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竞赛知识系统整理
高考物理竞赛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竞赛知识点总结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不仅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物理竞赛的知识点对于取得优异的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高考物理竞赛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力学1. 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表明,一个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该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F=ma是力学问题中最基本的计算公式。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认为,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那么该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了力的作用和反作用,即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3. 斜面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当物块与斜面接触时,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可以分解为垂直向下的分量和平行于斜面的摩擦力,其中摩擦力可以用来计算物块是否会滑动。
4. 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通过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来计算。
功则是力对于物体运动所作的功率,在计算功时需要考虑力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关系。
5. 机械能守恒:当物体只受重力和弹力两种力作用时,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表示,在这两种力作用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二、电学1. 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可以用欧姆定律I=U/R来计算。
电压则是单位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电势能。
2. 电阻和电功率:电阻的大小可以决定电流的大小,其单位为欧姆,可以通过欧姆定律来计算。
电功率则是电流通过电阻时所消耗的能量。
P=UI是计算电功率的公式。
3. 并联和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而总电阻可以通过平行电阻公式来计算。
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个电阻电压之和,而总电阻可以通过串联电阻公式来计算。
4. 电场和电势:电场是由电荷带来的力的作用区域,单位是牛顿/库仑。
电势则表示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电势能,单位是伏特。
高中物理竞赛知识点

高中物理竞赛知识点摘要:在高中物理竞赛中,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点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物理竞赛中常见的知识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准备和应对物理竞赛。
一、力学1.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 运动学: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力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作用力、质量、重力、摩擦力、弹力、弹性势能、动能、功和功率等。
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计算,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如斜面运动、谐振运动等。
5. 天体运动:了解行星运动和开普勒定律,理解宇宙中的引力作用。
二、热学1. 温度和热量:热学基本概念,包括温度、热量、热平衡、比热容等。
2. 热传导和传热: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和计算,了解传热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3.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可逆过程、熵增原理)等。
4. 热力学循环和功率:热力学循环的工作原理与效率计算,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电磁学1. 电荷和电场:电荷的性质和基本单位,电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电位差和电势:电场中两点之间的电位差和电势差的概念和计算。
3. 电流和电阻: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欧姆定律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4. 电路分析和电路图:串联、并联、混联电路的分析,理解电路图的符号和组成。
5. 磁场和电磁感应:磁场的产生和性质,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
四、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的基本规律与计算方法,了解光的折射定律和斯涅尔定律。
2.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和镜面成像的基本原理。
3. 光的干涉与衍射:理解干涉和衍射的基本概念和现象,了解杨氏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基本原理。
高中物理竞赛-动力学知识要点分析

高中物理竞赛—动力学知识要点分析一、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第一定律有它独立的地位。
它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运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加速度为零时的特殊情况”的说法是错误的,它掩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独立地位。
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但二者不是一回事。
牛顿第一定律谈的是物体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不受任何外力时)将做什么运动,是一种理想情况,而惯性谈的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处于一切运动状态下的物体都有惯性,物体不受外力时,惯性的表现是它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它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即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
此时,惯性的表现是物体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说,物体惯性的表现是物体的速度改变需要时间。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2)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a m F =∑牛顿第二定律反映了加速度跟合外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写成m F a ∑=更为准确。
不能将公式a m F=∑理解为:物体所受合外力跟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正比,而公式a F m ∑=的物理意义是:对于同一物体,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其比值保持为某一特定值,这比值反映了该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
力与加速度相连系而不是同速度相连系。
从公式at v v +=0可以看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即时速度,同初速度、外力和外力的作用时间都有关。
物体的速度方向不一定同所受合外力方向一致,只有速度的变化量(矢量差)的方向才同合外力方向一致。
牛顿第二定律反映了外力的瞬时作用效果。
物体所受合外力一旦发生变化,加速度立即发生相应的变化。
高中物理竞赛知识点

高中物理竞赛知识点
以下是满足你要求的 6 条关于高中物理竞赛知识点:
1. 嘿,力的合成与分解呀,这可太有意思了!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几个力拼在一起或者拆开。
比如说你拉着一个箱子往前走,地面的摩擦力往后拽,这不就是力在相互作用嘛!力的合成与分解能让你清楚知道到底哪个力更厉害呢!
