角函数有界性、线性规划、导数、利用单调性、数形结合等。 函数的概念 定义 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 表示 三要素使解析式有意义及实际意义 常用换元法求解析式 观察法、判别式法、分离常数法、单调性法、最值法、重要不等式、三角法、图象法、线性规划等 定义域 对应关系值域 函数常见的几种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伸缩变换 基本初等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幂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定义、图象、性质和应用 函数 映 射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退出上一页

数学名师整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验版的基础上作了修订,总体是继承,删减了一些内容,调整了内容的顺序,注重了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使得整体内容更趋合理。 变化一:课程结构 修订的课标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这三种课程非常明确: 1.必修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的数学学生水平考试内容,当然也是高考内容。如果学生只想高中毕业,那么学习必修课程就够了; 2.选择性必修:是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课程,也是高考的内容要求。如果学生要参加高考就必须学习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3.选修课程:是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如果学生要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则必须根据自主招生学校要求选择其中的内容进行学习。 变化二:课程内容 (一)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调整 常用逻辑用语、复数由原来的选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修内容;数列、变量的相关性、直线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由原来的必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选修内容; (二)内容的删减与增加 删去了必修三算法初步、选修2-2推理与证明以及框图(文科)这三章内容,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视图;“解三角形”由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合并到“平面向量”这一章里了。必修和必选修均增加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三)具体各章节内容的细微变化 1.必修课程 主题一: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包括了四个单元的内容:集合,常用逻辑用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从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这四单元内容常用逻辑用语与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有变化外,其他内容与实验版课标内容基本一样。 变化的地方:

(1)删减了命题及其关系——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删减了简单的逻辑连结词“或”、“且”、“非”; (2)增加了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的关系,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的关系以及充要条件与定义的关系。 (3)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主题二函数 函数内容包括四个单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函数应用。这些内容与实验版课标基本一致,仅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1)在函数的概念的内容中删去了映射; (2)在三角函数里删去了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主题三几何与代数 几何与代数内容包括: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复数、立体几何初步。 这三章内容与实验版课标要求大致一样,有变化的是: (1)将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解三角形”融入进“平面向量”这一章内; (2)“立体几何初步”删去了三视图这一内容。 主题四概率与统计 内容包括:概率、统计。 内容的变化: (1)概率中增加了随机事件的独立性; (2)统计中删去了系统抽样和变量的相关性,将“变量的相关性”移到了必选修中“统计”这一章内; (3)统计中新增了用样本估计“百分位数”这一内容。 主题五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这个主题是新增的内容,要求学生以课题的形式来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要求学生撰写开报告、研究报告和报告研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