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检测的基础知识介绍

合集下载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标记技术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标记技术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标记技术引言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外源性物质或自身异常细胞的防御机制的学科,它对于认识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免疫学检验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内的免疫反应来确定是否存在某种疾病的方法。

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免疫学检验,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免疫学检验标记技术,用于标记和检测疾病相关抗原和抗体。

主体免疫学基础知识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等外来物质及异常细胞的防御机制的学科。

人体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而免疫分子则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反应可分为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类型。

自然免疫是人体先天性的免疫防御机制,能快速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适应性免疫是通过识别抗原并生成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来应对感染和疾病的。

免疫学检验标记技术概述免疫学检验标记技术是一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或抗体用于检测的方法。

常用的标记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放射免疫分析(RIA)、荧光免疫分析(FIA)等。

这些技术能够高度特异性地检测抗原和抗体,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药物开发等领域。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标记技术。

它通过将抗原或抗体与酶标记物结合,在固相载体上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酶的测定手段来检测样品中的特定抗原或抗体。

ELISA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重复性和简单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和科研领域。

放射免疫分析(RIA)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特定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的技术。

它通过测定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来定量分析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

RIA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但由于涉及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其操作相对复杂且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王健-自身抗体检验在临床实习带教的几点体会

王健-自身抗体检验在临床实习带教的几点体会

自身抗体检验在临床实习带教的几点体会王健关键词:自身抗体;实习带教;医学检验自身抗体(autoantibody)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标志,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滴度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特点之一。

大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都伴有特征性的自身抗体谱,自身抗体检验在实验室诊断的应用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对判断疾病活动度、观察疗效及指导临床用药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多种自身抗体检测已纳入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如Sm抗体和dsDNA抗体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CCP抗体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ACL抗体对于磷脂综合征等[1]。

近年来,随着自身抗体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的权重比持续上升。

根据临床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检验实验室开展了自身抗体检验或拓宽原有的检测范围。

因此,有必要做好自身抗体检验的实习带教工作,让学生把在校学到的自身抗体检验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使之既能加固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能把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进行转化,是医检学生在临床免疫实习带教的重点之一。

本科室开展自身抗体检验十余年,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又是广西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的主要实习基地,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工作。

现将自身抗体检验实习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理顺常见自身抗体的种类及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是一大类抗体集合的总称,其具体检测项目复杂多样,不同实验室开设的检测项目可能有较大差异。

自身抗体检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临床实习带教的一大难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在实习时间的限制下,自身抗体检验常因此被忽略或仅走马观花式的认知。

因此,做好自身抗体检验实习带教的首要任务并非教授如何进行检验操作,而应是对学生讲授自身抗体的常见分类及本实验室开展的自身抗体检测项目,使之对自身抗体检验有整体的认识。

自身抗体不同分类方法侧重点不同。

临床实验室因其工作性质通常按疾病的类别进行分类,包括: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血管炎相关自身抗体、磷脂类自身抗体、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内分泌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胃肠道疾病相关自身抗体。

艾滋病基础知识(共73张PPT)2024新版

艾滋病基础知识(共73张PPT)2024新版
艾滋病基础知识(共73张PPT)
目录
• 艾滋病概述与流行现状 • 病原学与发病机制探讨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 • 预防措施与政策推广 • 心理干预与生活质量提升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艾滋病概述与流行现状
Chapter
艾滋病定义及传播途径
艾滋病(AIDS)定义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导致人体免疫系 统崩溃,易于感染各种疾病。
身体状况。
运动锻炼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 性化的运动计划,提高身体机
能和免疫力。
社会支持
加强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注 和支持,减少歧视和排斥,为 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Chapter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01
艾滋病的病原体、 传播途径和预防措 施
02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和治疗
免疫系统损伤机制
CD4+T淋巴细胞耗竭
HIV主要侵犯CD4+T淋巴细胞,通过 直接杀伤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导致 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机会性感染与肿瘤发生
随着免疫系统的逐渐崩溃,患者易发 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卡氏肺 孢子菌肺炎、结核、淋巴瘤等。
免疫激活与炎症反应
HIV感染引起机体持续的免疫激活和 炎症反应,导致免疫细胞功能受损和 免疫紊乱。
反映机体免疫状况的指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会
逐渐减少。
临床诊断标准及流程
01
02
03
疑似病例的筛选
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 史进行初步筛选。
确诊病例的诊断
符合疑似病例标准,且实 验室检测结果阳性者可确 诊。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高中生物课本中“抗体”知识的梳理》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高中生物课本中“抗体”知识的梳理》