2. 动能定理哇,那可真是个宝!它就好像是一个能量的大管家。
好比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动能就是靠发动机提供的动力转化来的,动能定理就能算出这中间的能量变化,神奇吧!
3. 万有引力定律呢,简直就是宇宙的秘密钥匙!想象一下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这都是万有引力在起作用呀。
就像我们离不开地球的引力一样,万物都被万有引力牵着呢!
4. 楞次定律呀,这就像是个有点调皮的守门员!当电流想变化的时候,它总要出来阻止一下。
比如说通电螺线管,电流变化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就会根据楞次定律来变化,多有趣呀!
5. 匀强电场,这可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呢!就好像是一个力量均匀分布的场地。
你看那些平行板电容器里的电场,均匀得很呢。
在里面带电粒子的运动可都得遵循它的规则哦!
6. 光的折射,哇哦,简直太神奇啦!就像光线在跟我们玩魔术。
把一根铅笔插进水里,看起来就好像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搞的鬼呀。
难道你不想深入探究它的奥秘吗?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高中物理竞赛知识点真的是充满了魅力和趣味,能让我们感受到物理世界的奇妙,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高中物理竞赛的知识与分类

高中物理竞赛的知识与分类物理竞赛需要哪些知识?物理竞赛力学部分需要哪些数学?首先,为了理解力学一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变加速直线运动,对于一元函数的简单微积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主要集中在多项式函数的求导和积分上,实际操作起来十分容易。
此后,当运动范围被拓展到二维,运动形式成为曲线时,矢量代数、解析几何、参数方程、斜率、曲率半径等数学概念被融入到物理模型中,用来理解抛体、圆周、一般曲线运动。
这时微积分的应用也被拓展到更为复杂的函数范围,例如三角函数。
随着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的引入,我们逐渐意识到光理解运动是不够的,运动背后的机理——力的作用,以及力的效果,才是我们要研究的。
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引入,实际上反映了力在时空的积累效果,而牛顿方程本身,也是物理学家特别喜欢的形式——微分方程。
对于矢量和微积分更综合的运用体现在一种伴随物理学发展史的特殊运动形式——简谐振动当中。
而振动在介质当中的扩散效应——波动,又引出了波动方程、波函数这一时空函数的概念。
总结下来,力学部分所需要的数学是一元函数的微积分、矢量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对二元函数的运用。
物理竞赛热学部分需要哪些数学?虽然高中热学部分涉及气体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比较容易,一般不需要微积分,但如果深入学习,热力学过程、各种态函数(内能、熵)、热力学第二定律,那么由于热力学体系变量多,适当的偏微分基础知识是必要的。
热力学是宏观的理论,而其背后有着分子动理论作为基础,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对大量粒子系统的统计来实现的,因此,概率统计的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总结下来,热学部分所需要的数学是简单的偏微分和概率统计。
物理竞赛电磁学部分需要哪些数学?依照往年的经验,电磁学是最容易让高考学生放弃物理、竞赛学生放弃物理竞赛的困难内容。
原因是因为数学不到位,非但理解不了场的概念,而且容易产生记忆模型和公式,套例题做习题的固有思维模式,最终对于电磁学可谓是“一点没学会”!从静电场开始,如果仅仅按高中的要求来学习,对于场的理解是空洞的,仅仅是唯像的概念,对于电场线、电势、静电平衡、介质极化等概念无法做到深入掌握,那就更别提解答赛题了。
高中物理竞赛讲义(超级完整版)(1)

最新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完整版)目录最新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完整版) (1)第0部分绪言 (5)一、高中物理奥赛概况 (5)二、知识体系 (5)第一部分力&物体的平衡 (6)第一讲力的处理 (6)第二讲物体的平衡 (8)第三讲习题课 (9)第四讲摩擦角及其它 (13)第二部分牛顿运动定律 (15)第一讲牛顿三定律 (16)第二讲牛顿定律的应用 (16)第二讲配套例题选讲 (24)第三部分运动学 (24)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24)第二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 (26)第四部分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28)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28)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30)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38)第五部分动量和能量 (38)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38)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40)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53)第六部分振动和波 (53)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53)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57)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66)第七部分热学 (66)一、分子动理论 (66)二、热现象和基本热力学定律 (68)三、理想气体 (70)四、相变 (77)五、固体和液体 (80)第八部分静电场 (81)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81)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84)第九部分稳恒电流 (95)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95)第二讲重要模型和专题 (98)第十部分磁场 (107)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107)第二讲典型例题解析 (111)第十一部分电磁感应 (117)第一讲、基本定律 (117)第二讲感生电动势 (120)第三讲自感、互感及其它 (124)第十二部分量子论 (127)第一节黑体辐射 (127)第二节光电效应 (130)第三节波粒二象性 (136)第四节测不准关系 (140)第0部分绪言一、高中物理奥赛概况1、国际(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 简称IPhO)① 1967年第一届,(波兰)华沙,只有五国参加。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讲义-第6篇-角动量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讲义第6篇 角动量【知识梳理】 1.力矩(1)力对轴的力矩 力矩=力×力臂(2)力对参考点的力矩 M r F =⨯从参考点指向力的作用点的矢量r 与作用力F 的矢积。
大小 sin M Fr α=;方向 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
2.角动量为了描述质点相对某一参考点的运动,可仿照力矩的定义引入动量矩的概念。
从给定的参考点指向质点的矢量和质点动量的矢积称为质点对于参考点的的动量矩。
L r p =⨯,大小 sin L pr θ=,方向 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
动量矩又称角动量。
角动量是矢量,方向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
3.冲量矩仿照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叫冲量,引入冲量矩的概念。
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Mt叫做冲量矩。
4.质点角动量定理质点对任参考点的角动量的增量等于外力的冲量矩。
21M t L L ⋅∆=- 。
质点对参考点的角动量的时间变化率等于外力对该点的力矩。
L M t∆=∆。
5.角动量守恒定律当质点所受外力对固定参考点(简称定点)的力矩为零时,质点对该点的角动量守恒。
6.转动惯量 在经典力学中,转动惯量(又称质量惯性矩,简称惯距)通常以I 或J 表示,SI 单位为kg·m 2。
对于一个质点,I =mr 2,其中m 是其质量,r 是质点和转轴的垂直距离。
转动惯量在转动中的角色相当于平动中的质量,可形式地理解为一个物体对于旋转运动的惯性,用于建立角动量、角速度、力矩和角加速度等数个量之间的关系。
7.描述平动与描述转动的相关物理量对照平动转动质量m转动惯量I=∑Δm i r i2速度v=Δx/Δt角速度ω=Δθ/Δt = v/r加速度a=Δv/Δt角加速度β=Δω/Δt = aτ/r动量p=m v角动量(动量矩)L=Iω = Σm i r i2力F力矩M = Fr sinθ牛顿第二定律F=ma刚体定轴转动定律M=Iβ冲量Ft冲量矩Mt动量定理Ft=Δp角动量定理Mt=ΔL动量守恒条件F=0 角动量守恒条件M=0平动动能m v2/2 转动动能Iω2/2【例题选讲】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自由落下,某时刻具有速度v,此时小球与图中的A、B、C三点恰好位于某长方形四个顶点,且小球与A、C点的距离分别为l1、l2。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考纲(绝对完整)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2006年2月修订版。
一、理论基础力学1、运动学参照系。
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
相对速度。
矢量和标量。
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矢量的标积和矢积匀速及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
运动的合成。
抛体运动。
