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诗的赏析(《黎明的通知》和《我爱这土地》)精编版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艾青深情告白祖国的一篇佳作。
一读之下,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颗滚烫的心,在字里行间跃动,那份对土地的热爱,深沉而又炽烈,让人动容。
开篇,艾青就直抒胸臆,“假如我是一只鸟”,这话说得亲切又自然,就像咱们平时聊天,突然来了灵感,张口就来。
他想象自己变成了一只鸟,这鸟可不是普通的鸟,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啥嘶哑呢?想象一下,那鸟儿唱得太过投入,太过用力,嗓子都唱哑了,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拼尽全力”嘛!它唱的是啥?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爱重得让鸟儿承受不住,以至于它的眼里常含泪水。
读到这儿,我心里也泛起一阵酸楚,仿佛看到了那只鸟儿,站在风雨中,不顾一切地唱着,那份执着,那份深情,让人忍不住泪目。
艾青对土地的爱,可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那么的具体,那么的实在。
他说,“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不就是咱们祖国曾经历过的苦难嘛!战争的硝烟,自然的灾害,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
但艾青没有逃避,没有怨恨,他选择用诗来记录,来抒发。
就像咱们遇到挫折,心里难受,但总得找个方式发泄出来,艾青就是用诗,把那份痛苦,那份无奈,都化作了深情的文字。
接着,他又写道,“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河流、风,这些自然现象,在艾青笔下,都变成了有情感、有生命力的存在。
它们不仅代表着自然的力量,更象征着人民心中的悲愤和激昂。
读到这儿,我仿佛能听到那河流的咆哮,那风的呼啸,它们和艾青的诗一起,奏响了一曲悲壮的交响乐。
艾青对土地的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深入到骨髓。
他说,“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话,真是让人震撼!死了也要埋在土地里,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这得是多大的爱啊!就像咱们常说的,“生是这片土地的人,死是这片土地的鬼”,艾青就是这样,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片土地,这份深情,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最后,艾青再次强调了他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艾青赏析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充满深情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无尽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下面将从背景介绍、深入分析、主题思想、写作手法、名家点评以及个人观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赏析。
一、背景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他擅长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诗歌创作相结合,以深沉、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对祖国、人民和生活的热爱。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篇。
二、深入分析这首诗以“假如”开头,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形象地描绘了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祖国的美好愿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炽热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挚爱。
三、主题思想《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是爱国主义。
诗人通过自己与鸟儿的比喻,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比作鸟儿对土地的眷恋,即使死后也要将自己的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祖国的深沉之爱。
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忧郁基调,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四、写作手法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比喻、反问等。
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个人情感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精神。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例如,“嘶哑的喉咙”和“泪水”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感慨。
五、名家点评《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著名作家茅盾曾评价这首诗:“一首描述爱国主义情操的诗,语言质朴而感情浓烈,是艾青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著名诗人郭沫若也曾赞扬这首诗:“艾青的诗,永远是清新的、感人的,他的人永远是那样朴素、诚挚,他的风格永远是那样地沉着而鲜明。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以朴素而真挚的语言,深沉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眷恋,读来令人动容。
诗歌开篇,诗人便将自己假设为一只鸟。
鸟,通常是自由飞翔的象征,但在这里,这只鸟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何是“嘶哑”的呢?因为它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目睹了这片土地所遭受的种种磨难。
而它依然要歌唱,这种执着的歌唱,正是诗人内心深处对祖国不离不弃的爱的体现。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诗人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土地所承受的苦难,以及人民内心的悲愤和愤怒。
暴风雨打击着土地,象征着侵略者对祖国的践踏;汹涌的河流承载着我们的悲愤,那是人民内心痛苦的宣泄;激怒的风不停地吹刮,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抗争。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在黑暗与痛苦之中,诗人看到了希望,那就是黎明的曙光。
黎明代表着新的开始,代表着胜利的可能,也代表着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愿意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土地,哪怕是死亡。
这种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愿意与祖国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直抒胸臆,自问自答,将内心强烈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
泪水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爱得太深。
这种爱,不是肤浅的、表面的,而是深入骨髓、融入灵魂的。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而有力。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
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深情。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朴实真挚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表达了诗人在那个动荡年代内心的痛苦与悲愤,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
诗的开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将自己假设为一只鸟,一只即使声音嘶哑也要歌唱的鸟。
这种独特的开篇方式,瞬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嘶哑”一词,不仅描绘了鸟儿的歌喉状态,更暗示了诗人为祖国歌唱时的竭尽全力和义无反顾。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诗人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展现了祖国大地所遭受的苦难和人民内心的悲愤。