高中生物课本中“抗体”知识的梳理本专题以抗体为出发点,联系了高中教材中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如免疫、遗传的物质基础、生物膜系统及细胞工程、动物代谢知识等。

以该知识点为专题进行复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熟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于培养分析、综合、应用等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一、知识体系:二、知识解析:(一)抗体的定义:●产生: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性: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具有免疫功能●化学本质:球蛋白(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产生紫色反应)(二)抗体的结构:组成抗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氨基酸,各种氨基酸通过缩合方式形成肽链,抗体是由4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4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再折叠、盘曲形成的空间结构就是抗体。

(三)抗体的合成与分泌:1.抗体是分泌蛋白,其合成及分泌是在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进行的,合成部位是在效应B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与其合成及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注意掌握各细胞器所起的作用);其合成及分泌的途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分布到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如唾液、泪、尿、乳汁等)中;该物质出细胞的方式为外排作用。

2.抗体的合成要受到相应基因的控制,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为真核细胞基因,其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非编码区对编码区的表达起调控作用,编码区包括内含子和外显子。

3.基因控制抗体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

(场所、原料、条件、过程等)1.定义:由单个B细胞经多次无性繁殖(即克隆)形成的细胞群所产生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特点)。

2.相关技术手段: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3.制备过程:详见本文第一部分“知识体系”注: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中要涉及到两次筛选,两次筛选的目的是不同的:(1)第一次筛选:B淋巴细胞在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可得到三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即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成的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的融合细胞,第一步筛选的目的是从三种融合细胞中把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

免疫室检测项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免疫室检测项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免疫室检测项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文章的1.1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免疫室检测项目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免疫室检测项目是一种通过检测和分析人体内免疫系统相关指标来评估个体免疫功能的方法。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知的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免疫系统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能够对抗病原体的入侵并清除异常细胞,保护我们免受疾病侵袭。

然而,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仅仅通过一些常规的生理指标无法全面评估免疫功能。

因此,免疫室检测项目应运而生。

免疫室检测项目选择性地测量和分析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和指标,以提供更详尽和准确的免疫功能评估。

免疫室检测项目通常包括了一系列实验室检测和分析方法,如免疫球蛋白测定、T细胞活性检测、细胞因子分析等。

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了解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功能和互动情况,以及免疫系统对疾病、感染和免疫调节的应答能力。

免疫室检测项目不仅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还在疾病治疗和免疫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准确评估免疫状态,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提高疗效,降低治疗风险。

尽管免疫室检测项目在临床和科研中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了免疫指标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如何选择和解读适用的指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免疫室检测项目的费用和时间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普及程度。

综上所述,免疫室检测项目作为一种评估免疫功能的重要手段,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免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免疫室检测项目,以提高其准确性、普及度和临床应用价值。

1.2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免疫室检测项目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前景和挑战进行讨论。

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第二部分:正文2.1 免疫室检测项目的意义2.2 免疫室检测项目的应用第三部分:结论3.1 免疫室检测项目的前景3.2 免疫室检测项目的挑战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免疫室检测项目,并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

免疫学检验教案

免疫学检验教案

免疫学检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免疫学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常见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如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3、培养学生运用免疫学检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规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免疫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技术的操作流程。

(2)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免疫物质的检测方法。

2、难点(1)免疫学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2)不同免疫学检验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免疫学检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免疫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介绍一些常见的免疫相关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出免疫学检验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提问学生对免疫学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础知识讲解(约 30 分钟)(1)免疫学检验的定义和范畴。

(2)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3)抗原和抗体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

3、常见免疫学检验技术(约 60 分钟)(1)免疫荧光技术原理: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信号。

操作步骤:标本制备、荧光抗体染色、观察结果。

应用:检测病原体、自身抗体等。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原理: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上,通过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之反应,最后通过显色反应检测结果。

操作步骤:包被、封闭、加样、孵育、洗涤、显色、测定。

应用:广泛用于检测各种生物标志物,如激素、肿瘤标志物等。

(3)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原理:通过电泳将蛋白质分离,然后转移到膜上,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目标蛋白。