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2、牛顿运动定律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
惯性参照系的概念。
摩擦力。
弹性力。
胡克定律。
惯性力的概念。
万有引力定律。
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
开普勒定律。
行星和人造卫星的运动。
3、物体的平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力矩刚体的平衡。
重心。
物体平衡的种类。
4、动量冲量。
动量。
质点与质点组的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反冲运动及火箭。
5、冲量距角动量。
质点与质点组的角动量定理(不引入转动惯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
6、机械能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
引力势能。
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
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恢复系数。
7、流体静力学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8、振动简揩振动[ x=Acos(ωt α)]。
振幅。
频率和周期。
位相。
振动的图象。
参考圆。
振动的速度υ=-Asin(ωt α)]和加速度。
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简谐振动的能量。
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阻尼振动。
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9、波和声横波和纵波。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波的图象。
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y= Acos(t-x/v)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驻波,声波。
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
声音的共鸣。
乐音和噪声。
多普勒效应。
热学1、分子动理论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
布朗运动。
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
物体的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4、气体的性质热力学温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知识整理知识点睛 一.惯性力先思考一个问题:设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放在一小车光滑的水平面上,平面上除小球(小球的线度远远小于小车的横向线度)之外别无他物,即小球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
然后突然使小车向右对地作加速运动,这时小球将如何运动呢?地面上的观察者认为:小球将静止在原地,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车上的观察者觉得:小球以-a s 相对于小车作加速运动;我们假设车上的人熟知牛顿定律,尤其对加速度一定是由力引起的印象至深,以致在任何场合下,他都强烈地要求保留这一认知,于是车上的人说:小球之所以对小车有 -a s 的加速度,是因为受到了一个指向左方的作用力,且力的大小为 - ma s ;但他同时又熟知,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小球在水平方向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物理上把这个力命名为惯性力。
惯性力的理解 :(1) 惯性力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没有反作用。
(2)惯性力的大小等于研究对象的质量m 与非惯性系的加速度a s 的乘积,而方向与 a s 相反,即sa m f -=*(3)我们把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叫惯性系,不成立的叫非惯性系,设一个参考系相对绝对空间加速度为a s ,物体受相对此参考系加速度为a',牛顿定律可以写成:a m f F '=+*其中F 为物理受的“真实的力”,f*为惯性力,是个“假力”。
(4)如果研究对象是刚体,则惯性力等效作用点在质心处,说明:关于真假力,绝对空间之类的概念很诡异,这样说牛顿力学在逻辑上都是显得很不严密。
所以质疑和争论的人比较多。
不过笔者建议初学的时候不必较真,要能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个问题,既需要很广的物理知识面,也需要很强的物理思维能力。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培养出爱因斯坦2.0版本的概率很低(因为现有的迷惑都被1.0版本解决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的同学会逐渐对力的概念,空间的概念清晰起来,脑子里就不会有那么多低营养的疑问了。
