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看励志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合集下载

《放牛班的春天》教师观后感作文5篇

《放牛班的春天》教师观后感作文5篇

《放牛班的春天》教师观后感作文5篇纵观全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充满人性关怀和美妙音乐的电影,融合孩子们的深沉而真挚的合唱,不仅触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也为电影注入了新的思考方向。

可以说,《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算得上是法国电影史上的一部极为优秀的启发性作品。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放牛班的春天》教师观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放牛班的春天》教师观后感作文(1)看了《放牛班的春天》后,我的感触很大。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人过中年的马修是“池塘畔底”这所少管所的代课教师。

人生似乎在这个地方更没了期望。

暴戾的校长、冷漠的教师、阴森的大门、调皮的无可救药的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也犯错不断。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人过中年的马修是“池塘畔底”这所少管所的代课教师。

人生似乎在这个地方更没了期望。

暴戾的校长、冷漠的教师、阴森的大门、调皮的无可救药的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也犯错不断。

马修的第一节课就因为同学的吵闹而得到了校长的咆哮。

同学不细心打上了心地善良的麦神父。

因为马修独特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第一次做错了事不被体罚,第一次明白做错了事能够用负职责的方式弥补。

他为了他们一次次打破自我的底线,又一次,马修突然发现怎群孩子很喜欢唱歌,马修为孩子们组建了一个音乐团,其中马修发现莫翰奇对音乐很有天赋,用他对孩子们彻底的真爱,使这些已经麻痹了的少年们,有了一丝丝良知,成就了莫翰奇的音乐之梦,也成就了自我的音乐之梦。

当他被恶毒的校长赶走后,孩子们折起带着祝福的纸飞机,送给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

他们变成了爱的精灵,纷飞在春的序曲中,融化了冰封的海洋,展开风帆,义无反顾的航行在光明的前程中,翻开新的人生篇章。

马修以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以一颗博爱的心将温暖和期望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他用音乐唤醒了这些孩子们冷漠的心,也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有一颗炽热的心,人人都能体会到他人对自我的仁慈与付出。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不同于行为主义者,人本主义者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经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通过马修老师在“池塘之底”中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充分反应出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影片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方面启发,本文通过对影片所展现的教育理念进行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了一位名叫马修的失意老师被分配到了一个名字叫作“池塘底”的问题学校里做学监的故事。

在几乎所有人看来,这里的孩子都是毫无希望的坏学生,而学校的校长也以残暴的惩罚手段来管制学生。

但马修把这些“坏”学生成功组建成一个合唱团,重新树立起来孩子们的自信。

这部电影制作优秀,相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从这部电影中得到许多启发。

今天我将从教育心理学实施教育的角度分析校长和马修的两种教育方式和不同教育下产生的不同结果,以及谈谈我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问题孩子从何而来电影中的校长说:“永远不要指望他们把变好。

”但是这些“坏”孩子真的无药可救吗?当马修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时,孩子们有的想当消防员,有的想当牛仔,有的想当战斗机驾驶员,还有的甚至想当拿破仑……可见这些孩子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他们依旧向往着美好,他们依旧充满着希望。

那么这些坏孩子是从何而来的?(一)莫翰奇,单亲家庭爱的缺失出于各种原因,莫翰奇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

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得到的爱也更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与其他家庭的孩子对比时往往缺乏自信和动力,容易消沉孤僻,逃离集体抱怨他人。

也因为失去了亲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珍惜活着的亲人。

莫翰奇的母亲为了支撑起这个家,长时间在外工作,对莫翰奇缺少亲情的陪伴。

长时间的孤独感让莫翰奇感觉自己是被母亲遗弃了的孩子,于是也开始了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也由于从小以来缺乏亲情的陪伴,莫翰奇性格变得多疑敏感,他远离人群,喜欢沉默,甚至还排斥别人的友善。