土地被暴风雨打击,象征着祖国遭受的侵略和蹂躏;河流汹涌着悲愤,风是激怒的,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人民在苦难中的愤怒与抗争。
而“无比温柔的黎明”则代表着希望,即使身处黑暗,诗人依然坚信光明终会到来。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以决绝的姿态表达了自己与祖国生死相依的决心,即使死去,也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这片土地。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自问自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深情的表白,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内心那份炽热而真挚的情感。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
简洁而朴实的语言,却蕴含着强大的感染力。
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精准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比如“嘶哑”“悲愤”“激怒”等词汇,简单直白,却充满力量,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与愤怒。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整首诗层次分明,节奏紧凑。
开头以鸟的歌唱引出主题,中间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展现祖国的苦难与希望,结尾则以深情的表白升华情感。
艾青情诗《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情诗《我爱这土地》赏析艾青情诗《我爱这土地》赏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艾青情诗《我爱这土地》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這永远汹涌着我們的悲愤的河流,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來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這土地爱得深沉……赏析一诗人艾青是一位擅长抒发内心的深沉情感的杰出歌手,《我爱這土地》,写在抗日救亡的最艰难的岁月。
如何表达对於祖国的最为深沉的爱?诗人没有直呼"热爱呀"之类的口号,也没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把心底的全部情感浓缩在小鸟那"嘶哑的喉咙"的"歌唱"中。
"歌唱"也不是轻柔空灵的,而是无比凝重深沉。
因为祖国那"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惨遭蹂躏,面临沦亡。
最后,诗人以小鸟之死,把诗情升华到顶点,而死后也要与祖国的土地浑融合一,则是诗人赤诚之心的真实写照。
赏析二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一首爱国诗歌,表现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该诗的参考赏析:
1. 从标题入手。
诗歌的标题《我爱这土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恋之情,同时也蕴含了诗歌主旨。
2. 诗歌结构。
该诗是一首五律诗,诗歌共有20句,每句五个字,节奏清晰、朗朗上口。
3. 诗歌主旨。
作者通过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和热情的人民,表现了自己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和对国家强大的信念,同时也呼唤全体国人要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祖国。
4. 诗歌表现手法。
艾青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雄鹰展翅,龙虎飞舞”、“红旗招展,茫茫大地”、“忍辱负重,创造奇迹”等,通过具象化的手法突出了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奋斗精神。
5. 诗歌情感表达。
艾青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来表达对祖国的深深感情,如“眼中不容沙文败类,手中握紧复兴的火炬,心中承
载民族的重托,我爱这土地,爱这里的日出日落”等,诗中充
满着爱国激情和企盼国家强盛的情感。
6. 诗歌历史背景。
该诗创作于抗日战争中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危难之中,国土遭受侵袭,人民生活艰苦。
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信仰,呼吁国人要坚持战斗,共同铸就美好的祖国。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以朴素而真挚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深情厚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诗的开头,诗人将自己假设为一只鸟,一只哪怕喉咙嘶哑也要歌唱土地的鸟。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诗人那炽热的情感。
鸟通常是自由、灵动的象征,但在这里,这只鸟却因对土地的热爱而甘愿承受痛苦,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种反差更加凸显出诗人情感的深沉和坚定。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诗人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的描绘,展现了祖国大地所遭受的苦难和磨难。
暴风雨打击着土地,象征着祖国遭受的侵略和蹂躏;汹涌的悲愤的河流,仿佛是人民心中压抑的愤怒和痛苦;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暗示着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从未停止。
这一系列的意象,生动地勾勒出了那个充满苦难和悲愤的时代背景。
然而,在这黑暗和痛苦之中,诗人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看到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黎明象征着希望和光明,它是诗人心中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诗人依然坚信祖国终有迎来光明的一天。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诗体现了诗人愿与土地融为一体,生死相依的决心。
这种彻底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是至死不渝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直抒胸臆,自问自答,将内心深处对祖国土地的热爱毫无掩饰地展现出来。
那饱含泪水的双眼,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太过深沉,以至于所有的痛苦、悲愤、希望都化作了泪水。
从诗歌的语言上来看,艾青摒弃了华丽的辞藻,采用了朴素、平实的语言。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展开了一系列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抒发。
诗的开头,诗人把自己假设为一只鸟,这一独特的视角令人眼前一亮。
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俯瞰着大地,能更直观地感受这片土地的一切。
而这只鸟哪怕“嘶哑了喉咙”,也要歌唱,这种执着和坚定,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那股强烈的情感力量。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在这里,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如“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描绘出了祖国当时所遭受的苦难和人民的悲愤。
而“无比温柔的黎明”则象征着希望和光明,是诗人心中对祖国未来的期待。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痛苦,以及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哪怕是生命,死后也要与祖国的土地融为一体。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那饱含泪水的双眼,是因为对祖国的爱太过深沉。
这种直白而强烈的情感表达,没有丝毫的掩饰和做作,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诗人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从语言上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深情。
艾青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贴近大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方面分析,虽然不像传统诗歌那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但整首诗在节奏上却有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比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读起来有一种舒缓而坚定的节奏,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得益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事历史的“综合”任务。
