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2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8单元第54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唐后期实行“两税法〞,地方官府将过去的税收工程合并为一总 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每年分夏、秋 两次征收。明代实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 条,合并征收银两。清代,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 银〞
——摘编自?中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问题1]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特点。 [提示1]特点:税收工程逐渐简化;征收标准逐渐由人丁向土地、财 产转变;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 [问题2]根据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影响。 [提示2]影响: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来源;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 担;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开展;有助于人口的增长;减轻了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四)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1.明朝的赋役制度 (1)明初两税: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 ___米__麦___实物。 (2)金花银:正统年间,江南局部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 银〞。
(3)一条鞭法: ①背景:明朝后期,随着____商__品__经__济__的开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 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折成___银__两___,统一征收。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拓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的背景和影响 1.背景:专制统治强化,官场腐败,社会矛盾锋利。土地兼并严 重,出现财政危机。商品经济开展,白银流通量增加。
2.影响 (1)积极:①简化征收手续,有效防止官员腐败。②减轻了农民的负 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③徭役征银的方法 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 动力,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由于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开展 和局部农产品的商品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④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 收入。⑤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2)消极:没有解决明朝存在的根本问题,出现伤民现象。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1)

材料:所谓“摊丁入亩”,就是将历代相沿。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摊丁入亩制度 的实行,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失地和无地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摆 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赋税负担,摊丁入亩制度一定 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当时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 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 “被征税”担心的消失,直接改变了古人的生育观念,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 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 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均田制:政府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和无主荒地按性别、年龄分给农民耕作。这些 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 3.内容: (1)废除许多苛捐杂税 (2)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3)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4)定期服役
16.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概念解释
❖ 赋税是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 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 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 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
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 经济的发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成为定时,以唐朝两税法为标志。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如唐朝的租庸调制。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到简化单一,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对商品征收重税。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秦代的均田制,再到汉代的租调制,到唐代的两税法,详尽地展现了中国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国赋税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提炼历史规律的能力。
3. 通过对赋税制度的演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赋税制度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难点:各个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背景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书籍、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短片,引发学生对赋税制度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中国赋税制度从西周到唐代的演变过程,详细讲解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原因。
3. 例题讲解:以历代赋税制度的改革为例,分析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一些关于中国赋税制度的问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某个时期的赋税制度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西周:井田制汉代:租调制唐代:两税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中国赋税制度从西周到唐代的演变过程。
答案: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汉代改为租调制,唐代实行两税法。
2. 请分析导致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原因。
答案: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调整等。
3. 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
答案: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赋税制度的演变反映了这种不平衡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短片、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但在讲解例题时,可以更加详细地分析各个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背景及其影响,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课件

【要点总结】改订新约运动的评价 (1)积极性。 ①收回了关税收支的保管权,关税收入有明显增加。 ②通过改订新约,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2)局限性。 ①改订新约的过程中对日本妥协让步较多,从而损害了本民族的 利益。 ②在威海卫续租等问题上未坚持自己的严正立场,海关总税务司 仍受洋人控制。 ③改订新约运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外交涉中的不平等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___海__关_____
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现 1985 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 代 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 __法__制__化____建设
探究点一 唐宋时期的赋税制度 材料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
法的实施,一举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 的比例顿然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 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 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知识拓展】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一是把田赋和繁杂 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二是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 又依照田亩征收;三是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田赋, 除政府必需的米麦仍然交实物外,其余以白银折纳;徭役,一律实行银 差。这就肯定了货币在赋税征收中的主导地位。
思考 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提示]从征税标准、赋税形式、征收时间等方面分析。 【答案】演变及发展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 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人头税;赋税形式由实物形式逐渐向货币形式演 变;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赋 役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演变。
高中历史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2)局限性 ①土地兼并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 担更加沉重。 ③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 治危机。
3.宋朝 (1)征收两税,但__附__加__税___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__募__役__法___。 4.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 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__科__差___”。
史料探究•释疑难
探究主题: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 农 , 据 以 征 收 赋 税 、 调 发 力 役 , 成 为 国 家 发 展 的 重 要 基 础 。 公 元 780 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 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 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 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 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 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
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 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 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等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 代赋税征收的特点。 提示1:特点:两税法实施之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 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 以征收货币为主。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c.实质: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 d.影响: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促进 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 开端。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基础: 土地制度变化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奴隶社会:税制改革 1.西周的贡赋制度 西周分封制下贡赋制度——诸侯的义务:缴纳贡赋;为王室 服役。
中国近代关税制度的发展 自主—丧失—收回—发展完善
关税发展历程
1.关税自主:鸦片战争前。 2.权益丧失:《南京条约》及附件中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 遇等中国失去自主调整关税能力,海关大权长期被列强把持。
3.收回: (1)1927年,国民政府关税自主; (2)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主要 内容之一; (3)1928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制定税率
明朝
初期,夏税、秋粮,江南地区“金花银”;后期,张居正“一条 鞭法”
内容:赋役合并,即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合并 征收;将以前按户、丁征收的徭役摊入田亩(各地摊法不一);田赋和 徭役都折成银两征收。 影响: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僚隐田逃税;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使货币地租的产 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
内容: ①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按田亩征收地税,资产征收 户税;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地位: 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 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 大变革和进步。 标准: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影响 ①利: a.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固定时间征收,使政府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②弊: a.土地兼并严重; b.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沉重, 阶级矛盾尖锐。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课件第五单元+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标定位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的田赋、人头税和 徭役;隋朝的租调役;唐朝的租庸调制、两税法;宋 朝的募役法;元朝的“科差”;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 的“摊丁入亩” 2.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古代中国 的关税、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及收回关税 自主权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税;近代中国 个人所得税的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 的概况
清政府的权力 结构发生重大 变化;加速了 中国的半殖民 地化进程
历程 条约
内容
影响
进一步便利了外国商品
内地 税的
1895 年 《马关条
规定日本商品运
销中国内地,免
在中国的倾销,一定程度 上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
取消 约》等 收内地税
的发展
(2)近代以来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①先进人士的提倡:马建忠主张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之后,郑 观应、张謇、孙中山等人纷纷主张收回关税自主权和海关行 政管理权。 ②民众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5年掀 起的关税自主运动等均强烈要求收回关税自主权。
答案:C
探究点二 近代以来中国关税自主权的逐渐丧失与收回
史料实证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国商人在中国通 商口岸经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 例”。从此以后,直到1931年国民政府从帝国主义国家取得形 式上的关税自主权为止,中国的海关税则,非经帝国主义国家 一致同意,不得更改。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同意“海关聘用英、 法、美三国人员帮办税务”,中国海关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19世纪70年代后,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呼声渐起。如郑观应提
3.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 (1)宋朝: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 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 ①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 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②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 银两。
【统编课件】余冬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统编课件】余冬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内容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封建社会的税制改革、以及现代税收体系的发展历程。
我们将深入研究各时期的税制特点、历史背景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中国赋税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明确各个时期税制的主要特点。
2. 分析赋税制度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认识到税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现代税收制度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税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现代税收体系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特点;税制演变的历史脉络;税制改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历史图片、税制演变时间线图表。
2. 学具:学习笔记、历史资料、讨论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税收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对税收制度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时期税收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
汇报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 讲解:结合PPT,详细讲解中国赋税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以井田制、初税亩为例,分析其特点。
封建社会税制改革:介绍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等。
现代税收体系:阐述新中国成立后的税制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税收政策。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使学生理解税制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时间线:以时间线为主线,展示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2. 关键词:标注各时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2. 答案示例:以井田制为例,阐述其保障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税制演变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