但是当看到母亲在辛苦打工时,又泪流满面。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受欢迎的。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 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 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昌吉学院
15
昌吉学院
16
昌吉学院
4
昌吉学院
5
昌吉学院
6
• 2.jpg1.jpg
昌吉学院
7
昌吉学院
8
• pr99.jpg
昌吉学院
9
昌吉学院
10
个人感受
野百合的确迎来了春天,可它并非亘古不变;我们也幸运地聆听到夜莺美丽的歌喉, 可音乐毕竟不是万能。马修的出现,给“池塘之底”带来了一束光芒,转瞬即逝。 就在哈桑校长为经费解决而振奋时,一个电话让这一切灰飞烟灭。因误解而被蒙 羞的蒙丹,纵火烧了给自己带去无尽痛苦记忆的学校,留下一个诡秘的笑容,转身远 去。幸运的是,其时马修恰好带领六十多个孩子去野外游玩,幸免一死。然而,马修 的擅离职守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推诿的。终于,这个可怜的失败的音乐家,失业 的学监再次沉如池塘之底。他被解雇,并要求立即离开,不得与孩子们再见。 也许,我们在唏嘘之余,为之扼腕痛惜,甚至愤愤不平。然而,我以为马修的确 需要全面地检省自我。在校长采取“连坐”制而让他任意选择名字时,他委曲求全了; 在皮埃尔因为漫画辱骂校长而被禁闭,马修支持了,空留一个无助而又充满期待的眼 神;在他的课堂上,屡屡充斥着以送到校长室来恐吓学生;面临蒙丹的到来,由于所 谓的心理专家的测试近乎白痴,以及邪恶倾向,马修企图树立绝对权威,结果造成自 身的胆怯与班级的混乱;在佩比诺遭到蒙丹的强势威胁时,马修再失良好的教育机会, 而是以不向校长告发食堂用餐为交换条件,警告他“不允许再看佩比诺一眼,即使是 一眼,也会让他的生活变成噩梦”;在蒙丹因为偷窃沙贝的手表而被禁闭时,他也只 是埋怨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更无法谅解的是,在学校资金丢失而误解为蒙丹所偷, 被校长拷打半小时,强行送往警察局时候,沙贝向他投去求助的一眼,他竟然无动于 衷,只留下蒙丹意味深长的一笑…… 池塘之底固然有其值得讽刺的意味,是对人格的亵渎,也是对自我的否定。但对 于优秀的教师而言,这同时也意味着“冰山效应”,我们可以将更多的视角转移到学 生的潜在的待开发的领地,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被忽视的群体或个体中来。

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

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

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讲述师生关系的法国影片,很合适老师去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努力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贵人——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看完电影,这首《vois sur ton chemin》依然在我耳畔回响,莫朗干净的嗓音,澄澈的眼神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虽然我的教育旅程已接近尾声,但这部影片仍引发我深思与反省,马修老师是“溏底”的贵人,我也想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我应该这样做:一、用真心交换真心所谓真心交换真心,就是老师用心去关爱学生,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并会用行动回报老师的真心。

近十年来,我一直教一年级,孩子们很好动,根本管不住自己,甚至出现第一个叛逆期。

刚开始我对他们非常严厉,却忽略了“过犹不及”。

我换了一种教学方式,放下身段和他们肩并肩,说说心里话,不时夸夸他们,我渐渐发现那些“个性”孩子的改变。

二、用爱和智慧软化坚硬的心。

面对犯错的孩子,一味地粗暴指责,只会教会孩子以暴制暴,在孩子心里埋下阴暗的种子,马修老师音乐软化了孩子的心,抹去了孩子们心中的尘埃,给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和光明。

三、用耐心擦拭尘埃在与学生相处中,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不可能一切按照老师希望的来,这时需要老师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坚持。

班上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有所进步,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如果我们继续斥责他,恐怕只会抹杀他心中仅有的一点愧疚。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他呢?耐心,对,就是多一点耐心,多听听他的心声,对他的行为不要妄加指责,让他在我们耐心的呵护下,逐渐抹去心中的尘埃。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用真心交换真心,用爱和智慧软化坚硬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影评:放牛班的春天

影评:放牛班的春天

影评: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动容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真实的描绘,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纯真的美。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寄宿学校,主要讲述了一个音乐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之间的故事。

这些学生们来自各种背景,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叛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对音乐的热爱。

电影通过展现他们在音乐课上的种种经历和成长,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关于希望和奋斗的信息。