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优质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向: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发展向上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处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
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运用土地和太阳意象最好的两首诗是《我爱这土地》和《黎明的通知》,下面分别进行赏析。
我爱这土地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意象即意境。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
强烈的对比,映射执著的爱。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是作者在开头留给我们的悬念。
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至此上面的悬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需要指出,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是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
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这首诗可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朴实意象凝聚深爱,悲怆诗句道出真情。
黎明的通知艾青是我国当代诗坛上有深刻影响的诗人,他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写的《黎明的通知》是诗歌园地上的佳卉奇葩,在广大读者心里刻着久远而常新的记忆。
全诗热情地歌颂了光明、幸福的象征——黎明,抒发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它不仅给人以情的感染,而诗中的“我”就是黎明。
在诗人的笔下,黎明是一个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的美好的艺术形象。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城市和乡村“沉浸在苦难里”。
在这漆黑的夜里,广大人民渴望着黎明的到来,盼望着自由、幸福和解放,他们虔诚地“您是天边”眼睛被“渴望所灼痛”。
诗人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大地,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怀着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强信心,代表黎明发出了通知。
作品一开头,黎明便以无比激动地心情,含着欢乐的泪花,呼唤诗人赶快起来通知人类,报告黎明即将到来的消息: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着波涛的海上来人们常说写诗作文开头最难,在这里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纯净优美的文字进行了生动地描绘,一下子把黎明到来之前的壮阔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嫩绿的小草,晶莹的露珠,启明星在天空闪烁,广阔的大海波涛翻腾。
这种传神的描写,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中,仿佛诗人看到火红的黎明踏着大海的层层波涛,冲破黑夜想我们飞奔而来,它犹如花枝招展的姑娘,迈着轻快的舞步笑着唱着跑向田间,又像健壮的小伙子挥动手臂呼喊着奔向层林,奔向深山,它来到哪里,哪里就光明照大地,山岗凝翠色,春风阵阵。
在这里,诗人避开妇女饭的议论,从黎明这个司空见惯的自然景物中独具慧眼地提炼出抗日即胜利、光明的中国即将出现这一闪光的思想,并成功地熔铸到使得艺术形象中,朴实的诗句蕴含着作者的爱和恨,美好的画面显露出了作者的信心与希望,使读者触摸到诗人盼望黎明的激跳的脉搏,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热烈向往。
在描绘黎明的前奏之后,黎明向城市、乡村各个阶层的人们,向“一切的不幸者”,向“一切爱生活的人”发出了普通而恳切的号召,号召他们以欢乐的心情,以战斗的姿态去迎接新的生活。
在这里,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对人们迎接黎明的景象进行了广泛的描写。
作者在用“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打开所有的门来欢迎”作概括的描写后,从容不迫地推出一个个电影特写镜头细致而具体地描写了人们欢迎黎明的情形。
接着,作者的笔锋转向对各种人迎接黎明的神态描写上。
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起来了,他们舒活筋骨,抖擞精神,用双手去拥抱日日夜夜盼望的黎明,迎接祖国的新生。
奇特的想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诗人甚至联想到歌唱家放开了歌喉,用“草与露水所渗合的声音”唱起了还清解放的胜利之歌,舞蹈家披上了“白雾的晨衣”翩翩起舞。
诗人饱蘸笔墨,恣意发挥,多方面开拓,把眼前景和胸中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便诗的感情更加深沉,利益更加高远,把渴望光明、渴望美好新生活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的最后,黎明再一次恳请诗人赶快通知人类: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我将给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辉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来了这首诗的结尾,如洪钟震地。
作者指出:“夜已快完了”,金色的黎明再胸肌最后一声鸣叫的时候就要到来,这既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有力宣判,对光明的深情呼唤,也是向广大人民发出的战斗号召。
简洁的结尾,创造出了寓意深邃、发人联想的艺术意境,使作品富有一股内在的感情冲击力。
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
爱情曾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
”又说:“并不是没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
”《黎明的通知》就是诗人“通过自己的心”写出的诗。
当时,作者在延安,同边区人民一起过着战斗生活,人民热爱新生活和英勇斗争的精神,给他以积极的影响,使他更加热爱光明,更加坚定了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因而他才如此准确生动、如此深刻有力地用自己的“由衷之言”说出了人民的心声,写出了高亢、激越、欢快的诗篇。
为了表达这种真情,诗人把个人之情同时代之情,灵魂的声音同人民的声音融为一体,通过自己独特的真实的感受,巧用拟人化手法,运用含情的画笔,写景抒情,寄托怀抱。
始终没有任何的直接说教,而是把盼望黎明的感情溶入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之中,寓深刻的思想意义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创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美好愿望,激起读者对光明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并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黎明的通知》的语言像徒弟一样淳朴、像麦苗一样青新,诗中没有雕章琢句的痕迹,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富有启示性。
诗人尽可能地用人们的口语,但又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明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和感情。
诗中用“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形象地描绘了黎明时的动静,从“门”和“窗”,使人自然地联想到光明和出路。
“打开那糊有花纸的窗子”,“打开那贴着春联的门”,以“花纸”和“春联”形容门和窗,不仅把黎明的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喜气洋洋的气氛。
优美的诗意和朴素的语言结合在一起,诗人反复咀嚼,余味久在。
这首诗么有特意追求形式和音韵的美,表面看来是“散文化”了,其实诗人胸膛跳动的则是一颗真正的诗心,具有诗的内核。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复铺陈,层层递进,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
虽然没有韵脚,但节奏鲜明,使人读之朗朗上口,有珠走泉流之妙,从情绪、语言到节奏构成了诗的内在旋律,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