极其不建议想不明白这问题的同学Baidu 这个问题,网上的讨论文章倒是极其多,不过基本都是民哲们的梦呓,很容易对不懂的人产生误导。
二.惯性力的具体表现(选讲) 1.作直线加速运动的非惯性系中的惯性力这时惯性力仅与牵连运动有关,即仅与非惯性系相对于惯性系的加速度有关。
惯性力将具有与恒定重力相类似的特性,即与惯性质量正比。
记为:sa m f -=*2.做圆周运动的非惯性系中的惯性力这时候的惯性力可分为离心力以及科里奥利力:1)离心力为背向圆心的一个力:r m f 2ω=*2)科里奥利力概念比较麻烦(竞赛复赛阶段还考不到),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大家只要了解当物体相对转动参考系有相对运动时必须考虑科里奥利力就行了。
计算公式如下:ω⨯=*相vmfk2这是个叉积式。
总的来说惯性力可以用万有引力去等效,其本质都是引力场作用,“施力物体”都可以当成整个宇宙(还好不是上帝)。
所以我们在地球上上随着地球自转的时候,来自宇宙中遥远的群星正把我们往外拉(离心力),结果导致我们对地面压力比地球对我们的引力小了不少。
不过南北极极点的人受这种群星的引力就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观点比较雷人,很多人听到后感觉很痛苦,感觉完全不符合逻辑。
其实只要摒弃物体间的相互与运动状态无关的惯性思维就会舒服多了。
当我们相对于某个天体静止时,天体对我们的引力与我们现对运动时不一样。
这个理解可以类比电磁学里洛伦兹力与静电力,它们都产生于电荷间但不同的原因在于前者有相对运动。
当两个物体间有相互作用的时候,它们是通过一种物质实现这种作用的,这种物质就是我们看不见但可以检测到的“场”,场力的特点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有关。
实际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场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在阿根廷附近马尔维纳斯岛的洋面上进行了一次大战。
当德国军舰位于英国军舰北方大约7km时,英舰炮手瞄准德舰开炮,炮弹全都落在德舰的左侧大约100多米以外的地方,也是由于神奇的惯性力的作用造成的。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炮弹飞到目标位置时,德国人的舰船已经随着地球的自转跑到新的地方去了)学习物理学我们应该可以意识到,这世上任何的事情没有绝对正确的解释,只有相对来说适用范围大,精确度高的解释。
学而思的物理课程在教学上一直强调两条:1.讲到任何一个点,尽量在同学能接受的情况下,从这个点出发,给出将来大家要会继续学习的物理体系的框架,避免那种”学习物理就是下一个老师否定上一个老师”的痛苦。
2.加强物理思想对我们同学思维习惯,认识方式的塑造,可能的话,甚至对人生观世界观加以引导。
做到学懂物理的人不会被各种迷信,各种哲学,各种“思想”,各种“主义”所蛊惑,学懂物理的同学进了清华北大也不自杀,不出家。
学懂物理的人对待任何事情抱着研究归纳的心态,眼光去面对,以惯有的,高超的类比能力,思维迁移能力,总结能力去做人生道路上的任何事情。
问题分类详解3.“分离”问题观察思考:弹跳器是很多运动爱好者喜欢的运动,如图所示,人通过向下踩踏板,在弹簧缩短的过程中,人受到向上的力,就把弹跳器从地面上拉起来了。
粗略一想“道理”确实不难,不过对现象能做出定量的描述才是关键,比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大炮,但是弹道学却让欧洲人的炮兵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国(火炮确实是中国人发明的)。
我们的问题是,人是什么时候脱离踏板往上“飞出”,以至于把弹跳器拉离地面的?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忽略与力学无关的细节,把问题描述成以下原理图,这个过程叫物理建模。
不妨把人用物块代表,质量设为M,弹簧质量忽略,踏板质量设为m,在人脱离踏板前,不考虑人的手对弹跳器的力,当人离开踏板后,人再对通过手向上拉弹跳器,使之离开地面。
问题是:在弹簧回复的过程中,踏板带着人向上运动,当弹簧恢复到什么程度人会离开踏板?人离开踏板前人与踏板运动细节如何?解析:显然分离时人的加速度几乎与踏板仍然一样,隔离人,此时人加速度为g,说明踏板也是这个值,人和踏板相互作用力N=0,隔离踏板知其受合力等于其重力,所以是在弹簧原长处分离。
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惯性力去解决。
讲解的时候不妨多对熟知的结论(用向上的力拉地面上箱子,拉力等于重力时箱子离开地面)适用范围作出描述,并把这个问题向着原有情景类比,训练学生类比能力。
二.“轻物”动力学分析 反思:“轻”是物理习题中经常描述的词,指的的质量忽略不计的物体,这类物体动力特点很容易通过思考发现。
大家先不放思考一下:当我们用一根轻绳拉一个物体加速前进时,为什么我们对绳子的拉力等于绳子对物体的拉力?只能用牛顿定律去解释,而不能用力具有传递性之类的理论. 总结是:“轻”物体在动力学中的行为特征是 1.受的力以及力矩的特点: 2.运动特点:牛顿运动定律定理对流体静力学规律的拓展 流体力学是最古老的物理学之一,也是物理上在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物理学之一。
在流体中使用牛顿运动定律比较复杂,比较容易想到的是取一小片质点为对象,受力分析,这个方法能处理一些不考虑压缩,静态的流体问题。
复杂的情况,我们以后会逐步在各章介绍一些。
由于在工业上的应用广泛,流体力学发展成了一门体系庞大的,模型与方程众多的独立学科。