无论是老师的激情澎湃的演讲,还是学生们投入到音乐中的热情,都让人感受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美好。

其次,这部电影通过音乐的力量,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它贯穿了整个故事,让观众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

电影中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当学生们在音乐会上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时,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喜悦和自豪。

而当主人公在最后一次音乐会上演奏出自己的心声时,观众不禁为他的勇气和坚持而动容。

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让观众与角色产生了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最后,这部电影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引发了观众对教育体制的反思。

电影中的学生们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备受压抑,他们的才华和潜力被束缚住了。

然而,当音乐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开始展现出无限的潜力和才华。

这引发了观众对教育体制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力?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无论是对人性的探索,对音乐的赞美,还是对教育的思考,这部电影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类内心的美好,值得一看。

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导语《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特别的,打开了一段尘封了五十年的记忆,追忆了一位伟大教育者的过去。

我相信如果是老师看的话感触会更深。

下面整理的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欢迎阅读!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这是我第三次观看此部电影,第一次是在参加幼师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前;第二次是在自聘老师培训班上;第三次是在今天晚上。

虽说,随手写一篇电影观后感。

但如果没有以尊重的心态认真体会电影中的精神,这是不好的思想,起码没有做到尊重导演、尊重推荐这部电影的前辈老师。

电影的开始,出现的人物根本不知道是谁,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贝比诺。

50多年之后的相见,已是满头白发之人,基本上都认不出来了。

贝比诺先生带来了一张他们上学时的合照,说起了当时的代课老师马修先生的故事,回忆起了在池塘畔底辅育院的种种往事。

这是一所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辅育院,1949年1月15日,马修老师提着行李箱来到了这里。

他看到的第一位学生就是贝比诺,他说自己在等“星期六”,因为会来接他。

麦神父给马修老师开了大门,并带他去了校长那儿。

校园里弥漫着冬季的寒冷和阴森,路上遇到一名被校长处罚的学生正跪在地上擦地板。

麦神父在开医务室大门的时候被某个孩子的恶作剧划伤了眼睛,哈善校长立即暴怒的要求全体集合捉拿凶手。

校长根本不知道谁是凶手,就让马修老师随意点一个名字进行处罚,并且命令“全体不准休息,停止探亲”。

哈善校长的行为完全违背了教师的耐心、公平、公正、尊重学生的教书育人行为规范。

校长还命令大家互相监督举报真正的元凶,马修老师马上意识到“这是鼓励大家打小报告,这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是有悖正确的教学理念。

”然而,校长却批评了马修老师的言论。

马修老师在上课之前,送别了前一任的老师,这位老师告诉马修“这些孩子是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

一犯规,就要处罚。

”马修老师一脸疑惑的看着他,可能在想孩子们会变得越来越好的,不应该被否定的。

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11篇)

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11篇)

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11篇)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11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今天,我们看了场电影。

这部非常富有哲理性、蕴含着深奥道理的电影,叫《放牛娃的春天》。

影片描述了马修老师短暂的教学生涯。

马修老师,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成功的老师。

他是孩子们的心理医生,他用善良和音乐来挽救孩子们的心灵。

这些原本看似失去希望的孩子,经马修老师的引导,终于踏上了光明之路。

影片的另一个人物:校长,是一位有点暴力的先生,他只想用各种处罚去改变学生,可处罚就像毒药,本来有点阴影的同学一下子彻底没救了。

孟丹,一个爱抽烟的学生,一个欺负弱小学生,最终似乎也被马修老师所感染,可因为一场误会,他放火烧了学校,然后点了一根烟,扬长而去,碰巧,没有学生留在教室。

而他离去的样子,似乎是正威胁着校长,因为没有人喜欢这位校长。

皮埃尔,有着音乐天赋的孩子,最后成为法国出名的音乐家,他的命运,因为马修老师而改变。

马修老师发现了他的天赋,引导着要被母亲放弃的皮埃尔,进了音乐的大门。

在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谈话时,几滴墨水莫名奇妙地滴在马修的头上,当着皮埃尔母亲的面出丑,紧接着,就听到打架的声音。