操作步骤:蛋白提取、电泳、转膜、封闭、抗体孵育、显色。

免疫病理检查的科普小知识

免疫病理检查的科普小知识

免疫病理检查的科普小知识免疫病理学是一门研究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学科。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侵袭的重要防线,免疫病理学专注于探究免疫系统在疾病中的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通过对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有效地检测和诊断多种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1.常见的免疫病理检查有哪些?免疫荧光检测(Immunofluorescence,IF)是一种免疫病理学检测技术,用于检测组织、细胞或分子中的特定抗原或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IF检测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特异性抗体或配体进行检测,在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信号的出现,从而可以诊断疾病、研究细胞功能及分子组成。

IF检测的原理是抗体和其所特异结合的抗原具有亲和性,当对组织或细胞进行IF染色后,特异性标记的荧光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中相应抗原结合,并在特定波长下发出荧光信号,从而可视化该抗原或分子的空间位置和特征。

IF检测具有许多优点,例如识别高灵敏度、特异性高、可视化等。

其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疾病诊断,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同时也可以用于基础医学研究,如生物分子的空间位置和特征的研究,疾病机理的探究等。

此外,IF检测还具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例如,样本制备的要求较高,必须避免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和失活,以免干扰检测结果。

同时,检测荧光染料的波长和强度等参数应该精准控制,以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

总体来说,IF检测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免疫病理学技术,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免疫组化检测(IHC)是一种常用的免疫病理学检测方法,透过荧光、色素等标记物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具有特异性结构的分子特异抗体与抗原的相互作用,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结果,以确定该组织或细胞内具体分子特异的表达情况,更进一步地了解其生理或病理机制。

IHC检测可用于诊断和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种类的疾病。

IHC检测的原理是使用抗体与特定抗原进行结合,当相关抗原存在时,伴随荧光或色素标记的抗体会定位在相应的靶分子上,使其在显微镜下明显可见。

单克隆抗体基础知识

单克隆抗体基础知识
核糖体展示技术基本原理和程序人免疫细胞基因组edta体外转录翻译偶联m选所需抗体复合体edta解离获得特异mr019816传统的筛选限制降低了筛选效率2021/12/77
1 .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单抗药物抗肿瘤能有效地降低传统肿瘤药物治疗的不
良反应。如2005年我国开发出癌症治疗药——重组人 源化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商品名:泰欣生)。泰欣生
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完全缓解率比单纯放疗的患者提高
30%以上。
2 .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近年来 ,利用抗体药物作为实体器官移植的诱导治疗逐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利用现有的无数已详细分析过的小鼠抗体,取其与抗原直接接触的那段抗体片段
(互补决定区,CDR)与人的抗体框架嫁接,经亲和力重塑,可维持其特异性和大部分的亲和力
,同时几乎去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
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其抗体的可变区和恒定区都是人源的,去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 。全人源抗体制备的相关技术主要有:人杂交瘤技术、EBV 转化 B 淋巴细胞技术、噬 菌体显示技术(phage display)、转基因小鼠抗体制备技术(transgenic mouse)和单个B
——进行SDR移植改良
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
3.SDR移植抗体(SDR grafted antibody)
在CDR移植抗体的基础上,将异源抗体中与抗原结合密 切相关的SDR等少数残基移植到人抗体相应位置上,进一 步降低了抗体的异源性。通过这种方法,使人源化的抗 体潜在的免疫原性降至最低。
4.全人单克隆抗体(Fully humaneantibody)
药物特异性很强,副作用大,现在已经渐渐退出市场。 不过由于其代谢比较快,目前在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单克隆 抗体药物中使用。 第二代:人鼠嵌合性单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器官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桥本氏甲状腺炎 1型糖尿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 1.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 • 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
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 功能障碍; • 3.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 • 4.易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AMA) AMA是PBC的标志性抗体,阳性率90%-95%。根 据靶抗原不同分为9个亚类,即M1~M9,AMA—M2是PBC特异性和敏感性最强的诊断指标。 可溶性肝抗原/肝-胰腺(SLA/LP)抗体 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体 抗肝细胞溶质-1(LC-1)抗体 抗Spl00抗体、抗gp210抗体
自身抗体临床意义
诊断 鉴别诊断
病程转归 预后判断
病情评估 治疗监测
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
预警、预防 个体化医疗
抗核抗体谱(ANAs)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是 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 DNA、可提取核抗原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 体的总称,是自身免疫病最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 auto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所产生 的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性疾病 AID 人体对自身免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 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系统性
AID
70余种
器官特异性
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干燥综合征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多肌炎/皮肌炎 硬皮症 系统性血管炎 ……
常见的ENA抗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哪些?
临床常用抗ENA抗体主要包括 抗Sm、U1-RNP、SSA、SSB、 Jo一1、Scl一70和核糖体P蛋 白抗体等.
ANCA
ANCA的靶抗原有十余种,与临床最相关的是蛋白 酶3(PR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两者与ANCA相关 血管炎,即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嗜酸性肉芽肿性 多血管炎(E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以及这 些疾病的肾脏表现密切相关.
小结
1.常见的ANA抗体有哪些? 2.临床常用抗ENA抗体有哪些? 3.与临床最相关的ANCA的靶抗原是? 4.临床常用的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的自身抗体有?
第三章 自身抗体检测方法
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不断进入临床
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
线性免疫分析法 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LIA
ELISA
其他 液芯、CLIA
如脾脏、淋巴结、皮肤相关淋
巴组织,骨髓)、免疫细胞(
如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
细胞、T细胞等)、免疫分子(
如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补
体等)。
免疫功能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 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及 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分 子,如衰老、凋亡细胞、肿瘤细胞。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 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专业基础知识的介绍
1
自身免疫疾病
2
自身抗体
3
检测方法
第一章 自身免疫疾病
问题 探讨