大学的物理系的同学也不会太深入学习。
一般来说,具有物理能力的人不太了解流体力学的应用体系,熟悉方程的人又普遍缺乏物理的思维能力。
可以说,这方面我国的理论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年我国在某些技术上有了些进步,但是理论上的差距才是真正是级别性的差距,因为不是所有的公式都会公开发表的,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同学将来去突破。
有个两个简单的原理要先交代一下:1:对每一个流体质元,其现对周围流体静止时受到的力都垂直与接触面,这是由于流体之间无静摩擦的原因,可以看当成流体的定义。
2:对无穷小质元,忽略质量力(重力与惯性力)后各个面的压强处处一样,这个证明很容易用微元法实现,这里就不证明了。
这个原理其实就是帕斯卡原理,但是初中课本上表述的帕斯卡原理完全无法在负责情况下应用,这里提醒大家不要用“液体能传递压强之类”的朴素理论分析问题。
知识点睛恒力作用下匀变速运动动力学分析思路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两类:(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分析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J20战斗机风动实验 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他讲的是什么)海啸动力学问题的处理方法:(1)正确的受力分析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求解力学问题的关键,也是学好力学的基础. (2)受力分析的依据① 力的产生条件是否存在,是受力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② 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受力情况是不可忽视的.③ 由牛顿第三定律(力的相互性)出发,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化难为易.解题思路(1)由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的一般方法和步骤.① 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② 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③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④ 结合给定的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 (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解决第一类问题的逆过程,具体步骤跟上面所讲的相似,但需特别注意:①由运动学规律求加速度,要特别注意加速度的方向,从而确定合力的方向,不能将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混淆.②题目中求的力可能是合力,也可能是某一特定的作用力.即使是后一种情况,也必须先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再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求分力.知识点睛 一.概念引入 1.动量⑴ 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p mv =.⑵ 动量表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两个物体的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同.2.动量的变化量 ①0t p p p ∆=-.②动量的变化量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与合外力冲量的方向相同,跟动量的方向无关. ③求动量变化量的方法:021t p p p mv mv ∆=-=-,p Ft ∆= 3.冲量⑴ 定义: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I Ft =.⑵ 冲量表示力在一段时间内的累积作用效果,是矢量,其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如果在作用时间内力的方向不变,冲量的方向就和力的方向相同.动力学第一类基本问题物体的受力情况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a 运动学公式 物体的运动情况动力学第二类基本问题基本公式流程图为: Fa0v t xF ma =合020220021222t t t t v v at x v t at v v ax v v x v v t =+=+-=+===⑶ 求冲量的方法:I Ft =(适用于求恒力的冲量);I p =∆(适用于恒力和变力). 二.动量定理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这个物体动量的变化量.(')I Ft p p m v v '==-=-合三.知识理解1.动量变化p ∆:不指动量大小的变化,仍然必须用矢量计算,这个量是衡量动量大小方向总变化的一个物理量,大部分时候我们会把复杂的动量变化分解到几个独立的方向上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