不出所料,几个小孩抓着皮埃尔的衣服,往墙上狠狠一撞,另外几个小孩围住他,拳头似乎迫不及待要把皮埃尔的脸打开花。

马修吼道:“你们为什么打架?”只听一个孩子回答道:“他往你身上泼墨水。

”其他孩子瞪了他一眼,道:“叫你不要说漏嘴!”当时我的血液似乎停止了,孩子们第一次表达了对马修老师的尊敬,又似乎对这份尊敬十分害羞。

当马修老师被恼羞成怒的校长开除后,马修老师走过教学楼,却意外发现了从楼上窗口飘下来的信。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解读老师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及教育方法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解读老师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及教育方法

关于家庭教育的电影有很多,关于老师怎样教育孩子的电影却很少。

作为孩子的"指路明灯",老师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将结合自身的经验,为你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于2004年在大陆上映,在豆瓣上有近78万人标记看过,且评分高达9.3分,评分好于97%的音乐片和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一群在父母眼里顽劣的孩子,被送到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后,如何被一名好老师由叛逆感化为积极的过程。

莫翰奇是因为犯错才被送到"池塘之底"的孩子,他在大人眼里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问题少年。

倔强、叛逆,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被哈善校长划入了"问题少年"的行列,给他贴上了撒谎、暴力倾向、智商低下等标签。

一位叫做马修的老师用爱唤醒了他,影片最后,在马修老师的帮助下,莫翰奇逐渐发掘了自己的才能,向大家证明了自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对莫翰奇的爱和付出让人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很多像莫翰奇一样的孩子都在渴望遇到那个可以相信自己的人。

对我来说,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马修老师和学生们的相处过程。

这些孩子以往的老师都把他们当作调皮捣乱的差生,孩子们便用自己更加恶劣的行为方式无声的抗议。

就像现实中一些师生的冲突,但马修老师耐心的对待这些孩子们,毫无保留地付出,最终扭转了现状。

学校教育中,老师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呢?今天我就从影片出发,来谈谈老师的角色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调皮的孩子,不能劈头盖脸地指责,而是感化他;•老师对孩子思想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价值,肯定他,帮他实现自我价值;•在孩子犯错误时,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并帮助他走出迷失的方向?基于《放牛班的春天》师生之间的故事,我会谈谈生活中,作为老师该如何用自己的行为来正面影响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必看励志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2018-01-04这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看的经典电影。

最失败的音乐家”,小小小小的代课老师”——马修就是我们的榜样。

那主题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地在我的耳边回荡,男孩们的合唱是夜莺的天籁之声。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马修把他的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对待、来尊重。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童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活泼的,就想春天一样,而这帮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马修老师带给他们的。

这部电影的译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

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辅育院的人都采取体罚、紧闭,如果是其他很多老师面对这群孩子,恐怕都只能挠头表示无能为力,怎么办,只能放牛”呗。

有多少人能相信,他们也有春天。

但有人相信了,他或许怀疑过,犹豫过,但他最终做到了,他就是一个名叫克莱蒙马修的失业的音乐教师,而且,那时的他仅仅是一名代课老师,还不是一名正式的老师。

他来到这个学校代课,原本只是想着糊口谋生,但是没想到他甚至改变了很多孩子的一生。

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师,发现这些问题学生几乎都很喜欢唱歌,而且那个叫皮埃尔的孩子还拥有一副好嗓子。

这就是黄金,但它被埋在了土里,如果没人把它刨出来,就永远无法显示它的光芒,对于皮埃尔而言,这个刨土人就是马修老师。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心中没有爱,就不能作出有生命的音乐,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心中没有爱,他的教学生涯就像沙漠一样荒芜。

克莱蒙马修正是心中有爱,所以他作出了有生命的音乐,也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一生,使他们获得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影片中的这帮孩子都是10岁左右的年纪,马修相信,即使有恶,又能够坏到哪去?他们缺少的正是爱,诸如贝比诺是个孤儿,而莫翰奇也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只需要一点点爱,就足以点燃他们的心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活在地狱中,原来自己也是天使。

当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美妙合声在电影中流淌了一个多小时,特别是皮埃尔天籁般的声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