能使人生病的细菌
、病毒等几乎无处不在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
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
中。为什么在通常情况
下我们却并未感到不适
呢?
免疫系统
人体有一个完善的免疫系统来执行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
小结
1.什么是自身免疫? 2.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举例说明? 4.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第二章 实验室检测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诊断
发病机理复杂 可能累及任何组织或器官
无特异性症状 自身抗体是大多数自身免疫 早期症状不明显 病的血清学标记物!!
……
临床诊断困难 需要客观的实验室检测
抗染色体DNA蛋白抗体:抗着丝点抗体(ACA)
█ 抗核仁抗体:抗 RNA多聚酶Ⅰ/Ⅱ/Ⅲ、原纤维蛋白、Th/To等抗体 █ 抗其他细胞成分抗体:抗核孔复合物(gp21)0、板层素、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肌动蛋白、细胞
角蛋白、中心体、纺锤体等抗体
抗ENA抗体谱
ANA的靶抗原众多,采用盐析法从细胞核中提 取出来,且不含DNA的一类抗原统称为ENA。
各品牌间质量差异较大
2. 通常每个试剂盒仅检测一
种抗原
包被多抗原——筛查试验 包被特异抗原—确诊试验
3. 不是所有的自身抗体都可 以用ELISA检测
第一章
自身免疫概述
线性免疫分析法 LIA
优点
缺点
1. 包被特异抗原,确诊依据
2. 一次检测多个抗原
3. 灵敏度高,特异性高
4. 可单人份操作,灵活简便
常见的抗核抗体有哪些?
抗核抗体谱(ANAs)分类
█ 抗 DNA抗体:dsDNA抗体,ssDNA抗体 █ 抗组蛋白抗体:抗组蛋白亚单位H1,H2A,H2B,H3,H4及其复合体抗体 █ 抗 DNA组蛋白复合物抗体:狼疮细胞,抗DNP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
抗 ENA 抗体(抗 Sm、U1RN、P SSA/Ro、SSB/L、a Scl-70、Jo-1)、Ku、 █ 抗非组蛋白抗体 PM-1、P0、CCP、SP100、Mi-2 等抗体
6. 溯源性差
第一章
自身免疫概述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优点
缺点
1. 灵敏度高 2. 简单、快速,可手工也可 仪器操作,易自动化 3. 高通量:一次检测多个样 本,大批量,满足较大标本 的实验室要求 4. 可定性可定量,可筛查可 确诊 5. 可初诊,可判断预后或监 测疗效
1. 对抗原质量要求高,直接 决定了试剂盒的质量,因此
第一章
自身免疫概述
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
优点
缺点
1. 包被天然的组织或细胞, 核抗原丰富 2. 结果直观
适用范围—筛查试验
1. 操作繁琐,需荧光显微镜
2. 结果的判断需要丰富的经验, 部分核型难以分辨
3. 滴度意义大于核型,确定滴 度的工作量大
4. 阳性筛查,特异性差,不能 用于确诊
5. 阳性时常为晚期发现,不适 合于早期诊断
5. 无需特殊仪器,可肉眼直
接判读,也可实现自动化、
扫描判读,
适用范围—确诊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