看着孩子们那因为受到肯定鼓励而分外专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动真的难以言喻,也许我们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曾经遇到的这样的好老师,当然也有人遗憾:唉,我的童年为什么就没有碰到这样的老师呢?他们仅仅只是孩子,他们天真无邪,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他们是如此真挚的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有消防员、有牛仔、有驯虎员,甚至是拿破仑将军。

也许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在没有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们难免走了一些弯路。

当藏于地板缝中的钱和口琴被发现时,马修老师在气愤中找到孩子时,得到的答案出乎每个人的意料,也让老师感到心如针扎。

我想买一个热气球!”望着如此真挚的目光,马修老师和我们的心灵都被震撼了。

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

终于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悔意。

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

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之心帮助了这些孩子,这是这份善良与伟大,改写了孩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

当昔日的照片变得昏黄,昔日的顽童已成为音乐家,我们看到了早已满头银发的皮埃尔、贝比诺对老师克莱蒙深情的怀念,往事并不如烟,因为改变了这些放牛班孩子命运的人留下的记忆,注定不会被风轻易吹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对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磅礴的气势,而且体现一种宽容的态度。

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爱的泉水,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来的美的绿荫。

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

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我们年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

宽容能使我们看到快乐的曙光,享受教育的过程,感悟人生的成长。

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

教育用兼容并包的方式,呈现万紫千红才是春”的美景,而做为一个
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接纳每个孩子,让他们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马修正是这样,在院长面前一次次包容了孩子们的过错,有一次次宽容他们的过错,一次次耐心的教导他们。

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他包庇”了他,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让他去医务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愈,让这位孩子在内疚中悔悟。

即便是他发现了那位偷了20万法郎的孩子,他也没有简单化地将他移交校长或警察局,他冷静、耐心地找他谈话,了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动机——仅仅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那是他的理想。

同样,马修把这位孩子的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当作了教育的资源。

在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中,每一个老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有调皮、贪玩的天性,难免会犯些小错误,每当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耐心教诲,这样的教诲,需要讲求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无论什么方法,作为老师都要有一颗包容、宽容的心。

在很多人的一生中,和老师相处的时间远比和自己父母相处的时间还多,老师对其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然而这种巨大的影响却又是不明显的,因为这种影响是在很多年中慢慢积累形成的,一个老师留下一点,在你一生中走过的无数老师,所留下的所有影响也许就是你人生改变至此的原因。

影片中把校长与马修对比起来刻画,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最后校长一败涂地。

插班生孟丹,心理医生把他放到这所学校作实验。

孟丹无恶不作,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在校长准备因窃取了马修的成功而摘取勋章时,孟丹从警察局逃出来一把火烧了学校的某几间房,同时也烧掉了校长的勋章。

在影片的最后,孟丹还是没有走上正路,可以说,孟丹是教育的失败。

十多岁的孩子就邪恶到无法挽救?这很明显是教育方式的不对。

再冷酷的人心中总有柔软的地方,就如再强大的敌人也有弱点一样,只要耐心的找到这一点,专攻这一点,就没有挽回不了的遗憾。

然而那位校长的暴力无疑是雪上加霜,致使孟丹的劣行越来越恶劣,忽视他人的生命,到达杀人放火的地步。

影片中的校长也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类教师,他们追求名利,不把学生当成和自己等同的人来尊重,不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般来爱护,因此,这种教师注定一败涂地。

而马修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

在他被校长解雇时,害怕被关禁闭而不敢出来送行的孩子们在窗口挥动着小手,带着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不断地飞出来,宛若花儿朵朵。

而那个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小不点贝比诺,在马修即将踏上离开的巴车时,跟着来了,乞求马修老师带他一起走,最终,出人意料地,马修果真带他走了。

纵观全片,教育是要有爱的,父母般的爱,手足般的爱,朋友般的爱。

如今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样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更需要有爱。

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

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

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但教育又不是只要有爱就可以的,也许谁都可以作一名教师,都可以去教授课程,但要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却不是多数人做的来的。

其实,教育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你去慢慢的、小心的探索、发现。

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还要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

”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

对于即将为人师表的我们来说,马修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